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正史——余玠 王坚 张珏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8-13 属于: 宋元文明


余 玠(?—1253) 字义夫,隆兴府分宁(今江西修水)人,侨寓蕲州(治今湖北蕲春)。余玠年轻时家境贫困,落魄无行,曾一度在庐山白鹿洞书院读书。后因在茶馆里斗殴,打死卖茶翁,遂逃亡到淮东,向淮东制置使赵葵献上自己所作的词。赵葵思贤如渴,便将余玠留在幕下效力。余玠在抵抗蒙古南侵的一系列战斗中,累立战功,八年中,历任权发遣招信军、淮东制置司参议官、淮东提点刑狱、淮东制置司参谋官、淮东制置副使等职。

淳祐二年(1242),因四川局势危急,一大半的地区都已被蒙古军攻破,宋军的实际控制区只剩下了以重庆为中心的川东部分地区,宋理宗于是任命余玠为四川宣谕使,不久又提升他为兵部侍郎、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重庆府、兼四川总领、兼路转运使,派他入蜀主持四川的军政。

从宝庆三年至淳祐二年的十六年间,宋朝廷前后任命的四川宣抚使共有三人,制置使共有九人,制置副使共有四人,但这十六位封疆大吏却没有一人是称职的,使处于困境的四川军民深感失望。余玠以恢复全蜀为己任,上任伊始,便着手革除弊政,遴选官吏。他分派都统张实负责军事、安抚使王惟忠负责财政、监簿朱文炳负责接待宾客,并在帅府旁建起同帅府吃住用规格完全一样的招贤馆,宣布自己要仿效诸葛亮“集众思、广忠益”,号召全体军民积极向他献计献策。对于前来献计献策的人,余玠都很有礼貌、不厌其烦地予以接待。其建议可用者,便根据其才能予以任用;其建议不可用者,也赠送厚礼而礼貌遣还。

播州(治今贵州桐梓)的冉琎、冉璞兄弟应招来到重庆,向余玠建议把合州州治迁移到钓山。余玠大喜,立即上报宋廷,任命冉琎为权发遣合州、冉璞为权通判州事,让他们全权负责修筑钓鱼城。余玠又进一步广泛征求意见,以钓鱼城为中心,陆续在青居山(在今四川南充境内)、大获山(在今四川苍溪境内)、云顶山(在今四川金堂境内)等地修筑了青居城、大获城、云顶城等十几座山城,把原金州都统司设在大获城,把原沔州都统司设在青居城,把原利州都统司设在云顶城,采取守点的方针,在嘉陵江、涪江、沱江、岷江沿线占据有利地形,层层设防,用以抵御蒙古军的进攻。余玠还在屡遭战乱破坏的成都平原大兴屯田,修建学校,轻徭薄赋,以培养人才、修养民力。

余玠任四川安抚制置使期间,蒙古军队因窝阔台汗病死、内部争夺汗位的斗争加剧而暂时停止了大规模的南侵,仅在汉中等地留有守备部队。淳祐十年冬,余玠利用这一有利时机,调集四川各路宋军,集中优势兵力向兴元府发起反攻。宋军迅速扫清了蒙古军在兴元的外围据点,猛攻兴元府城。最后,因关中、陇西方面的蒙古援军到达而被迫撤围,功亏一篑。淳祐十二年冬,蒙将汪德臣、火鲁赤奉蒙古大汗蒙哥之命,率领蒙古军攻取成都,围攻嘉定府(治今四川乐山),为忽必烈进攻大理(以云南白族为主体的封建割据政权。其辖区约相当于今云南全省、四川西南部等地)开辟道路。余玠亲自赶赴嘉定,指挥各路宋军与蒙古军激战。蒙古军由于兵力不足,被迫北撤。沿途宋军占据险要,邀截蒙古军的退路,使蒙古军遭到了沉重的打击。

利州都统制王夔作战勇猛,但生性残暴,人称“王夜叉”。王夔历来藐视文臣,恃功骄狂。在这次嘉定会战中,他还特意埋伏全部兵,布置了一场欢迎仪式,在余玠到来时,让伏兵四起,狂叫呐喊,恐吓余玠。余玠大怒,下决心除掉王夔,以警告那些不服指挥、飞扬跋扈的武将。余玠作了充分准备后,一面命令王夔前来议事,一面派部将杨成前往王夔军营,取代王夔。王夔到来后,余玠立即将王夔斩首。杨成赴任后,也迅速将王夔的几名亲信处死,顺利地控制了王夔的部队。

