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正史——陆秀夫 张世杰 文天祥
陆秀夫(1238—1279) 字君实,楚州盐城(今江苏盐城)人。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进士及第,步入仕途。权知扬州李庭芝听说陆秀夫很有才干,便聘请他为幕僚,并把他逐渐提拔为主管机宜文字。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李庭芝制置淮东,又将陆秀夫提拔为淮东制置司参议官。
这时,元世祖忽必烈任命左丞相伯颜为统帅,指挥元军向南宋王朝发动了全面总攻。伯颜分兵两路:一路以合答为大将、刘整为先锋,进攻淮东和淮西,兵锋直指扬州;一路由自己亲自指挥,以阿术为大将、吕文焕为先锋,沿汉水入长江,顺流而下,兵锋直指南宋王朝的都城临安。
长江沿线的宋军,大多望风披靡,不战而降。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扬州的形势已十分危急。李庭芝的幕僚大多溜走了,只有陆秀夫等少数人愿与扬州共存亡,仍然留在李庭芝幕下。李庭芝不想让陆秀夫留在险地,便推荐陆秀夫到朝廷任职。宋廷任命陆秀夫为司农寺丞,旋即又提升他为宗正少卿兼权起居舍人。
这年初冬,长江沿线除重庆、扬州等少数重镇外,大部分地区都被元军攻占。元军自镇江兵分三路,向临安发起合击。南宋王朝当政的太皇太后谢道清、宰相陈宜中等人失去了抵抗信心,拒绝了文天祥、张世杰等文武官员要求与元军拼死一战的请求,派遣将作监柳岳前往元军大营,企求元军班师修好。伯颜拒绝了宋方的请求。但谢太后、陈宜中仍不死心,又临时加封陆秀夫为礼部侍郎,派他与吕师孟等人一道前往平江府,再次向伯颜乞和。临行时,陈宜中特意向陆秀夫交代:可以向元朝称侄纳币;如伯颜还不同意,那就在名分上再降一等,即向元朝称侄孙。然而,伯颜仍不接受。陆秀夫无奈,只好回临安复命。
德祐二年正月十八日,元军兵临临安城下。谢太后、宋恭帝见大势已去,便派同签书枢密院事、知临安府事贾余庆等人携带传国玉玺及降表向元军投降。一些不愿投降的皇族和文武官员纷纷逃出临安城。当天夜里,陈宜中首先逃遁。次日,张世杰也率部逃往浙江定海。益王赵昰与其母杨淑妃、广王赵昺与其母俞妃则向婺州(治今浙江金华)逃亡。陆秀夫得知益王、广王逃走的消息后,立即会同宋将苏刘义提兵向南追赶,打算拥立益王以号令天下,抵抗元军。
陆秀夫和苏刘义费尽周折,好不容易才在婺州至温州的道上追上了益王和广王一行。到达温州后,陆秀夫又派人四处联络,召来了陈宜中、张世杰等人。在温州的江心寺中,众人尊奉赵昰为天下兵马都元帅、赵昺为天下兵马副都元帅,决定南下福建,以图进取。这时,谢太后派遣两名宦官和八名军士来到温州,劝说益王和广王放弃抵抗,回临安向元军投降。大家决心已定,杀死前来劝降的军士,将其沉尸江中后,迅速移师福建。
公元1276年五月一日,赵昰即帝位于福州,改元景炎,立杨淑妃为太后,封赵昺为卫王,升福州为福安府。陈宜中任左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陈文龙、刘黻任参知政事,张世杰任枢密副使,陆秀夫任端明殿学士、直学士院、签书枢密院事,苏刘义主管殿前司。并派人去扬州,命令李庭芝突围南下,率军来福州。为了促使李庭芝尽快南下,赵昰还特意任命李庭芝为右丞相,虚位以待。
