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和议:认认真真谈停战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8-12 属于: 通俗讲史


绍兴第二次和议

高宗皇帝为了屈己求和,跟秦桧定计,害死了忠良岳飞。在害死岳飞的过程当中,他已经跟金国达成和议。

实际上,宋金和议不是从这个时候才开始的,而是在1138年签订天眷和议,也就是宋朝史书所说的绍兴第一次和议的时候,就已经达成,只是后来金国又把它撕毁了。之后金军又一次南下,才有了顺昌、郾城这一系列的大战。

大战之后,双方都认识到自己的实力不足以消灭对方,于是就开始认认真真地谈第二次和议,也就是宋朝史书所说的绍兴第二次和议。按照金朝史书记载,叫“皇统和议”,因为这时金国的年号是皇统。

岳飞是在绍兴第二次和议达成一个月之后才死的,也就是说,岳飞在狱中的时候,宋金和议就已经达成了。从这个角度看,现在很多史学家就认为,宋高宗不一定是为了要达成和议而杀岳飞,因为这时候岳飞已被夺了兵权,并且已下狱了,根本无力阻碍宋金和议,宋高宗杀岳飞,主要还是担心武将不臣,篡权跋扈。

那么绍兴第二次和议或者说皇统和议的内容是什么呢?

第一,划定宋金两国以淮水为边界。我们知道,秦岭淮河是中国南北方的分界线,宋金以淮水为界,就等于金在北方,宋在南方了,就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北朝。岳飞、韩世忠这些大将苦心孤诣、念念不忘北伐中原、收复故土,如此一来是永远实现不了了。而且,以淮水为界之后,华夏民族的发祥之地——长安、洛阳以及整个黄河流域,就完全成为金占区了。自古以来,人们就有这样的一种看法:长安、洛阳在谁手里,谁就是正统。现在长安、洛阳在金国手里了,金国就成正统了。宋朝的文人士大夫,对此耿耿于怀。

第二,南宋每年要给金岁币,白银二十五万两,绸缎二十五万匹。除此之外,南宋还要对金称臣。以前,像岁贡、正朔、册命等,都是宋朝所不能接受的,但现在统统接受了,这一点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头一次。

从和议的内容可以看出,南宋这一方可是吃大亏了,因为南宋是在军事力量占优势的情况下,接受了这个屈辱的和议。

奴颜婢膝,摇尾乞怜

宋高宗给金熙宗上了一道誓表,他在这个誓表上说:

臣构言……既蒙恩造,许备藩方,世世子孙,谨守臣节。每年皇帝生辰并正旦,遣使称贺不绝。岁贡银绢二十五万两匹,自壬戌年为首,每春季差人搬送至泗州交纳。有渝此盟,明神是殛,坠命亡氏,踣其国家。臣今既进誓表,伏望上国蚤降誓诏,庶使敝邑永有凭焉。

从这段誓表,我们可以看出,宋高宗称臣纳贡,真是奴颜婢膝到了极点。首先,第一句说“臣构言”,臣赵构给您上奏。我们前文提到过,在中国古代,名是不能直接叫的,要称呼他人的字,以示尊敬。只有父母、师长或者君主才可以直呼人名,上级一般也不会叫人的名。今天很多影视作品中,比如清朝的皇帝管李鸿章李中堂,这个肯定是不对的。不管臣子多大岁数,皇帝都可以叫他的名,因为皇帝就是君父。

西汉开国,高祖皇帝说萧何的功劳最大,给了萧何三个特权:“剑履上殿,见君不趋,称臣不名”。这三个特权在我们今天看来,其实很搞笑。“剑履上殿”,就是指他可以配着宝剑、穿着鞋上殿,因为那会儿人都是席地而坐,佩剑穿鞋上殿是一个特权。“见君不趋”,是说皇上在那儿坐着,他进殿之后不用小跑,可以大摇大摆地过去。“称臣不名”,就是指萧何可以直接说“臣参见皇上”,而不用说“臣萧何参见皇上”,不用他称呼自己的名字,表达了对他的尊重。

