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正史——南宋文化
一、教育:自宋孝宗以后,书院教育日益发达,走向极盛期。除白鹿洞、岳麓、石鼓等著名书院被陆续修复外,还兴建了如南岳、北岩、丽泽等书院。宋理宗和度宗时,由于官学的腐败,各地竞相创建书院,有的则称为精舍。除私立书院外,官办书院也迅速增加,并且逐渐成为书院教育的主流。书院制订了学规和学则,具体规定教育宗旨、学生守则等,其主持人则称为山长、洞主或堂长。南宋后期,州学教授往往兼任山长,山长成为朝廷命官,由吏部任命。有的州学与当地的书院、精舍组成一体。于是,书院教育便纳入地方公立教育的系统,并成为传播程朱理学的主要场所。此后元、明、清三代的书院教育实以南宋书院教育为滥觞。
二、经学:南宋前期,由于程颐门人的大力倡导,程学开始成为显学,但秦桧仍支持王安石的王学。宋孝宗时,王学彻底衰落,而程颐的四传弟子朱熹作为一代集大成的学者,著述繁富,大力传播和推崇理学,理学遂逐渐进入全盛期,对经学界的影响愈来愈大。朱熹著有《四书集注》,将《孟子》列入《四书》,对孟子亚圣地位的确立作出了独到的贡献。他重新确立了理学,即道学的所谓道统,将原先与程颢、程颐经学关系不大的北宋周敦颐、邵雍、张载等,也增补为孔孟的继承人之列。朱熹的成就超迈程颢和程颐,他使理学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并成为宋学的主要学派。此后经宋理宗的推崇,程朱理学又成为官方经学,主宰了后代的经学界。
南宋除程朱理学外,另有陆九渊的心学、陈亮的永康学派、叶适的永嘉学派等。其中陆九渊的学说对后世也有相当大的影响。
三、史学:南宋最著名的史书是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和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李焘仿效《资治通鉴》的长编体例,搜采各种史料,将北宋一百六十八年历史,撰成长达九百八十卷的编年体《续资治通鉴长编》,这是中国古代卷帙最庞大的当代史。徐梦莘经历宋金战争的劫难,他汇集宋徽宗、钦宗和高宗三代的对金和战史料,撰修成编年体的《三朝北盟会编》二百五十卷。此书对各种记载,即使互相牴牾,也兼容并包,不作考辨,因而独具特色。李心传参考各种官私记录,撰成《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二百卷,作为宋高宗一代的长篇编年史。他仿照李焘的体例,将很多史实的考订文字,附注于相应的正文之下,便于人们阅读和研究。这三大巨作表明,宋代史学的重心还是在当代史。
袁枢将司马光《资治通鉴》中的重要事件分门别类,始末详备,编成《通鉴纪事本末》一书,虽然并未增加新的史料,却开创了一种新的史学体裁——纪事本末体。杨仲良仿此体例,又将《续资治通鉴长编》一书改编为《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
郑樵仿照《史记》,撰修纪传体的通史《通志》,但纪传只是照抄旧史,唯有相当于志的二十略,是全书的精华。宋元之际,马端临仿唐杜佑《通典》,撰成《文献通考》,全书分二十四考,便于人们了解各种典章制度的来龙去脉,其中以宋代部分记录最详,是全书的精华。《文献通考》是与《通典》并列的著名史籍。
北宋末,政府的藏书遭受一次劫难。南宋时,经陆续搜访和修撰,官修史书比北宋更加丰富,有皇帝生前的编年史日历、身后的编年史实录、纪传体的国史、会要、玉牒、记录皇帝言论的宝训之类。其中光是《孝宗日历》就长达两千卷,篇幅之巨,远胜于明清官史。可惜宋代的官史大部佚亡,仅有残缺的会要传世,而其卷帙之大,仍居今存宋代史料之冠。
宋朝沿袭前代,继续编修多种地理总志。南宋时,方志的修撰达到了一个崭新的水平。大批府州志、县志以至镇志的编写,其体例之详备、记述之丰富,大大超过了北宋方志。明清以至民国的方志都大致承袭了南宋方志的规范。方志为一个地方保存了有关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等的详赡记录,成为中国古代史学的重要宝库。此外,如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吴自牧的《梦粱录》、周密的《武林旧事》等记述了北宋开封和南宋临安的城市风貌,也开创了城市史的新体裁。