在赵昰行朝内部,由于喜好玩弄权术的陈宜中专擅朝政,这个刚拼凑起来的班子矛盾重重。陆秀夫在李庭芝幕府中任职多年,又有拥立赵昰的首功,所以陈宜中开初对他还很客气,每有大事必先向他咨询后方才施行。陆秀夫也尽心尽力地辅助陈宜中施政。然而,两人不久便在许多问题上发生了矛盾。陈宜中竟唆使谏官弹劾陆秀夫,将他赶出行朝,谪守潮州。张世杰对此愤愤不平,指责陈宜中,说:“现在是什么时候?还动辄以台谏弹劾人!”张世杰的部队是赵昰行朝的支柱,陈宜中不敢得罪张世杰,只好下令将陆秀夫召还。尽管如此,陆秀夫此后在赵昰行朝中仍处于受排挤的地位,与陆秀夫关系较深的苏刘义也遭到张世杰的压制,郁郁不能得志。
赵昰在福州称帝后,开初对两浙、江西、福建、广东等地的震动很大,民众人心激愤,积极配合宋军行动,收复了不少失地。一些原已降元的州县也转而倒戈,重新归降赵昰行朝。然而,由于赵昰行朝的内部纷争,这种好局面并未维持多久。景炎元年(1276)十一月,元将阿剌罕率军攻入福建,兵锋直指福州。赵昰行朝的全部人员慌忙乘坐海船逃离福州,往潮州而去。
景炎二年八月,文天祥的部队遭到惨败。元将唆都、塔出、也的迷失集中海陆兵力开始攻击赵昰行朝。赵昰行朝在潮州难以立足,遂南下广东香山(今广东中山),在浅湾一带避敌。十一月,元将哈剌歹等人率舟师向宋军进攻。宋军在香山岛一带遭到重创,被迫退往井澳(今广东珠海以南的海中小岛)。陈宜中对前途丧失了信心,便劝说赵昰逃亡占城(今越南中南部的古国),而自己则借口先去联系,遁入占城,一去不回。不久,赵昰因船被海风刮翻落水,惊吓成疾,一病不起。
在这种艰难环境中,陆秀夫凭借对南宋王朝的一片忠心和顽强意志竭力苦撑着残局。当时,杨太后迫于环境,对群臣说话都不敢摆太后的架子,只是自称“奴”而已。为了维护皇帝的权威,陆秀夫在群臣面见太后和皇帝时,总是首先带头持笏正立,坚持旧日临安朝廷时的礼仪制度。而且,他每天还凭借记忆书写《大学》的章句,为皇帝讲读。
景炎三年四月,赵昰在洲(今广东雷州湾外的硇洲岛)病死。南宋行朝弥漫起一派惶惶不可终日的气氛,不少官员竟想趁机放弃抵抗,就此解散,各谋出路。陆秀夫挺身而出,劝阻大家,说:“度宗皇帝还有一个儿子在这里。你们将把他置于何地?古人有以一旅之力而成中兴大业的。如今我们的百官、机构都齐全,士卒有数万。老天如果不想灭绝宋朝的话,那这还不足以立国吗!”为了稳定人心,陆秀夫虚拟了赵昰的遗言——《景炎皇帝遗诏》,昭示群臣。依据这份遗诏,群臣又拥立年仅八岁的卫王赵昺为帝,改元祥兴,升
洲为翔龙县。张世杰任少傅、枢密使,陆秀夫任左丞相。根据张世杰建议,赵昺行朝退往厓山(在今广东台山与斗门之间的海上)。
祥兴二年(1279),元将张弘范指挥水师向厓山进攻。二月六日,宋军大败。陆秀夫见事情不妙,急忙登上赵昺的大船,保护赵昺。张世杰护卫杨太后突出重围。在突围前,张世杰曾派来一只小船,想接走赵昺。陆秀夫担心小船上的士兵不可靠,不肯让赵昺上小船。赵昺的大船航速太慢,无法突围。陆秀夫见事已至此,便一狠心,仗剑将妻子儿女赶下大海。陆秀夫两妻子挽着船舷,不肯自尽。陆秀夫大喝:“都去!还怕我不来?”陆秀夫的妻子这才松手投海自尽。陆秀夫走到赵昺面前,对小皇帝说:“陛下应当为国而死。太皇太后被俘后,已遭到了极大的侮辱。陛下不可再遭侮辱!”说完,他背着赵昺,跳海自尽。陆秀夫时年四十四岁。南宋王朝遂告灭亡。
张世杰(?—1279) 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年轻时参加蒙古军,随蒙将张柔驻防杞县(今河南杞县)。因犯罪而逃奔南宋,在淮西宋军中效力,从一名下级军官逐渐升任黄州武定诸军都统制、知高邮军、知安东州(治今江苏涟水)等职。
咸淳四年(1268),因襄樊战事吃紧,张世杰被任命为京湖都统制。次年,他奉命率马步军和舟师救援襄樊,在赤滩圃遭遇蒙古军阻击,激战后被迫撤回。襄樊失陷后,张世杰退守郢州、鄂州,节节抵抗,拒绝了蒙古军统帅伯颜的招降,奋力阻击蒙古军沿江东下。鄂州失陷后,张世杰率领余部向临安转移,于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春到达临安。
