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生活史——宋朝的休假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8-13 属于: 宋元文明


中国古代官员休假经常称“休沐”,或称“休浣”。宋朝凡由官府按“令式”规定的假期,一概称为“式假”。管理“式假”的官署,在神宗元丰官制改革前,一是祠部:真宗时规定,祠部郎中和员外郎所管全年节假日共100天,其中包括旬休36天。二是鸿胪寺:神宗熙宁四年(1071)下诏,凡鸿胪寺所管式假,并令太常礼院行遣。元丰改制后,鸿胪寺不再经管“式假”之事,完全由祠部负责,全年节假日共76天。

各社会群体因职业的不同,诸如官员、胥吏、军队、学生、编配囚徒、丁夫等享有不同的假期。

一 官员的休假制度

官员的休假,大致分为公假和私假两大类。公假有节假、旬假、国忌假、外官上任假、唱名后假、朝假,还有特殊情况给假等。私假有婚嫁假、丧假、病假、探亲假、私忌假等。

1.官员的公假

(1)官员的节假

官员的节假,在北宋初年,有岁节(元旦)、寒食、冬至各七日,休务各五日。圣节、上元、中元各三日,休务各一日。春社、秋社、上巳、重午(端午)、重阳、立春、人日、中和节、春分立夏、三伏、立秋、七夕、秋分、授衣、立冬,各假一日,不休务。夏至、腊日,各假三日,不休务。诸大祀,皆假一日,不休务。这里的“假”日是指在京的官员免予朝参,“休务”是指各级官署停止办公。此后,宋朝“或因旧制,或增建庆节、旬日赐沐,皆令休务者,并著于令”。宋真宗时,规定每年大祀、忌日、大忌前一日,皇帝均不坐殿,即在京官员免予朝参,亦即放朝假。元日、冬至、寒食仍各放假七日,诞圣节、元夕等放假皆依旧。新增了天庆节、先天节、降圣节,各放假五日;天祺节、天贶节各放假一日。大中祥符元年(即景德五年,1008)建天庆节和天祯(天祺)节、天贶节,五年(1012)建先天节和降圣节,规定各休假五日。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二月,因西夏主元昊率兵侵扰西北部边境,下诏中书门下和枢密院、三司,自今大节、大忌给假一日,其他小节等“并赴后殿奏事”,减少中央最高官署的假期。直到庆历五年(1045)六月,因“西兵解严”,才重新恢复天庆、天祺、天贶、先天、降圣五个节日的“休务”。庆历六年十二月,规定三元节即上元、中元、下元以及夏至、腊日“自今并休务”。原来每逢夏至和腊日官员只放三天朝假,且休务,官员实际真正享受了假期。嘉祐三年(1058),御史中丞包拯上疏说:冬至、年节、寒食前后各假一日(按:应当三日),皇帝虽不御殿,即令二府、百司入衙“视事如常”。若皇帝“行幸”或举办燕宴,第二天官员“歇泊”,而“不遇休务者,更不别为假日;或观书、阅礼物之类,毋得早归私第”。仁宗依奏。神宗元丰五年(1082),祠部重定官员休假制度,元日、寒食、冬至,七日;天庆节、上元节、同天圣节、夏至、先天节、中元节、下元节、降圣节、腊日,各三日;立春、人日、中和节、春分、春社、清明、上巳、天祺节、立夏、端午、天贶节、初伏、中伏、立秋、七夕、末伏、秋社、秋分、授衣、重阳、立秋,各一日。另有大忌十五日、小忌四日。对于皇帝而言,每逢天庆、夏至、先天、中元、下元、降圣、腊日,皆在前、后一天坐后殿办公,当天不坐。每逢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七夕、秋分、授衣、立冬、大忌,前一日,也坐后殿。其余假日,皆不坐,因为“百司休务焉”。以上节假,加上旬假(每月三日,全年三十六日),全年共124天。这些假日实际都只是免除上朝,并不全部“休务”。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新定十一月五日为天应节,依照天祺、天贶节先例,作休务假一日。

