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解析——最后的崩溃
忽必烈任命伯颜(1237—1295)统领对宋的战事。经过精心准备,在许多宋朝叛将的帮助下,伯颜的20万军队(主要是汉人)于1275年1月在汉口跨过长江,主力沿着长江向南京和扬州方向进发,同时还分兵向广州和福建进发。1275年1月,宋朝太皇太后呼吁,那些“食君之禄者……应忠君之事,尽力与敌战”。她仍对集中兵力阻止蒙古人进军抱有幻想。
1275年3月,在贾似道的指挥下,13万人的军队和2500艘战舰封锁住了长江,等候着驻军于距扬州不远的丁家洲的蒙古军。战争正式打响后,宋军在蒙古骑兵的冲击下溃不成军,蒙古的大炮更是将宋军的战舰炸得粉碎,宋军防线一触即溃,官兵们要么投降要么逃跑。贾似道试图重新集结残余部队,但他不仅要担心自身安危,还得为这次惨败负责。1275年3月26日,谢太皇太后将贾似道解职。其继任者陈宜中(约1228——约1285)要求处死贾似道,但谢太皇太后拒绝了。1275年10月9日,在去往流放地福建的途中,贾似道被其押解官郑虎臣杀死。
陈宜中立即废除了“公田法”,并着手重建改革前的土地所有制。朝廷官员正一片混乱,对朝廷的走向产生了分歧,就如同从前对贾似道那样,朝中官员也分成了不同派别。太皇太后无奈地感慨,偌大的朝堂竟无一人堪用。针对官员的懦弱行为和不忠行径,她警告他们,天命仍然没有改变。
伯颜的军队一步步向首都杭州进发,宋军无法抵挡入侵者。宋廷多次向伯颜提出进行和谈的请求,但是蒙古人并没有答应。绝大多数城池不战而降,其间只发生了几起零星的抵抗。为了恐吓那些忠于宋朝的捍卫者,伯颜决定以常州作为最可怕的例子。1275年12月攻陷了常州后,他下令将全城百姓,无论军民尽皆处死。1276年年初,蒙古军队进逼杭州城,各级官员四散而逃。陈宜中建议撤离杭州,而忠臣文天祥(1236—1283)、张世杰(?——1279)于10天前为挽救王朝就曾提出一样的建议,但没有被采纳。
1276年2月4日,伯颜的军队已经抵达杭州附近。陈宜中弃太皇太后于不顾,秘密潜逃回温州——他的家乡,一天之后张世杰也逃出杭州,带领其部队去往汀州。太皇太后感到遭受背叛,现在宋朝已名存实亡,先前签署的无条件投降的文书连同玉玺被送到了伯颜帐中。
小皇帝请求大元皇帝施以圣德:“今天命有归,臣将焉往。” 1276年2月21日,伯颜以元朝的名义接受了宋朝的降书。同年3月28日,伯颜以胜利者的姿态领军穿过杭州城的城门,行走在城中大道上,这座世界上最富裕、最宏大、最文明的城市终于被伯颜占领了。小皇帝赵?、他的母亲全玖(1241—1309)、谢太皇太后以及嫔妃、宫女和宦官等被伯颜囚禁,并被押送到忽必烈在上都的居所。小皇帝赵?后来和他母亲一起被流放到今天的西藏地区。他后来成为藏传佛教的僧侣,于1323年自杀身亡。
对谢太皇太后来说,向元朝无条件投降似乎证明了宋朝的灭亡已是天注定。但许多心怀复国之心的忠臣,如陈宜中、张世杰、文天祥,通过不同的途径逃到了南方。他们还带走了宋恭帝赵?的两个同父异母兄弟赵昰(1268—1278)、赵昺(1271—1279)。他们不断组织军事反抗,并于1276年7月14日,拥立赵昰继承皇位,后世称其为端宗。但是,由于缺乏合作,他们的反抗从一开始便注定会失败。在蒙军的追击下,他们被迫从海上向南逃到崖山,追随这些忠臣的宋朝逃亡者有20万人。1278年5月10日,端宗的弟弟,即宋度宗6岁的儿子赵昺被拥立为帝。
蒙古舰队在1279年3月19日的海战中击溃了宋朝的残余部队,不可计数的宋朝军民和他们的小皇帝一起,在这次战役中或失踪或死亡。他们中大多数在战斗中被杀,但也有许多人是因溺水而死,也有许多人选择自杀。对于誓死效忠宋朝的忠臣来说,他们遵循新儒学的理念,选择了殉国而不是向蒙古投降;对他们的眷属来说,他们以自尽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忠心。
崖山之战的见证者之一便是著名的宋朝忠臣文天祥。1256年,文天祥在由王应麟主持的进士科举考试中高中头名,被宋理宗点为状元。文天祥积极参与朝政,曾提出捍卫南宋、保卫京城杭州的主张,但他的所有努力都失败了,就如同南宋军事抵抗的结果那样。1279年,文天祥被蒙古人俘虏,在狱中,蒙古人多次劝降,但他坚持效忠宋朝。这就使他处于一个道德困境中:他对国家的忠诚超过了对其家族祖先孝道的坚持(忠孝难两全),这与儒家的孝道伦理不相符合。狱中他拒绝了蒙古人的劝诱,他坚信一个受宋朝恩惠、接受过宰相之职,且在科举考试中高中状元的人不能事二主。他坚持要以殉身的方式证明对宋朝的忠心。被囚四年后,即1283年1月9日,文天祥在蒙古京城大都(今北京)的市场上被处死,当时刑场上满是围观者。他留给世人最后的话是:“吾事毕矣。”
<meta charset="UTF-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