在宋朝,没有人敢称呼赵构的名,而在这儿,他自己却说“臣构言”。接下来又说,不但我是大金的臣子,宋朝的世世子孙,都会谨守臣节。而且大金对我恩同再造,每年金国皇帝过生日的时候,或者是过春节的时候,我都要派人去朝贺。每年给大金白银二十五万两、绸缎二十五万匹。从壬戌年开始,以后每年都搬到泗州去交纳。

后面甚至开始赌咒发誓了,如果我不遵守这个盟约的话,举头三尺有神明,他们可以把我杀掉,让我的国家灭亡。我现在把誓表都交上来了,我们是下邦,你们是上国,赶紧给我发诏书,来册封我吧,这样一来,小邦才有生存下去的凭证。你看,赵构都不敢说自己是敝国或者敝邦,更不敢称本朝,而称敝邑,意思是我这个小地方。

这份誓表堂而皇之地记载在宋朝的史书当中,《续资治通鉴》也记载了下来,真是耻辱至极。

宋朝的大臣带着誓表去见金国皇帝,说只要求迎回太后韦氏(宋高宗的生母),别的要求不再提了。

金熙宗看到这个誓表之后,却故意刁难,他说:“先朝业已如此,岂可辄改?”意思是以前都已经谈定了,战俘是不能遣返的,现在怎么能更改呢?宋朝大臣只好跪下,苦苦请求,说高宗是个大孝子,如果不迎回母亲,无法安天下人之心,恳请金熙宗成全。

金熙宗趁机讹诈,说成全可以,但是得再割地给我。由于淮水是国界的东边,已经勘定了,而西部国界还没勘定,金国就想要西部的川陕地区,包括吴玠当年流血死守过的和尚原。

和尚原是非常重要的战略要地,现在金国人点名要这个地方,用意就在于,虽然在战场上没有打败吴玠,现在却可以在谈判桌上得到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

宋朝的使臣不敢做主,就请示宋高宗。没想到高宗相当爽快,说只要能安天下人耳目,给他们也无妨。双方在川陕一带以大散关为界,北边的地方又全都归属金国了。

连金国都没想到宋朝会这么爽快,于是金熙宗赶快让完颜兀术勘界定约,生怕宋朝反悔。勘界定约后,双方各自撤军,持续了十五六年的战争终于结束了。从某种意义上看,宋金和议也是双方实力均衡的体现。自此,中国历史进入到了第二次南北朝时期。

临死亮出秘密武器

在达成皇统和议的过程中,完颜兀术为金国立下了赫赫战功,要不是他撕毁天眷和议,河南陕西之地就归宋朝了。

因此,完颜兀术的官位迅速上升,从梁王、都元帅、太保,领三省事,领行台尚书省事,到后来加侍中,进拜太傅太师,整个金国的军政大权,完全由完颜兀术掌握了。

第二次绍兴和议达成七年后,完颜兀术病死,得以善终。评书上说他是被皋气死的,牛皋骑在他的身上,他一生气,就死了,那纯粹是演义。完颜兀术病死之前,留有一道遗表,说:

吾有术付汝等,切宜谨守,勿忘吾戒。如宋兵果举,势盛敌强,择用兵破之;若制御所不能,向与国朝计议,择用智臣为辅,遣天水郡王安坐汴京,其礼无有弟与兄争。如尚悖心,可辅天水郡王,并力破敌。

完颜兀术在临死的时候,把他对付宋朝的秘密武器点明了,他说如果宋朝背盟的话,双方先打正规战,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如果打不过宋朝,就“遣天水郡公桓安坐汴京”,“天水郡王”就是宋钦宗赵桓,这也是宋高宗最担心的事儿。宋徽宗死了,钦宗还在金国人手里做人质,金人封他为天水郡王。现在黑江阿城还有天水郡王府。

完颜兀术的想法是,如果打仗,金国兵败,就让宋钦宗到汴京做傀儡皇帝,像张邦昌刘豫那样。这样一来,宋高宗就完全没辙了,因为宋钦宗是宋高宗的哥哥,“其礼无有弟与兄争”,当弟弟的能跟哥哥打仗吗?而且钦宗是故主,即便再来一个岳飞、韩世忠,或任何其他人,都没有理由再打仗,更不能说要收复中原、迎回二圣了,因为二圣当中的一圣在中原做了皇上,宋朝还有什么理由动刀兵呢?

