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
南宋(1127年6月12日—1279年3月19日)是中国宋朝的其中一个时期。北宋以开封被金人攻入而结束,应天府建南宋作延续,与北宋合称“两宋”。1127年6月12日,宋高宗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以临安(今浙江杭州)为都城,史称南宋,以别于北宋。另外,建康(今江苏南京)也曾作为短暂的都城(1129-1138)。与金朝东沿淮水(今淮河),西以大散关为界。南宋与金朝、西辽、大理国、西夏、吐蕃及13世纪初兴起的蒙古帝国为并存政权。
南宋由于军事实力始终不敌金国,统治范围被迫限于淮水秦岭以南地区,与金国长期军事对峙,但是亦刺激了南宋经济、手工业、对外贸易、武器制造及科技的高度发展。
南宋的疆域
南宋时期的疆域比北宋时期的更缩小。主要是北面的疆土由于金人的入侵而失去,形成由女真人成立且分庭抗礼的另一个儒文化国家。南宋的南部和西南边界并没有什么变化。绍兴九年(1139年)宋金第一次和议成立,双方确定以当时的黄河为界,后来金人毁约,出兵取河南、陕西。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金议定以淮河为界。第二年又将西部界线调整至大散关(今陕西宝鸡市西南)及今秦岭以南。以后虽有局部变动,基本稳定在这条界线。
南宋的政治
南宋继承了北宋“强干弱枝”政策,整个南宋时期是加强中央集权、“强干弱枝”的时期。在中央地方权力、官僚机构、司法、军权等方面加强中央集权的一系列措施,为维护国家内部统一、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国内环境。从用人制度上看,南宋是所谓“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时代。南宋时期,取士更是不受出身门第的限制,只要不是重刑罪犯,即使是工商、杂类、僧道、农民,甚至是杀猪宰牛的屠户,都可以应试授官,南宋的科举登第者多数为平民。
南宋的经济
宋金对峙期间,南方的经济明显超过了北方。主要原因是:
- 由于南宋初期金军多次南攻,但没有渡过长江,南方所受战争侵扰较少;
- 北方人不愿在金国统治下生活,大量移居到南方,使南方人口大为增加;
- 南宋朝廷采取了一些发展生产的措施。
南宋的科学、科技
宋朝期间,中国古代的科技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南宋时期,大量的数学以及科学教材开始广泛推出。南宋人可以通过被水推动的水车来制作一个有三层楼高的计时器(水运仪象台);首次测量降雨量、降雪量;在北宋时期开始,且在南宋时期兴盛的浮桥(桥下是可以浮在水上的东西,多为充气品,可以再必要时为高大的船只或者船队让路,由徽宗发明);且拱桥技术出现等。韩信点兵等数学问题也得到了完整的解释;圆周率的精细度被提高;沈括著书梦溪笔谈;首次进行谐振现象的实验,领先西方数个世纪。
南宋的农业
南宋农业的发展很显著,主要表现在农田水利的兴建、圩田大量开垦、农作物优良品种的推广、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等方面。水稻的种植更加普遍,而棉花的种植也从北宋时局限在福建、两广一带扩大到长江淮河流域。
南宋的手工业
南宋的纺织业、造船业、制瓷业、造纸业、印刷业和火器制造业都有较大的发展。
南宋的纺织业
随着棉花种植的推广,到南宋末年,江南一带较为普遍地纺织棉布了。根据南宋诗人艾可叔的《木棉诗》可以看出,当时已经有了纺车、弹弓、织机等工具。南宋的纺织业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南宋的造船业
南宋地处江南,交通运输多用船只,因而造船业较为发达。明州、泉州、广州等地都是当时的造船中心,能制造大型海船。
南宋的制瓷业
许多官窑随着一起迁到南方。如著名的修内司官窑设于临安凤凰山下。景德镇已经发展为全国著名的制瓷业中心,产品销售各地,所烧瓷器极其精美,有“饶玉”之称。
南宋的印刷业和造纸业
南宋时期由于文化事业的发展,印刷业和造纸业都很兴盛。当时官府、民间都从事书籍印刷。临安、福建和四川是印刷业的中心。临安国子监所出版的图书,称“监本”,印刷技术颇高。四川和福建亦有不少书坊。造纸方面,在纸的品种和质量都有显著的进步,成都、临安、徽州、池州、平江、建阳等地都是纸的产地。
南宋的纸币的使用
南宋时期,纸币大量流通,逐渐代替铜钱成为主要交换手段。南宋的纸币分为“交子”和“会子”。交子主要在四川地区使用,会子则分为“东南会子”、“两淮会子”和“湖北会子”三种。不过,南宋后期因为大量发行纸币,造成货币贬值,物价飞涨。
南宋的对外贸易
南宋的南宋与金的贸易
宋金两国在淮河设置称作“榷场”的贸易市场。除了榷场,民间的私下交易也较多。
南宋与西夏贸易
