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正史——吴曦 李全
吴 曦(1162—1207) 吴璘之孙。其父吴挺官至太尉、定江军节度使、兴州驻扎御前诸军都统制兼知兴州。吴曦少年时,即以恩荫被宋廷授予右承奉郎(文阶第二十九级)。淳熙五年(1178),吴挺为避免朝廷的猜疑,借朝觐之机,将十七岁的吴曦千里迢迢带到临安,留在朝廷,变相充当人质。宋孝宗为了表示对吴挺的恩宠,下令将吴曦的官阶由文阶换成武阶,授予吴曦武德郎(武阶第三十六级),并任命他为中郎将,充任侍卫。由于不少官员提出异议,说吴曦升迁太快,违反了制度规定,宋孝宗方才将吴曦的官阶降了六级,改为武翼郎(武阶第四十二级)。
吴曦自幼便比较狂妄。据说,在他十几岁时,吴挺曾问他将来的志向,他脱口便说要当皇帝。吴挺大怒,一脚将他踹倒在火炉上。他面部被烧伤,落下疤痕,因而外号被人叫作“吴巴子”。但吴曦充任侍卫后,在宋代的官场中却逐渐老练起来,擅长交际。韩侂胄未发迹之时,吴曦就经常借钱给他。因此,两人关系十分密切。吴曦仗着家中有钱,结交权贵,因而官运亨通。到宋光宗初年,吴曦已官至祁州团练使、知和州(治今安徽和县)。
绍熙四年(1193),吴挺在兴州病死。宰相留正、四川制置使丘崈等人素来认为吴氏自吴玠以来世代掌管四川兵权,尾大不掉,早就想要革除吴氏在四川的势力。因此,他们说服宋光宗,不准吴曦回四川奔丧,改命吴曦为濠州团练使,充任环卫官,而任命荆鄂诸军都统制张诏为兴州都统制,使吴曦回四川承袭父职的希望化为了泡影。
宋宁宗即位后,吴曦被任命为建康都统制,开始执掌兵权。不久,主持朝政的韩侂胄将吴曦调回临安,提升为殿前副都指挥使。其后,吴曦又被韩侂胄提拔为殿前都指挥使,先后加封昭信军节度使、太尉,成为韩侂胄集团中的军事台柱。嘉泰元年(1201),时任兴州都统制的郭杲病死。韩侂胄拟大举北伐,为加强四川宋军的作战力量,故而接受了签书枢密院事陈自强的建议,任命吴曦为兴州驻扎御前诸军都统制、利州西路安抚使兼知兴州。
吴曦怀着对韩侂胄感恩戴德的心情回到四川后,积极贯彻韩侂胄的北伐意图,调兵遣将,准备对金开战。开禧二年(1206)正月,吴曦命令宋军在边境地区不断袭击金军,取得了一些战果。二月,朝廷任命程松为四川宣抚使、吴曦为四川宣抚副使,并赋予吴曦掌管四川财政的权力。长江中下游的宋军开始北伐后,吴曦将四川宋军分为两路,让程松指挥东路军的三万人马,进攻宝鸡、凤翔;自己指挥西路军的六万人马,进攻秦州。六月,吴曦出兵对秦州、巩州(治今甘肃陇西)发起了进攻。由于金军顽强抵抗和果断反击,宋军的进攻屡屡受挫。经过三个月的作战,到九月底,四川宋军的攻势全面失败,损失极其惨重。
同年十月,金军兵分九路,向南宋发动全线反攻。金朝平章政事仆散揆指挥三万金军由颍州、寿州出兵,河南路统军使纥石烈子仁率军三万由涡口出兵,元帅完颜匡率军二万五千由唐州、邓州出兵,左监军纥石烈执中率军二万由清口出兵,反击江淮地区的宋军;而右监军完颜充则率军一万由宝鸡出兵,右都监蒲察贞率军一万由秦州出兵,蜀汉路安抚使完颜纲率军一万由洮州出兵,临洮路兵马都总管石抹仲温率军五千由盐川(在今甘肃陇西西南五十里)出兵,陇州防御使完颜璘率军五千由来远(在今甘肃武山西南四十里)出兵,进攻四川。
