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正史——史弥远
史弥远(1164—1233) 字同叔,庆元府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其父史浩,在宋孝宗统治的前期曾两度担任宰相,是南宋朝廷中对金主和派的首领。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史弥远以父荫补承事郎,淳熙十四年举进士。其后十年间,历任大理司直、太社令、太常寺主簿等职,郁郁不能得志。宋宁宗即位之初,他改变政治态度,投靠韩侂胄集团的主要干将京镗,从而逐渐得到升迁,历任枢密院编修官、提举浙西常平、起居郎等职。
宋宁宗开禧二年(1206)夏,大举北伐的宋军遭到惨败,韩侂胄于是罢免了主战的邓友龙和苏师旦,改命主和的丘崈为两淮宣抚使,打算相机与金议和。宋宁宗下诏征求群臣的意见,史弥远上书表示赞成,建议收缩战线,固守边防,待时机成熟时再大举用兵。史弥远的意见完全是附和韩侂胄的意思。韩侂胄于是提拔他为兼权刑部侍郎,并进封他为男爵;次年,又提升他为礼部侍郎兼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仍兼任刑部侍郎。
随着前线战局的进一步恶化,史弥远在杨皇后支持下,密谋杀害了韩侂胄,从而升迁为礼部尚书兼国史、实录院修撰,不久又拜同知枢密院事,进封伯爵。嘉定元年(1208),史弥远被任命为知枢密院事。史弥远为达到对金议和的目的,怂恿宋宁宗追复赵汝愚为观文殿大学士,谥忠定;恢复秦桧的王爵、谥号;命史官改写韩侂胄的事迹;并完全答应金朝方面的无理要求,将韩侂胄的头函送金朝,增加岁币,与金签订了屈辱的嘉定和约,结束了宋金第四次战争。史弥远因此而兼任参知政事,不久又官拜右丞相兼枢密使。
由于在宋金战争中的失利,南宋国内矛盾此时也异常尖锐,货币贬值,兵变、民变以及少数民族地区的动乱不断发生。史弥远主持朝政后,拨出专项钱粮赈济灾民,蠲免灾区的赋税;调集兵力全力镇压叛兵和民众暴动;核实军籍,整顿军政;整顿吏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矛盾,稳定了南宋统治。他认为理学有利于封建统治,对理学极为尊崇。他不仅追赠已故的朱熹、彭龟年、杨万里、吕祖俭等人官职、谥号,还录用他们的子孙为官。史弥远的这些举措,在他当政之初曾为他赢得了不少士大夫的喝彩。
这时,中国的政治格局由于蒙古政权的崛起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嘉定七年,当史弥远得知金朝在蒙古军的大举进攻下被迫迁都开封,丧失了对其控制区的有效统治;杨安儿等人领导的红袄军高举反金的旗帜,建元天顺,自立政权,在山东、河北等地极为活跃的情况后,认为金朝统治已是岌岌可危,便采纳了起居舍人真德秀的建议,取消了向金朝交纳的岁币,并编写了《高宗中兴经武要略》一书,呈献宋宁宗,一反昔日对金卑躬屈膝的态度。
嘉定十年,金宣宗完颜珣在蒙古军的进逼下,认为南宋不堪一击,愚蠢地发动了南侵,企图灭南宋,补偿自己在金蒙战争中的损失。宋金第五次战争由此爆发。史弥远对战争一向有恐惧心理。在这次绵延十几年的战争中,史弥远因在战前已唱起了高调,尽管在前线战局恶化时,他曾一度支撑不住,接连三次给主管淮东安抚司公事崔与之写信,让崔与之出面与金议和(因崔与之坚决反对而作罢),但总的来说,他终于还是硬着头皮苦撑了下来。经过十几年的艰苦作战,由于南宋军民的坚决抵抗,金军的南侵最终遭到了失败。金哀宗即位后,被迫宣布停止南侵,并派使者到南宋要求通好。这次战争是历次宋金战争中南宋方面唯一没有主动对金求和的战争。这为史弥远以后的长期执政赢得了政治资本。
宋宁宗在位的后期,日益荒淫无度。史弥远为了在宁宗死后仍能把持朝政,对太子的选定倍加注意。宋宁宗的儿子先后病死。嘉定十三年,宋宁宗只好效仿宋高宗,诏令从十五岁以上的太祖十世孙中挑选皇太子。结果,选定其侄子赵竑。赵竑之妻为杨皇后的侄孙女,夫妇之间失和。杨皇后因此对赵竑极为不满。赵竑对史弥远专擅朝政十分痛恨,曾在屏风上写下“南恩州”三个大字,发誓即位后要把史弥远发配到那里。史弥远得知后,非常恐慌,便与亲信郑清之密谋废立。嘉定十七年八月,史弥远趁宋宁宗病重昏迷之际,与杨皇后合谋,矫诏另立宗室子赵昀为皇太子。次月,宁宗病死,史弥远拥立赵昀为帝,将原皇太子赵竑降封为济王,迁往湖州(治今浙江湖州)居住;尊杨皇后为皇太后,让她垂帘听政。赵昀即为宋理宗。
