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正史——燕铁木儿 伯颜 脱脱 元顺帝 刘福通 方国珍 张士诚 徐寿辉 陈友谅
燕铁木儿(?—1333) 钦察氏,床兀儿第三子。自少为海山宿卫,从镇漠北。大德十一年(1307)成宗去世,燕铁木儿以宿卫从海山南还,床兀儿继续在岭北镇守。海山(武宗)即位,授同知宣徽院事。皇庆元年(1312),袭父职左卫亲军都指挥使。此后一路升迁。后迁同签枢密院事。致和元年(1328),进签枢密院事。
致和元年春,泰定帝围猎时因疾还宫,燕铁木儿即与诸王满秃等密谋待帝死后发动政变,拥立武宗子。三月,泰定帝北幸上都,燕铁木儿留大都掌宿卫军。七月,泰定帝死于上都。八月四日,燕铁木儿率心腹十七人持兵刃入兴圣宫,召百官宣布“祖宗正统属在武皇帝之子,敢有不顺者斩”,当即缚平章政事乌伯都剌等有异议者下狱;与世祖子奥鲁赤后裔西安王阿剌忒纳失里入守内廷,封府库,收百司印;遣前河南行省参政明里董阿等驰驿南迎被贬居江陵的武宗次子怀王图帖睦尔,同时密谕武宗旧臣河南行省平章伯颜,令他领兵护送怀王,并宣称已遣使奉迎流亡金山之西的武宗长子周王和世。时朝廷大臣多在上都,燕铁木儿择官员另立政府,同时调宿卫诸军严守宫廷及诸要隘,控制了大都。他本人宿卫禁中,夜则更迁无所,坐以待旦。其子唐其势、弟撒敦时留上都,遣使密召其归。又扬言和世
已率诸王兵南来,以稳定人心。在上都的丞相倒剌沙等准备拥护泰定帝之子,处死企图起事响应大都的诸王满秃等。大致与图帖睦儿抵京同时,上都诸王兵分数路讨伐大都,于是两都之战爆发。
图帖睦尔在伯颜护送下于八月二十六日至京,燕铁木儿奉天子驾郊迎。九月初八,未待和世至,他就率领诸王、大臣向图帖睦尔劝进。十三日,图帖睦尔即位,是为文宗,封燕铁木儿为太平王,以太平路(今安徽当涂)为食邑,赐平江路(今江苏苏州)官田五百顷,加中书右丞相,仍知枢密院事。同月,倒剌沙等也在上都奉泰定帝子阿剌吉八即位。
“两都之战”很快演变为中国北方的内战。燕铁木儿率军击败逼近大都的泰定系梁王军。又于蓟州昌平击败梁王与辽王的联军。但上都诸王的大军仍不断向大都推进,燕铁木儿与其弟撒敦挥师东西转战,将他们各个击破。十月中旬齐王月鲁帖木儿与东路蒙古元帅燕铁木儿之叔不花帖木儿率军包围兵力空虚的上都,倒剌沙等出降,“两都之战”以上都的失败告终,燕铁木儿成为第一功臣。文宗下诏:“今后朝廷政务及籍没田宅赐人者,非与燕铁木儿议,诸人不许奏陈。”军、政、监察大权尽归之。
文宗即位时曾宣布等长兄和世来后让位。打败上都集团后文宗派官员北迎和世
。天历二年(1329)正月,和世
从金山以南来到和林地区,岭北诸王、旧臣争先迎谒拥戴。和世
在和林北当即宣布即帝位,是为明宗。三月,文宗命燕铁木儿奉皇帝玺往见明宗。明宗命他仍为中书左丞相,封爵如故,并宣布“凡京师百官,朕弟所用者,并仍其旧”。同时,立文宗为皇太子。燕铁木儿从明宗南行,八月一日,至旺兀察都(即中都,今河北张北之北),次日,文宗从上都来迎,兄弟相见,宴诸王、大臣于行宫。六日,明宗“暴崩”,燕铁木儿声称奉明宗皇后之命,以皇帝宝授予文宗,立即拥文宗疾驰还上都,途中“昼则率宿卫士以扈从,夜则躬擐甲胄绕幄殿巡护”,八日,抵上都。十五日,文宗再即帝位。
文宗再次即位后,更加倚重燕铁木儿。诏追封其父祖王号;以燕铁木儿为右丞相,不置左丞相,使独掌政务,诏告天下“凡号令、刑名、选法、钱粮、造作,一切中书政务,悉听总裁”,诸王、公主、驸马、近侍和所有官员凡有越他奏事者,以违制论;命艺文监刊行其《世家》;命礼部尚书马祖常撰碑文纪功,赐题《太师太平王定策元勋之碑》;诏为其建生祠,树纪功碑,并亲祀其生祠;命于兴圣宫西南侧为其建居第;诏以其子塔剌海为养子。其弟撒敦授知枢密院事,子唐其势宣徽使,并赐号“答剌罕”,一门权势盛极。燕铁木儿掌握大权后,“挟震主之威,肆意无忌”,广占田产,并取泰定帝后为夫人,先后娶宗室女四十人,“后房充斥,至不能尽识”,“一宴或宰十三马”,荒淫奢侈至极。
至顺三年(1332)八月,文宗死,遗诏立明宗之子。燕铁木儿乃立年仅七岁的明宗次子懿璘质班,是为宁宗。但宁宗四十三天后去世。文宗后临朝,燕铁木儿又与群臣议立文宗子燕帖古思。文宗后不同意,主立明宗长子妥帖睦尔。妥
帖睦尔时年十三岁,至顺元年(1330)曾被文宗流放于高丽一海岛中,次年又迁广西静江(今桂林)。燕铁木儿派人迎妥
帖睦尔入都,并亲至良乡迎接。燕铁木儿深恐妥
帖睦尔即位之后追究明宗被害之事,迁延不立达六个月。在皇位空缺期间,一切军国重事均决于燕铁木儿。后燕铁木儿以荒淫过度身死,妥
睦尔才得于至顺四年六月即皇帝位于上都,是为顺帝。
燕铁木儿死后,其子唐其势等对伯颜势力上升不满,遂谋立诸王晃火帖木儿。至元元年(1335)六月唐其势伏兵东郊,身率勇士突入宫阙,为右丞相伯颜捕获。其弟塔剌海逃入内宫,匿其妹伯牙兀后座下,被拉出斩杀。伯颜怒曰:“岂有兄弟为逆而皇后党之者!”于是把伯牙兀后也抓起来。伯牙兀后呼顺帝相救,顺帝表示:“汝兄弟为逆,岂能相救邪!”伯牙兀后被鸩杀。唐其势的部分同党在兵变失败后,逃至燕帖木儿弟答里处,顺帝遣使招降被拒,以兵讨之。答里战败,出奔诸王晃火帖木儿处。顺帝派员往执,将答里处死于上都,晃火帖木儿自杀。自此燕铁木儿家族在元朝政治舞台上消失。
