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反目:不懂官场,酿成恶果
文官不爱财,武将不怕死,则天下太平
岳飞跟宋高宗之间,曾经有过一段短暂的蜜月期。
岳飞平定伪齐、收复襄阳六郡,宋高宗非常高兴,封他为节度使和武昌开国子,此时岳飞才32岁。中国古代皇帝之下是王爵,王爵之下是“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岳飞被封为倒数第二等的子爵,虽然爵位不高,但标志着岳飞已经从一个农夫进入了国家贵族的行列。当时有人尊称岳飞为岳侯爷,其实侯爵是后来才封的。现在很多书上,包括评书、演义,都称呼岳飞为岳王爷,而王爵则是他死后几十年才追封的。
岳飞35岁那年,宋高宗加封他太尉衔,封宣抚使兼营田大使。太尉最早是三公之一,与丞相平级,到宋朝已经是一个虚衔了,但也是武将的最高级别。宣抚使兼营田大使是宰相一级的官员,像前面讲过的文官张浚,他出任地方官时才封的这个衔。可见岳飞在35岁的时候,官位已经跟宰相平级了,这是相当了不起的。
岳飞知名度高了,就有人问他什么时候才能天下太平。岳飞回答了一句掷地有声的话:“文官不爱财,武将不怕死,则天下太平。”
岳飞给高宗上了一道奏折:
意思是说,靖康之变以来,我从军的目的就是要一雪国耻。我原本是一个老百姓,蒙皇上天恩,把我提拔了起来,使我不到十年就做到了太尉,已经跟三公二府平级了。不仅如此,您还让我做了节度使和宣抚使,这是旷古未有的恩典啊。
这是岳飞在为宋高宗谋划这场仗应该怎么打,以及他跟韩世忠、张俊应该怎么分工。岳飞的规划是自己负责中原,从湖北出兵往北;江南地区则交给韩世忠和张俊,这样就很容易把失掉的领土收回来。岳飞后来的一系列战功证明,他说这番话绝不是在吹牛。
拿岳飞没办法
除了收复失地,岳飞还想干什么呢?
看到这里,高宗的脸立刻沉了下来。因为岳飞说收复失地之后,除了要迎还太上皇和宁德皇后的棺木外,还要把钦宗皇帝也迎回来。这样一来,高宗心情就不好了。而且岳飞还说,做到这一点后,北方的威胁就解除了,天下再也没事儿了,自己就功成身退,回家种地去。您当您的太平天子,我做我的盛世良民。
如此剖白心迹,岳飞觉得皇帝肯定会很感动。高宗当时确实也表现得很感动,还亲手写了个御札:
意思是说,有你这样的忠臣,我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以后所有的战斗我都不会捆你的手脚,你想怎么打就怎么打。可是请你告诫底下的将军们,不要滥杀无辜。上天有好生之德,能不杀的人尽量不杀。这番话更让岳飞觉得高宗皇帝真是盛世明主,自己得遇良主,实在是幸运万分。
实际上,岳飞此时已经把高宗逼进了死胡同,只是他自己没感觉到而已。迎回宋钦宗这件事,高宗无论如何都是不会答应的,只是他不能明说。像秦桧那样的宠臣,对此都心知肚明,只是不去捅破这一层窗户纸。但是岳飞一而再再而三地把这个难题摆到高宗面前,这就让高宗很难受。
对于这样的臣子,皇帝最好的选择就是用高官厚禄来收买他。你想要名垂青史,我就让你做宰相,做枢密,做太尉,还可以封你个郡王;你想要金银财物,那就给你珠宝,给你房子,给你田地。只要你把手中的权力交出来,君臣就没有矛盾了,各得其所,一团和气。