当然,不到万不得已,金国不会这么干,他们更想有朝一日能把南宋彻底灭掉,由大金一统天下。但是,一旦被宋朝逼急了,就会让宋钦宗做傀儡,这一点对宋高宗的打击是致命的。

岳飞、韩世忠等人根本无法体会宋高宗的心情,但是宋高宗一直提防着这一招儿。

其实,宋高宗并不是怕宋钦宗回来,因为即使他回来,复辟的可能性也已经没有了,最多把他软禁起来就是了,只不过在这里没人虐待而已。宋钦宗自己也说过,如果能回到故土,只要两间茅屋、几亩薄田,出家做道士去。宋高宗怕的是,金国捏着宋钦宗这张牌不放,什么时候想打这张牌了,才会把他拿出来,立他做傀儡皇帝,那样宋高宗可就一点儿办法都没有了。

完颜兀术是智谋广远,心机极其深沉的一个人,宋高宗也不傻,他早就想到了完颜兀术会有这么一招儿,知道绝对不能把完颜兀术逼急了。如果任凭岳飞、韩世忠继续打下去,完颜兀术就会把赵桓抬出来,这对于宋高宗来讲,等于是一剑封喉,他所有的正义感、口号和理想,顷刻间就会灰飞烟灭。

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完颜兀术这个人确实不简单。但是评书演义当中,往往把他刻画得很不堪,以至于我们都认为岳飞忠勇,而完颜兀术狡诈,总在岳飞手底下现眼,被打得惨败。

宇文虚中是卧底

和议达成之后,双方就开始互相释放战俘,被金国扣了多年的宋朝使臣们,陆陆续续被放回来了。被放回来的这些使臣都遭到了远谪,全被秦桧贬出了朝廷。

有一个叫宇文虚中的人,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物。他虽然是一介文人,却很有气魄。

他第一次出使金营时,还是北宋时期,金人背盟违约,要打宋朝,第一件事就是抓他。金人拿绳捆绑他的时候,他也不反抗,居然还赋一首:

当时初结两朝欢,曾见军前捧血盘。

本为万年依荫厚,那知一日遽盟寒。

意思是说,宋金两国本来是“万年依荫厚”的关系,可是金人不义,把我抓起来了。

后来宋朝又让他出使金营,金人看他脸熟,认出了他,就没再让他回去,还让他在金国做了官。宇文虚中在金朝官至国师,是相当于宰相一级的高官。

金国建国初年,之所以能够汉化,就是因为宇文虚中制定了很多制度。《金史》《宋史》里都有宇文虚中的传,但是都把他刻画成奸臣的形象,说他两朝为官,对两方都不忠,所以他这个人也是非常不幸的。

实际上,宇文虚中是典型的“身在曹营心在汉”。他为什么要帮助金汉化呢?原因非常简单,就是要达到一个目的——用汉族的文化征服金国人。宇文虚中的想法是,你们金国的快马弯刀虽然征服了我们,但我们是天朝上国,是华夏的正宗,文章锦绣之地。虽然你们在武力上打败了我们,但你们还是要规规矩矩地跟我们学习。你们从马上下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捧起书本来子曰诗云,这个你们能跟我们比吗?在文化上,金人越跟汉人比,就越自卑,越自卑就越要跟汉人学,这样汉人也就越安全。

可是当时留在金国的其他宋使,比如洪皓,就很鄙视宇文虚中。洪皓说,让我在刘豫帐下做官,我宁可死都不干,你宇文虚中毫无气节,居然还两次出使。你想想苏武,再看你自己,竟然在金国做官!

