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正史——吴玠 吴璘
吴 玠(1093—1139) 字晋卿,德顺军陇干(今甘肃静宁)人。其父吴扆曾任水洛城(今甘肃庄浪)驻军的指挥使。吴扆死后,吴玠全家遂迁居水洛城。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吴玠以“良家子”的身份投军,先后参加宋夏战争、镇压方腊与河北暴动。因作战勇敢,被逐步提升为秉义郎(第四十六级武阶)、泾原路第十二副将。
建炎二年(1128)春,金军攻入陕西。在青溪岭战斗中,吴玠率部力挫金军,以战功升武义郎(四十一级武阶),任泾原路兵马都监、兼知怀德军。张浚宣抚川陕,因参议军事刘子羽的推荐,吴玠被张浚破格提升为统制官。建炎四年春,吴玠被任命为秦凤路马步军副总管、知凤翔府、兼权知永兴军路经略安抚使司公事,率部进驻金军放弃了的京兆府(今陕西西安)。
富平之战失败后,吴玠率部据守陇州(治今陕西千阳),被金将耶律马五战败。吴玠判断金军下一步将进攻四川,便当机立断,率部南撤,在大散关、和尚原(在今陕西宝鸡西南)一线布防。
绍兴元年(1131)三月,吴玠在和尚原击退金军的试探性进攻。五月,金将没立指挥凤翔府的金军由北向南,从正面进攻和尚原;金将乌鲁、折合率领秦州的金军从阶州、成州出兵,从侧后进攻和尚原。吴玠派兵阻击北路金军,集中兵力在大散关以南痛击南路金军,当阵斩杀金将乌鲁。经过数日激战,挫败了金军的南北夹击。十月十日,金将完颜宗弼(兀朮)集结重兵,从宝鸡渡过渭水,向和尚原、大散关发动了猛烈进攻。吴玠指挥吴璘、雷仲的“驻队”(专用于防守的部队),依托有利地形,集中劲弓强弩,轮流发射,给金军以重大杀伤。吴玠又派部将杨从义带兵伏击金军粮队,并发动夜袭,主动攻击金军。十月十二日凌晨,金军因伤亡惨重,被迫停止了进攻,向宝鸡北撤。吴玠指挥宋军乘胜追击二十里,大破金兵。
这场和尚原之战是宋金战争史上金军所遭到的第一次惨败。金将羊哥孛堇、不露孛堇等20余名将领被生擒,数以千计的金兵被俘,完颜宗弼也中了箭矢,负痛而逃。朝廷得知胜利消息后,特授吴玠镇西军节度使的荣誉头衔。川陕宣抚处置司也任命吴玠兼任川陕宣抚处置司都统制,节制兴、文、龙三州军马,负责川陕边境北段的防务。
绍兴二年十二月,陕西金帅完颜杲(撒离喝)率领金军和伪齐军四万人,号称十万,避开吴玠防区,绕道千里,沿武关道,连克商州(治今陕西商州)、上津(在今湖北郧西县境)、洵阳(今陕西旬阳),于绍兴三年正月九日击败宋将王彦,攻入金州(治今陕西安康)。王彦退保饶风关(在今陕西石泉西北),阻击金军。知兴元府(治今陕西汉中)刘子羽一面派部将田晟增援王彦,一面派人通知吴玠,请吴玠火速来援。吴玠点集数千精骑,由河池(在今甘肃徽县南)出发,一夜驱驰三百里,赶到了饶风关,与金军展开了激战。金兵身披重铠,登山仰攻。宋军则用大石滚压、用弓弩齐射金兵。双方在饶风关激战了六昼夜。吴玠军中的一名下级军官因违反军纪而被处分,便挟私怨投敌,向金军交代了宋军的防务情况,并引导五千金兵由饶风关左侧攀崖而上,沿祖溪小道,偷袭宋军,占领了饶风关。金军乘胜推进,进入汉中盆地,占领了兴元府。
宋军兵败后,吴玠率部退守仙人关(今甘肃徽县南),刘子羽率部退守三泉(在今陕西宁强北),王彦率部翻越米仓山,退守达州(治今四川达县)。宋军实施坚壁清野,使金军无法筹集到粮草。绍兴三年四月,金军被迫北撤。吴玠派兵在沿途袭击、阻击,使金军遭到重创。