南宋初期,因为战乱,官员的节假实际被取消,凡遇节假,“百司”官员“皆入局治事”绍兴初以后,随着政局逐渐稳定,节假开始转入正常。孝宗时,罗愿针对当时下诏全国增加中秋节的假期,上疏提出,御史台掌管将每月坐朝和百司入局的情况报告宰执,为“月报”。从月报看,官员们“一月之中,休暇多者殆居其半,少者亦十余日”。国家的大事,诸如“四时孟享,侍从以上有扈从之劳,则为之休务可也”。以往“国家全盛之时,上下燕安,亦有天祺、天贶之属以文太平,历世承平,循而不敢废”。但是,自从“艰难以来,臣民日思淬励,何暇相从于娱乐之事,而独为休告于官府,失其实矣同时,“国家法度在有司者,关报截会,比前代为密。休暇既多,则远方之人常困于守待,而事亦因循失时,有不振之弊”。所以,他建议明诏“有司”,取承平以来一时以庆事名节者,存其名勿废,而使百司得治事如常日”,以便集中精力“恢崇祖宗之功业”。待到“天下复平”,然后“复举旧令为休暇如承平时”。罗愿的建议是否获准,现不得而知。到宁宗时,据这时的法典《庆元条法事类》“假宁格”规定,南宋官员的节假减少较多,主要是元日、寒食、冬至各由七日减为五日。元日、寒食、冬至的假期,共七日时,规定前、后各三日;共五日时,规定前、后各二日。如北宋时的“假宁格”规定,清明节前二日为寒食节;寒食节前、后各放假三日,共七日。这样,清明节正在寒食节的后二日,清明节的假日恰纳入寒食节的假期内。元日、寒食、冬至虽减为各五日,但官员实际皆享受全部假期。据《嘉泰事类》规定,该三大节各假五日,“诸假皆休务”。由上述记录可知,元旦、寒食(包括清明)和冬至是宋代三大节假日。

在皇帝登殿视事(办公)的日子,有关官员必须上朝,参见皇帝。比如神宗元丰改制后,实行官员“六参”制度。六参,又称“望参”,即每逢一日、五日在京大小职事官和不厘务官,“趁赴望参”。这些官员“不得连三次请假”。朝廷有时因天气如多雨、重要官员去世等下令免予官员朝参,称“放朝假”。放朝假的日子,有时官署停止办公,官员休息;有时官署照常办公,官员不能休息。如上述《庆元条法事类》规定天庆节休朝假三天,实际情况是此时临安府已不像北宋开封府那样,宫观连续斋醮数日,而是“未尝举行,亦无休假”。而外地各州府长官至时必定率员前赴天庆观朝拜,“遂休务,至有前、后各一日”。降圣、天祺、天贶诸节的庆祝和官员放假情况大致也如此。

(2)官员的国忌假

宋朝的国忌,是指由朝廷特定的本朝先帝、先后逝世纪念日。国忌分为大忌和小忌两种。宋太祖建隆元年(960)三月,追尊僖祖(即赵緿,太祖和太宗的高祖)以下四庙,规定僖祖十二月七日忌,其妻文懿皇后(崔氏)六月十七日忌;顺祖(即赵珽,太祖和太宗的曾祖)正月二十五日忌,其妻惠明皇后(桑氏)五月二十一日忌;翼祖(即赵敬,太祖和太宗之祖父)四月十二日忌,其妻简穆皇后(刘氏)十月二十日忌;宣祖(即赵弘殷,太祖和太宗之父)七月二十六日忌。其中以宣祖为大忌,其余皆为小忌。建隆二年,太祖和太宗之母杜太后逝世,次年五月,下诏以其六月二日忌日为大忌。自此以后,凡皇帝和皇后死后,皆由新皇帝将其忌辰立为大忌。有时,一次增加四名已故皇后的忌辰为大忌。如神宗元丰六年(1083),一次下诏将孝惠(太祖贺皇后)、孝章(太祖宋皇后)、淑德(太宗尹皇后)、章怀(真宗潘皇后)四后的忌日“依大忌例”加以纪念,实际皆立为大忌。随着时间的推移,宋朝也实行废忌。真宗时一度罢宣祖大忌。英宗治平三年(1066),废罢僖祖和文懿皇后的忌日;神宗元丰八年(1085),废罢顺祖和惠明皇后的忌日。但至徽宗崇宁四年(1105),又恢复僖祖和文懿皇后的忌辰,稍前还恢复翼祖和简恭皇后、简穆皇后的忌辰。神宗熙宁三年(1070),国忌共有四小忌、十五大忌。四小忌为顺祖、翼祖、惠明皇后、简穆皇后,十五大忌为宣祖、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昭宪、孝明、明德、懿德、元德、章穆、章宪、明肃、章懿皇后。此外,国忌还有双忌和单忌之分,单忌是一天只有一位先帝或先后的忌辰,双忌则同一天有两名或两名以上的先帝或先后的忌辰。如昭宪皇后、淑德皇后、懿节皇后的忌日同在六月初二日,僖祖和慈圣光献皇后(仁宗的曹皇后)的忌日同在十月二十日。