伯 颜(?—1340) 其名在蒙古语中意为“富裕”。蔑儿乞氏,其曾祖探马哈儿曾任宿卫,祖父称海从宪宗伐宋死于前线。初侍于海山(武宗)藩邸。大德五年(1301)在帖坚古和哈剌塔之战中为诸将先,后又追降斡罗思等叛王。十一年(1307)海山大会诸王驸马于和林,赐号曰伯颜拔都儿,意为“伯颜勇士”。
武宗即位后,他以藩府旧臣受到信用,历任吏部尚书、御史中丞、尚书平章政事、右卫阿速亲军都指挥使司达鲁花赤等。延祐三年(1316)为周王(和世,后来的元明宗)府常侍,后历任行台官员和行省平章政事。在河南任行省平章政事时,将所赐田五千顷中的二千顷奉还仁宗,又捐出八百顷给宿卫,自取不足半数。
致和元年(1328)七月,泰定帝死于上都。燕铁木儿遣使明里董阿迎武宗次子怀王图帖睦尔于江陵,路过河南时与伯颜密谋立武宗子为帝。伯颜估计到这次行动的风险,毅然表示:“大义所临,曷敢顾望。”于是立即召集僚属商议,并筹集粮饷,截留各省输送京师路经河南的税财,征丁置马,修城浚濠,披坚执锐以备。他还分别遣使赴怀王和燕铁木儿处通报军情,并募兵五千人去迎接怀王,自己率军等候。行省参政脱别台反对伯颜作法,认为帝位未定,为臣只能图保性命,但伯颜不从。当夜脱别台欲杀伯颜,反为伯颜所杀。伯颜夺脱别台军马一千二百匹。
怀王抵河南后,伯颜率属官导入,劝进,扈从进京。燕铁木儿平定了大都局势,怀王于同年九月即位于大都,是为文宗。伯颜以功入京领宿卫,任太尉、御史大夫等要职。文宗让位于其兄明宗后,伯颜升任中书左丞相。不久明宗暴死,文宗再次登基,伯颜权势益盛,任知枢密院事。至顺元年(1330)命尚世祖阔阔出太子女孙卜颜的斤公主。至顺二年(1331)八月,进封浚宁王,并追其先三世为王。
元统元年(1333)顺帝即位,以翊戴功拜中书右丞相,封秦王,总领蒙古、钦察、斡罗思诸卫亲军。与伯颜一同拥立文宗的燕铁木儿及其弟撒敦已先后死去,燕铁木儿子唐其势为中书左丞相,居伯颜之下。唐其势不满伯颜得势,认为“天下本我家天下也,伯颜何人而位居吾上”,与其叔塔剌海阴谋废立。伯颜于至元元年(1335)夏将他们诛杀。唐其势同党起兵反抗,伯颜帅师赴上都,击破其众,并鸩杀燕铁木儿女伯牙吾后。同年七月,文宗罢左丞相不置,后来又命伯颜为大丞相。
他当政后奏罢妨农之务,停海内土木营造四年,减轻人民赋役,削减盐税,赈济漠北和国内其他地方饥民。这一系列改革朝政的措施都得到顺帝的批准。太皇太后赐以府第,顺帝下旨可修缮得如同诸王邸,但伯颜力辞。他要求解除权柄,未得允许。他还提出将赐田岁入所积累的一万锭钞捐出,用于改善漠南、漠北的驿传。
诛杀唐其势后,伯颜大权独揽,“诸卫精兵收为己用,府库钞帛听其出纳”,变乱祖宗成宪,渐有奸谋。他命己侄脱脱为顺帝宿卫,伺君起居。他掌握诸卫之精兵,出门前呼后拥,仪卫填溢街衢,而顺帝出门的仪卫反而寥如晨星,“天下之人唯知有伯颜而已”,深为顺帝所忌。伯颜曾为己子向郯王彻彻都求婚,遭拒,对郯王怀恨在心。蔑儿乞氏过去为宪宗家奴,郯王彻彻都为宪宗后裔,故人称郯王为伯颜“使长”,伯颜怒,表示:“我为太师,位极人臣,岂容犹有使长耶?”于是他诬陷郯王彻彻都谋反,要求赐死,未待顺帝同意便下令执行。高昌王帖木儿不花也无罪被杀,他还擅贬威顺王宽彻不花,甚至提出要尽杀张、王、刘、李、赵五姓汉人。
伯颜的所作所为引起脱脱的不安,他向顺帝表示效忠之意,但顺帝不敢轻信,命近侍阿鲁、世杰班试探。两位近侍回报后,顺帝才相信脱脱。至元六年(1340)二月,脱脱与顺帝及近侍世杰班合谋,利用伯颜出猎之机下诏黜为河南行省左丞相。同年三月又诏徙于南恩州阳春县(今广东阳春)安置,途中病死于龙兴路(治今江西南昌)驿舍。
脱 脱(1314—1355) 字大用,蒙古蔑儿乞部人。祖父谨只儿任诸王答剌麻八剌之妃宿卫长;伯父伯颜在元顺帝即位后任中书右丞相,独秉国政达八年之久;父马扎儿台,仁宗以来即居要职,伯颜罢相后继任中书右丞相。脱脱自幼养于伯父伯颜家中,稍长就学于名儒吴直方。脱脱自幼膂力过人,能挽弓一石。在直方的谆谆诱导下,接受儒家文化,善画,书学颜体。后来直方成为脱脱的心腹谋士。
十五岁时脱脱任泰定帝皇太子阿剌吉八怯怜口怯薛官。伯颜是武宗的旧臣。泰定帝病卒后,他支持燕铁木儿发动政变,拥戴文宗图贴睦尔夺位,脱脱渐被擢用。右丞相燕铁木儿死后,顺帝即位,伯颜独揽大权,他亦随之飞黄腾达,元统二年(1334)一年内,由同知宣政院事兼前职升同知枢密院事。燕铁木儿子唐其势不满,发动兵变,反被伯颜执杀。后至元元年(1335)在挫败前右丞相唐其势余党的战斗中他立有战功。
此后,伯颜专权自恣,变乱祖宗成宪,虐害天下。伯颜视脱脱为亲信,曾企图安排为宿卫,监视顺帝起居。后来又担心人们议论,改任他职。脱脱虽自幼养于伯颜家中,但目睹伯颜倒行逆施,势焰熏灼,深感事态严重。他私下与父亲马扎儿台商量,估计一旦天子震怒,将有灭族之祸,认为宜早动手。但两人犹豫不决,乃问计于吴直方。直方鼓励他大义灭亲。脱脱恐事不成祸及。直方认为:“死亦不失为忠义耳。”脱脱遂下决心。