南宋朝廷正为屡下勤王诏令、但勤王兵却都不到来而焦急万分,于是提升张世杰为保康军承宣使,命令他立即与张彦、阮克己、仇子真分四道出兵,向浙西地区发动反攻。张世杰首先率军进攻平江,与王坚之子王安节合兵,在凤凰港击败元军。接着,他又与刘师勇等人率领水军进入长江,约请殿帅张彦率军由常州进攻镇江、李庭芝率军由扬州进兵瓜洲,打算控制长江下游,打通淮东与浙西的联系。由于李庭芝的淮东宋军先期而出,被元将阿术击败;张彦畏敌如虎,不敢出兵;结果,元将阿术占据了瓜洲,元将阿塔海占据了镇江。张世杰的水军进退失据,只好进泊焦山,与元军决战。张世杰的战船大多是海船,无风不能航行,而长江却风平浪静。张世杰于是命令将士以十艘船为一作战单位下锚,就地死战,没有命令不准起锚。元将阿术针对宋军运转不灵活的特点,命令元军乘坐小船,往来穿梭,用火箭向宋军战船发射。宋军阵势大乱,伤亡万余人,锐气尽丧。
同年八月,张世杰收容残部退回临安。因宋廷只剩下了张世杰所部的正规军,所以不但没有追究他焦山兵败的责任,反而提升他为神龙卫四厢都指挥使。不久,宋廷又先后任命张世杰为沿江招讨使、浙西制置副使兼知平江府等职,并加封他为检校少保,将他视为军事支柱。
德祐二年正月,元军已逼近临安。张世杰请求太后、皇帝、皇后乘船下海避难,让自己与文天祥合兵背城一战。宰相陈宜中一心求和,拒绝了张世杰的请求。临安陷落之际,张世杰不愿投降,率部转移到了定海。叛将石国英派遣都统卞彪来劝降,张世杰大怒,将卞彪的舌头割下,然后又将他碎尸于巾子山,以示自己决不降元的决心。
陆秀夫派人来报告益王赵昰和广王赵昺逃到温州,张世杰立即提兵赶到温州,与陆秀夫等人一道护卫赵昰一行南下福州,拥立赵昰为帝。张世杰被赵昰行朝任命为枢密副使,率军进攻邵武,获得胜利,人心振奋。
景炎元年(1276)冬,元军进攻福建,形势急转直下,赵昰行朝被迫南逃广东。为打开广东局面,张世杰联络义军,率兵进攻泉州,讨伐降元的叛将蒲寿庚。但因元军增援,兵力悬殊,张世杰攻泉州不下,被迫撤到海上坚持抗元斗争。元将唆都派孙安甫招降赵昰,同时又派人招降张世杰。张世杰将孙安甫扣留在军中,拒绝招降。元将刘深率水军来攻,张世杰在浅湾兵败,退往井澳。刘深穷追不舍,张世杰指挥宋军反击,将刘深击败。
赵昺在洲称帝后,宋军的处境格外艰难。张世杰几次派兵进攻雷州都遭到失败。由于缺乏补给,祥兴元年六月,张世杰又护卫南宋行朝向北转移到厓山。厓山屹立在海中,两山相对,北口水浅,南口直通南海,其中有天然良港。张世杰认为厓山条件不错,便在厓山上修建行宫,盖起军营,打算长期驻守下去。为打通与大陆方面的联系,他派遣部将凌震、王道夫率兵袭击广州。由于力量不足,凌震战死,宋军再次遭到失败。
祥兴二年(1279)正月十三日,元将张弘范率领水军到达厓山,控制了厓山周围的海上通道。有人向张世杰建议,说:“如果北兵用舟师堵塞厓山海口,那我们就进退不能了。不如先占据海口。要是有幸取胜,那是国家的福佑;要是不能取胜,那我们还可以向西撤走。”但张世杰担心临时改变部署会招致人心涣散,又见元军战船只有三百来艘,而自己却有战船千艘,觉得有获胜的把握,便没有采纳这一正确意见。他命令宋军将所有的战船相互连锁,布成“一字阵”,在厓山南口附近的海面上列阵排开,与元军展开激战。宋军船队坚不可摧,张弘范用小船装载浇上油的茅草,乘风纵火放船,发起火攻。宋军战船早已抹上了厚泥,宋军士兵又用长竿顶住火船,不让火船靠近。元军的攻势受挫。
不久,元军又有二百艘战船赶到。张世杰的外甥韩某也在元军中。张弘范三次派韩某招降张世杰,但张世杰却说:“我知道投降可以活命,而且能够富贵,但我的忠义是不能改变的!”
