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锈病
葡萄锈病在我国北方葡萄产区多零星发生,一般为害不重。在夏季高温多湿的南方地区,是常见的葡萄病害之一。此病主要为害葡萄叶片,使叶片枯黄,提早落叶。
症状
葡萄锈病主要为害植株中下部叶片。发病初期叶面出现零星单个小黄点,周围水浸状,后病叶背面形成橘黄色夏孢子堆,逐渐扩大,沿叶脉处较多。夏孢子堆成熟后破裂,散出大量橙黄色粉末状夏孢子,布满整个叶片,致叶片干枯或早落。秋末病斑变为多角形灰黑色斑点形成冬孢子堆,表皮一般不破裂。偶见叶柄、嫩梢或穗轴上出现夏孢子堆。
病原和发病规律
病原属担子菌门真菌(Phakopsora ampelopsidis Diet.et Syd.),称葡萄层锈菌。
在我国只产生夏孢子和冬孢子,尚未发现性孢子和锈孢子阶段。葡萄锈病菌在寒冷地区以冬孢子越冬,初侵染后产生夏孢子,夏孢子堆裂开散出大量夏孢子,通过气流传播,叶片上有水滴及适宜温度,夏孢子长出芽孢,通过气孔侵入叶片。菌丝在细胞间蔓延,以吸器刺入细胞吸取营养,后形成夏孢子堆。潜育期约1周,在适宜条件下多次进行再侵染,至秋末又形成冬孢子堆。在热带和亚热带,夏孢子堆全年均可发生,周而复始,以夏孢子越夏或越冬。夏孢子萌发温度8~32℃,适温为24℃,在适温条件下夏孢子经60分钟即萌发,5小时达90%。冬孢子萌发温度10~30℃,适温15~25℃,适宜相对湿度99%。冬孢子形成担孢子适温15~25℃,担孢子萌发适温20~25℃,适宜相对湿度100%,高湿有利于夏孢子萌发,光线对萌发有抑制作用,因此夜间的高湿成为此病流行必要条件。在上海地区于8月份发生,9~10月份发生最重。生产上有雨或夜间多露的高湿季节有利于锈病发生,管理粗放且植株长势差易发病,山地葡萄较平地发病重。各品种间对锈病抗性差异大,欧亚种葡萄较抗病,而欧美种则较易感病。
防治方法
①清洁田园。秋冬结合修剪,彻底清除病叶,集中烧毁。②加强管理。每年入冬前都要施足优质有机肥,果实采收后仍要加强肥水管理,保持植株长势,增强抵抗力,山地果园保证灌溉,防止缺水缺肥。发病初期适当清除老叶、病叶,既可减少田间菌源,又有利于通风透光,降低湿度。③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用0.2~0.3波美度石硫合剂或45%晶体石硫合剂300倍液,或20%三唑酮(粉锈宁)乳油1000~1500倍液,或40%福星乳油7000倍液等喷雾,隔15~20天喷1次,连续防治1~2次,注意喷布下部叶片的背面,并要喷得均匀,不能漏喷。
病叶背面的夏孢子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