金章宗完颜璟对吴氏家族与宋朝廷的矛盾洞若观火,因此在军事进攻的同时,他还指派蜀汉路安抚使完颜纲专门负责策反吴曦。金章宗亲笔给吴曦写信,说吴玠、吴璘为南宋捍卫四川立有大功,自然应该世代做四川大帅、永久为蜀地藩王;然而,您已经被宋廷猜疑,进退维谷、骑虎难下了。他还用岳飞被杀的事情来告诫吴曦,劝吴曦顺时因机,反叛南宋,建立起万世不朽的基业。他在信中向吴曦许诺,说如果吴曦背叛南宋,按兵不动,割据四川自立为王,那金朝就按宋金第二次绍兴和约所订立的条件,册封吴曦为帝,让吴曦统治四川;如果吴曦能在叛宋后出兵帮助金军进攻南宋,那吴曦所占领的区域就全部归吴曦所有。金章宗还特意为吴曦预先制造了一枚刻有“蜀王之印”四字的金印。完颜纲在水洛城找到吴曦的亲戚吴端,派吴端潜入四川,把金章宗的书信和金印送到了吴曦手中。
吴曦见了金印、阅读了金章宗的书信后,不禁怦然心动。然而,他当时却没有急于表态,还想再看看局势的变化如何。十一月,金军出奇制胜,采用左翼迂回的战术,突破宋军防线,攻入四川。十二月四日,金军攻陷成州(治今甘肃成县),吴曦设在河池的指挥部受到金军的直接威胁。于是,吴曦下令焚毁河池城,命令宋军退到附近的青野原,据险固守;自己则回到鱼关(在今陕西略阳以北四十里),召集安丙、徐景望、赵富、米修之等心腹商议,决定依附金朝、割据四川称王。十二月七日,吴曦派遣掌管机宜文字姚淮源与吴端同行,前往金营奉表投降。
十二月十五日,完颜纲派遣张仔到吴曦大营,要求吴曦交出宋廷的委任状等文书,以作为信物回报金廷。吴曦毫不迟疑地答应了,并献出阶州(治今甘肃武都),让金军驻防。十九日,完颜纲派遣马良显作为金朝特使,秘密前往吴曦大营,代表金章宗册封吴曦为蜀王。吴曦随即派遣郭澄、任辛携带表章以及全蜀地图、吴氏谱牒赴金,进献金章宗。同时,吴曦要求金军全力攻击程松的东军,以配合自己的行动。
十二月二十七日,吴曦把所有事情都安排妥当后,在兴州先召集幕僚和文官开会,欺骗大家,说临安已经失守,宋宁宗已逃往明州,因此现在只好权宜从事,降金称王。一些幕僚大惊失色,一些幕僚却坚决反对,王翼等人声色俱厉地说:“要是这样,那相公八十年的忠孝门户就一朝扫地了!”吴曦面色阴沉,冷冷地说道:“我已经拿定主意了。”吴曦接着又在甲仗库召集军官开会,宣布了自己降金称王的决定。宋将禄禧、褚青、王喜、王大中等人表示拥护,其他军官也称贺听命。于是,吴曦派遣部将利吉引导金军进入凤州,将阶州、成州、凤州、西和州割给金朝,与金朝表定以铁山为界,并派遣禄禧、房大勋等人率领人马迅速占领了夔门,控扼了长江三峡的咽喉通道,单方面宣布与南宋以秭归为界。吴曦还向四川全境发布文告,要求四川各地的官员与自己合作,并宣布:凡是家不在四川,或家在四川而不愿合作、愿意离开四川的官员,一概不加阻拦,听任离蜀。一时间,以程松为首的许多官员都纷纷逃离四川,使吴曦在短时间内便轻而易举地控制了四川局面。
公元1207年(宋宁宗开禧三年,金章宗泰和七年)正月十八日,吴曦下令将兴州改为兴德府,建立年号(名称不详),对金称臣,正式称王。吴曦还下令将设在成都的四川安抚司衙门改作行宫,并派董镇去成都修建宫殿,拟迁都成都。为了笼络人心,吴曦还宣布轻徭薄赋,并安排士人为官。
南宋朝廷得知吴曦反叛的消息后,举朝震骇。由于江淮地区的宋军在金军的进攻下自顾不暇,宋廷根本无法抽调兵力入蜀平叛。韩侂胄急得有如热锅上的蚂蚁,他一面给吴曦写信,以真封吴曦为王作为条件,要求吴曦回心转意;一面采纳知镇江府宇文绍节的建议,秘密写信给在吴曦政权中担任丞相长史、权行省都事的安丙,劝说安丙弃暗投明,杀掉吴曦。