设在云顶山的利州都统司不同意让杨成取代王夔,而推举本司统制姚世安统领王夔所部。余玠认为军队自己任命将领不仅破坏了自己的威信,而且也破坏了朝廷的体统。于是,他派遣都统制金某率领三千人马赶往云顶山,取代姚世安。姚世安拒不受命,以武力抗拒。

这时,丞相谢方叔的侄子正好因躲避战乱住在云顶山上。姚世安因惧怕余玠报复,便通过谢方叔的侄子,请求谢方叔出面救援。谢方叔于是在朝廷大造舆论,说余玠在四川与利州都统司的武将不和,要不是我出面调停,四川恐怕已经出乱子了。谢方叔暗地里又唆使姚世安向宋理宗上书,抓住余玠在四川的一些过失,大肆攻击余玠。余玠的儿子叫如孙,是取“生子当如孙仲谋”之义。结果也被人说成是飞扬跋扈、居心叵测,遭到朝廷的猜疑。

宝祐元年(1253),宋理宗下诏将余玠召回临安。余玠因姚世安抗命不从,自觉威名顿挫,郁郁不乐。接到诏书后,更是义愤填膺,难以自持。为了表示抗议,余玠喝下毒药,自杀身亡。

王 坚(?—1264) 里籍不详。嘉熙年间(1237—1240),在孟珙部下效力。曾奉孟珙之命,率兵袭击邓州顺阳镇(在今河南淅川南)的蒙古军后勤基地,放火焚烧了聚积在那里的造船材料。淳祐三年(1243),孟洪派遣部将晋德率兵六千援蜀。王坚大约就是在此时随部队进入四川的。从此,他在四川地区的抗蒙战争中冲锋陷阵,先后因军功而被提升为武功大夫(武阶第二十七级)、遥郡团练使

宝祐二年(1254)夏,蒙将汪德臣率军由川北向川东作试探性的进攻,沿嘉陵江南下,一直攻到了合州和广安军一线。王坚与曹世雄等人率部顽强抵抗,终于挫退了蒙古军的攻势。宋理宗为表彰王坚的战功,特下诏为王坚升迁两官,旋即又任命王坚为兴元都统制兼知合州。

宝祐六年春,蒙古大汗蒙哥在经过长期准备后,命令其弟阿里不哥留守和林(今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哈尔和林),下令蒙古军兵分三路,向南宋大举进攻:忽必烈率军进攻京西和湖北,兀良哈台率军由云南进攻湖南,蒙哥则亲率大军进攻四川,企图在攻占四川后沿长江而下,彻底摧毁南宋的长江防线。由于京西、湖北、湖南同时遭到蒙古军的攻击,长江中游的宋军无力抽调重兵援助四川,到这年年底,川西、川北、川中大部分地区都被蒙古军攻陷。宋军在四川的实际控制地区只剩下了川东。形势极为严峻。

合州和重庆是宋军川东防御体系的支撑核心。合州位于嘉陵江、渠江、涪江的交汇处,地当兵冲,屏卫重庆,军事价值极为重要。早在嘉熙四年(1240),四川制置副使彭大雅为增强合州的防御能力,就已派部将甘闰在合州以东十里的钓鱼山修筑了钓鱼山寨。其后,四川制置使余玠又将合州州治迁到了钓鱼山上。王坚担任知合州以后,又调集大量人力,扩建了钓鱼城,使钓鱼城成为一座驻有军民十几万、水源丰富、粮食充足的军事重镇。

开庆元年(1259)正月,蒙古军进围钓鱼城。蒙哥派遣降将晋国宝入城招降王坚。王坚为了坚定军民的抗蒙决心,在钓鱼城的阅武场将晋国宝当众处死。蒙哥闻讯大怒,于二月初三日亲自率军抵达钓鱼山下,指挥各路蒙古军猛攻钓鱼城。

