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生活史——刺字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8-13 属于: 宋元文明


宋代继承前代习俗,在军人和大多数囚犯的面部或其他部位刺字。对于囚犯,是作为刑罚之一,北宋初仅适用于贷死的囚犯,此后适用范围日益扩大到大多数囚犯。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朝廷发现各地将负犯人并部送阙下者,皆刺满面大字,毁形尤甚,规定“自今不得更然”。至孝宗淳熙间,刺配法增至570条。神宗末年,重定黥配法,规定“犯盗,刺环于耳后;徒、流以方,杖以圆。三犯杖,移于面,径不得过五分”。刺面分为大刺与小刺两种。凡被认为“情重凶恶”的囚犯,所刺之字稍大,两面分刺。仁宗赞成只刺一面,字样可稍大。所刺文字,如囚犯被判流罪,命刺其面为“刺配某州牢城”。如果罪不至此,量刑过重,则在这些字前加“特”字。高宗、孝宗时,对宽大处理给予“贷命”的“强盗”,在额上刺“强盗”二字,在脸上刺大字“配某州或某府重役”,或“配某州、府屯驻军重役”。如被宽大处理的“强盗”而可充兵士,则在额上刺“免斩”二字,在“面刺双旗”

北宋还继承前朝的习俗,凡招募士兵,皆在其面部刺上小字,“各识军号”。仁宗初年,规定在京东西、河北等路募兵,“当部送者刺‘指挥’二字”。庆历二年(1042),选河北、河东强壮并抄民丁刺手背为“义勇”。康定间,又在环、庆二州以沿边弓手“涅手背充”寨户。英宗治平元年(1064),再次在陕西点义勇,“止涅手背”。神宗熙宁七年(1074),在河北招募蕃人弓箭手,“蕃兵各愿于左耳前刺‘蕃兵’二字”。钦宗靖康元年(1126),朝廷拟在陕西路招募“义勇”,“止于右臂上刺字”。南宋时,士兵仍然免不了在额部和手背刺字。方回记载说,当时“大军刺字,号以姓名;禁、厢军刺额,号以六点”。额部一般刺军号,手部一般刺姓名。

有些军人为了表示自己的志向,也在自己身体上刺字。如北宋时,兵副部署、保州刺史呼延赞在自己身上刺“赤心杀贼”四字,表示“愿死于贼”。仁宗庆历七年(1047),河北贝州(治今河北清河县)宣毅卒王则率众占据州城造反,所建军队在士兵脸上刺“义军破赵得胜”六字,表示推翻宋朝统治的决心。岳飞背上刺有“尽忠报国”四个大字,“深入肤理”,相传是岳飞的母亲亲自替他刺上的。高宗初年,抗金名将王彦退入太行山,聚集义军。为表示抗敌的决心,义军皆面刺“赤心报国,誓杀金贼”八字,号称八字军,河北、河东百姓纷纷响应。

金朝奴婢的面部或身上往往刺字,对此朝廷一般不予过问。宋金战争之初,金军统帅完颜宗翰(粘罕)命令各地大量捉拿中原民众,将他们没为奴婢,在这些奴婢“耳上刺‘官’字”,先“散养民间”,再“立价卖之”。南宋使者范成大在金朝亲眼看到奴婢“两颊刺‘逃走’二字”,系“主家私自黥涅”。其《清远店》云:“屠婢杀奴官不问,大书黥面罚犹轻。”而宋朝则禁止主人私自黥刺奴仆。宋英宗时,官员刘注被“追三官,潭州编管”,其罪状之一便是“刺仆人面,为逃走二字”。但对于有些官奴婢,宋朝规定必须在手背刺字。神宗熙宁四年(1071),下诏将陕西庆州(治今甘肃庆阳县)叛兵的家属除处死外,其余皆“没官为奴婢”,“男刺左手,女右手”,以示严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