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刘兵变:皇帝心中永远的痛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8-12 属于: 通俗讲史


贪财的御营都统制

金军南下,宋高宗赵构却选择一路南逃,当时跟随他的不乏武将,他为什么不抵抗呢?因为赵构一直把武将看成是随时可能威胁他生命的人。

赵构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在杭州的时候,两个御林军的军官苗傅和刘正彦发动了一场兵变,历史上称为“苗刘兵变”。

在外敌入侵、山河日非的情况下,这两个人为什么敢行兵变如此大逆不道之事呢?原因说白了,就是他们对待遇不满。赵构从扬州逃出来后,对汪伯彦黄潜善失去了信任,罢免了这两个人的官职,任命朱胜非为宰相,王渊枢密使兼御营都统制,让他们一文一武执掌军政大权。

王渊在北宋的时候就是一员武将,而且在跟西夏的战争中屡立战功。赵构做天下兵大元帅的时候,王渊率部来投,因为从有功,所以赵构非常信任他。

王渊这个人有个毛病,就是极其贪财。在连年的征战中,王渊看到那么多武将,或者为国死难,或者投降了金国,或者被乱兵所杀,都是朝不保夕。所以,他觉得广积钱财,为子孙置点儿产业才是最重要的。实际上,在宋朝的军事统帅中,贪财的不只是王渊,童贯高俅等人都有这个毛病。将帅贪财必然影响军队的战斗力。宋高宗后来问岳飞,我们大宋怎样才能得救时,岳飞的回答是“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

王渊行军打仗都带着大量金银财宝,自己带不了,就让别人帮他带,如此战斗力自然没有保证了。尤其令人气愤的是,王渊为了保护自己的财宝,竟置手下将士的生死于不顾。赵构从扬州逃往杭州时,让王渊率军负责断后。王渊竟然动用十几艘大船,先把自己的财物运过长江,致使数万士兵无船渡江,滞留江岸任人宰割,几千匹宝贵的战马也失陷敌营,成为金军的战利品。对于本就处于劣势的宋军来说,这种损失十分惨重。

然而,王渊有这么大的罪过,赵构逃到杭州后,居然只免了王渊的枢密使一职,并没有将其治罪。王渊仍然担任御营都统制,指挥着赵构的御林军。这样一来,将士们自然不服,他们想,一个贪生怕死、懦弱无能之人凭什么统领我们?我们也是从龙护驾有功的人,为什么他得到了升赏,我们却什么都没有得到?

这时,苗傅和刘正彦两个将官跳了出来,使得士兵们的不满情绪进一步加剧。

总司令被杀

苗傅和刘正彦是最早一批追随赵构从北方逃到南方的武将,以前也立过战功。

他们俩觉得自己的功劳不在王渊之下,特别是刘正彦,他的父亲还在对西夏的战争中殉国了。按照我们今天的话讲,刘正彦是烈士子弟,两代将门。他们认为王渊能够受赏,是因为王渊结交内侍康履,而康履是皇帝赵构倚重的人,有他经常在皇上耳边打小报告,才使王渊有罪不问。

因此,苗傅和刘正彦就在士兵当中煽动,说你们知道为什么主上不处罚王渊吗?就是因为他交结内侍。咱们为了大宋出生入死,现在军鞋也破了,弓弦也松了,战刀也锈了,天天吃了上顿没下顿,都得不到补给,王渊却给自己运来了十几船财宝,这算怎么回事儿?

跟随赵构的士兵很多都是河北人,他们一路跟着赵构往南方跑,离家乡越来越远,思乡之情也越来越切。父母高堂和妻子儿女沦陷于敌手,自己这么一路跑,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故土,这辈子还能否见到父母都不得而知。士兵的不满情绪在苗刘二人的煽动下达到了极点,都欲杀王渊而后快。

这些士兵就在王渊上朝的地方埋伏起来。等王渊一到,乱军一哄而上,把王渊从轿子里揪出来,一顿拳打脚踢,边打边骂他误国殃民,贪鄙无能,死有余辜。

王渊一看情况不妙,知道众怒难犯,抱头窜,后边的士兵紧追不舍。就在这时,王渊看见刘正彦迎面走来,心想总算看到救星了,于是大喊,刘统制救我!王渊本以为刘正彦是由他一手提拔起来的,这时肯定会出手相救。令王渊没有想到的是,刘统制用别样的方式报答了王渊,他冲上前去,一刀就把王渊的脑袋砍了下来。苗傅和刘正彦是王渊手下的统制,现在他们把总司令杀了,这事儿一下就闹大了。