后至元五年(1339)脱脱拟于伯颜出赴应昌之机,拒他于东门外,但因顾虑失败而中止。这时发生河南汉人杀地方官,事情牵连到廉访使段辅。伯颜要求御史台上奏禁汉人任廉访使,御史大夫别儿怯不花不愿上奏,称病不出。伯颜催脱脱代钤官印上奏,脱脱以自己不能负责推脱。别儿怯不花怕伯颜罪己,想逃避。脱脱恐怕无法阻挡伯颜上奏,便向吴直方请教,直方说:“祖宗法度不可坏,应向圣上奏报。”脱脱照办后,果然御史台的奏文上呈后,顺帝以代钤御史大夫官印不合法为由驳回。伯颜事后知道是脱脱所为,大怒,对顺帝说:“脱脱虽然是我的儿子,但心向汉人,应治罪!”顺帝答:“此事与脱脱无关,是我的主意。”这场风波才算过去。
后来伯颜擅自贬杀二位诸王,顺帝十分愤怒,决心逐走伯颜。在与脱脱议论此事时顺帝愤极泣下,脱脱亦泣下。回家后脱脱与直方商议。直方说,此事系国家安危,不可不密,在议论时有谁在场?脱脱说有顺帝侍卫及阿鲁及脱脱木儿。直方提醒说,一旦这两人泄露事机,皇上和你都有祸。脱脱于是以请饮酒为由,把这二人软禁起来,并布置卫士严格宫门出入制度,各个角落都派兵把守,准备待伯颜入朝时擒获。伯颜见之大惊,召脱脱责之。脱脱对曰:“天子所居,防御不得不尔。”从此,伯颜对脱脱益加疑心,并增兵自卫。
至元六年(1340)二月,伯颜约顺帝出猎。顺帝称疾不赴,太子燕贴古思同往。脱脱密奏顺帝曰:“伯颜此行率诸卫军马必有异志。”遂与世杰班、阿鲁合谋以所掌士兵及宿卫为基本力量防守大都,收城门钥匙,派亲信列布城门下。当夜,命将太子燕贴古思接回京;并连夜起草诏书。诏书指责伯颜“不能安分,专权自恣,欺朕年幼”,“变乱祖宗成宪,虐害天下”,命“出为河南行省右丞相”。并命中书平章政事只儿瓦歹持诏往猎场向伯颜宣诏。次日,大都城门紧闭,脱脱坐城门上等候。伯颜遣人来城下问故,脱脱传圣旨曰:“有旨命丞相离开京城。诸卫随从伯颜者并无罪,可即时解散,各还本卫,所罪者惟伯颜一人而已。”伯颜要求入京向皇帝辞行,不许。诸军纷纷散去,伯颜只得南下。
伯颜被逐后,顺帝命脱脱之父马扎儿台为太师、中书右丞相,脱脱为知枢密院事,脱脱弟也先贴木儿为御史大夫。马扎儿台执政后热衷于经商敛财。脱脱十分不满,使人向顺帝上奏章弹劾,迫其辞职,是年十一月脱脱出任中书右丞相。脱脱上台后,即废除伯颜“旧政”,推行新政,史称“更化”。顺帝图治甚切,信任脱脱。脱脱大事必与直方商量,直方也知无不言。
脱脱“更化”的主要内容有:恢复科举取士制,大兴国子监,招收蒙古、色目、汉人三监生员达三千多人。又开马禁、减盐额、蠲负逋,减轻对人民的控制和剥削。伯颜曾下令汉人南人不得有寸铁,禁百姓畜马。脱脱下令罢禁。脱脱在“更化”中所采取的各项措施中,以修辽、金、宋三史影响最大。在修史过程中,脱脱为都总裁官,参加的学者除汉人外,还有畏兀儿、哈剌鲁、唐兀、钦察等族的史学家。如此众多的少数民族学者参加修史,这在全部“二十四史”中可谓仅见。脱脱以江南三省前南宋的学田钱粮为修史费用,解决了经费困难问题。辽、金、宋三朝谁为“正统”问题,长期以来争论不休,影响修史开展,脱脱主张“三史”分别撰写,各为正统,一律平等对待,“议者遂息”。“三史”于至正三年(1343)四月开始修撰,四年(1344)三月完成《辽史》,同年十一月《金史》成,五年(1345)十月《宋史》成。“三史”总共只用了二年半时间。工作之所以进行得比较顺利,除有前朝修史基础外,脱脱任都总裁官,用人得当,措施有力也是重要因素之一。《金史》、《宋史》完成之时,脱脱已辞去相位,故以中书右丞相阿鲁图、中书左丞相别儿怯不花为“领三史事”。
脱脱推行“更化”政策共三年七个月,措举大体得当,朝政一新,儒士“知无不言,言无顾忌”,脱脱因此被称为贤相。但他强令开大都金口河,造成沙泥壅塞、民舍被毁、丁夫死伤、卒而无功却是执政时的败笔。至正四年(1345)五月,脱脱因病辞相。至正七年(1347)六月,其父马扎儿台被右丞相别儿怯不花参劾,帝命徙甘肃,脱脱力请同行以照料父亲,遂居甘州(今甘肃张掖)就养。十一月,马扎儿台病死,脱脱回京师。次年,命脱脱为太傅,负责东宫事务。
脱脱辞相后,阿鲁图、别儿怯不花、朵儿只先后任右丞相,但社会矛盾进一步恶化。顺帝于至正九年(1349)闰七月命脱脱复为中书右丞相。在脱脱辞相后不久,黄河北决白茅堤(今河南兰考东北)。六月,又决。沿河郡邑均遭水患。河泛区的饥民和流民纷纷起来反抗。八年(1348)正月河水又决。
至元后期以来,纸币发行猛增,不断贬值,以后历代大量印钞,加上伪钞横行,钞法已经败坏不堪。脱脱会集群臣商议变钞,提出变钞案:用旧日的中统交钞加盖“至正交钞”字样,又称“至正中统交钞”,并发行“至正通宝钱”,得到顺帝的批准。至正十一年(1351)新钞与通宝同时发行,结果很快就出现了通货膨胀,变钞失败。
脱脱意识到黄河水患关系到元朝的安危,决心治水。他用都水监贾鲁之策,发黄河南北十七万民工治水,历八个月,终于完成筑北堤,使河复旧道的工程。就在贾鲁治河之时,白莲教主韩山童等凿独眼石人一个,预先埋于黄陵岗,散布民谣:“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民工挖出石人,以为民谣应验,民心大乱。五月初,韩山童与刘福通等在颍州颍上(今属安徽)发动起义,元末农民战争爆发。
