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正史——卫绍王 金宣宗
卫绍王永济(?—1213) 原名允济,因避章宗父允恭讳,改名永济。他是世宗第七子,与郑王永蹈皆系元妃李氏所生。明昌四年(1193),永蹈以谋反伏诛。永济虽系永蹈同母弟,但因“柔弱鲜智能”,故不仅不因此受猜忌,章宗反与之益加亲近。
泰和三年(1203)五月章宗元妃李氏所生葛王未满周岁即夭折,此后章宗一直为继嗣不立而忧心忡忡。特别是由于他的健康每况愈下,这个问题就更加突出。八年(1208),承御贾氏和范氏先后都有了身孕,但此时的章宗却已病入膏肓。当年十一月,章宗临终之前,贾氏和范氏都还未届产期。于是就由元妃李氏与黄门李新喜会同宰相完颜匡定策立卫绍王永济为继承人。章宗遗诏说:“朕之内人,见有娠者两位。如其中有男,当立为储贰;如皆是男子,择可立者立之。”
卫绍王即位后,表面上不负章宗重托,让平章政事仆散端与尚书左丞孙即康“护视”两个孕妇。孙才识平庸;仆散端则恰恰是在皇嗣问题上有负于章宗:此人相信巫术,武卫军士妻阿鲁不寡居,常以妖言惑众,自称梦中有白发老者告诉她说,其二女皆系有福之人,如有幸侍掖廷,必得皇嗣。仆散端得此信息后即劝章宗纳二女。当时章宗正愁皇嗣不立,于是即对仆散端言听计从,将这两个女子接进宫中。然而阿鲁不二女终于未能给章宗生下皇子。章宗迁怒于仆散端,指责他引导自己听信妖妄。为此,仆散端对章宗心怀不满。卫绍王对此是很清楚的,他选择这样两个人“护视”贾氏和范氏,其用心何在,当不问可知。
果然,卫绍王即位仅两个多月,大安元年(1209)二月,贾氏和范氏就都出了问题:贾氏预产期已过,但仍无动静;范氏则胎气有损,经用药调治,胎形已失。范氏不得已,表示愿削发为尼。
卫绍王使章宗传子的遗愿落了空,自然要嫁祸于人。于是,又与宰相完颜匡一起归罪元妃李氏。他们编造说,当初贾氏呕吐,且腹中似乎有积块,即被李氏说成是妊娠反映,其实只是有病在身。李氏与其兄其母议,令贾氏诈称有身,待产期一到即取李家儿冒充,以为皇嗣。元妃李氏被处死,完颜匡得以专定策功;贾氏遭杀害,卫绍王则达到了杀人灭口的目的。大安二年(1210)六月,卫绍王立自己的儿子胙王从恪为皇太子。
卫绍王即位后,蒙古军队在北方对金朝的进攻日甚一日。大安三年(1211)卫绍王命西京留守行枢密院兼安抚使胡沙虎率七千劲兵抗击蒙古。胡沙虎不战而逃,途经蔚州(今河北蔚县)时,他又擅取官府库银五千两及衣币等物,并抢夺官民马匹,然后闯入紫荆关,仗杀涞水县令。这个无法无天的败军之将逃回中都之后,卫绍王不仅对他一概不加追究,并且委之以重任,以他为右副元帅,权尚书左丞。当年胡沙虎又自请率步骑二万屯妫州(今河北怀来),但未等蒙军来攻即要逃跑,结果被罢黜。
崇庆二年(1213)卫绍王召胡沙虎至中都,预议军事。左谏议大夫张行信以及丞相徒单镒等皆以为胡沙虎这样一个强梁不法之徒不可用,然而胡沙虎善于媚结近侍,故得到卫绍王左右交口称誉。卫绍王则宁信近侍而不信大臣,终以胡沙虎为可用,赐他金牌,令其权右副元帅,将武卫军五千人屯中都城北。胡沙虎并不因受到信任就对卫绍王忠心耿耿,他反而与党羽完颜丑奴、蒲察六斤、乌古伦夺剌等加紧谋划作乱。是时,蒙军已进逼中都,卫绍王派人至军中责备胡沙虎只务驰猎而不恤军事。当朝廷使者到来时,胡沙虎正在给自己饲养的鹞喂食,听到皇上对自己的指责后,怒不可遏,竟将其平时心爱的鹞一下子摔死在地上。他决定立即起兵。于是妄称知大兴府事徒单南平与子刑部侍郎驸马都尉没烈谋反,他奉诏率军讨除。