绍兴四年二月十七日,完颜宗弼、完颜杲指挥陕西十万金军又向仙人关发起了大规模的进攻。金军在仙人关前杀金坪下的野地布置了进攻阵地,设置了十几座炮台。吴玠指挥三万宋军,布置了纵深防御,严阵以待。
二月二十七日,金军开始猛攻杀金坪。血战三十余阵后,宋军统制郭震的营寨被金军攻破,郭震弃阵而逃。吴玠率兵迅速赶到,挥刀将郭震斩首示众,制止了宋军的溃退。金军利用骑兵机动性强的优势,改变正面硬攻的战术,分为东西两阵。宗弼指挥东阵,韩常指挥西阵,利用骑兵急驰,不断改变东西两阵的兵力配备,一会儿集中兵力攻东,一会儿又集中兵力攻西,使宋军步兵来回奔跑,疲于应付。战至黄昏,金军在付出惨重代价后,终于攻占了杀金坪。宋军退回到仙人关防守。
次日,金军因调整兵力部署,没有发起进攻。从二月二十九日到三月一日,双方又连续展开激战。金军架设起数十座炮台,向宋军阵地不停地抛射炮石。吴玠也指挥宋军抛石还击,并用神臂弓向爬城的金兵猛烈射击。仙人关前箭矢如雨,炮石相交。宋军阵地多次出现险情。金兵披挂重铠,不顾死活地冒着箭石爬城。除了城上抛下的巨石外,宋军箭矢对金兵的重铠无能为力。一次,有几百名金兵竟爬上了城头。宋军急中生智,用刀枪剑戟从侧面猛刺金兵甲士两腋铠甲未能遮蔽处,终于全歼了这批金兵。三月一日夜,吴玠指挥宋军夜袭金营,夺回了被金军占领的阵地。
五天激战,金军由于一味猛攻,伤亡极大,丧失了进攻的能力。三月二日夜,宋军发动全面反击,杀入金营,将金军打得丢盔卸甲。完颜宗弼下令焚烧营寨,连夜逃跑。吴玠预先已命宋军王俊在河池设伏。当金军逃到河池时,伏兵四起。金兵被杀千余人,被俘百余人。宋军随后追击,尽力掩杀,追逐百余里方才收兵。
仙人关之战后,完颜宗弼不敢再进窥四川。吴玠以功升任川陕宣抚副使,进检校少师,拜奉宁、保定军二镇节度使。绍兴六年,兼营田大使,改拜保平、静难军节度使。
绍兴九年三月,宋金第一次战争结束。宋廷封授吴玠特进、开府仪同三司、四川宣抚使。同年六月,吴玠病逝于仙人关,终年四十七岁。
吴 璘(1102—1167) 字唐卿,吴玠之弟。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从军,在泾原路经略安抚使司杨可世部效力。次年,随军开赴河北,参加进攻辽朝南京(今北京)的战役。其后,又返回陕西参加了宋夏战争。南宋初年,随吴玠攻战,在和尚原、仙人关之战中战功卓著,历任行营右护军统制、秦凤路经略安抚使兼知秦州、节制行营右护军军马等职。吴玠死后,宋廷又特意封授他为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
绍兴十年(1140)五月,宋金第三次战争爆发,金军右监军撒离喝率金军自河中府渡过黄河,一路疾驰,于五月十五日攻陷了长安。原分散驻扎在陕西各地的宋军措手不及,面临着被金军分割围歼的危险。四川安抚制置使胡世将任命吴璘为右护军都统制,率兵二万赶赴宝鸡,在宝鸡至凤翔一线阻击金军西进,以便被阻隔在陕西的宋军能顺利撤回四川。不久,宋高宗也下诏任命吴璘为同节制陕西诸路军马,以便他指挥川陕宋军作战。
这时,金军已经占领了凤翔。吴璘驻守大虫岭(在今陕西凤翔西),派部将姚仲率军进驻石壁寨,派部将李师颜率军进驻驿店镇(在今陕西扶风西),发起反攻,重创金军。撒离喝登上凤翔西原,见吴璘依托有利地形部署部队,步骑相参、战阵严整,不禁长叹:“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眼下难以与他争锋!”于是改变计划,引军向北,进攻泾州。吴璘调兵遣将,又在清溪岭一带迎头痛击金军,迫使撒离喝退回了凤翔。六月下旬,撒离喝得知陕西宋军已经陆续撤到了泾州集结,便指挥金军从凤翔东门、北门出城,在凤翔城至百通坊一线布列起20余里的长阵,扬言要与宋军决战,但暗中却从河南抽调步兵与骑兵换防;用步兵牵制吴璘,而自己则亲率骑兵直扑泾州。吴璘未能觉察撒离喝的诡计,仍在凤翔一线与金军纠缠。结果,由泾州向四川撤退的宋军因行动迟缓,在方山原一带遭到撒离喝骑兵的攻击,损失惨重。