当初廷臣议论治河时,有人认为治河中原必乱,脱脱坚持治河,果然天下大乱。顺帝怒责脱脱:“汝尝言天下太平无事,今红军半宇内,丞相以何策待之?”脱脱挽救危局的主要对策一是加紧对汉人、南人的防范,二是镇压。凡议军事,汉人、南人官僚必须回避。一次脱脱奏事内廷,事关兵权,见中书左丞韩元善、中书参政韩镛随后而来,即命拦阻。他上奏顺帝:“方今河南汉人反,宜榜示天下,令一概剿捕。”他还建议蒙古色目人因迁谪在外者,皆召还京师,充实力量。至正十二年(1352)八月,脱脱亲率军出征徐州芝麻李,破徐州后,班师回朝,顺帝加号太师,在徐州为之建生祠,立《徐州平寇碑》,以著其功绩。
泰州白驹场(今属江苏东台)盐贩张士诚于至正十三年(1353)初起兵,攻破泰州、高邮。至正十四年(1354)九月顺帝再命脱脱出师,南征高邮。脱脱总制诸王各爱马、诸省各翼军马,董督总兵、领兵大小官将,号称百万,“西域、西蕃皆发兵来助,旌旗累千里,金鼓震野,出师之盛,未有过之者”。十一月,元军抵高邮,双方战于高邮城外,士诚大败,退入城中不出。元军分兵破六合、盐城、兴化等地。
脱脱出师后,朝中政敌哈麻进谗。顺帝轻信,恐脱脱成为伯颜第二,下诏削脱脱兵权。诏书到达军中之时,部下建议“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当初出师时,曾受密旨。如今只需奉密旨一意进讨。千万不要打开诏书,一开启诏书则大事去矣”。脱脱曰:“天子下诏我不从,是与天下对抗,君臣之义何在?”于是奉诏交出兵权,由河南行省左丞相泰不花等代为总兵。客省副使哈剌答见此情悲曰:“丞相此行,我辈必死于他人之手,今日宁死丞相前。”遂自刎而死。
顺帝临阵易将,高邮城下百万军乱作一团,元军不战自溃,成为元末农民战争的转折点,从此农民起义进入高潮。多年后,监察御史们还上书说:“奸邪构害大臣,以致临敌易将,我国家兵机不振从此始,钱粮之耗从此始,盗贼纵横从此始,生民之涂炭从此始。设使脱脱不死,安得天下有今日之乱哉!”
脱脱先被安置于淮安路,不久即命移置亦集乃路(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至正十五年(1355)三月,诏流于云南大理宣慰司镇西路(今云南腾冲西),其家族其他成员也流放各地,家产籍没。十二月,政敌哈麻矫旨遣使鸩死脱脱于云南贬所。二十二年(1362),平反昭雪,诏复官爵,并给复其家产。六年后元亡。
元顺帝 妥懽贴睦尔(1320—1370) 元明宗和世长子。明宗暴死后,文宗先后徙之于高丽大青岛和广西静江(今桂林)。至顺三年(1332)文宗去世,遗诏立明宗之子。权臣燕铁木儿利于立幼,立明宗七岁幼子,是为宁宗。宁宗在位仅数十日便去世。燕铁木儿欲立文宗子燕贴古思,文宗后坚持立妥懽贴睦尔。燕铁木儿迎之于大都,但深恐妥懽贴睦尔即位后追查明宗遇害事,遂迁延不立。燕铁木儿死后,始即位于上都。
即位后,以伯颜为右丞相,使居燕铁木儿之子唐其势之上。后来又依靠伯颜清除燕铁木儿家族的势力。伯颜恃功专权,朝中无人敢与之抗衡。顺帝与担任近侍的伯颜之侄脱脱暗中密谋,于至元六年(1340)逐走伯颜。他起用脱脱为右丞相,恢复科举,修辽、金、宋三史,颁布《至正条格》,朝政稍有起色。
至正四年(1344)黄河水患,人民流离失所,国家收入损失严重。至正十一年(1351)动用大批民工治河,开支大增,民役加重,社会矛盾激化,朝政积弊难返,终于爆发农民起义。顺帝命脱脱调兵镇压,诸王、驸马和各地方武装的军队纷纷投入战斗。
就在阶级、民族矛盾日益尖锐的同时,统治阶级上层却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内部矛盾也加剧起来。至正十四年(1354)中书平章哈麻利用脱脱在高邮作战之际,弹劾他劳师无功。顺帝信之,贬脱脱,命哈麻、雪雪兄弟独掌大权。至正十六年(1356),哈麻兄弟谋废顺帝,立太子爱猷识理达腊,虽事败被杀,但爱猷识里达腊与太后奇氏仍谋废立,朝臣也分为拥帝和拥太子两派。他们分别勾结地方武装的将领孛罗帖木儿与扩廓帖木儿为外援。至正二十四年(1364)起,两派斗争发展到诉诸武力的程度,顺帝失去权威。
至正二十八年(1368),明军逼近大都,顺帝北逃上都。八月初二,明将徐达入大都,元亡。洪武二年,明太祖派常遇春、李文忠进攻上都,顺帝北逃应昌(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西北),次年逝。蒙古人尊称为“乌哈噶图皇帝”,明太祖因其“知顺天命,退避而去”,加号顺帝。
刘福通(?—1366) 颍州(今安徽阜阳)人。元末社会矛盾极其尖锐。北方白莲教主韩山童广收门徒,刘福通等人与罗文素为其最早的一批信徒。他们以“弥勒佛下生”、“明王出世”为号召,等待时机。至正四年(1344)五月,黄河暴溢,水患严重。至正十一年(1351)四月,顺帝发汴梁(今河南开封)、大名(今河北大名南)等十三路十五万民工及庐州(今安徽合肥)等十八翼两万军队治河。韩山童、刘福通等人散布民谣“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同时暗中凿独眼石人一个,在其背上刻“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十四个字,埋在即将挖掘的黄陵岗附近的河道上。治河时,“朝廷所降食钱,官吏多不尽给,河夫多怨”,“掘者得之,遂相为惊诧而谋乱”。