八月二十五日五更时分,胡沙虎率军进入中都城。入城之前,他先后派出两人骑马飞奔东华门,诡称蒙军已到达北关,他的军队已与之接战。他不仅蒙骗过了城内的官员,而且还轻易地诱杀了徒单南平父子,消灭了前来抵抗的五百大汉军。紧接着就在都点检徒单镐等人的配合下,进入宫中,尽逐卫士,代以叛党。他自称监国都元帅,叛党则以次迁官,并逼令卫绍王出宫,随后又使宦者将其杀害于即位之前的故邸。
胡沙虎的图谋初步得逞以后,接受丞相徒单镒的建议立章宗兄翼王从嘉为帝,是为金宣宗。宣宗迫于胡沙虎的压力,降封卫绍王为东海郡侯。章宗元妃李氏与承御贾氏则得到昭雪。
金宣宗完颜珣(1163—1224) 本名吾睹补,是显宗允恭长子。其母刘氏早卒,宣宗即位后追尊为皇太后。珣比章宗年长,但因系庶出,故未被世宗立为继承人。大定十八年(1178)封温国公,加特进。二十六年(1186)赐名珣,三年后进封为丰王。章宗即位后又进封翼王、邢王、昇王。胡沙虎杀卫绍王之后,找徒单镒商议,徒单镒劝他立翼王完颜珣,理由是此人乃章宗之兄,显宗长子,实是众望所属。
当时,完颜珣尚在判彰德府(治安阳,今属河南)任上,胡沙虎派人将其迎到中都,至宁元年(1213)九月甲辰,即位于大安殿,改元贞祐。胡沙虎虽然早已罪恶昭彰,但宣宗当上皇帝后念其有援立之功,故仍把他当成靠山,以他为太师、尚书令兼都元帅,封泽王,其子弟数人也都身居要职。胡沙虎以为宣宗是他所立,对于他,理应言听计从。他要求宣宗废卫绍王为庶人,目的是要从历史上抹掉自己“弑君”的罪名。在对待卫绍王的问题上,宣宗则恰好与他一致。宣宗是想以贬低卫绍王来证明自己登皇位是顺理成章的,故即位伊始,即谕尚书省,规划诸事“悉依世宗所行行之”,以至连章宗的历史地位都成了问题。而卫绍王则降为东海郡侯。
宣宗即位之初,因金军经不起蒙古大军的连续攻击,于贞祐元年(1213)忙遣使请和。当时,蒙军在中都城外发动攻击,金朝统率军队的将领们都畏缩不敢战,借口是“恐坏和事”。宣宗惧怕蒙古,与卫绍王如出一辙,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与蒙古讲和上。
贞祐二年(1214),中都被围,将帅皆不肯出战。金宣宗自己更是畏敌如虎,但他不反躬自责,竟希望凭空会出现奇迹。蒙军兵临城下,他无计可施,在东华门设“招贤所”,内外士庶言事能迎合旨意者,即不次除官。于是,一些无知无识者,都竞相向这一机构兜售他们的狂言。有一村民叫王守信,敢说大话,声称诸葛亮“不知兵”。侍御史完颜宇竟以为此人才是亘古未有的“军事家”,赶忙推荐给朝廷。这个招摇撞骗的小人,被委以行军都统的重任。他招募一些市井无赖为士兵,教阅进、退、跳、掷,无非儿戏。其阵法曰“古今相对”,并将这四个大字书于旗上。又做黄布袍、缁巾及镴牌各36件,牛头响环64枚,声称用这些“法物”即可吓跑敌人。然而,谎言终究是谎言,他们出城后,并不敢与蒙古人对阵,而是杀害一些无辜的樵采百姓以充“斩获”,且以此向朝廷邀功请赏。