宝庆元年(1225)正月,湖州人潘壬、潘丙、潘甫聚集太湖的渔民及部分士兵,以反对史弥远擅自废立皇帝为由,发起暴动。他们抓住赵竑,强行将黄袍披到赵竑身上,拥立赵竑为帝,并且声称李全将发兵二十万,帮助他们讨伐史弥远。赵竑偷偷派人到朝廷告急。史弥远得知内情后,立即派兵镇压了这场暴动。随即,他又用宋理宗的诏谕逼迫赵竑自杀谢罪,借机除掉了自己的心头之患。
在这场事变后,杨太后称病不再过问朝政。宋理宗为人老实、胆小怯懦,史弥远独自为相,掌握了南宋朝廷的生杀大权。直到史弥远死后,宋理宗才开始亲政。
宋理宗即位之初,南宋政权所面临的最严重困难就是如何处理屯驻在楚州、涟水、盱眙一带红袄军的余部问题。红袄军原起于山东、河北,是一支派系复杂的抗金武装。在宋金第五次战争中,红袄军的李全、彭义斌等部归附了南宋,被编为忠义军,以楚州、涟水、盱眙等地为大本营,不断出兵进攻山东、河北,并支援宋军在淮东、淮西地区作战,战功卓著。但自宋宁宗末年起,红袄军的本质已经发生了变化。彭义斌所部坚持抗金、抗蒙,而李全所部却居心叵测,妄图成为独立于宋金蒙三大政权之外的政治势力。
在南宋政权内部,有识之士都认为李全反复无常,早迟要成为南宋的祸根,主张尽快处置李全武装。然而,史弥远却一味退让,姑息养奸。宝庆元年二月,李全策动兵变,杀了淮东安抚制置使许国。史弥远不但不处置李全,反而百般安抚。彭义斌所部在山东、河北英勇作战,在抗金、抗蒙的同时,也积极讨伐李全。彭义斌曾给南宋沿江制置使赵善湘写信,要求与宋军配合,南北夹击,消灭李全反叛势力,光复神州。史弥远却置之不理。彭义斌率军进攻真定(今河北正定),击败金将武仙,人马多达数十万。然而,史弥远因害怕李全,竟不敢表彰和奖励彭义斌。彭义斌由于缺乏支持,不久便在赞皇(今河北赞黄)五马山与蒙古军作战中被俘牺牲。赵善湘、赵范、赵葵等人多次给史弥远写信,要求发兵讨叛,史弥远反倒指责他们多事。
绍定三年(1230),李全倚仗蒙古军的势力,反叛南宋,出兵攻占了盐城,并扬言:“我从山东回来后,史大丞相力主安靖之说,处处维护我,对我有大恩。然而,赵范、赵葵兄弟等人却同我过不去。如今,我亲往盐城驻扎。那些怀疑李全、憎恨李全的人,可提兵前来决战!”史弥远的亲信、参知政事郑清之力主平叛。他与同知枢密院事袁韶面见宋理宗请战。在征得宋理宗同意后,郑清之又说服了史弥远。朝廷于是正式宣布出兵讨叛。然而,史弥远在宋军出动后却又提出“内图战守,外用调停”的主张,并且给李全写信,答应给李全增加一万五千人的钱粮,劝说李全交还盐城。李全却将史弥远的信扔到地上,不予理睬。不久,由于赵范、赵葵指挥有方,李全的叛乱很快就平定了。
史弥远晚年因年迈体衰,经常告假,在家休养,但仍揽权不放。朝廷大事,也必须经史弥远同意后方能施行。绍定四年(1231),蒙古军为了尽快攻灭金朝,先是从山东派遣使者前往临安,要求与南宋通好,假道淮东进攻河南;接着,又派使者到襄阳面见京湖制置使陈晐,要求与宋军联合出兵,共同进攻金朝。权工部尚书赵范反对与蒙古军联合作战,说:“宣和年间,我们和金国订立海上之盟,共同攻灭了辽朝。但金国随即便反目为仇,攻破了我们的汴京,致使二帝北狩。这不能不引以为教训。”但史弥远认为蒙古军攻灭金朝只是迟早的事情,为了能趁金朝灭亡之际多捞一点好处,于是决定与蒙古军联合作战。因淮东系战略要地,直接关系着临安的安危,所以他不敢让蒙古军借道。为了能更好地控制局面,他特意任命侄子史嵩之为京湖安抚制置使,让史嵩之代表他全权与蒙古军接洽有关事宜。次年,蒙古军再次派王檝到襄阳,商议出兵。史嵩之于是派邹伸之出使蒙古,与蒙古约定共同出兵灭金。
绍定六年十月,宋军与蒙古军将金哀宗围困在蔡州,而这时史弥远已病入膏肓。宋理宗给他封授了太师、鲁国公、保宁昭信军节度使、会稽郡王等一系列的荣誉头衔,并升迁了他的长子、次子、长孙、次孙、女婿、孙女婿的官职。深受史弥远信任的郑清之升任右丞相兼枢密使,薛极升任枢密使,乔行简、陈贵谊升任参知政事。史弥远在安排好后事之后,于十月二十一日宣布致仕,三天后死去。
评:史弥远利用宋宁宗的怯懦无能,担任丞相长达二十六年,其中独相二十四年。他早年以发动政变、谋杀韩侂胄起家,以“守内虚外”作为自己的执政方针,向金求和。在其执政中期,宋金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他认清了形势,在宋金第五次战争中措置得宜,取得胜利。在其执政后期,他在处理李全问题上措置失当,但在处理对蒙古的关系上却表现得较为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