绍兴十一年秋,胡世将命令四川三大将——右护军都统制吴璘、川陕宣抚司都统制杨政、枢密院都统制郭浩反攻秦陇地区。吴璘担任主攻,率领二万八千人马,进攻秦州。杨政率部由和尚原出兵,郭浩率部由商州出兵,牵制长安、凤翔的金军,配合吴璘行动。
秦州一带地势较为平坦,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六出祁山、与曹魏交兵的主要战场。为防范宋军进攻,金军在这里屯集了数万军队。秦州安抚使武谊统率陕西五路汉军驻守秦州,金将蒲察胡盏、完颜习不祝统率金军驻守在秦州附近的丁刘圈,以为掎角之势。
九月十六日,吴璘派姚仲阻击胡盏、习不祝,自己亲率主力攻占了秦州。胡盏、习不祝见势不妙,急忙率军后退,渡过渭水,撤到了剡家湾。剡家湾口有一座高原,名叫刘家圈;湾后筑有腊家城。胡盏、习不祝率军登上刘家圈,据险自固,以为宋军不敢轻易来犯。
九月十九日,吴璘率军渡过渭水,抵达剡家湾。他在视察了地形后,召集诸将商量进攻方案。姚仲认为:“战于山上则胜,战于山下则败。”吴璘当即肯定了姚仲的意见。二十一日夜,他派姚仲和王彦率部衔枚登山,偷袭金军营寨;又派张士廉率部从小路插到刘家圈与腊家城之间,堵截金军退路。次日凌晨,雾气弥漫。姚仲、王彦率部登上刘家圈的原顶后,立即向金营发起进攻,并按照约定,点燃火堆,发出信号。吴璘率领宋军大队,蜂拥而上,仰攻刘家圈。金军居高临下,占据地形优势,击破姚仲、王彦军,拼命拦截宋军大队。部将劝说吴璘:“敌人居高临下,我们所处的位置不利。应该退下原去,引诱敌军在原下作战,方可取胜。”吴璘断然拒绝,说:“如果这样,那敌军就会乘势掩击,我们必败无疑。敌军已经不行了,我们决不能退却!”他策马向前,亲自督战。宋军将士奋勇争先,将金军击溃,生俘汉军万余人、金军数千人。但由于张士廉所部行动迟缓,未能及时截断金军的退路,胡盏、习不祝率领金军残部竟得以逃到了腊家城。
吴璘挥师急进,指挥宋军围攻腊家城。在宋军的猛烈进攻下,尽管胡盏、习不祝拼死固守,但金军却士气低落。就在腊家城指日可破之时,因宋金已在暗中基本达成了议和的协定,南宋朝廷怕影响议和谈判,直接用“金字牌”向吴璘下达了班师的命令。吴璘不敢违抗,只得于九月二十八日退出战斗,退回渭水以南地区。
剡家湾之战,打得金军魂飞胆丧。就连被俘的金兵也承认,说吴璘的勇猛比吴玠毫不逊色。然而,宋朝廷出于压制武将、收夺大将兵权的目的,在战后却不奖赏吴璘的战功。直到绍兴十二年七月,吴璘前往临安朝觐宋高宗后,才被授予“检校少师”的荣誉头衔。其后,宋朝廷为了削弱自吴玠以来获得极大发展的吴氏家族势力,本着限制吴璘实际职权的原则,尽管按部就班地提升吴璘为太尉、开府仪同三司,使吴璘在官阶上达到了文、武两个系列的极致,已经没有再可晋升的官阶了;然而,吴璘的实际职务却仍只是一位都统制而已。
在宋金第三次战争爆发前夕,宋朝廷被迫于绍兴三十一年五月任命吴璘为四川宣抚使。同年九月,陕西金军为了配合两淮金军主力的行动,向四川宋军发起了牵制性的进攻。吴璘抓住战机,一面派部将杨从义率部进攻大散关,以牵制宝鸡、凤翔一线的金军;一面派儿子吴挺率领精锐部队,隐蔽西进,兵出祁山,进攻陇山(今六盘山)以西地区。