虚张声势不能奏效,贞祐二年(1214)三月,金宣宗派遣宰相承晖向成吉思汗乞和,并献上卫绍王之女岐国公主及金帛、童男女五百、马三千匹,于是双方暂时达成妥协。议和之后,成吉思汗由承晖护送,退出居庸关,而山东、河北多数州县却仍在蒙古军队的占领之下,河东许多州县经战争破坏,也已残破不堪。在这种情况下,只求苟全的金宣宗决定放弃中都,南迁汴京,并于五月间诏告国内。当时中都百官士庶皆以为不当南迁,太学生赵昉等四百人上书极论此事的利害,希望宣宗能回心转意。但宣宗却以“大计已定,不能中止”为由,率先出逃,五月从中都出发,七月即到达南京(开封)。
宣宗南迁后让皇太子留下,并命右丞相兼都元帅承晖留守中都。六月间,驻守中都以南的乣军发生哗变,投降了蒙古。于是蒙古军再次南下,并在乣军的配合下,对中都加紧了围攻。这时,金宣宗只把太子守忠接到开封,而置中都的安危于不顾。当时,中都人心动摇,右副元帅蒲察七斤公然率部出降,中都城危在旦夕,承晖心急如焚。在他一再催促下,贞祐三年(1215)二月,宣宗始诏令元帅左都监乌古论庆寿“将大名兵万八千、西南路步骑万一千、河北兵一万救中都”,另派御史中丞李英给中都运粮。然而李英却没有把中都的得失及成千上万军民的性命放在心上,他在督运途中,喝得酩酊大醉,士卒也全无约束,纪律极坏,结果被蒙军击败。乌古论庆寿军行至霸州北,亦为蒙军击溃。中都军民始终未盼来增援他们的一兵一粮。
身为都元帅的承晖,是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女真贵族。他不懂军事,故把中都军事都交付给久在军旅、颇懂军事的副留守抹捻尽忠办理。当救援断绝、城破在即之时,他决心一死,以表自己对金朝的忠诚。他约抹捻尽忠与之同死,但尽忠却把自己逃命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决定在城破之前出逃。五月二日,承晖召尽忠心腹、帅府经历官完颜师姑至家,得知尽忠当天夜幕降临后就要出逃,而且师姑也已打点好行装,准备随尽忠一起逃命。承晖严厉谴责他们这种危难之际只顾个人逃命的不义行径,并且当即将师姑斩首,然后自己服毒自尽。
当晚,尽忠仍按原计划出逃。留在中都的妃嫔们听说尽忠要出走,也都来至通玄门,要求与之同行。尽忠生怕人多累赘,行动不便,以至坏了他的计划,于是诡称他先出城探路,然后再来接应妃嫔们,这样,他就丢下了其他人,而与自己的爱妾逃命了。紧接着,中都为蒙军攻陷。而尽忠却为自己能逃出来感到非常得意,他对其亲信说:“若与诸妃偕来,我辈岂能至此!”尽管如此,他逃到南京后,宣宗不但不追究他丢失中都的责任,反而仍然以他为平章政事。
宣宗南迁,不仅要放弃中都,而且要将河北广大地区一起放弃。南迁后,吏部最初规定只是秋冬两季在南京置选,春夏仍于中都置选,表明当时至少仍将中都置于与南京同等的地位上。但是,仅仅过了几个月,贞祐三年(1215)二月,尚书省即以“赴调者不便”为由,要求一律把科举考试改在南京举行,其实是因为最高统治集团已决定放弃中都。