苗刘是两个大老粗,没有什么政治远见。他们杀了王渊以后,就准备带领士兵去抢王渊的家,分王渊的那十几船财宝。这时候,他们手下有谋略的人就跟苗刘说,将军不可如此,咱们先别忙着抢东西。王渊之所以得到主上信任,是因为他交结内侍,咱们得进宫把宦官都杀尽了,才能斩草除根。否则将来主上一怒,会报复咱们的。

苗刘二将一听,觉得有理,马上就带兵进宫诛杀宦官。苗刘二将带兵杀到宫门口时,杭州的地方官和宰相闻听有变,赶紧带领人马匆忙入宫护驾。但是,苗刘二将带领的全是御营的士兵,这些人原本是皇帝身边负责保卫的人,而杭州地方的士兵平时承担的是今天警察的职能,主要干的是防火、捕盗的事情,根本就不是御营兵的对手。

宰相和杭州地方官束手无策,只好把皇帝赵构请了出来。

御营将军来逼宫

高宗得知苗刘兵变,非常震惊,赶到城门楼上问苗刘,你们到底想干什么?

苗刘二将是这么回答的:“苗刘不负国,止为天下除害。”就是说,我们绝不是要造反,是为天下除害才杀了王渊。皇上说,王渊既然已经被除,你们是不是就可以退兵了呢?

苗刘坚决不干,说宦官还在,一定要把康履也杀掉。宋高宗一听苗刘要杀康履,非常不忍,自言自语,把他杀了,我身边没个使唤人,这可不行。

宰相着急了,心想这都什么时候了,皇上还惦记着一个宦官,他要是不死,咱们全得玩儿完。当然,宰相不好直接说这话,就向皇帝身边的其他宦官使眼色,意思是康履死了,你们不就有机会上来了?

苗刘兵变:皇帝心中永远的痛

苗刘兵变

这时候,有人就在皇帝身后小声说了一句:“陛下身边又不只康履一人。”高宗这时也已无可奈何,只得以袖掩面,默许了。

于是宰相下令,快把康履送下城去。众人赶紧把康履捆巴捆巴,搁在筐里顺着城墙放了下去。乱兵冲上去,一刀就把康履拦腰斩为两截。据说康履被斩为两截的时候,上半身还在地上做乞求哀告状。

自己最宠爱的内侍眨眼就被乱军杀掉了,高宗不忍再看这血腥的场面,转身便想离去。这时,苗傅和刘正彦已经丧失了理智,他们一不做二不休,要对皇帝采取行动了。当然,他们并不敢杀皇上,只是大喊,陛下慢走。高宗皇帝问,爱卿还有何事?

俩人一拱手说,王渊在扬州遇敌不战,误国殃民,只因与康履是好友,竟得枢密使这样的一品高职;我们俩立功甚多,却仅得团练使这样的五品官职,陛下这样不是有功不赏、偏听偏信吗?

皇上赵构一想,看来这两个人好对付,不就是嫌官小吗?于是说,你们想当什么官?朕让宰相下旨给你们封官。这俩人琢磨了半天,说那把王渊的官给我们吧。高宗皇帝听了马上下令,升苗刘二将为都统制和副都统制。

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苗刘二人实在是胸无远略,没有多大抱负。如果真要造反,就应该将全国兵权掌握在手,号令天下才对。二人升了官,非常高兴,就准备让乱军散去了。这时,一个叫吴湛的中军统制又给苗刘出主意,说二公切切不可退兵,然后冲高宗皇帝努努嘴,意思是说,皇上还在呀。

苗刘一拍大腿,心想对啊,这事儿还没完呢。于是又召集部下,回过来对高宗皇帝说,你不能再干了,你得退位。高宗看着宰相,想让宰相说两句话。宰相就跟这俩乱兵说,你们要杀的全杀了,要当的官都当上了,不要逼主太甚,能不能各退一步?

这个时候,苗刘已经头脑发昏了,张口就说出了一句话:“陛下帝位来路不正,渊圣归来,当何以处之?”渊圣就是钦宗皇帝,高宗即位之后,给钦宗上徽号为“孝慈渊圣皇帝”。他们问高宗,钦宗如果回来了,你怎么办?