蒙将马木剌的斤率领火州探马赤军、火夺都率领质子军、赵阿哥潘率领临洮吐蕃军、捏古伯率领阿尔浑军、阿塔赤率领阿速军轮番进攻钓鱼城的一字城、镇西门、东新门、奇胜门、镇西门的小堡等处,都被宋军击退。从四月初开始,大雨一连下了二十余天,蒙古军被迫停止了进攻。四月二十二日,蒙哥又把自己的卫队投入攻城作战,猛攻钓鱼城的护国门。二十四日夜,蒙古军攻占了护国门的外城。王坚率军反击,不久又夺回了外城。五月,蒙古军中瘟疫流行,战斗力大为减弱,攻城毫无进展。

南宋京西、湖南、湖北、四川宣抚大使贾似道为确保川东,顶着长江中游蒙古军的压力,抽调军队,任命自己的亲信吕文德为四川制置副使兼知重庆府,率军增援四川。同时,他又让宋理宗下诏表彰王坚的战功,以鼓舞钓鱼城军民的士气。六月初,吕文德率军一路苦战、抵达重庆后,又随即率领战船千余艘逆嘉陵江而上,救援钓鱼城。在三槽山(今合川南磨子沱一带),宋军遭遇蒙古军阻击。蒙哥亲自督战,蒙将史天泽指挥蒙古步、骑军控扼两岸,用弓箭射击宋军,并亲率水军顺流而下,冲击宋军船队。吕文德无法前进,被迫退回了重庆。

六月中旬,蒙将汪德臣率部乘夜爬城,占领了外城的马军寨。王坚组织宋军趁蒙古军立足未稳之时,迅速发起反击。两军激战至天明。这时,雷雨大作,蒙古军的云梯折断,后续部队受阻,马军寨的蒙古军被全部歼灭。汪德臣恼羞成怒,单骑跑到城下,向城上喊话:“王坚,我是来拯救你全城军民的性命的。你要尽早投降!”城上炮石齐下,汪德臣躲避不及,被打得头破血流,抬回军营后因救治无效而死。

蒙哥见钓鱼城屡攻不下,极为恼怒,因火气攻心,染上了疾病。七月九日,蒙哥被迫接受了部将的建议,留下三千精兵警戒钓鱼城,自己则率领主力悻悻撤离,前去进攻重庆。七月二十一日,蒙哥病死在金剑山的温汤峡(今重庆北碚的北温泉)。蒙哥一死,各路蒙古军纷纷北撤,南宋政权遂转危为安。九月二十八日,宋理宗得知消息后,下诏提升王坚为宁远军节度使,依前左领军卫上将军、兴元府驻扎御前诸军都统制兼知合州,节制军马,进封清水县开国伯。

景定元年(1260)四月,宋朝廷将王坚召回临安,任命他为侍卫步军司都指挥使。次年五月,王坚受到宰相贾似道的猜忌排斥,被任命为左金吾卫上将军、湖北安抚使兼知江陵府。景定四年三月,王坚任知和州兼管内安抚使,于是年郁郁而死。

张 珏(?—1280) 字君玉,凤州(旧治在今陕西凤县东北)人,十八岁时在合州钓鱼城从军。张珏身材魁伟,作战勇猛,善于用兵。因战功卓著,逐步被提升为中军都统制,被人们称为“四川虓将”。景定元年(1260),朝廷征召王坚入朝,改任马千镇守合州。景定四年,马千的儿子护送军粮时,在相山被敌军俘虏。敌军以此要挟马千,几次写信劝说马千投降。因马千的处境极为尴尬,四川安抚制置使俞兴于是改命张珏任兴元府驻扎御前诸军都统制兼知合州。

当时,蒙古军占据着大良平、虎相山,不时出兵进攻梁山军、忠州、万州、开州、达州,破坏宋军的屯垦,截断通往渠州的通道,使宋军控制区内的农民不能耕种,将士不能解甲而卧。张珏上任后,练士卒,精器械,饬军纪,明赏罚,以兵护耕,垦田积粟,加强城守;在固守钓鱼城的同时,还主动出击,配合其他各路宋军,收复了大良平(今四川广安东北)等城。