两军又连续激战了十几天。因厓山被元军攻占,宋军缺乏淡水,宋军的战斗力锐减。二月初六日,张弘范将元军分为四队,下令说:“宋舰靠西停泊在厓山,海潮一来必然往东。我们乘势发起猛攻,听到我船上的音乐声起,就开始总攻。违令者斩!”元将李恒乘着早潮,首先率军向宋军进攻。等到午潮上涨时,张弘范下令奏乐。听到音乐声,宋军以为元军已停战休息,斗志松懈。元军发起总攻,南北夹击,宋军大败。张世杰命令砍断缆绳,率十余艘战船护卫杨太后突围而走。
突围后,杨太后得知赵昺的死讯,嚎啕大哭,说:“我忍受艰难困苦熬到今天,为的就是赵氏的这块骨肉。现在已经无望了。”说完,投海而死。张世杰把杨太后埋葬在海滨,打算退往占城。然而,广东籍的将士却坚决反对。张世杰无奈,只好下令返回广东。行至南恩州的海陵岛(在今广东阳江市以南海中)时,台风骤起,张世杰因战船被刮沉,溺水而死。
文天祥(1236—1283) 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原名云孙,字天祥。选中贡士后,他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宝祐四年(1256)中状元后,他又改字宋瑞,后号文山。历任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书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赣州等职。
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正月,因元军大举进攻,宋军的长江防线全线崩溃,朝廷下诏让各地组织兵马勤王。文天祥立即捐献家资充当军费,招募当地豪杰,组建了一支万余人的义军,开赴临安。宋朝廷委任文天祥知平江府,命令他发兵援救常州,旋即又命令他驰援独松关。由于元军攻势猛烈,江西义军虽英勇作战,但最终也未能挡住元军兵锋。
次年正月,元军兵临临安,文武官员都纷纷出逃。谢太后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派他出城与伯颜谈判,企图与元军讲和。文天祥到了元军大营,却被伯颜扣留。谢太后见大势已去,只好献城纳土,向元军投降。
元军占领了临安,但两淮、江南、闽广等地还未被元军完全控制和占领。于是,伯颜企图诱降文天祥,利用他的声望来尽快收拾残局。文天祥宁死不屈,伯颜只好将他押解北方。行至镇江,文天祥冒险出逃,经过许多艰难险阻,于景炎元年(1276)五月二十六日辗转到达福州,被宋端宗赵昰任命为右丞相。
文天祥对张世杰专制朝政极为不满,又与陈宜中意见不合,于是离开南宋行朝,以同都督的身份在南剑州(治今福建南平)开府,指挥抗元斗争。不久,文天祥又先后转移到汀州(治今福建长汀)、漳州龙岩、梅州等地,联络各地的抗元武装,坚持斗争。景炎二年夏,文天祥率军由梅州出兵,进攻江西,在雩都(今江西于都)获得大捷后,又以重兵进攻赣州,以偏师进攻吉州(治今江西吉安),陆续收复了许多州县。元江西宣慰使李恒在兴国县发动反攻,文天祥兵败,收容残部,退往循州(旧治在今广东龙川西)。祥兴元年(1278)夏,文天祥得知南宋行朝移驻厓山,为摆脱艰难处境,便要求率军前往,与南宋行朝会合。由于张世杰坚决反对,文天祥只好作罢,率军退往潮阳县。同年冬,元军大举来攻,文天祥在率部向海丰撤退的途中遭到元将张弘范的攻击,兵败被俘。
文天祥服毒自杀未遂,被张弘范押往厓山,让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护父母,难道还能教别人背叛父母吗?”张弘范不听,一再强迫文天祥写信。文天祥于是将自己前些日子所写的《过零丁洋》一诗抄录给张弘范。张弘范读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时,不禁也受到感动,不再强逼文天祥了。
南宋在厓山灭亡后,张弘范向元世祖请示如何处理文天祥,元世祖说:“谁家无忠臣?”命令张弘范对文天祥以礼相待,将文天祥送到大都(今北京),软禁在会同馆,决心劝降文天祥。
