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王猛遗嘱为何强调"不以晋为图"?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2-12-29 属于:王猛

  王猛(325—375),北海剧(今山东寿光)人,是东晋十六国时期为胡人政权前秦作出巨大贡献的汉族杰出寒士。

  氐人苻坚之所以能建立起强大的前秦政权,并统一北方,毫无疑问,与王猛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说,没有王猛,也就没有强大的前秦帝国。

101-14013014261b49_副本.jpg

网络配图

  王猛是功利主义为先的代表人物。史称王猛:“少游于邺,……怀佐世之志,希颜之主,敛羽待时,候风云而后动”。晋永和十年(354年),东晋大将桓温进攻关中,提兵入关,王猛“被褐而诣之,一面谈当世之事,扪虱而言,旁若无人。……温之将还,赐猛车,拜高官都护,请与俱南。猛还山谘师,师曰:‘卿与桓温岂并世哉!在此自可富贵,何为远乎!’猛乃止。”(《晋书·苻坚载记附王猛传》)史书没有指明王猛老师的姓名,其事迹也不可考。但是,此人无疑是一位高士,虽然居于山中,对东晋政治动向却十分清楚,认为东晋士族当道,王猛前去,难以建立功名。他对桓温政治心理的洞察也极为深刻,知道一山不容二。而王猛本人有佐世之志,故王猛在经过认真思考后,没有跟随桓温到南方汉人政权中谋求富贵。由此可见,王猛和他的老师都把功名作为人生首要选择目标的。

  王猛后为前秦主苻坚重用,先后任中书侍郎、京兆尹、吏部尚书、尚书左仆射、司隶校尉等职,参与中枢决策。他辅助苻坚,加强中央集权,实行法制,大力发展经济,并以氐人军队为中坚,消灭了北方鲜卑民族建立的前燕政权,为苻坚统一北中国奠定了根基。王猛的事业局限在北方胡人统治区域内,直到他死前,他从没有劝说和帮助苻坚去攻打南方汉人统治的东晋王朝。王猛病重时,苻坚“亲临省病,问以后事。猛曰:‘晋虽偏陋吴越,乃正朔相承,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臣没之后,愿不以晋为图。鲜卑、羌虏,我之仇也,终为人患,宜渐除之,以便社稷。’”(同上)王猛一生虽求得富贵功名,但是他没有以晋为敌,只是帮助氐人攻灭了鲜卑人的政权。他临终对苻坚的遗嘱,有两点:一是不以晋为图,二是徐除鲜卑、羌虏内敌。

王猛

网络配图

  王猛死于东晋宁康三年(375年)。其后8年(383年),苻坚违背王猛遗嘱,一意孤行,兴兵百万,自吹投鞭长江,足可断流,发动了灭晋的战争。但却惨败于淝水之战中,最后落得个身亡国灭的下场。

  后人见王猛临终嘱苻坚之语,多夸王猛有先见之明。其实,王猛并不一定有先见之明。他的本意,是不希望苻坚去攻打东晋。在他的心中,存在着强烈的民族情感。他对代表汉人利益的东晋政权,有天然的民族之爱。他对前秦政权忠心耿耿,多源于苻坚对他有知遇之恩,但是,由于他身为汉人,在骨子中对汉人政权怀有更为浓厚的感情,这和知遇之恩是两种不同的情感。而其民族情结源于天然,也就自觉不自觉地在他的政治生涯中表现出来了。细细分析王猛的临终遗嘱,我们感到似乎有矛盾的地方。王猛说,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可是,他却是攻灭前燕的前敌总指挥。那时为何不去亲仁善邻呢?这只能说明他心中对汉人政权的挚爱,他不愿在他死后,苻坚去攻打这个政权。

  如前所述,王猛出山前,是先见了桓温的,而且是主动求见,这说明他虽然以求功名富贵为人生第一目的,但是他还是首先想到汉人政权中去立功名。只是他的老师看清了桓温的野心——想自己做皇帝,并且也看到了东晋重用士族的用人制度,怕王猛去了,没什么成就,他这才没去南方发展。况且桓温既然有代晋之志,王猛到了南方,在桓温手下,恐怕也难干出一番宏大的事业的。因此,王猛留在关中“求富贵”,并不是他人生事业的第一选择。

王猛

网络配图

  王猛死后数十年,中原汉人中又出了一个杰出人物崔浩(381—450),系北魏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西北)人。此人和王猛一样,对汉民族有天然的热爱情感,在北魏统一北方,与其他胡族人作战中立下了很大功劳。但是,当北魏皇帝要攻打代表汉民族族利益的南朝宋政权时,他却千方百计阻挠。他于公元450年,宋魏大战前夕,为北魏皇帝下令诛杀,并被灭族。被杀的根本原因还是其民族情感很深,为鲜卑贵族忌恨。

  这就说明,在魏晋北朝时期,汉族人民的民族情感已经十分深厚了。在五胡乱华时期,北中国参与五胡政权的汉人士人和士族人物不少,但多数是无奈的选择,是一种被迫下的自保。因为如果不与胡人合作,就极有可能被胡人灭族。因此,这些汉人参加到胡人政府中去,并不甘心为胡人服务。前秦灭亡时,北方又掀起一股汉人南迁的移民潮,就说明汉人热爱的是汉人的政府,而不是胡人的政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