同年五月初,韩山童与刘福通聚众三千人于颍上,杀黑牛白马,誓告天地,准备起义。刘福通等宣称韩山童为宋徽宗八世孙,当为中国主;刘福通自称南宋大将刘光世后代。山童发布文告,表示南宋崖山败亡后,玉玺蕴于海东,丞相陈宜中逃匿至日本而精兵尚在。以“贫极江南,富称塞北”为口号鼓动反对民族压迫,决心“直抵幽燕之地”,“重开大宋之天”。起义发动前夕,官府派兵前来镇压,山童被捕牺牲,其妻杨氏、子林儿逃奔武安(武安山,今江苏徐州境)。刘福通率众冲出重围,于五月初三日攻占颍州,起义爆发。
时有“醉太平”小令一首,描写当时社会:
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作官,官作贼,混愚贤,哀哉可怜。
起义军以红巾为号,故称红巾军,或谓红军;起义群众多为白莲教徒,烧香拜弥勒佛,号为香军。刘福通攻占颍州后,从者已数万人。元廷震惊,命同知枢密院事赫厮、赤秃领阿速军六千并各支汉军进讨。阿速人来自今北高加索地区,其人碧眼卷发,人称“绿睛回回”,素号精悍,善于骑射。赫厮、赤秃等人沉湎酒色,军士但以剽掠为务。赫厮临战望见红巾军势众,扬鞭大呼“阿卜!阿卜!”“阿卜”为蒙古语Yabu的音译,意为“行”。部下闻之惊散。阿速军不习水战,不服水土,病死者过半。后来赫厮战死于上蔡。
时人描述元军不勘一击的情景曰:“元朝自平南宋之后,太平日久,民不知兵,将家之子累世承袭,骄奢淫逸,自奉而已。至于武事,略不之讲,但以飞觞为飞炮,酒令为军令,肉阵为军事,讴歌为凯歌,兵政于是不修也久矣,孰能为国爪牙哉!”夏秋之交,刘福通乘胜占据淮北诸地,起义军发展到十万。是年九月,顺帝以脱脱之弟御史大夫也先帖木儿为知枢密院事,与卫王宽彻哥率诸卫军十余万人前往镇压,并增以其他军队。十二月,元军攻陷上蔡,起义军的早期参加者韩咬儿被俘,押送京师处死。其他各路元军也并力进攻。但刘福通仍然向中原挺进,与元军激战。
各地人民纷纷起兵响应刘福通起义。其著名的有徐州芝麻李,蕲黄徐寿辉,湘汉布王三、孟海马,濠州郭子兴等。至正十二年(1352)八月,脱脱亲自督制各路军队出师徐州。九月,徐州城破,元军大肆屠城,芝麻李被捕杀,赵君用、彭早住等率余众逃濠州。彭早住称鲁淮王,赵君用称永义王。
在刘福通部占领区内崛起了两支地主武装:沈丘(今安徽临泉西北)畏兀儿人察罕帖木儿、罗山县典官李思齐集团,屡败刘福通部。至正十四年(1354)九月,元军统帅脱脱被夺兵权,元军竟不战自溃。刘福通于至正十五年(1352)二月,迎韩山童之子林儿于砀山夹河,在亳州(今属安徽)正式建立宋政权,改元龙凤,立林儿为帝,号“小明王”。刘福通自任平章,其弟刘六任知院。刘福通不久任丞相,进封太保,掌握军政大权。
宋政权建立后,吸引了元军的注意。起义军与各支元军在黄淮之间一再发生激战。至正十六年(1356)二月,朱元璋攻占集庆(今江苏南京)。七月,宋政权立江南等处行中书省、江南等处行枢密院,任命朱元璋为行省平章。同年十月,赵君用取淮安,乃设淮安等处行中书省,任命赵君用为行省平章。以后在许多地区继续设置行省机构。为了扩大战果,从同年九月开始,刘福通派遣军队分路作战,至至正十七年(1357)夏,形成三路出击的局面。西路:李武、崔德攻关中,在陕晋一带作战。次年又派白不信、大刀敖等趋关中,先后在陕甘川宁一带活动。东路:毛贵取鲁冀。中路:关先生、破头潘等趋晋冀,这支军队后来攻入辽东、高丽。次年五月,刘福通自率大军克汴梁(今河南开封),以为都城,北方红巾军进入鼎盛时期。
宋政权鼎盛局面很快逆转。同年十月,元军切断了宋政权与山东红巾军的联系。次年初,孛罗帖木儿北上代州、丰州(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东)、云内(今内蒙古土默特左旗东南),驻守大同,以切断刘福通与中路红巾军的联系。察罕帖木儿一直以重兵驻守渑池、洛阳,准备进攻汴梁。至正十九年(1359)八月,元军破汴梁,刘福通奉韩林儿突围奔安丰,元军俘获林儿妻及红巾军家属数万,红巾军各级官员五千。
至正二十三年(1363)二月,平江(今江苏苏州)张士诚遣其将吕珍进攻安丰。刘福通等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安丰城中“人相食,有尸埋于地而腐者亦掘而食之,或以井泥为丸,用人油炸而食之者”。朱元璋亲率大军击败吕珍和支援吕珍的原天完政权的庐州(今安徽合肥)左君弼,救出小明王和刘福通,把小明王和刘福通安置于滁州。至正二十六年(1366)十二月,朱元璋命廖永忠迎小明王、刘福通至应天(今南京),廖永忠将他们沉入瓜步(今江苏六合县南瓜埠)江中溺死。