吴曦反叛其实不得人心。不少军人和官员在吴曦称王后,便开始在暗中策划杀掉吴曦。原兴州都统司正将李好义在得知吴曦降金称王的消息后,感到格外伤心,曾与其兄抱头痛哭,发誓要杀掉吴曦。他在军队中秘密串联,结交了吴曦卫队中的黄术、赵亮、吴政等人,组织了一个秘密团体。监兴州合江赡军仓杨巨源出钱招募民间义士,联络与吴曦有私怨的军人、深明大义而敢于发难的文人,也组织起了一个秘密团体。他们通过各种关系,又共同建立了反吴曦的新联盟。然而,他们感到自身的资历和名望太浅,不足以在杀掉吴曦后号令四川,便通过关系找到了安丙,要求安丙出面做盟主。安丙原本不赞成吴曦反叛,但见吴曦决心已定,也不敢公开反对。如今,他见既有朝廷密令,又有李好义、杨巨源的支持,便毅然承担起重任,与李好义、杨巨源共同制定了杀掉吴曦的周密计划。
二月二十九日黎明,李好义率领李贵、王换等八十余人在吴政等吴曦卫队将士的引导下,冲进了吴曦的寝室。吴曦想要逃跑,李贵一把揪住了他的头发,并向他脸上刺了一刀。吴曦蛮力很大,转身将李贵扑倒。李好义急忙命令王换用斧头猛砍吴曦。吴曦被连砍两斧头,倒在血泊中。李好义命令砍下吴曦的首级,派人飞报安丙。安丙立即自封为四川安抚使,宣读了假诏书,派人逮捕吴曦死党,迅速平定了吴曦的叛乱。
李 全(?—1231) 潍州北海(今山东潍坊)人,出身农家,成年后以贩卖牛马为业。因生意亏本,投充金朝涟水尉司任弓手。李全长于骑射,善用铁枪,人称“李铁枪”。开禧元年(1205)五月,南宋镇江都统戚拱派遣忠义人朱裕与李全取得联系,鼓动李全反叛金朝。李全于是聚众暴动,焚烧了涟水县,以策应宋军的北伐。宋军的开禧北伐失败后,李全率领部众在淄州和青州一带活动,打家劫舍,继续反抗金朝统治。
金宣宗贞祐元年(1213),成吉思汗指挥蒙古军一面围攻金朝的中都(今北京),一面兵分三路,进攻金朝统治的河北、山西、山东地区,以扫清外围,孤立中都。成吉思汗与其子拖雷亲自率军拔河间,攻济南,破益都。山东人民纷纷组织起来,占据险要,抗击蒙古军。李全的母亲及其大哥惨遭蒙古军杀戮。李全与其二哥李福聚众数千,参加了抗击蒙古军的斗争。次年,金朝在蒙古军的打击下,被迫迁都开封。山东、河北一带的民众揭竿而起,身穿红袄以相识别,组成红袄军,反金抗蒙。李全所部也穿上红袄,成为红袄军众多派系中的一支。
蒙古军从山东撤退后,金朝立即派遣完颜霆率精锐部队进入山东,镇压红袄军,以恢复金朝在山东的统治秩序。由于红袄军各部缺乏联络,被金军各个击破。刘二祖、杨安儿等几名重要的红袄军领袖先后牺牲。李全与杨安儿的妹妹杨妙真结为夫妻,与其余部合并,在东海一带的岛屿上坚持抗金。因李全能与士卒同甘共苦,故在红祅军中有较高的声誉。
嘉定十年(1217),宋金第五次战争爆发。山东各地的红袄军余部纷纷归附南宋,乘势反击金军。李全所部连克莒州(治今山东莒县)、密州(治今山东诸城)、青州,被南宋授予武翼大夫(武阶第三十四级)、京东副总管。嘉定十一年正月,李全因给养困难,便随同其他各路红袄军,率部南撤到涟水,被南宋收编为忠义军。宋宁宗下诏任命李全为京东路总管,并同意他把大本营设在楚州(治今江苏淮安)。
李全归附南宋之初,屡建奇功。嘉定十二年春,金军进攻淮西,在濠州击败宋军马军司都统李庆宗所部,游骑数百到达长江北岸的东采石、杨林渡一带,建康大震。江淮制置司急令李全、季先率部增援。李全亲自到海州前线抽调部队,火速进发,先后在涡口(淮河与涡河的交汇处)、化陂湖(今地不详)大败金军,当阵斩杀数员金将,扭转了淮西战局。同年六月,李全前往青州,说降了金元帅张林,同时分兵攻城略地,接连攻占了青、莒、密、潍、登、莱、淄、滨、棣、宁海、济南等十二府州。金宣宗认为李全对金朝威胁太大,派人招谕李全。