问题是岳飞根本不吃这一套。他没有争名逐利的心,说天下太平后,自己就回去种地,这种人根本没法收买,所以对岳飞来软的是行不通的。可你也没法跟他来硬的,他手握重兵,是保卫国家的主要力量,而且从来没人告发岳飞克扣军饷,他也就没有短处落在皇帝手里。就连他的士兵都无可挑剔,岳家军恪守“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的准则,大有人民子弟兵“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风范。
高宗知道,士兵们都很敬重岳飞,如果把他惹毛了,自己肯定得不偿失,所以拿岳飞一点儿辙都没有。
皇帝反悔了
刘光世退休后,高宗一开始想让岳飞接收这支刘家军。
岳飞知道后非常高兴,岳家军已经有十万之众,是五路大军里人数最多的一支,如果再加上刘光世的几万人,两军一合并,简直如虎添翼,这支人马可以占到当时宋朝兵力的七分之四,收复中原、迎回二圣就指日可待了。可高宗迟迟不肯下令。
岳飞急不可待,生怕皇上变卦,一而再再而三地给高宗上折子,恳请高宗把刘家军拨给他,还一个劲儿地跟高宗晓以利害,提醒高宗说话得算数。他在折子上是这么写的:
意思是说,养兵打仗太花钱了,人吃马喂得要多少钱啊?您把刘光世的部队给我后,我立马就提劲旅收复中原、迎回二圣。事成之后,就不用打仗了,部队也就可以遣散了,这笔军费就省出来了。
这事儿在岳飞看来多好啊!但是在宋高宗看来完全不一样。高宗本来可能心里还在犯嘀咕,考虑到岳飞确实是百战名将,想把部队给他,可是一看到这封上疏,高宗的信念就很坚定了:又是收复中原、迎回二圣,怎么又来这套啊?绝不能给他,给谁也不能给他。
更关键的是,当时做宰相的张浚本来是主战的,这时候却和主和派的秦桧出奇一致地站在一条战线上,坚决反对岳飞合并刘家军。张浚和秦桧,一个主战,一个主和,两人为什么会站到一条战线上呢?
因为两人都是文官,他们绝对不愿意看到武将的势力扩大,所以他们跟高宗讲,绝不能让岳飞合并刘家军,否则他的势力就太大了,全国七分之四的军队都给了他,万一他哪天有变怎么办?
这话不用往下说,高宗也知道什么意思了。他越琢磨越觉得这话说得有道理,这事儿就拖了下来。
这一拖,岳飞就着急了:君无戏言,不是答应把那支部队给我了吗?怎么现在没下文了?既然写折子说不明白,岳飞想索性面君,有什么话跟皇上当面说。于是岳飞就来见皇上,说,您赶紧把淮西军划拨给我,我保证尽快收复中原故地。
高宗就不阴不阳地问,你这尽快是多长时间啊?岳飞说,只要把刘家军给我,由我统一指挥,保证三年收复失地!高宗说,你真的能三年收复中原吗?如果三年不能收复中原,你何以自处?
岳飞一听这话,没怎么想便说,三年之内我收复不了中原,我的脑袋给您!此刻高宗根本不想听这些豪言壮语,说,你打算怎么干,给我说出点儿实际的来。看到岳飞在那儿沉吟,高宗就冷冷地说,刘光世的部队驻守淮西,淮西是临安的屏障。如果我把这支部队都拨给了你,你带着部队北上去收复中原,万一中原没有收复,又赶上金军南下,朝廷就没有了屏障,那临安不就完了吗?
高宗把这话说出来,就等于是明确拒绝了岳飞。
岳飞一气上庐山
如果岳飞明智的话,这时候就别再提这事儿了,退下去妥为谋划,然后把详细的作战计划呈递给皇上,采取迂回战术,或许还可以达到目的。
可岳飞没有那么做,反而干了一件让人瞠目结舌的事。他说,既然皇上说话不算数,那我就辞职不干了。我母亲去世,我应该守孝三年。第二天,岳飞就撂挑子走人,上庐山给母亲守孝去了。
这一下宋高宗傻眼了,因为这时宋朝跟金国没有和议,金军随时有南下的可能,而宋朝的大将里,岳飞确实最能打仗,是朝廷倚为柱石的人,现在他说不干就不干了,这不等于在要挟天子吗?皇上不用他是不可能的,因为他有能耐,而且忠心为国;可是用他吧,皇上的面子又往哪里搁呢?