方国珍(1319—1374) 台州黄岩人,世以贩盐浮海为业,身长面黑,沉勇有谋。至正初年,有李大翁啸众倡乱,出入海岛,劫漕运,杀使者,官府久捕不获。至正八年(1348)黄岩人蔡乱头认为官府不足畏,效尤为乱,聚众行劫海上。官府发兵追捕。方国珍冤家陈氏诬告他与蔡交通,方国珍数次贿赂官府,但仍不断遭追捕。方国珍怒杀陈氏。陈氏家属诉于官,方国珍出忿言曰:“蔡能为盗,我岂不能耶?”为避追捕,与兄弟和邻里惧祸者一起逃入海中,旬月间聚众数千人,劫夺海运漕粮,执海道千户。元廷命江浙行省参政朵儿只班率舟师征讨,追至福州,方国珍知事危,焚舟将遁,元军自相惊溃,朵儿只班反被方国珍所俘。方国珍强使他上报元廷,要求下诏招安,得到顺帝批准,授庆元定海(今浙江舟山定海)尉,兄弟皆得官。他得官不赴,还乡,兵聚不解。
次年复反,进攻沿海州郡。至元十一年(1351)顺帝命孛罗帖木儿为江浙行省左丞,泰不华为浙东道宣慰使都元帅,准备夹攻方国珍。不久方国珍掠温州,被泰不华击败。孛罗帖木儿与泰不华密约再次夹攻,孛罗帖木儿先期到达,方国珍率劲卒纵火鼓噪,元军不战自溃,孛罗帖木儿被执。方国珍故技重演,以要求招安为条件释放孛罗帖木儿。顺帝再次批准,派大司农达识帖木儿招安。泰不华闻知,痛哭辍食数日。达识帖木儿到黄岩,方国珍兄弟登岸拜受。泰不华欲袭杀之,被达识帖木儿制止。
次年元廷用兵徐州,命江浙行省招募民舟封锁长江,方国珍怀疑元廷欲对他用兵,再次反叛,派兵攻入长江,在刘家河烧毁大量运粮船。又至太仓大掠。泰不华发兵扼守黄岩之澄江,派人约方国珍来降。方国珍扣泰不华来使,出动二百艘小船突入海门,派其亲戚陈仲达诉方国珍降意。泰不华率船张受降旗乘潮出迎,船搁浅不能行,突与方国珍相遇,呼陈仲达前来议降,陈仲达神情有异,泰不华心疑,当即将他杀死,并与方国珍发生冲突,结果被杀。
至正十三年(1353),通过江浙行省左丞帖里帖木儿再次降元,要求以其众编为巡防千户,元廷却授以徽州路治中,为五品流官,要求他缴出船舶,遣散其徒。方国珍不从,亦不赴任。以掌握的一千三百多条船,阻断粮道。次年,阿儿海沙向帖里帖木儿提议,方国珍首乱,其兄弟数人必须严捕斩杀,只能对其徒众招安。方国珍闻之感到害怕,派人贿赂阿儿海沙,阿儿海沙不受。于是方国珍派人入京师向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人员行贿。元廷于是再次招降,并罢免了帖里帖木儿。但同年九月,方国珍又执元帅也忒迷失,黄岩州达鲁花赤、知州等官员,并再次攻入长江下游的太仓刘家河,向元朝讨价还价。
至元十六年(1356),元授方国珍以海道漕运万户,兼防御海道运粮万户,其兄则为衢州路总管,次年据有温、台、庆元等地。这时中国大乱,豪杰四起。同乡张子善希望他认清形势,利用手中掌握的力量加入起义大潮。方国珍却认为“知谋之士,不为祸始,不为福先。朝廷虽无道,犹可延岁月”。他有意利用这种局面,坐观形势,以便获取最大的利益。
果然同年八月元廷提升他为江浙行省参政,要他出兵助讨张士诚。张士诚闻方国珍兵至,在昆山集中七万军队与之对垒。两军在陆地、水上激烈交战,方国珍七战七捷。张士诚被迫降元。元廷命方国珍罢兵,回浙后一再为他加官进爵,官至太尉、江浙行省左丞,并赐衢国公印,子弟皆封官。
至元十八年(1358),朱元璋克婺州(今浙江金华),遣使招降方国珍。方国珍召谋士议,认为元运将终,豪杰四起,朱元璋号令严明,所向皆克,恐难对抗。况且西有张士诚,南有陈友定,不如顺从朱元璋,藉为声援,以观其变。于是方国珍派人向朱元璋纳降,朱元璋授为福建行省平章。但方国珍实际上仍与元朝交往,接受元江浙行省平章的封职,每年派海船运送张士诚所献粮食到大都。朱元璋派人指责他反复无常,方国珍竭力辩护,说奉元为正朔是为了使元廷没有讨伐的借口。朱元璋因大敌当前,不得不宽容他,甚至对他袭击自己过往将士的行为也未深究。
至正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准备对方国珍用兵,遣使致信指责他的十二条罪过,方国珍接信不复。同年朱元璋命方国珍输粮二十三万石,同时致信指责他违约、暗中与福建的陈友定勾结、不断派间谍收集情报,指出有足够力量击败他,陈友定自保不暇,不可能救他。方国珍接信后,日夜将珍宝运至船上,并调集船舶,准备出逃。为抵抗朱元璋,他北通元将扩廓帖木儿,南交福建陈友定。九月,朱元璋遣朱亮祖、汤和、廖永忠等出兵攻方国珍,连克浙东诸城。十一月,方国珍被迫投降。朱元璋不念旧恶,遇之特厚,每大宴,皆与功臣列坐。明洪武二年(1369),领广西行省左丞,留京师(今南京)。洪武七年(1374)病逝。
张士诚(?—1367) 小名九四,泰州白驹场(今属江苏东台)人,以操舟运盐为业,少有臂力。他在运盐时常受富户欺凌,有时甚至不付运资。弓兵丘义也多次侮辱他,士诚不胜其愤。至正十三年(1353)正月,士诚与诸弟及壮士李伯升等十八人联合李华甫等起兵,杀弓兵丘义及为富不仁者,引兵进入附近盐场。盐丁苦于重役,共推为主,克泰州。元淮南江北行省派兵镇压,不胜。再派人招安,张士诚降元,被授以民职。元淮南江北行省参政赵琏命士诚参与镇压郭子兴部起义军,士诚乘赵琏无备,发兵杀赵琏等,进克兴化县,不久席卷淮河下游之高邮、宝应。元廷屡次招降不成,发兵进攻高邮,不能得手。