高宗听了这话,当时就呆立在那儿了。这种话是他最忌讳的,虽然不少人这么想,但是没有人敢像苗刘这样公开喊出来,这等于触动了高宗最不能触动的一个心结。高宗气得浑身发抖,这时宰相也不敢说话了。

逼着皇帝退位

僵持片刻,苗刘手下的人又来出主意,说现在孟太后在朝,她是先朝的太后,应该请她出来主持国政。

于是,苗刘就对赵构讲,你必须退位,像徽宗那样做太上皇,让皇太子继位。但是皇太子这时只有三岁,所以二人又说,可由孟太后垂帘听政。

事已至此,赵构只好派内侍去请孟太后。当时正值冬季,城楼上天气寒冷,赵构匆忙赶来见这些乱军,也没来得及披件披风,此刻他衣衫单薄,腹内空空,再加上心里又气又怕,不禁瑟瑟发抖。事出紧急,内侍们也没来得及带皇帝日用的东西,城门楼上只有一把竹椅子,赵构也顾不了那么多,就在竹椅上坐下等孟太后前来。大冷天坐竹椅子,那感觉想来也不好受。

等到内侍们请来了孟太后,赵构又赶紧起身,把竹椅让给太后坐。太后坐定之后,就问乱军,卿等因何而来?苗刘二将说,国家有难,二圣未回,主上不思进取,宠信奸佞,所以我们建议主上退位,由太后辅佐皇太子垂帘听政。

孟太后不答应,说,这可不行,哪能这么干呢?苗刘拔出刀来,威胁太后,这是将士们的主意,此意已决,请太后遵从勿议。

孟太后一听,也恼怒了,说,眼下国家危难,我一个老太太抱着个三岁的孩子能干什么事儿?皇上刚二十多岁,春秋正盛,让他去做太上皇,你们觉得合适吗?历朝历代有这样的事儿吗?

苗刘二将才不管这些,说我们行伍出身,不懂历史,就知道打仗,只懂拿战刀说话,同意不同意您直说吧!孟太后气得不行,说,我跟你们没法说话,你们爱怎么着怎么着,我不管了,于是站起来就拂袖而去。

太后一走,场面就更尴尬了,这时候宰相朱胜非就跟皇上说,您看这个事儿怎么办?高宗皇帝略有沉吟,说卿等所奏甚是,朕确实不德,致使百姓涂炭,臣民离散,对不起列祖列宗,不配坐这个皇位,你们的奏请我准了,朕退位让贤。说完,皇上就走了。

这样一来,这场兵变的闹剧就算结束了。赵构当夜被囚禁在一座寺庙里,皇太子被立为皇帝,太后垂帘听政,改年号为明受。所以,这场兵变在历史上除了叫“苗刘兵变”,又叫作“明受兵变”。

宋高宗被囚禁在破庙里,宰相来看他,说,臣跟苗傅和刘正彦谈了谈,这两人胸无点墨,应该很好对付。陛下要有耐心,他日必有远图。意思是咱先缓一缓,由着他们俩折腾,改日再找他们算账。

赵构说,朕明白,依卿所奏,于是就在庙里住下了。

跟皇上玩心眼儿

苗傅和刘正彦利用明受天子的名义开始发圣旨,第一道圣旨就发到了张浚军中。

张浚踞一方,麾下拥兵甚重。他接到圣旨一看,自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从大军区司令贬为省军分区副司令员。张浚看完后,将圣旨一揉揣到怀里,什么话也没有说。他明白,如果众将知道统帅被贬,那整个部队就完了。所以当部将问张浚发生了什么事时,张浚只说朝中有变故,圣上调我们出兵平叛。众将一听,赶紧准备。因为他们好长时间没发军饷了,出兵平叛,那叛军腰里的东西自然就归自己所有了。于是,各路大军抢着奔京师来平叛了。

就在平叛的军队离京师越来越近的时候,苗刘还在那儿忙着抢东西。这时,有部下来报告,说张浚、韩世忠的部队都已经逼近京城了。苗刘二人这才恍然大悟,这些将领居然不听“圣旨”。他们也不想想,这“圣旨”压根儿就是伪诏,谁会听呢?

