长孙晟怎么为大隋保驾护航的?他都做了些什么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趣历史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长孙晟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何为远交近攻?字面上的意思是,与距离较远的国家交好,甚至结盟。对邻近的国家采用进攻的外交策略。这是一种非常有效,并且十分常见的外交策略。战国末年,秦国正是依靠结盟东方的齐国,分化六国的关系,优先攻击接壤的韩赵魏等国,最终达到逐个击破,最终一统天下。其实,“远交近攻,离强合弱”,其本质,无非是利用了亘古不变的人心,只要利益分配不平衡一直存在,那么,就不会存在永远攻不破的堡垒。只要利用得好,敌人随时弹指间,灰飞烟灭。
文明对立永恒不变。农耕文明的优势,在于优越的气候和地理环境。
或许,中华民族真的得到了上天的眷顾,让我们这个民族,无论经受过多大的磨难,仍然屹立于民族之林。突厥,一个活跃在蒙古、中亚地区的游牧民族。这个名字,对于现代人而言,或许非常陌生。今天,我们用普通话读“土耳其”这三个字,是否会联想到和“突厥”的关系呢。中华民族,是繁荣与磨滩的集合体,我们的民族曾经享受后汉朝的强盛,也承受过“五胡乱中华”的痛苦记忆。“匈奴、鲜卑、羯、羌、氐”,各路少数民族在中华大地上肆意蹂躏,你方唱罢,我方登场。隋朝的大一统,或许能够让北方的势力不敢冒犯。但五胡衰落的同时,突厥却趁势崛起,来自北方的寒风可能减弱,却永远不会消失。
汉族生长在长城以内的农耕文明世界,可能无法体会塞外游牧民族对安定的渴望。自始皇帝统一六国以来,汉族的子民可以将势力范围扩张到珠江流域,但似乎对塞外的大漠毫无兴趣。然而,北方的民族却一直对长城以南的农耕文明虎视眈眈。因为,游牧民族对于中原的繁荣,是永远向往的,可望而不可得。因此,双方的长期对峙也是永恒的,文明冲突不会终止。
2.攻守转势的大势。
隋朝的统一,逆转了300年来固有的“少数民族强盛、汉族式微”的形势。统一的隋朝,国内的生产总估值,占世界的70%。自从东汉末年中原局势动荡分裂以来。北方的少数民族就趁机南下定居,持续壮大。到西晋朝灭亡后,五胡乱中华,正式宣告的北方的沦陷!分裂持续了近200年。200年之间,中原战火纷飞,人口增长缓慢,自然也没有稳定的生产环境。据统计,西晋(公元300年)期间,中国人口约3500万。隋朝(公元609)期间,约5032万人。中间300多年,人口增长约1500。南北朝期间政局相对稳定,但隋朝的大一统,无疑为人口的增长打下更坚实的基础,直到唐朝安史之乱前夕,唐朝人口已达8000万。这也足以证明了中原的统一,经济稳定,使中原王朝拥有足以对抗漠北入侵的底气。
隋朝的建立,使中原再度统一。相比之下,塞外的主人,是以游牧为主的部落联盟国家,虽然地域辽阔,诚然其资源、人口、科技、综合国力,都是远不及隋朝的。沙钵略可汗、达头可汗、阿波可汗、突利可汗等主要部落势力各自佣兵一方,都号可汗,他们之间相互猜忌,表面亲兄弟,实则貌合神离。常言道:堡垒往往最先从内部攻破。一个内部分裂的突厥,虽然难以征服,确实对隋朝没有致命威胁的。3.游牧民族的弱点。
古往今来,游牧民族都逃不过分裂的结局。突厥汗国,名义上虽然是一个统一的部落政权。实质上,对于一个建立在分散、流动的游牧经济政权而言,要维持辽阔的疆域,只能采用松散的的管治方式,只能赋予可汗的子弟和宗亲相当大的经济、军事权力。可汗名义上是国家的最高领袖,但各部落有相当强的独立性。这种部落法则是完全建立在丛林法则之上,没有道德约束可言。当部落对可汗国的沉重赋税难以忍受时,被征服者就会起兵反抗,这也为隋朝采用反间计创造了条件。4.长孙晟审时度势离强合弱。
长孙晟早就知道沙钵略可汗、达头可汗、阿波可汗、突利可汗等叔侄面和心不和。对塞外地形了如指掌的长孙晟,审时度势提出了“远交近攻、离强合弱”的战略。具体方略是离间敌人,最后逐个击破。而战略的执行,只不过利用了人性的弱点。面对突厥的各大势力,只要哪一方实力强大,长孙晟就笼络、联合其他弱小的势力,分化打压最强的势力。
沙钵略可汗距离隋朝最近,是突厥各势力中最强大的,人居四面,其他小可汗各统帅都很畏惧他。诚然,强大的实力也伴随着盲目的狂妄。长孙晟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分化沙钵略可汗和其他势力的关系。长孙晟的方法很明显,但奏效,一是对沙钵略可汗的礼遇冷淡;二是区别对待,给予其他部落更多的赠礼和更高级别的待遇。无论是达头、处罗侯、阿波可汗,谁都无法抵抗来自隋朝的糖衣炮弹。这个政策无疑充分发挥了中原的经济优势。
5.坚持离强合弱的长期战略。
“远交近攻,离强合弱”战略得以实现,长孙晟当记首功。一来,他有:“口陈形势、手画山川,写其虚实,皆如指掌”,对敌人地理环境了如指掌。他不仅是战略提出者,更是战略执行者。以他为首的使臣团,出使东北,对契丹、奚等少数民族晓以大义、恩赐厚物,这进一步分化了沙钵略可汗与各部的关系,为下一步经略大漠,消灭强敌打下坚实的基础。结果,突厥各部逐渐怨恨沙钵略可汗。随后,沙钵略可汗虽然对隋朝发动数次大规模战争,但由于其部落内部矛盾重重。沙钵略可汗一边挥师南下,却一边要应付同族的威胁,加上隋军作战英勇,沙钵略可汗势力所发动的战争最后的结局大多是失败的,还导致了部族分裂。
6.不变国策,但政策发挥了灵活性。
由于隋文帝于建国初期,一直坚持与民生息,减赋减税的国策。如果边境爆发连年战事,对时局的影响是不可控制的。因此,“远交近攻,离强合弱”的策略,积极防御,就成了隋朝统治者的基本国策了。前期强大的东突厥衰落后,隋朝根据形势变化,放弃扶持都蓝可汗,转而支持势弱的突利可汗。当达头可汗势强之时,又支持铁勒部落。在这个过程中,隋朝始终根据突厥内部大、小可汗的实力变化,灵活贯彻“远交近攻,离强合弱”政策,以至整个隋朝中后期,北方边境达到基本安定的状态。
结语,“远交近攻,离强合弱”,在于利用人性之中人与人的利益冲突。当冲突不可调和时,就会发生冲突,乃至分裂。所以,堡垒往往是从内部攻破的。诚然,如果不是中原地区经济发达,农业生产力水平高,大漠生产力水平低,游牧民族又怎么会侵略中原呢。如果隋朝不统一的话,或许,“远交近攻,离强合弱”就会被突厥利用,被分裂的或许是隋朝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统一的中国,才是永远不可战胜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