宋太祖初次立国忌,规定凡逢其日,“禁乐,废务,群臣诣佛寺行香修斋”。逢大忌,中书门下的官员全部参加纪念活动;逢小忌,轮派一名官员去佛寺烧香修斋。“天下州府军监亦如之。”同时,规定大忌之前一日,皇帝不坐殿视事。“自后太祖、太宗忌,亦援此例,累朝因之。”这说明大忌前一天,皇帝不坐殿视事,在京官员即放朝假。到忌日那天,各官署休务,官员去佛寺烧香后即可回家。仁宗时,逢真宗、庄懿皇太后的忌日,往往前后三天到二天皇帝不视事,实际是放在京官员七天到五天的朝假。神宗元丰六年(1083),下诏规定大忌日,六曹诸司“不得假执政官早出,诸司官不得随出”。要求各司官吏照常上班。

南宋时,可能因国忌日益增多,出现了逢双忌、单忌不同的休假办法。按照规定,在京文武百官只在双忌放假,因为烧香跪拜的礼数很多,待全部仪式结束,时间已晚;单忌仅三省官员“归休”,其余“百司坐曹决狱,与常日亡异”。宋孝宗时,罗愿上疏要求减少官员假期,如双忌日,百官“不过行香一时之顷,退而入局,盖未害也”。实际上建议取消双忌百官休假的规定。

(3)官员的旬假

宋代沿袭前代,实行官员旬假制度。太祖开宝九年(976),开始规定每遇旬假,皇帝不登殿视事,赐百官休沐一天。所谓旬假,是每十天中休息一天,一般放在每旬之末。史称“每旬唯以晦日休务”,即每月的十日、二十日、三十日或二十九日(小月)休假。仁宗康定元年(1040)二月,因西夏主元昊反叛,边防紧张,下诏中书门下和枢密院、三司,自今逢大节、大忌给假一日,其余小节、旬休“并赴后殿奏事”。这就是说命令百官暂停旬假。同年六月,翰林学士丁度上疏提出为了安定人心,“请休务如故,无使外夷窥朝廷浅深”,乃决定恢复旬假。宋高宗建炎初年,因战事频繁,凡遇旬休和其他假日,百官照常入局治事。稍后,改为每月最后一天休务。至绍兴元年(1131),下令朝廷各司每旬仍休息一天,但其他假期依旧停放。宁宗时,《庆元条法事类》“节假”中规定,每旬放假一天。

(4)外官上任假

宋代沿袭唐制,外官上任规定期限,“限满不赴者”有罚。官员接受新的差遣后,有一定的假期休息,然后赴新任。太宗淳化二年(991)正月,下诏京朝官“厘务于外者,受诏后给假一月浣濯,所在州府以赴上日闻,违者有罪”。真宗咸平元年(998)十二月,又下诏京朝官被差任知州、通判、知军、监县场及监临物务者,在差遣确定后,“不得更赴朝参”,即不得继续在京城逗留,“限五日朝辞”。除去路途上的时间,再与一个月的假期。如果到任超假三天以上,“别具闻奏”即朝廷将依法加以惩罚。