李全给金宣宗回信,写道:“宁作江淮之鬼,不为金国之臣。”并派人到老家,将父母兄嫂的尸骨迁葬于淮南,以示决不北还的决心。嘉定十三年三月,金军大举进攻淮西,攻破黄州,进围蕲州。李全自楚州引兵增援淮西,与京湖制置司的孟宗政、赵范、赵葵等人配合作战,大败金军。次年,李全再次率军与驻守盱眙的宋军刘琸所部配合,进攻泗州(旧治在今江苏盱眙西北,已没入洪泽湖)西城。金军骁将张惠被迫向李全投降。宋廷为奖赏李全战功,将他提升为保宁军节度使、右金吾卫上将军、京东路镇抚副使。
然而,李全羽翼丰满后,个人野心便急剧膨胀,妄想成为宋、金、蒙三大政权之外的独立势力。为了达到目的,他开始玩弄手段,利用南宋的软弱无能,大肆排挤、吞并其他山东归附的忠义军。当时,驻守涟水的忠义军首领季先人马最多,威望也最高。李全暗中勾结主管淮东制置司公事兼节制京东、河北路军马贾涉的亲信莫凯,利用贾涉对忠义军猜忌的心理,让莫凯经常在贾涉耳边吹风,诬蔑季先要谋反。贾涉设计擒杀了季先。季先的部将石珪等人见势不妙,便率领亲信逃跑,投奔了蒙古军。李全于是吞并了涟水的忠义军。同时,李全又派其兄李福镇守胶西,经营南北贸易,在宋、金、蒙三方之间大发横财。李福倚仗李全势力,强行分割原属张林的六大盐场,迫使张林投降了蒙古军。
贾涉见李全势力急剧发展,深感不安。贾涉加强了自己帐前忠义军的力量,向楚州城内增派了宋军;并责令李全分军,以削弱李全势力。李全于是又设计驱逐贾涉。嘉定十六年二月,贾涉到郊外视察农业生产情况,黄昏回城时,遭到李全士兵拦阻。贾涉派人找到李全夫人杨妙真。杨妙真假装发怒,叱责士卒,喝令他们让道,贾涉这才回到了城中。遭到这场惊吓,贾涉急忙以病重为由,给宋廷写报告,要求调离。五月,贾涉被召回临安,不久便死去。
临时代替贾涉职务的丘寿迈懦弱而昏庸。李全于是玩弄手段,乘机将原贾涉的帐前忠义军全部吞并。宋朝廷对李全的所作所为极为恼怒,于是改派力主压制李全的武将许国为淮东安抚制置使,希望许国能将李全制服。嘉定十七年正月,许国到任后,强逼李全迎拜,极力压制北军(李全军),将其犒赏削减十分之七八。凡北军与南军(宋军)发生冲突,不论青红皂白,对卷入纠纷的所有北军一概予以严惩。年底,许国又调集两淮马步军十三万,在楚州城外举行阅兵式,企图以此来震慑北军。李全大怒,立即派遣部将刘庆福联络盱眙、扬州等地的山东忠义军,于次年二月二十五日发动暴乱,将许国杀死。
暴乱结束后,李全向宋朝廷谎报这是一场兵变,并杀了几个士卒,表示请罪。宋朝廷唯恐事态恶化,不敢追究,并派与李全有交情的徐晞稷担任淮东制置使,命令他屈意安抚李全。徐晞稷上任之初,刚柔相济,惩治了一些暴乱分子,倒也有些威信。但当他逼令李全将抢夺的战马、武器交还制置司时,李全却暗中指使将士以再次发动兵变相威胁。徐晞稷被吓坏了,从此威信扫地,口口声声地称李全为“恩府”、杨妙真为“恩堂”。李全要什么便给什么。
宝庆二年(1226)春,蒙古军进攻山东。李全率军在青州一线与蒙古军反复厮杀,最后被蒙古军包围在青州城内。李全派其兄李福突围,到楚州搬请救兵,自己则率部固守青州城。镇守盱眙的宋将刘琸早就对淮东制置使一职垂涎三尺,见李全如今已陷入困境,认为自己建立功名的机会到了,便通过镇江副都统彭向朝廷请求,取代徐晞稷当上了淮东制置使。