这时候,高宗对岳飞的恨大概已经达到了极点,但是又不好发作。岳飞后来的下场之所以那么惨,可能在这个时候就埋下了很深的祸根。
高宗在无奈之下做出了让步,不过也不便亲自出面去请岳飞,他让宰执给岳飞下了一道手令,意思是让岳飞赶紧回来,但是岳飞拒不执行,执意要给母亲守孝。
岳飞这时候就有点儿意气用事了,因为皇上不能亲自跟你道歉,下了个手札,让宰执一级的大臣给你道歉,要是个明白人就该赶紧就坡下驴,可岳飞就是不肯。最后,高宗没办法了,又派岳飞手下的一个参谋和一个部将到庐山上去请岳飞,没想到,岳飞居然闭门不见。
这两个人等了整整七天,就是见不着岳飞的面。参谋很着急,因为见不着岳宣抚的面,他们就没法回去交差,于是这两个人只好硬往里闯,才终于见到了岳飞。参谋义正词严地跟岳飞讲,您不该不服从朝廷的命令,倘若朝廷怪罪下来的话,这是给自己招祸,这个道理您应该明白。您原来是一个农夫,皇上不嫌您出身微贱,大力擢拔重用您,您这样做对得起皇上、对得起朝廷吗?而且,您不是一腔壮志要收复中原、迎回二圣吗?就这么在庐山上待着,什么时候才能施展一腔壮志啊?我俩追随您多年,现在奉上意来请您下山,您坚决不肯,我们哥儿俩怎么回去复命?皇上是不敢杀您,可我们俩的脑袋现在是寄存在那儿的,随时有丢掉的可能啊!
岳飞一想,这话说得对,君忧臣辱,君辱臣死,再怎么着也不能跟皇上怄气,也不能对不起自己的部下,就跟着两个部下下山了。
下山后,岳飞写了一道奏折向高宗请罪。高宗把岳飞召来,说,我没生你的气。但是,估计高宗这句话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高宗接着又说,但是你这么做很不应该,希望不要再有下次了。太祖皇帝曾经留下遗训,要善待大臣,但太祖皇帝也说过“犯吾法者,惟有剑耳”,你要是犯法,我的尚方剑一样可以斩你。
岳飞这才知道自己祸闯大了。高宗这时候说出这种话来,是以死威胁岳飞,肯定已经动了杀机。高宗的言下之意是说,现在我还用得着你,不能把你怎么样,但我真到用宝剑的时候,也绝不会手软,你自己好好掂量掂量,咱没第二回了。
岳飞唯唯而退,回去后就整顿军务,准备到前线立功报国,尽快扭转一下皇帝对他的恶劣印象。高宗对此表现得也很大度,说收复中原之事“朕未尝一日敢忘于心”,让岳飞好好去打仗,只要能收复中原故土,仍旧是看重他的。
这件事儿看上去就这样过去了,实际上,这对君臣的关系已经有裂痕了。皇帝已经抛出了狠话,换做谁以后这错都不能再犯了,可就在当年的八月,岳飞又捅了一个比这次还大的娄子。
建议皇上立储
岳飞有一次要去面君见驾,去之前跟他的参谋官薛弼边走边说,这次见皇上,我要启奏一件大事。
薛弼说,明公要启奏什么事儿?怎么没跟我说啊?您的文稿奏折应该由我代笔,怎能劳大帅自己写折子?岳飞说,我要建议皇上立储。
薛弼一听这话,差点儿吓晕过去。这不应该是统军大将操心的事,而且谁都知道,皇帝没有生育能力。且不说要照顾皇家的尊严,赵构三十多岁,正值壮年,大庭广众之下提这事,这不是成心侮辱皇上作为男人的尊严吗?