忽必烈建立元朝后,接受叛将刘整的建议,改变进攻路线,放弃川东不攻而以重兵攻破襄樊,从中游将南宋的长江防御体系攻破,兵锋直指临安。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朝廷任命张珏为四川制置副使兼知重庆府,命令他率部前往临安。由于合州钓鱼城已被元军重重包围,张珏无法率军突破重围,只好仍固守钓鱼城。

次年,元军攻占了临安,但张珏仍坚持抗元,拒绝元军的招降。这时,元军因重兵正在江南作战,驻扎在四川的兵力不多,张珏于是趁机组织宋军进行反击。他首先出兵袭击元军的军事基地青居城,俘虏了元军的安抚刘才、参议马嵩;并派兵救援重庆、攻克了重庆附近的元军堡垒。接着,他进军收复泸州,捕杀了叛将梅应春。年底,因涪州(治今四川涪陵)宋将阳立投降元军,张珏命令部将王立留守钓鱼城,自己率军进入重庆,派遣部将张万率军击败阳立,收复了涪州,命令都统程聪领兵镇守,以确保同夔州一线宋军的联系。元军围攻大宁监(今四川巫溪),张珏又派张万前往夔州,组织忠州、涪州的宋军连破元军十八座营寨,击退了围攻大宁监的元军。张珏对自己集中兵力固守重庆有充分的信心。当他得知赵昰福州称帝的消息后,还派出了一支数百人的部队前去寻找,打算将赵昰接到重庆来居住。

景炎二年(1277),元军调集兵力,加强了对张珏的进攻。驻守西川的元将不花率领数万元军包围重庆,将大营设在佛图关,派一军驻扎南城、一军驻扎朱村坪、一军控制长江,对重庆围而不攻,派兵陆续攻占了涪州、梁山军、万州、庐州等地,使张珏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不花派泸州降将李从招降,遭到张珏的坚决拒绝。次年春,重庆城中的粮食已尽,张珏率兵由薰风门出战,在扶桑坝遭到元将也速简明正史——余玠 王坚 张珏儿的堵截。不花调集元军,从背后进攻,宋军大败,张珏被迫退回城中。

张珏的部将赵安认为重庆已无法再守,便写信劝张珏投降。张珏不听。赵安于是与部将韩忠显在夜里打开镇西门投降了元军。元军蜂拥入城,张珏率兵巷战,见难以支持,便返回家中,寻找毒药,打算自杀。张珏的家人将毒药藏了起来,劝说张珏逃跑,张珏于是带上妻子儿女,乘坐小船顺流东下,奔涪州而去。行至途中,张珏对自己临阵脱逃的行为感到羞愧,于是操起斧头劈砍船底,想沉船自尽。船工抢下斧头,把斧头扔到了江中。张珏要投江自杀,家人又死拽着他不放。第二天船到涪州时,遭到元军追赶,张珏被元将铁木儿俘虏。

不花不想杀张珏,便下令将张珏押往西安,软禁在赵老庵中,听候朝廷处置。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二月,有一位朋友告诉他,在他逃离后,重庆的宋军守将曹琦自杀而死,张万、张起岩事出无奈,才被迫投降。合州的王立一直坚守到三月才被元朝官员姚燧招降。张珏听后,受到了极大的刺激。朋友劝他自杀,说:“您尽忠一世,以报效朝廷。如今到了这个地步,纵然不死,又怎样做人呢?”张珏于是解下弓弦,在赵老庵的厕所中上吊自杀。他的随从将他的尸体火化,用瓦罐装上骨灰,就地掩埋了。

评:余玠任四川安抚制置使期间,利用这一战争间歇,整顿四川军政,使四川地区面貌一新、军事防御力量大为增强,为以后四川的抗蒙斗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王坚固守钓鱼城,屡屡挫败强敌,使蒙哥因气愤而染病暴死,迫使各路蒙古军北撤,宋蒙战争从而停歇了十余年。在这十余年中,南宋得以苟延残喘,蒙古政权则步入封建化进程,减轻了其原始的残暴成分。这就在相当程度上保护了南宋人民的生命安全,降低了宋元交替之际社会生产力遭受破坏的程度。

张珏骁勇善战,在临安失陷后仍能坚持抗元斗争,尽管在最后关头临阵脱逃,但他在抗蒙战争中的功绩却仍是值得称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