由于丝绸之路受西夏所阻隔,西夏在南宋立国时取得了河湟地区(今青海东部),陆上贸易停止。
南宋与南洋的贸易
所有贸易几乎是经由海上丝绸之路。由于岁币支出庞大,南宋王朝内部税收繁重。经济几乎一面倒在与西方的贸易之上,阿拉伯商人往来日渐增多,促成海上贸易之繁华。
南宋与高丽的贸易
宋朝成立后不久在各地设置市舶司,与高丽、发展贸易。
南宋的故事
更多 >>-
仙人关之战
南宋绍兴四年(金天会十二年,1134年),在川陕之战中,宋军与金军在仙人关(今甘肃徽县东南)进行的一次要隘攻防战,是南宋十三处战功之一。为何攻仙人关?原来,此前,根据战争需要,吴玠决定[更多]
-
和尚原之战
和尚原之战为南宋初年抗金将领吴玠、吴璘兄弟指挥抗金战争中的重要战役之一。在此次战役当中,南宋军队给金军以重创,并获得最终的胜利。金军于1127年(金天会五年,南宋建炎元年)灭[更多]
-
丁家洲之战
丁家洲之战是元至元十二年(南宋德祐元年,1275年)二月,在忽必烈灭宋之战中,元军于丁家洲(今安徽铜陵北)击败宋军水陆阻击,瓦解宋军主力的作战。背景与过程元军攻占鄂州(今武汉武昌)后[更多]
-
虎啸山之战
蒙古至元元年(南宋景定五年,1264年),蒙宋战争,宋将夏贵率军攻蒙古虎啸山(今四川广安东)城,被蒙古将张庭瑞、焦德裕击败的作战。概况蒙古中统四年(南宋景定四年,1263年),蒙古东川都元帅[更多]
-
建炎南渡
建炎南渡或称宋室南渡、高宗南渡,亦有人称为靖康南渡,广义上指的是宋室的南迁,狭义上是指两宋交替之际北宋皇室康王赵构为了躲避北方女真人的追击,南逃到江南地区的历史事件。从[更多]
南宋的相关人物
-
王微
王微(414年-453年),字景玄,琅琊郡临沂县(今山东临沂)人,南朝宋画家、诗人。生于晋安帝义熙十年,卒于宋文帝元嘉三十年,年三十九岁。 太保王弘之侄。少好学,无不通览。善属文,能书画,兼解[更多]
-
陈栎
陈栎(1252年——1335年),字寿翁,晚号东阜老人,徽之休宁人,宋末元初学者。[更多]
-
史弥远
史弥远(1164年2月23日—1233年11月27日),字同叔,号小溪,别号静斋。明州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人。南宋奸臣、宰相,尚书右仆射史浩第三子。[更多]
-
王柏
王柏(1197-1274),字会之,婺州金华人。生于宋宁宗庆元三年,卒于度宗咸淳十年,年七十八岁。少慕诸葛亮为人,自号长啸,三十岁后以为“长啸非圣门持敬之道”,遂改号鲁斋。[更多]
-
戴表元
戴表元(1244~1310)宋末元初文学家,被称为“东南文章大家”。字帅初,一字曾伯,号剡源,庆元奉化剡源榆林(今属浙江班溪镇榆林村)人。宋咸淳七年进士,元大德八年,被荐为信州教授。再调婺[更多]
-
吴潜
吴潜(1195年—1262年)字毅夫,号履斋,原籍宣州宁国(今属安徽),出生于浙江德清新市镇。南宋官员,诗人。秘阁修撰吴柔胜第四子,参知政事吴渊之弟。 宋宁宗嘉定十年(1217年),吴潜举进士第一,[更多]
-
陈傅良
陈傅良(1137—1203),字君举,号止斋,学者称止斋先生,浙江温州瑞安湗村(今署瑞安市塘下镇罗凤街道)人,南宋著名学者、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乾道八年(1172)进士,官至宝谟阁待制、中书舍[更多]
-
虞俦
虞俦,生卒年月不详,字寿老,宁国(今属安徽)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隆兴初进人太学,中进士。曾任绩溪县令,湖州、平江知府。庆元六年(1200)召入太常少卿,提任兵部侍郎。工诗文,著有《尊[更多]
-
刘宰
刘宰(1167—1240)字平国,号漫塘病叟,镇江金坛(今属江苏)人 。绍熙元年(1190)举进士。历任州县,有能声。寻告归。理宗立,以为籍田令。迁太常丞,知宁国府,皆辞不就。端平间,时相收召誉望略[更多]
-
姚勉
姚勉(1216~1262),乳名二郎,学名冲,因避讳改名勉,字述之、成一,号蜚卿、飞卿,古天德乡(今江西宜丰县新庄镇)灵源村人。宋嘉定9年(1216)生,初生时,曾被弃之山野雪地,故其成年后自号“雪坡”以[更多]
-
曾几
曾几(jī)(1084—1166),字吉甫、志甫,自号茶山居士,谥号文清。南宋诗人。其先赣州(今江西赣县)人,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历任江西、浙西提刑、秘书少监、礼部侍郎。曾几学识渊博,勤于[更多]
-
孙应时
孙应时(1154—1206)字季和,自号烛湖居士,余姚人。生于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卒于宁宗开禧二年,年五十三岁。八岁能文,师事陆九渊。登淳熙二年(公元一一七五年)进士。初为黄岩尉,有惠政。[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