皇上也知道自己不会再有后代,就收了太祖皇帝的两个后代做养子。因为太祖皇帝传位给弟弟即太宗皇帝后,太祖一支凋零,而赵构本人是太宗皇帝的后代。太宗子孙在靖康之变中,基本上被一网打尽,连锅端到金国去了,只能找远支的皇族做养子,太祖皇帝的后代自然是首选。
薛弼定了定神,说千万不可。可岳飞很坚决,说你甭管,这事儿我说定了。我提这事儿是为皇上好,君臣一体,上下同心,皇上应该感激我才对。
进了皇宫,岳飞先跟皇帝把该说的事儿说完,然后就掏出奏折来念,建议皇帝立建国公为太子。这时,一阵冷风袭来,把岳飞的折子吹落在地。岳飞内心一惊,浑身颤抖,明显感觉到了皇帝身边的杀气。
高宗听了岳飞的话,顿时气得一只眼睛喷火,一只眼睛喷冰,但气到这程度,高宗也拿岳飞没辙,因为他没法跟岳飞公开撕破脸。高宗只好说,这种事儿不是你这个领兵驻外的大将应该管的,你退下吧。最后那几个字,像是狠狠地砸在岳飞身上一样,听得岳飞如芒在背。
岳飞退下的时候,面如死灰。他也明白,这次自己跟皇帝之间的关系是彻底无法挽回了。在中国古代,立储这种事是非常忌讳的,皇上即便问臣子谁合适承继大统,聪明的大臣也应该马上跪在地上磕头,说这是陛下的家事,为臣不敢多言。您立谁都行,都是我的主子,我都会尽心伺候。
岳飞这么做,是干涉皇家的内部事务,犯了大忌,弄不好就会被安上结党营私的罪名。
自从中国社会建立王位世袭制开始,立太子就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多少宫廷中的争斗谋杀,都是因为立太子之事引起的。
其实立储本身就有很多弊端,所以到清朝的时候便不预立太子了,皇帝将即位人的名字直接藏在“正大光明”匾后面。这样一来,每个皇子都觉得自己有希望,大臣们也就无从结党营私了。如果提前立下太子,太子是储君,几乎是板上钉钉要继位的,只是要等皇帝死了才能接班而已。如此一来,太子就会琢磨一个问题,皇帝要是不死的话,自己就接不上班了。
特别是有的皇帝在位时间特别长,太子都三四十岁了,胡子一大把了还是当不上皇帝。这种情况下,太子心里就不免会打鼓,想自己是否熬得过老爹,甚至想办法帮老皇上早点儿归西。
皇帝动杀机
听了岳飞的上奏,高宗心想,岳飞肯定有图谋不轨的想法,觉得我窝囊无能、碍手碍脚,使他壮志难酬,没法收复中原,所以他早早主张立建国公做太子,一定是想推翻我的政权。
岳飞退下后,高宗马上把薛弼叫来,说,你知道岳飞刚才跟我说了什么话吗?薛弼说,我不知道,岳宣抚他没跟我说过什么。高宗说,岳飞要我立建国公做太子。薛弼一听,心想完了,马上就跪下咣咣磕头,说岳宣抚最近天天在家练小楷,那道折子不是我写的,跟我没关系。薛弼赶紧先把自己撇清了。
高宗又问,那是不是你们营中的幕僚挑唆的?薛弼忙说,绝无此事。高宗说,我知道你的忠心,这件事儿到此为止,以后谁都别提了。岳飞是一介武将,性格耿直,这点朕还是知道的。他刚才走时绷着个脸很不高兴,你也回去劝劝他。薛弼连忙称是,战战兢兢地退了出去。
听了薛弼的话,高宗这才放下心来。既然不是文人挑唆,就证明那只是岳飞个人的意见,并不代表岳家军,那就好对付了。高宗最害怕的,是岳飞后面站着的那一拨人。如果岳家军十万人马一致呼吁立太子当立建国公,那就麻烦大了,等于是要逼宫。
这种事儿,苗刘兵变时高宗是经历过的,当时将士让他禅位,让太后带着三岁的小孩做皇帝,他最怕的就是这个。
薛弼退下后,高宗召见了宰相赵鼎,把这件事儿的前因后果告诉了他。赵鼎是一个主战派的忠臣,坚决反对跟金国议和。他一听就急了,说岳飞也太不自重了,这样做不符合他武将的本分。皇上您甭急,我去跟他说。
于是赵鼎就先找到薛弼,声色俱厉地跟他说,岳飞现在是个大将,而且领兵在外,应该懂得避嫌疑,朝廷上的事儿他不该多说,难道他连这都不懂吗?薛弼不敢搭言,只是唯唯诺诺。赵鼎接着说,你回去告诉岳飞身边的幕僚们,以后不许再挑唆岳飞犯这种错误。否则的话,别说皇上那关,我这关他就过不去。
我们可以看到,岳飞这件事情不仅得罪了皇帝,还得罪了宰相。岳飞这个人忠直,有勇武之气,但是不会做人,更不会做官。他忘了如果不在这个位子上,自己的理想、抱负和主张根本就实现不了。他辞职上庐山给母亲守坟,可这么一来,当年立下的收复中原、迎回二圣的誓愿,靠什么来实现呢?