吴璘作战强调进攻。因此,他对骑兵建设极为留意。经过他的长期努力,四川宋军骑兵成为宋军第一流的劲旅。为了使长于山地防守、擅长弓弩的四川宋军步兵能适应平原野战,吴璘特意创建了新的阵法:作战时,先用骑兵掩护步兵布阵;完成布阵后,骑兵后退,护卫战阵的两翼。战阵前放置拒马,阻挡敌人骑兵冲击。战阵分为四层:长枪居前,其次是强弓,再其次是强弩,最后是神臂弓。这种阵法在剡家湾之战中已经得到了运用,实战效果相当不错。在这次大规模的陇西作战中,吴璘的直属部队基本都采用了这种战法。
绍兴三十一年九月下旬,宋军连克秦州、陇州、洮州(治今甘肃临潭)等地。十月,吴璘又命令兴元都统制姚仲、金州都统制王彦派兵穿越秦岭,佯攻关中地区,连克盩厔(今陕西周至)、商州等地。十一月,王彦所部又连续攻克虢州(治今河南灵宝)、华州(治今陕西华县)、陕州(治今河南三门峡),控制了陕西与河南的交通。绍兴三十二年正月,吴璘调集重兵,乘胜对陇西发动了大规模的攻势。宋军经过数月作战,取得了辉煌战果,连克镇戎军(治今宁夏固原)、原州(治今甘肃镇原)、德顺军、巩州(治今甘肃陇西)、积石军(治今青海循化),基本控制了陇山以西的大片地区。同时,宋军杨从义所部也攻克了大散关,控制了渭水以南的地区。这次作战收复失地之广,在南宋历史上可以说是空前绝后。
金军利用宋军在两淮与京西按兵不动之机,从两淮及京西战场抽调重兵救援陕西。金将蒲察世杰率武捷军击败宋军王彦所部,首先打通了河南与陕西之间的交通。金军主力随即进入陕西,与陕西金军、原陇西的金军残部会合,在金帅徒单合喜的指挥下,开始反击宋军。四月,金将完颜璋率五万金军猛攻原州。宋将姚仲率军救援,遭到金军伏击,伤亡万余人。吴璘被迫调整部署,停止了进攻,转为防御。
宋军依托陇山,集重兵于镇戎军、德顺军,以确保陇西。金军则全力进攻德顺军,以占领这一控扼陇山中段交通要道的战略要地。吴璘见形势紧急,亲赴德顺军指挥战事。八月,金军向德顺军发动大规模进攻,吴璘指挥宋军顽强抗击。经过几个回合的拉锯式混战,双方都互有损失。德顺军的战事陷入“顶牛”状态。十一月,金帅徒单合喜采用侧翼迂回包抄的战术,率领万余人马穿越险隘,出其不意地占据了水洛城,企图截断德顺军与秦州之间的交通。吴璘针对这一变化,命令王彦率领援军赶赴秦州,准备实施南北夹击,先消灭这股敢于孤军深入水洛城的敌人,以改变僵持的战局。
十二月底,正当吴璘完成夹攻水洛城的作战部署、准备发动进攻时,宋孝宗却对陕西战局丧失了信心,从而受朝廷主和派的左右,让主和派的代表人物史浩起草诏书,让吴璘从陇西撤军,退守四川。吴璘不敢抗命不从,只好下令班师。隆兴元年(1163)正月,吴璘组织宋军分三批从德顺军撤离。吴挺率领第一批宋军(包括伤员、辎重)顺利撤回了秦州。但第二、第三批宋军在撤退途中却遭到金军的随后掩击,损失极为惨重。宋军浴血奋战所收复的陇西州军,于是全部丧失。
宋金隆兴和约签订后,吴璘在政治上遭到了冷遇。宋朝廷尽管在表面上礼遇吴璘,但在暗中却处心积虑地削弱吴氏势力。乾道三年(1167)五月,吴璘在怏怏不快的心境中病死于兴元府。
评:吴玠是南宋历史上首次真正重创金军的名将。和尚原和仙人关之战是宋金战争中最为著名的硬仗。吴玠在这两次作战中战功赫赫,其军功在南宋将领中名列前茅。然而,吴玠守则有余、攻则不足,而且个人生活作风腐化,晚年喜服丹石、沉湎女色。
吴璘在南宋的第二代将领中堪称冠军之将。他敢于改变宋军善守不善攻的战法,先后组织发动了大规模的剡家湾和德顺军之战。尽管德顺军之战因受宋廷干扰而以失败告终,但这次作战所收复的失地之多,则是南宋历史上从未有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