(5)法官给假

宋代有些官员因职务特殊,平日公事繁忙,每逢假日,只得照常办公,或者另外补假。如仁宗天圣二年(1024),因审刑院案牍较多,遇到天庆、乾元等五节,仅三天暂停奏申大辟公案;其他公案,仅在这五节的当天“住奏”。哲宗时,户部遇到假日,还派少数官吏去审理杖以下的一些案件。推想假日不休的官员当有补假的办法。

(6)特殊给假

在特殊情况下,朝廷临时给官员休假。如真宗在大中祥符七年(1014)二月,从亳州回京城,特赐随驾“东封西祀”的文武官员休沐假三日。仁宗次子赵昕在庆历元年(1041)病死,仁宗停止视朝五日,表示哀悼。庆历六年三月,在御试完毕,公布录取进士、诸科名单后,下诏“依宴后一日例,放歇泊假一日,前、后殿不坐,永为定式”。同年四月,仁宗赴金明池,并刈麦和各处游宴,下诏第二天“并放歇泊沐务假,并后殿不坐,永为定式”。皇帝不坐殿办公,有关官员即放朝假,且可“歇泊”一天。南宋时,在御试唱名后,也给有关考试的官员放歇泊假三天。

2.官员的私假

宋代官员的私假名目很多,也形成一定的制度。同时,官员的大部分私假实际享受公假的待遇。

(1)官员的婚嫁假

据《庆元条法事类》记载,官员自身结婚,朝廷规定给假九日。官员的期亲(如亲兄弟、姊妹、侄子、叔父等)结婚,给假五日;大功亲(如孙、堂姊妹、堂兄弟等)婚嫁,给假三日;小功亲(如堂侄、堂孙、堂姑等)婚嫁,给假二日;缌麻亲(如堂侄孙、曾孙、玄孙等)婚嫁,给假一日。对于有些官员的婚嫁假,因其职务繁忙,朝廷另有规定。如太宗淳化三年(992),规定大理寺断官“婚姻亦假三日”

(2)官员的丧葬假

宋代提倡孝道。宋初法律规定,人们如闻父母丧或周亲尊长、大功以下尊长丧而“匿不举哀者”,将受到严惩。对于官员,自然更要求严格遵行。文官遇父母亡故,一般都要解除官职,持服三年(实际为二十七个月)。武宣遭父母丧,宋初照例不解除官职,也没有给假的日限。至仁宗天圣八年(1030),开始规定,武臣遇父母丧,卒哭(即死后第一百天)后,便允许朝参。实际上,规定三司副使以上及班行使臣,遭父母亡故,都给假一百天。嘉祐四年(1059),由于武臣普遍“不持丧”,这种情况引起了朝廷大臣们的注意,于是经过两制和台谏官的商议,决定阖门祗候、内殿崇班以上持服,供奉官以下不必持服。哲宗元祐七年(1092),又下诏命武臣丁忧者,现任管军处或担任路分总管、钤辖、都监、知州县城关使、县尉、都监、寨主、监押、同巡检、巡检驻泊、巡防驻泊及管押纲运大使臣等,皆不解除官职(其中系沿边任职和押纲者,给假十五日),一律给假一百天。此外,原来不应解除官职而自愿解除官职行服者,除沿边任职者须奏申朝廷待批外,一概准许。孝宗时,“吏部选法”规定,小使臣遭丧不解除官职,给“式假”一百天。内侍官丁忧时,也如此给假。不过,这时又补充规定,凡小使臣中荫补子弟、取应宗室,武举出身人,捧香、戚里、宗室女夫等“诸色补官”人,“皆合遵三年之制”。宁宗时,《庆元条法事类》规定,“武臣丁忧,不解官”,给假一百日;其中正在“缘边任使”、“押纲”者,给假十五日,一般“非在职”的文官遭丧,按亲等给假:期亲三十日,大功二十日,小功十五日,缌麻七日,降而服绝三日;其中“无服之殇”(指未满八岁而夭折,无丧服之礼),期亲五日,大功三日,小功二日,缌麻一日。下葬时,期亲五日,大功三日,小功二日,缌麻一日。除服(脱去丧服,不再守孝)时,期亲三日,大功二日,小功、缌麻一日。一般在职的文官遭丧:期亲给假七日,大功五日,小功、缌麻三日,降而服绝、无服之殇一日。遭本宗及同居无服亲之丧,给假一日。“丁忧不解官”时,至大祥(父母丧后二十五月的祭名)和小祥(父母丧后十三月的祭名)七日,銺(父母丧后二十七月的祭名,从此免除丧服)五日,卒哭(父母丧后一百天)三日,朔、望各一日。