宝庆三年春,与李全有仇的、屯驻淮阴的山东忠义军总管时青和屯驻盱眙的山东忠义军总管夏全受彭指使,率兵进入楚州,想乘机吞并李全的北军。刘琸无奈,只好顺从两人的意思,命令夏全所部在楚州城内戒严,将北军控制起来。这时,杨妙真派人游说夏全:“将军难道不是山东归附的人吗?兔死狗烹。李氏灭,夏氏难道能独存?”杨妙真还诱骗夏全,说:“传说三哥(李全)已死。我一个妇道人家怎能自立?我自然应该以身奉侍将军。”夏全大喜,便与杨妙真、李福转仇为好,并合伙策动暴乱,烧杀抢掠,将刘琸赶出了楚州城。接着,杨妙真又驱赶夏全。夏全被迫投降了金军。
由于杨妙真在楚州还没有公开叛宋,宋朝廷又任命与李全有交往的姚翀知楚州兼制置使,以羁縻北军。同年四月,李全因走投无路,在青州向蒙古军投降,被蒙古军任命为山东行省。驻扎在楚州的部分北军将领对李全降蒙十分不满。刘庆福等人策划谋杀李福,归附南宋。因其计划不周,反而被李福所杀。李福借机大开杀戒,杀害南宋官员。姚翀狼狈逃跑。
宋朝廷大为惊恐,不敢再往楚州派遣制置使,只好将楚州改名为淮安军,停止供给北军粮饷;并将防守淮河的军队撤到扬州一线,防守长江。而杨妙真、李福也派人堵塞楚州南门,以示不再与南宋往来。不久,北军将领国用安等人起兵杀死了李福,将其首级送往临安。但杨妙真却躲藏了起来,在暗中指挥亲信对抗国用安等人。宋朝廷认为可以趁此机会彻底解决楚州的北军,便派遣驻守盱眙的宋军将领彭及忠义军将领张惠、范成进、时青等人率军进驻楚州,收编楚州北军。但由于宋廷处理不当,结果张惠、范成进反而杀了彭
,投降了金军;时青等人又归附了李全。
李全早就想摆脱蒙古军对他的直接控制,得知楚州变乱的消息后,立即借机向蒙古军请求南归楚州、整顿旧部;并砍断一指,对蒙古军发誓南归后与南宋誓不两立。蒙古军同意了他的请求,并任命他为山东、淮南行省。李全南归楚州后,杀了时青等参与前日反叛的将领,占据楚州、海州及涟水等地,大量招兵买马,建造战舰。对南宋仍貌似恭敬,而对蒙古则保持进贡的关系,同时又与金朝联合。宋朝廷认为李全是一支重要的缓冲力量,因此不断向他提供粮饷。绍定三年(1230)五月,宋朝廷还授予李全彰化、保康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京东镇抚使,依旧京东忠义诸军都统制等头衔。
同年八月,李全得寸进尺,攻占了南宋的盐城(今江苏盐城),直接威胁着南宋通、泰盐场的安全;并倚仗蒙古,狐假虎威,不断要挟南宋,要钱要粮。射阳湖一带的民众难以忍受其压榨,纷纷指责朝廷“豢养北贼而残害淮民”;宋军将士见朝廷不断供给李全粮饷,也十分愤怒,发出了“朝廷唯恐贼不饱,我们哪有力量杀贼”的呼声。以郑清之、赵善湘、赵范、赵葵、岳珂等人为首的南宋官员也纷纷要求讨伐李全,不要姑息养奸。迫于朝野压力,宋朝廷于年底终于任命赵善湘为江淮制置大使,赵范为知扬州、淮东安抚副使,赵葵为淮东提点刑狱兼知滁州,并正式下诏讨伐李全。
李全闻讯,立即率军攻占了通州、泰州,并进围扬州。赵范、赵葵率兵固守扬州,屡屡挫败李全的攻势。李全在扬州城下攻城不得,欲战不利,渐渐陷入困境。绍定四年正月十六日,赵范、赵葵率军出城,用计引诱李全出战,随即派兵断绝了李全的退路,将李全及数十名随从驱赶进新塘的泥淖中。李全在混战中被愤怒的宋军用几十杆长枪乱刺而死。宋军乘胜反攻,连战连捷。同年三月,攻克淮安。六月,杨妙真率领残部狼狈渡过淮河,逃往涟水。至此,原被李全占据的南宋州县全部被宋军收复,困扰南宋十几年的李全之乱才终于得以平定。
评:宋朝历来以“守内虚外”作为其基本国策,号称“无内乱”。然而,吴曦之乱却是宋代历史上最大的一场内乱。李全之乱也是南宋措置失当、养痈遗患所造成的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