士诚于至正十四年(1354)正月,建国号大周,改元天祐,自称诚王,同年元军再次进攻,仍不能胜。九月,顺帝命右丞相脱脱亲自挂帅征高邮。脱脱总制诸王各爱马、诸省各翼军马,号称百万。士诚连战皆败,高邮危在旦夕,士诚有意投降,恐罪不得赦免。元军连破六合、盐城、兴化等地。这时哈麻唆使监察御史弹劾脱脱“出师三月,略无寸功,倾国家之财以为己用,半朝廷之官以为自随”。元顺帝下旨削脱脱兵权。诏书到后,元军大乱,士诚不战而胜。
至正十五年(1355)四、五月间,顺帝再命大臣赴高邮招安,不降。江阴朱英(一作朱定)聚众反元,被元兵围剿,得知张士诚据高邮,遣人求救。士诚初不信。朱英力陈江南富庶,士诚遂命其弟士德率军从通州(今南通)渡江南下,次年连破常熟、平江。三月,士诚抵平江,改名隆平府,以为都城。四月,士诚军克松江。此后士诚军连克无锡、常州、破杭州。
此时朱元璋已占集庆(今江苏南京)。六月,遣使致书士诚,希望“睦邻守国,保境息民”。士诚不悦,扣留使臣不报。结果两军发生冲突,士诚战败。至正十七年(1357)三月,元政府派方国珍攻占太仓、昆山。朱元璋则攻占长江两岸的长兴、常州、泰兴、江阴、常熟等地。士诚弟士德在常熟被朱元璋军所俘。
同年八月,张士诚请原元江南行台御史中丞蛮子海牙赴杭州请降。士诚始要王爵,江浙行省左丞相达识帖木儿不许;士诚又请爵为三公,亦不许,遂授士诚太尉,其弟士德(已押于应天)为淮南行省平章政事,士信同知行枢密院事,其余头目皆授官有差。士诚虽降元,但城池、府库、甲兵、钱谷皆自据如故。
至正十九年(1359)至二十三年(1363)秋,朱元璋军与张士诚军在苏州一带激烈争夺。由于粮道中断,至正十八、十九年大都饥荒。元廷命士诚向大都供粮。从至正二十年开始,士诚提供粮食,方国珍负责运输,四年间每年运抵京师十一万石余。后来士诚又趁宋政权三路北伐造成的后方空虚局面北进,遣吕珍突袭宋政权都城安丰(今安徽寿县),刘福通处境极为艰难,城中人相食,遣人求援于朱元璋。朱元璋亲往救援,吕珍败退,小明王韩林儿和刘福通被救出后安置于滁州。
至正二十三年(1363)九月,士诚自称吴王,元廷不准,士诚遂停止向大都输粮。次年八月,士诚弟士信克安丰而还后,夺达识帖木儿元江浙行省左丞相所掌符印,后又鸠杀之。士信愚妄,不识大体。平江、浙西民物蕃盛,储积殷富。士诚兄弟骄侈淫佚,懈于政事。至元二十五年(1365)派原朱元璋降将谢再兴和李伯升进攻诸暨,连遭败绩。
同年十月,朱元璋灭亡汉政权,接着发布文告,下令平定士诚。张士诚所占地域南至绍兴,与方国珍接境,北有徐淮、济宁。朱元璋拟定了“先取通泰诸郡县,剪取羽翼,然后专取浙西”方略,令徐达等人出兵,至次年四月夺取了张士诚在苏北和淮河下游的全部领地。同年八月,朱元璋复令徐达为大将军率师二十万攻占杭嘉湖地区。十一月,开始围攻平江。士诚坚守不降。至正二十七年(1367)六月,数次突围失败,士信战死。九月,徐达、常遇春先后破城,士诚令其妻妾自尽,然后自缢。气未绝,俘送应天,自缢死。
徐寿辉(?—1360) 兀末天完红巾军领导人。一名真一(或真逸),罗田(今属湖北)人。以贩布为业,往来蕲、黄之间。当时浏阳有彭莹玉,能颂经,劝人信弥勒佛,百姓多信。至正十一年(1351)八月,寿辉与麻城铁工邹普胜等在蕲州(今湖北蕲春南)利用白莲教组织起义。部众以红巾为号,称红巾军。十月,攻克蕲水(今湖北浠水)。一日,徐寿辉在一个盐塘水中洗浴,有人见其身上有光,皆感惊异,于是拥立为帝,国号天完,年号治平,建都蕲水,以邹普胜为太师。
至元十二年(1352),寿辉遣部将分兵出击,先后攻克今长江中下游地区。但兵力分散,又多属抢掠,声势虽大,在与组织有方的元军对垒中渐处下风。次年底,元调集江南各路军队围攻徐寿辉部。江浙行省平章卜颜帖木儿、蛮子海牙,四川行省参知政事哈临秃,湖广行省平章伯颜帖木儿与西宁王牙罕沙等军会攻蕲水,克之,天完政权将相四百余人被俘,寿辉仅以身免,入避黄梅山及沔阳湖中。
蕲水失败后,徐寿辉隐伏不出。因刘福通、张士诚等势力急剧发展,湖广行省平章伯颜帖木儿、蛮子海牙等分别调离,给天完政权复兴创造了条件。至正十四年(1354)元威顺王宽彻不花派其子报恩奴、接待奴、佛家奴携妻妾与湖广元帅阿思南至合攻沔阳,行至汉川水浅搁浅,被天完丞相倪文俊以水攻击败,接待奴、佛家奴被杀,报恩奴自杀,其妻妾皆被俘,并乘胜连取襄阳、武昌、饶州各城。至正十六年(1356)倪文俊在汉阳建宫室,迎徐寿辉入居。倪文俊取得一系列胜利后,将天完政权控制在自己手中,企图以所俘威顺王为资本向元廷要求招安,自求湖广行省平章职。次年九月,倪文俊阴谋杀徐寿辉降元,事败,向黄州逃去,途中被部下陈友谅杀死。