四、科技:在指南针方面,南宋的海船上装有“针盘”,即原始的罗盘导航。在毕昇之后,周必大也应用胶泥活字和铜板,印刷自己的著作《玉堂杂记》。南宋的火药技术也有新的提高。宋理宗时,出现了名为“突火枪”的火器,在巨竹内装火药,点燃后将“子窠”发射出去。“子窠”是原始的子弹,管状火器的出现是武器制造史上的一大进步。
在历法方面,宋人的历法经多次改进,宋宁宗时,杨忠辅创制的《统天历》,确定回归年的数值为365.2425日,早于现代公历三百八十三年。秦九韶的《数书九章》和杨辉的《日用算法》、《田亩比乘除捷法》、《乘除变通算宝》都是重要数学著作。秦九韶的“正负开方术”发展了北宋贾宪的“增乘开方法”,人称“秦九韶程序”。其“大衍求一术”,则是闻名于世的中国剩余定理。在医学方面,陈自明撰《妇人大全良方》,是一部妇产科的重要著作。宋慈的《洗冤录》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专著,已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陈旉的《农书》则是综合性的重要农艺学著作。
五、文学艺术:李清照是一位冠绝古今的女诗人,她经历了北宋与南宋之交的悲痛劫难,写出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豪壮诗句。其词清新可爱,表现手段丰富多彩,成为独树一帜的词家。特别是她晚年之作,抒写自己流离忧伤的情怀,更从某个角度反映了时代的灾难。
南宋前期到中期,诗坛有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和陆游四大家。杨万里和范成大的诗各有自己的风格。陆游尤工七律和七绝,其七律对仗工整而自然,一时无与比埒。其诗作以强烈的爱国主义为灵魂和基调。直到临终之际,他仍吟哦《示儿》诗说:“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著名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将苏轼的豪放派的创作发展到了新的水平,其词气势磅礴,抒情、写景、叙事、议论,无往不宜。如“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的词句,就是他爱国忧国的壮怀写照。陆游、张元幹、张孝祥等也从事爱国词的创作。辛词陆诗对中华民族的后世子孙产生了巨大的精神影响。
姜夔在辛词以外别立一宗,他深通音律,多自度腔。在传世词作上配有乐谱的,唯有姜夔一人。一批词人步其后尘,讲究音律和修辞。
南宋末文天祥的诗作堪称一代诗史,著名的《正气歌》、《过零丁洋》等是其代表作,“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正是他取义成仁、以身许国的精神的写照。
宋代的书面语言仍大致沿用秦汉以来的古文,而民间口语经历了千余年的演变,与书面语言差别愈来愈大。宋时有各种方言,而以洛阳和开封的方言作为标准语。文化较低的人往往听不懂书面语言,而不少民间口语也必然向书面语言渗透。宋词就吸收了不少口语,如著名的李清照《声声慢》词,“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一类句子,全是宋代口语。话本是宋代说书人的底本,也是古代最早的白话小说,它一反唐人小说的传统,不用书面语言,而大量采用口语,正是为了广大民众所喜闻乐见。话本是明清白话小说的嚆矢。
宋时继承唐朝的参军戏,出现诸宫调、杂剧、南戏等早期戏剧,说唱相兼,成为元杂剧以至近代戏曲的先驱。南戏词语通俗,至今还保存在浙东、福建的某些地方剧种之中。此类早期戏剧已开创了中国戏曲的独特风格。
在绘画方面,李唐、刘松年、马远、夏珪被称为南宋四大画家。李唐以画牛著称,兼工人物,尤擅山水,开创了“大斧劈皱法”。刘松年画有韩世忠、岳飞等《中兴四将图》,为有名的人物画。其中岳飞的画像应接近本人的真容,而与人们想象中的京剧须生形象有异。李嵩的《货郎图》等也为传世佳作。宋高宗喜欢书法,撰有《翰墨志》。他如陆游、张孝祥、文天祥等人,书法造诣也很高。
<meta charset="UTF-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