对于有些职务忙碌的官员,朝廷在丧假方面有特殊的规定。如真宗天禧元年(1017)规定,在京城的场、务、坊的监官,遇期亲丧,给假五日,闻哀二日;遇大功或小功丧,给假三日,闻哀一日;遇缌麻亲丧,给假一日。

有关官员的丧葬假,还有一些具体的规定,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一,“诸遭丧给假,以遭丧日为始;闻丧者,以闻丧者为始”。规定了丧假起始的日期。又规定“闻丧”给假比“遭丧”减少三分之一。二,沿边任职而“遇军期者”,不给祥、銺、卒哭、朔望假。三,凡丧、葬在他处者,在职官不准离任;如欲奔赴或护丧,如能在自己婚嫁中还假者,允许离任。“非在职人”,仍加给路程假。

(3)官员的私忌假

宋太祖开宝九年(976)规定,“应常参官及内殿起居职官等,自今刺史、郎中、将军以上,遇私忌请准式假一日”。真宗景德三年(1006),下诏“文、武官私忌并给假一日”,“忌前之夕,听还私第”。扩大至所有官员遇私忌,都给假一日。仁宗庆历初,因西北边境战事吃紧,暂停在朝宰执等私忌假,至庆历五年(1045)六月才依旧。“私忌”一般是指官员亲生父母的忌日。神宗“元丰令”规定:“诸私忌给假一日,逮事祖父母者准此。”“逮”指“及”,即“谓生而及见祖父母者也”。到宁宗时,更明确规定私忌是指祖父母和父母的忌日,祖父母内还包括“逮事曾、高同”

(4)官员的病假

宋代官员请病假,法律上称“寻医”。大臣请病假,直接写奏札向皇帝提出,在奏札中说明病情、准备请假天数,请求皇帝批准。如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枢密使周必大在《请假十日札子》中说,因“不善卫生,腰痛日甚,百药俱试,殊来有效”,所以请予“给假十日,庶几一意将理,获遂痊平”。官员申请寻医,则必须找两名同级现任官员担保,保证其“别无规避”,所在官署验实保明,奏申朝廷。在任的官员寻医,实际上给予病假100天。满100天后,如继续请假,所在官署“勘验”确“无规避”,即准许离任,然后申报原来差举的官署。其中通判、路分都监以上,要具奏听旨。暂时没有差遣的寄禄官,则申报御史台。官员在赴阙或赴任、请假、离任等途中患病后痊愈,经所在州衙自陈验实,发给公凭,申报原任官署。如病假满100天,或者已经痊愈,而续假累计达200天以上,则申报在京所属官署。官员犯赃而装病寻医者,依照“诈疾病有所避律”加罪两等,监司和郡守“徇情故纵者”与之同罪。

(5)官员的探亲等假

现任官员遇父母患病、病危而请探亲假,应离任“省视”者,由所属官署查明,除去路程外,给假最多不超过一个月。离任后,申报吏部。如遇“急难”或搬家,须离任者,也查实确“无规避”,保明申报吏部。哲宗元皊四年(1089),始对现任官员“以急难乞假离任”的情况加以立法。