陈友谅(1320—1363) 湖北沔阳人,家世业渔。本姓谢,祖父入赘于陈家,遂改陈姓。陈友谅自幼臂力过人,通武艺。年轻时曾为县吏,徐寿辉起兵后,慨然参加,初为簿书掾,后因助倪文俊攻战有功,升元帅。陈友谅对倪文俊专权早有不满。杀倪文俊后,收其部众,自称宣慰使,后改称平章,连破长江中游、汉水流域和江西诸地。至正十九年(1359)九月,陈友谅除掉勇将赵普胜。后来攻克龙兴(今江西南昌),徐寿辉欲迁居,不从,徐寿辉不得而止。后来徐寿辉仍要赴龙兴,陈友谅认为他来必不利于己,再遣人劝止,寿辉不听,坚持前往,从汉阳发兵,年底至江州。陈友谅伏兵城西门外,徐寿辉入城后,突闭城门,尽杀其左右部属。以江州为都,奉徐寿辉居之。他自称汉王,立王府于城西门外,大权尽归于己,徐寿辉仅拥有虚位而已。
至正二十年(1360)闰五月,陈友谅进攻太平(今安徽皖南),挟徐寿辉以行。攻克太平后,乘船东下,在采石(今安徽当涂附近)使人在徐寿辉前奏事,吸引其注意力,另命刺客在徐寿辉背后击其首,杀之,在采石五圣庙自立为帝,天完亡。陈友谅建国号曰汉,改元大义。
陈友谅建大汉政权后,在继续对元政权作战的同时,还不断与朱元璋争夺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控制权,遣其弟率军顺流而下,至应天(今南京)城下。朱元璋预有准备,汉军不得近岸,被打败,弃采石、太平退回江州。朱元璋军乘胜攻克安庆。至正二十一年(1361)八月,朱元璋亲率水师进攻江州,大破汉军,缴获船只数百艘。陈友谅半夜慌忙携妻子弃城逃武昌。战后朱元璋的军队进至汉阳。至正二十三年(1363)四月,陈友谅感到疆土日蹙,发水师溯赣江而上,攻城略地。朱元璋亲率舟师援救,陈友谅闻讯回师出鄱阳湖迎击。双方在湖中展开大战,矢锋雨集,炮火雷鸣,飞火照耀,百里之内,火色皆赤。汉军连战不捷,被封锁于鄱阳湖中。同年八月,陈友谅粮尽,遣舟五百夺粮,遭败绩。不得已冒死突围,企图从湖口冲出退回武昌,中流矢贯目及颅身亡,汉军大乱,被俘达五万余人。太尉张定边等架小舟载陈友谅子陈理逃脱,朱元璋追之不及。陈理被立为帝,改元德寿。至正二十四年(1264)二月,朱元璋大军兵临武昌城下,陈理被迫出降,汉亡。朱元璋封为归德侯,后迁之高丽。
评:“两都之战”是元代中期的一次重要内战。上都有泰定帝之子,且在兵力上也占优势。但燕铁木儿控制了大都的局势,集中精兵,富于谋略,英勇善战,终于取胜。明宗暴死,事出蹊跷,当时人多认为他与文宗合谋杀害明宗。顺帝即位后,其家族被诛灭是自然的。
伯颜出身低微,其氏族曾为成吉思汗仇人,平定漠北后收为奴仆。因侍于海山藩府,武宗即位后始受信用,但不过出任一般官员。武宗死后,伯颜与燕铁木儿联合,拥戴海山之子为帝,以功迁升。主政之初尚能致力于改革,但除去政敌唐其势后,大权独揽,危及顺帝,最后被黜乃是必然。
脱脱是元朝后期蒙古贵族集团中少有的有见识、有能力的宰相。他大义灭亲,除去其养父伯颜,使人弹劾其父马扎儿台,推行改革,治理黄河,为维护元朝统治出兵镇压农民起义,最后却死于非命。他所处的时代元朝败象已露,尽管脱脱尽了自己的一切努力,终究不能挽救这个建立在民族压迫基础上的朝代。
顺帝是元朝末代君主。成宗死后,元政局就出现不稳,帝位更迭频繁,权臣的势力也因之发展起来。顺帝先利用伯颜除去钦察大将燕铁木儿家族,再用脱脱除去伯颜。顺帝虽然有意改革,但积弊太深。在发生全国性农民大起义的时候,他竟然听信谗言,撤换忠臣脱脱,改用奸臣哈麻。在国难当头时,本人还耽迷于享乐之中,致使败亡不可逆转,成为亡国之君。
秦朝暴虐,陈胜、吴广揭竿而起为天下先,虽然很快败亡,但后人仍视陈胜、吴广为非同一般的英雄。元末统治无道,民不聊生,刘福通首义成功,号召天下,各地群雄纷纷响应。宋政权据河南,扫山东,破上都,越辽东,入关中,下江南,使元朝统治陷于风雨飘摇之中,将他比为陈胜、吴广亦不为过。朱元璋的势力因其屏障而得以从容发展,最后灭元。
方国珍兄弟皆不识字,其谋士均为州县小吏,无深谋远虑,但却摸透了乱世坐大之道:以反元为口号吸引群众支持,掌握一定的实力以为资本,通过捕获的官员向元廷传达招安信息,招安后抓住时机举兵再反,再求招安,反复无常,以成坐镇一方的诸侯。方国珍初反时,沿海许多豪强响应元政府讨叛号令,倾家募兵,助元征讨,兄弟子侄战死者比比皆是,但元廷很少抚恤封赏。而方国珍这样一反再反的豪强却官品一升再升。因此,民心向背急剧变化,参加造反的越来越多。朱元璋势力发展起来后,他一面讨好朱元璋,一面接受元朝加封官职,企图坐观局变。元末天下大乱,鱼龙混杂,方国珍属于农民起义中泛起沉渣的典型之一。
张士诚是元末农民战争中兴起的割据群雄之一。他早年虽然受过压迫,但起义后并无灭元之志,不但数次降元,向大都输粮,而且利用刘福通北伐之机突袭安丰。他占领平江后,便不思进取,安享富贵,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徐寿辉所领导的南方红巾军是元末农民战争中的一支劲旅,对推翻元朝统治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陈友谅以杀叛臣倪文俊起家,但很快步其后尘,杀徐寿辉自立。他与朱元璋地域相邻,互相兼并是不可避免的。陈友谅失败后,朱元璋成为割据群雄中最强大的力量。
<meta charset="UTF-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