岳飞没明白一点,他如果不带兵,就是平头百姓一个,上哪里去指挥十万军队呢?
岳飞上奏立太子,其实也是经过仔细考量的。虽然徽宗皇帝在金国被虐待致死了,可钦宗皇帝还在,如果他打败金国,收复中原,金国就会想狠招、馊招。比如以钦宗为人质,把钦宗推到阵前,那怎么办?战场上刀箭无眼,如果伤着先皇怎么办?如果金国再想一个狠招,立张邦昌不行,立刘豫不行,万一把宋钦宗搁到汴梁做皇帝又怎么办?张邦昌是傀儡,刘豫是傀儡,可宋钦宗是正根天子,是宋徽宗传位给他的。
只要高宗立了太子,宋朝就有接班人了。其实这个时候,赵构已经得到了江南士兵、百姓和读书人的信任。如果立了新储,百姓也许就会忠于新储。这样,就算是金国立宋钦宗,对南宋也构不成威胁。所以,岳飞这样的主张,也完全是为了皇家考虑。
岳飞越想越冤,我一心一意为你好,你居然这样呵斥我。岳飞心有不甘,认为可能是因为自己当时只顾念折子,风一吹,念得结巴了点儿,皇上当时也生气,所以没有把话说清楚。可怎么才能把话说清楚呢?当着皇帝的面是没法说了,干脆上疏吧。于是岳飞又给高宗上了一道奏折,把前因后果说了一遍,借以表白自己的心迹。可是奏折呈上去后,却是石沉大海。
实际上,这时候,皇帝的双眸已是杀机涌现,只不过时候未到而已,因为刘光世的五万淮西军哗变了。
- 元朝是历史上最黑暗的王朝?元朝建国后如何统治中原地区?
- 蒙古帝国扩张的版图有多大?蒙古帝国为什么取国号为“元”?
- 宋高宗是个怎样的人?宋高宗为什么要杀岳飞?
- 金国和宋军共灭辽后,为什么金国要反攻大宋?
- “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女真金国的战力究竟有多厉害?
- 澶渊之盟是怎么发生的?澶渊之盟代表了北宋怎样的外交立场?
- 宋辽战争宋军为何一败再败,从主动进攻走向了战略防御?
- 王安石变法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王安石变法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 北宋是历史上最富裕的朝代,为什么也会出现社会危机?
- 宋朝为什么被后人称为弱宋?大宋的尚武精神为何流失?
- 赵匡胤:“我当皇帝是被你们逼的”,赵匡胤称帝是被逼迫的吗?
- 五代十国持续了多久?一共有多少个皇帝?
- 大唐的文化、科技发展如何?大唐有哪些世界之最?
- 唐朝的外交有多厉害?大唐对各国的外交政策如何?
- 隋唐通过什么措施促进经济大繁荣?隋唐的商业构造是怎么样的?
- 三省六部是指哪三省、哪六部?三省六部的职责是如何分工的?
-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大唐到底有多繁荣?
- 隋炀帝杨广修运河是为了去扬州玩?李建成真的是花花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