于是,苗刘手下的人就出主意说,韩世忠和张浚认为咱是叛军,不就是因为我们逼皇上退位了吗?咱干脆拥立赵构复位,这样他们就没有理由平叛了,这事儿不就完了吗?

苗刘一听,觉得这是个好主意,马上把赵构从庙里请了出来,说我们先前不懂事,您大人不记小人过,您还做您的皇帝。于是高宗就复辟了。苗刘也有一点儿心眼,知道如果讨逆军进了城,没他俩的好果子吃,所以主动要求离开京城。高宗巴不得这俩人赶紧走,所以马上任命苗傅为淮西制置使、刘正彦为制置副使。这俩人谢完恩,转身就走,心想可算是离开这个是非之地了。但两个人转念一想又折了回来,说,皇上您能不能给我们写一份保证书,我俩以前犯的罪不再追究了,免得讨逆军一进来拿我俩开刀。

皇上想,只要他们俩能走,怎么着都行,于是朱笔写下誓书,第一句就是“除大逆外,余皆不问”。苗刘二将心想这下就没事儿了,拿着誓书乐颠颠地走了。他们哪里知道,高宗皇帝的誓书是另有深意的。

不能触碰的心结

苗刘二人拿着高宗皇帝开的空头支票刚刚离去,讨逆军紧接着就进了城。

韩世忠的部队最先到达,他一见到宋高宗,倒头便拜。高宗搀起韩世忠失声痛哭,说,爱卿你可来了,我受罪受大了。韩世忠说,臣救驾来迟,罪该万死。

这时候,宋高宗小声地跟韩世忠说,门口那个中军统制吴湛是跟苗刘一伙的,要不是他开门,苗刘进不了宫,爱卿能否为朕除害?韩世忠说,陛下放心。韩世忠出门见到吴湛,上前向吴湛作揖,顺势攥住吴湛的手腕,一把就给撅折了,然后把吴湛扔在了地上。韩世忠的亲兵上来,一刀将吴湛砍死了。

苗刘逃到外地,皇帝赵构下旨讨逆。二人拿出誓书一看,这才明白,皇上的意思是他俩谋大逆,罪在不赦。这下,苗刘的部下也傻了眼,都渐渐散去了。苗刘后来被俘,寸磔而死。

苗刘兵变虽然被平定了,但这次兵变在宋高宗心中留下的阴影是永远也无法抹去的。尤其是苗刘二人喊出的“陛下帝位来路不正,渊圣回来,当何以自处”这句话,就像重锤一样,时刻敲在宋高宗的心头上。

经过这件事儿以后,宋高宗更加坚信,武将都不是好东西,祖宗立下的规矩太对了,朝廷就是要重文轻武,绝不能让武将权力太大,更不能让他们跟部下结成一体。北宋时,朝廷就对军队行更戍之法,同一个地方,换长官不换部队,换部队不换长官,兵不识将,将不识兵,以防武将谋反。这时,宋高宗更加认识到实行这种政策的必要性了。

苗刘兵变平息之后,宋高宗在杭州没痛快几天,金军再次南下,高宗皇帝又开始逃跑了。宋高宗逃到明州的时候,又发生了一件事儿,一名卫士提刀夜闯皇宫,刺杀高宗未果。

关于这个卫士为什么要提刀闯宫,史书没有记载。估计因为是北方人,看着皇上一路南逃,自己离家乡越来越远,出于绝望或者愤怒,所以想把皇上杀了。这件事情,再加上苗刘兵变,给高宗带来了很大刺激,以致他认为身边的人没有一个是可以相信的。

高宗从扬州逃出来的时候,因为受了过度惊吓,丧失了生育能力。而他唯一的皇子就是短暂登基的明受皇帝,由于一路上颠沛流离,饱受惊吓,得了重病,而且病情越来越重,眼看就奄奄一息了。

有一天,一个宫人进屋送东西,不小心踢翻了正在烧着的大铜火炉,皇子正在睡梦中,结果被这一声巨响给吓死了。赵构唯一的亲生儿子死了,他又无法再生育,宋太宗这一脉的继承人就断绝了,社稷后继无人。

这更是高宗皇帝心中永远的痛,成了他的一个谁都不能触碰的心结,后来南宋武将的悲剧,有的就跟这个心结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