河北地区从塞外迁来的大批女真屯田军户是金政权的重要依靠力量。贞祐三年五月,金朝打算首先把河北军户家属迁徙到河南,只把军人暂时留下坚守。这显然也是在为放弃中都及河北预做部署。高汝励认为这种做法不妥:军户家属既已南渡,留下来的军人只是为保护他人而战,因此势必不会尽心竭力。此外,百姓见军户已迁,必大惊扰。不过,他的意见根本不被重视。军户南迁,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贞祐四年(1216)七月,陈规向宣宗奏称:近来迁徙河北军户百万余口到河南,去除冗滥,所存尚有四十二万多口,每年需支出粮食三百八十余万斛,以至用尽一路全年所收的税粮,也不足以供养这些不耕不战之人。金宣宗并不顾及这些,他告诉尚书省说:蒙古大军就要打到河南来了,因此调发诸路军户,共图保守大计。如今这些军户既然已经来了,就应当为他们筹措粮食,“可分遣官聚耆老问之,其将益赋,或与之田,二者孰便。”这就是说,如果农民不拿出更多的粮食来,就要夺取他们的土地,给南迁的军户。尽管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但是他们实在拿不出更多的粮食以换取生产条件不被破坏,因此,到头来,确有许多农民被剥夺了土地。例如当时主持经济工作的参知政事高汝励就建议,除了加倍增收佃种官田农民的田租以供越来越多的南迁军户的消费之外,可以把“系官荒田,牧马草地”拨给军户耕种。其实,这些所谓“官地”多已被农民世代耕垦。
除了大批军户之外,还有河北的各级地方官吏纷纷南逃。南逃的难民更是不计其数。这些人侨寓河南、陕西。这一带本来地狭人稠,如今“百司用度,三军调发,一人耕之,百人食之”,怎么得了!兴定元年(1127),朮虎高琪要求“伐宋”,从而扩大疆土、摆脱困境。本来宣宗是不赞成这样做的,但由于高琪坚持,宣宗不得不从,于是当年四月派遣元帅左都监乌古论庆寿与签书枢密院事完颜赛不在南边与宋开衅。此后频岁南伐,“有言之者,不谓与宋为地,则疑与之有谋”。金朝统治者以为失之于蒙古者,可以通过侵宋补回来,其实金宋力量对比早已发生了变化,南伐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金朝君臣上下就只有自欺欺人,靠谎言过日子了。兴定五年(1221)五月,唐州(今河南唐河)守将讹伦为宋人所败,死者七百余人,然而却谎称获胜。御史纳兰揭露真相,宣宗虽赞扬纳兰,却也不加罪讹伦。宣宗在位近十年,苟且偷生,至元光二年(1223)十二月病死在开封。
评:卫绍王永济在位为时甚短,但在金朝历史上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时期。在此期间,蒙古步步进逼中都,而卫绍王救亡图存无术,却集中注意力谋害章宗怀有身孕的承御贾氏和范氏。他对章宗和李元妃恩将仇报,对恶名昭彰的胡沙虎却深信不疑,最后终于作了这个恶魔的刀下鬼,而金朝则从此进入了衰亡阶段。宣宗即位后,有意毁弃卫绍王时期的各种文献记注,以至元朝修《金史》时,只能就当时遗老记忆得数十条。故卫绍王一朝史事,在《金史》一书中绝少记载。
金宣宗不信任大臣而只相信身边的奴仆,对这帮小人言听计从。他听任大权旁落于胡沙虎、朮虎高琪等人之手,却亲自过问无关紧要的细务,完全不懂得“操大纲,责成功”。因此,他只能被朮虎高琪所愚弄。当开封危机时,高琪先是建议修里城,只固守城中心一块弹丸之地;后来他又建议放弃南京,修一山寨以逃避蒙军攻击。当时御史中丞完颜伯嘉就指出:“假令入山寨可以得生,能复为国乎?”宣宗正是这样一个只求个人逃生而不顾国家存亡的糊涂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