元世祖首先派降元的原南宋左丞相留梦炎对文天祥现身说法,进行劝降。文天祥一见留梦炎便怒不可遏,留梦炎只好悻悻而去。元世祖又让降元的宋恭帝赵来劝降。文天祥北跪于地,痛哭流涕,对赵
说:“圣驾请回!”赵
无话可说,怏怏而去。元世祖大怒,于是下令将文天祥的双手捆绑,戴上木枷,关进兵马司的牢房。文天祥入狱十几天,狱卒才给他松了手缚;又过了半月,才给他褪下木枷。
元朝丞相孛罗亲自开堂审问文天祥。文天祥被押到枢密院大堂,昂然而立,只是对孛罗行了一个拱手礼。孛罗喝令左右强制文天祥下跪。文天祥竭力挣扎,坐在地上,始终不肯屈服。孛罗问文天祥:“你现在还有什么话可说?”文天祥回答:“天下事有兴有衰。国亡受戮,历代皆有。我为宋尽忠,只愿早死!”孛罗大发雷霆,说:“你要死?我偏不让你死。我要关押你!”文天祥毫不畏惧,说:“我愿为正义而死,关押我也不怕!”
从此,文天祥在监狱中度过了三年。在狱中,他曾收到女儿柳娘的来信,得知妻子和两个女儿都在宫中为奴,过着囚徒般的生活。文天祥深知女儿的来信是元廷的暗示:只要投降,家人即可团聚。然而,文天祥尽管心如刀割,却不愿因妻子和女儿而丧失气节。他在写给自己妹妹的信中说:“收柳女信,痛割肠胃。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这里,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环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泪下哽咽哽咽。”
狱中的生活很苦,可文天祥强忍痛苦,写出了不少诗篇。《指南后录》第三卷、《正气歌》等气壮山河的不朽名作都是在狱中写出的。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三月,权臣阿合马被刺,元世祖下令籍没阿合马的家财、追查阿合马的罪恶,并任命和礼霍孙为右丞相。和礼霍孙提出以儒家思想治国,颇得元世祖赞同。八月,元世祖问议事大臣:“南方、北方宰相,谁是贤能?”群臣回答:“北人无如耶律楚材,南人无如文天祥。”于是,元世祖下了一道命令,打算授予文天祥高官显位。文天祥的一些降元旧友立即向文天祥通报了此事,并劝说文天祥投降,但遭到文天祥的拒绝。十二月八日,元世祖召见文天祥,亲自劝降。文天祥对元世祖仍然是长揖不跪。元世祖也没有强迫他下跪,只是说:“你在这里的日子久了,如能改心易虑,用效忠宋朝的忠心对朕,那朕可以在中书省给你一个位置。”文天祥回答:“我是大宋的宰相。国家灭亡了,我只求速死。不当久生。”元世祖又问:“那你愿意怎么样?”文天祥回答:“但愿一死足矣!”元世祖十分气恼,于是下令立即处死文天祥。
次日,文天祥被押解到柴市口刑场。监斩官问:“丞相还有什么话要说?回奏还能免死。”文天祥喝道:“死就死,还有什么可说的?”他问监斩官:“哪边是南方?”有人给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跪拜,说:“我的事情完结了,心中无愧了!”于是引颈就刑,从容就义。文天祥死时年仅四十七岁。
评:历史是进步的,因而所有历史楷模都不是尽善尽美的,一个民族的精神财富总是通过扬弃而逐渐构成的。陆秀夫、张世杰、文天祥都是南宋的忠臣,也都是历史的优秀楷模。他们站在当时的历史角度反对民族侵略,坚持抗元斗争,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特别是文天祥那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坚贞气节,历来受到人们的崇敬。尽管这种气节烙有封建时代的印记,然而它却始终是中华民族正气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及其绵延发展的历史阶梯。
<meta charset="UTF-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