除上述有关官员的公假和私假的许多具体规定以外,还有一些较为重要的规定。诸如一,按照宋高宗绍兴六年(1136)二月敕的规定,凡官员以三年为任者,允许每任请假两个月;以二年为任者,允许每任请假一个月。超假时间的俸禄、职田租米之类,一概停发;如违,以贪赃论处。二,“考课令”规定,“诸准格令给假(谓应给而非乞假者),其月、日理为在任”。表明凡官员在“式假”以外所请之假,在考课时不计入其任职时间内。三,官员请事假或延长假期,要事先向主管官署或吏部递呈札子,写明请假或展期的理由。

二 军队的休假制度

军队的休假,也形成一定的制度。如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下诏因福建山路险恶,为官府运输货物的军士,允许享受旬假和节日假。次年,又下诏准许各仓库、场务的役兵“给假休息,仍赐缗钱”,实际是带薪休假。宁宗时,《嘉泰事类》“军防格”规定,每遇寒食节,“诸军住教三日”;遇中元节,“诸军住教一日”

三 学校的休假制度

学校的休假制度,从北宋到南宋逐步严格。仁宗庆历二年(1042),王洙上疏指出,当时国子监“殊无国子肄习之法,居常讲筵无一二十人听读者”。建议凡在本监听读的生徒在授业的学官处“亲书到历。如遇私故出入,或疾告归宁,并于判监官处具状乞假,候回日,于名簿开记请假日数。若满一周年已上,不来参假者,除落名籍”。表明允许国子生连请一年的长假,但如果超过一年而又不来国子监销假,即予除名。庆历四年(1044),正式设置太学。至徽宗时,太学生有病得向所在的斋请假,称“斋假”;因故暂时不能上学,应请“长假”。南宋时,依旧实行太学生请长假超过一年者,必予除籍的规定。

南宋太学和武学还放节假。上巳,太学放假一日,武学三日;清明,太学放假三日,武学一日。对上述“两学暇日”,南宋学者周密也觉得“殊不可晓”。太学生在元宵节晚上出游,要向学官“告假”

至于各地州学,同样也有一定的请假制度。仁宗至和元年(1054)制定的京兆府(治今陕西西安)“小学规”规定:“应生徒依府学规,岁时给假,各有日限。如妄求假告及请假违限,并关报本家尊属,仍依例行罚。”徽宗时,“学制甚严”,蔡州州学的学生七八人在“黄昏潜出游,中夕乃还”,他们“未尝谒告,不敢外宿”

四 其他人员的休假制度

宋代其他人员的休假制度,主要是编配囚徒和服役丁夫以及一般的“工作”人员等休假的规定。

宋宁宗时,《庆元条法事类》“假宁令”规定:“诸配流、编管、羁管移乡人,在道闻祖父母、父母丧及随行家属有疾,或死若产者,申所在官司,量事给住程假。”允许被判配流、编管、羁管而移乡的人(主要是官员),在路途中得悉祖父母、父母亡故,或者随行家属患病、亡故、生产,申报所在官署,酌情给予“住程假”。同书“假宁格”规定,“流囚居作”者,每旬给假一日,元日和寒食、冬至各给假三日。

对于服役的丁夫,官府也给予一定的休假时间。如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十二月,下诏沪州南井煎盐灶户自今遇元日、冬至、寒食三节,各给假三日。大中祥符六年(1013),下诏“诸煎盐井役夫,遇天庆等四节并给假”。哲宗元祐四年(1089)六月,因太热,特“给在京工役假三日”。绍圣四年(1097)六月,哲宗亲自批示:“为暑热,应在京工役去处,并放假三日。”宁宗时,《庆元条法事类》规定,凡“役丁夫”,元日、寒食、冬至、腊日各放假一日。

对于从事一般“工作”的工匠,也定期给假。真宗景德四年(1007),始“诏诸处钱监铸匠,每旬停作一日;愿作者,听之”。规定各官办的钱监铸匠每旬休假一天,如不愿休假,也允许。宁宗时,《庆元条法事类》规定,“工作”人每逢元日、寒食、冬至三大节各休假三日,逢圣节、每旬、请衣、请粮、请大礼赏各休假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