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菜夜蛾
属鳞翅目夜蛾科。别名夜盗蛾、菜褐夜蛾、玉米夜蛾等。是一种间隙发生的暴食性、杂食性害虫。分布很广,在华北、长江流域、华南以及我国台湾等地为害严重。此虫已知寄主171种。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10~14毫米,翅展宽25~33毫米。体灰褐色,少数为深灰褐色。前翅内横线、亚外缘线均为灰白色,亚外缘线较细,外缘有一列黑色的三角斑。前翅中央近前缘外侧有肾形纹1个,内侧有环形纹1个,肾形纹约为环形纹的1.5~2倍,土红色。后翅灰白色,略带粉红色,翅缘灰褐色。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约22毫米。体色变化很大,有绿色、暗绿色、黄褐色、褐色至黑褐色。不同体色的幼虫胴部有不同颜色的背线,也有无背线的。较明显的特征为:气门下线有明显的黄白色纵带,有时带粉红色。纵带之末端直达腹末,不弯到臀足上去(甘蓝夜蛾幼虫的气门下线通到臀足上)。每体节的气门后上方各有一明显的白点,以体色为绿色的幼虫最明显。
蛹 体长8~12毫米,体宽2.5~4毫米,黄褐色。中胸气门深褐色,位于前胸后缘,显著向外突出,从腹面正视,可清楚地看到外突部分。臀棘上有刚毛2根,臀棘的腹面基部也有极短的刚毛2根,前述刚毛的长度为后述刚毛长度的1.5~2倍。
卵 圆馒头形,白色。直径0.2~0.3毫米,块产,表面有白色鳞片状覆盖物,卵块可有1~3层卵重叠。
发生规律
华北地区一年发生3~4代,长江流域一年发生5~6代。世代重叠严重,以蛹在7~10厘米土中滞育越冬,华南地区无越冬现象。浙江第1代发生期在6月中、下旬,第2代在7月上、中旬,第3代在8月上旬至8月下旬,第4代在9月中、下旬,第5代在10月中、下旬,第6代在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本代为不完全代。成虫白天躲在杂草及作物的隐蔽处,夜间活动,以20~23时活动最盛,有趋光性。产卵前期3~5天,每头雌虫可产卵5块左右(约100~600粒),产卵期约3~5天。幼虫共5龄,高龄幼虫体长24~28毫米,初孵幼虫一般在叶背取食,稍大后分散,3龄后进入暴食期,抗药性增强,幼虫有假死性,虫口密度过大时,会自相残杀,白天常潜伏在土缝、土表层或植物基部及心叶中。
甜菜夜蛾各虫态对高温的抵抗力较强,经4小时,对幼虫和成虫寿命均无影响,卵、幼虫、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1℃、12℃和11℃,有效积温分别为39.1度·日、197.7度·日、145度·日。在25℃下,卵期、幼虫期和蛹期分别为2.7天、15.2天、11.8天,在高温低湿的条件下,发育进度加快。浙江省上虞市1994年室内饲养,日平均温度29.9℃,相对湿度60%~70%时,全代历期22.7天,成虫4.7天,卵、幼虫、蛹分别为21.1天、11.4天、4.5天。甜菜夜蛾最适温度为25~35℃,盛发期7~9月,高温少雨天气有利于此虫的发生,经济作物种植类型复杂的地区,往往发生偏重,成虫产卵盛期如遇雷阵雨,可减轻此虫的为害。
防治方法
①农业防治。清除田间、路边、沟边杂草,结合田间作业,摘除卵块和低龄幼虫群集取食的被害叶,可大大减轻虫口基数。②诱杀成虫。可采用安装频振式杀虫灯或性诱剂诱杀成虫。③药剂防治。第3、第4、第5代是甜菜夜蛾防治的关键,在防治上要抓住低龄幼虫抗药性弱和群体取食的有利时机,在田间卵孵至1、2龄高峰期用药;一般选择在傍晚施药,喷足喷匀药液,叶片正反面均应喷到。选用药剂参照斜纹夜蛾防治方法。
甜菜夜蛾成虫和卵
甜菜夜蛾幼虫及为害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