实际上,这些人都不理解宇文虚中,他真是有自己的一番苦心在里边。

宇文虚中经常把金国朝廷的内部虚实通报给南宋,但是,宋金和议达成后,秦桧这个祸国奸贼为了自己的私利,居然把宇文虚中是卧底一事告诉了金国。

当时,金国很倚重宇文虚中,离开他,大金就玩不转了,因为金国谁也不会制定这些典章制度。宇文虚中这样的人,杀了太可惜,可他又是卧底,怎么办呢?秦桧就给金国人出主意,让金人把宇文虚中的家属弄到金国去,把他的家属控制起来,他投忌器,就不敢怎么样了。

宇文虚中得知这个消息后,赶紧写密信告诉宋高宗,如果金国人要他的家属,就跟金国人说全死了,或者说全失散了,找不着了。没想到宋高宗却按照金国人的意思,把宇文虚中的家属全部送到了金国,这下宇文虚中就没有办法了。

《宋史》说宇文虚中失节,《金史》也不以宇文虚中为忠臣,这个人是非常可怜的。据说,后来他的全家都被金国人杀害了,原因是他恃才傲物,得罪了金主,说金主没有文化,是半瓶子醋的人。

其实,清朝的学者袁枚在整理宋人笔记的时候,曾经发现一条消息:“绍兴十五年,宇文虚中谋挟渊圣南归,为人告变。虚中急发兵直至金主帐下,金主几不能脱,事不成而诛。”大意是,绍兴十五年,宇文虚中想把钦宗皇帝带回江南,但有人把宇文虚中告发了,宇文虚中领兵直冲皇宫,想把金熙宗杀掉,最后没有成功,被杀了。

这个大忠臣的忠肝义胆,从清朝人发现的这段材料里可以看出一二。

仁人志士扼腕叹息

除了宇文虚中之外,还有一位不能不提的入金宋使,那就是王伦。

王伦也是百分之百的大忠臣,但评书演义把他刻画得也很不堪,描述成一个汉奸,其实这完全是对他的一种误解和丑化。王伦的先祖是北宋的名相王旦之弟,死后谥号是文正。中国古代大臣死了之后,皇帝赐予谥号,最高等级的就是文正。整个清王朝,只有八个人谥号为文正,曾国藩就是其中之一,被称作曾文正公。

关于年轻时候的王伦,史籍上有所记载,说他“为任侠,往来京洛间,数犯法,幸免”。“为任侠”,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有点儿爱打抱不平,他高干子弟出身,可能看谁都不顺眼,经常犯点儿小法,但是每一次都得以赦免。

疾风识草,国难显忠良,靖康之变的时候,钦宗皇帝御临宣德门,有乱民借机闹事,眼看着就要冲进宣德门,钦宗不知所措。当时只是一介布衣的王伦挺身而出说:“臣能弹压之。”钦宗一听,非常高兴,解下佩带的宝剑,赠予王伦,立授兵部侍郎。王伦提剑下楼,斩杀了几个为首的乱民,形势一下就安定了下来。

建炎年间,王伦主动祈请出使金国,先后两次宋金和议的达成,王伦居间调停,也是功不可没。当然,他调停宋金和议,是真的希望和议能够达成,这种行为和秦桧的卖主求荣、为了一己的荣华富贵而不管国家百姓的死活,是完全不一样的。

特别是第二次和议达成之后,当时王伦还在金国,金人想留住他,并授予他一个很大的官职——平滦三路都转运使,主管地方财政,负责将地方财政收入上交中央。按说这种差事,在把地方的钱往中央转运的时候,往自己家里转运一点儿也没有人知道,绝对是一个肥缺。

金人这样就是想让王伦留下来,给他这个官职,等于是在答谢他。当时南宋的主战派,主张砍秦桧、王伦之头,挑上竹竿示众,以谢天下。金人劝王伦说,宋朝人都骂你是汉奸,你就别回去了,给你这么好的差事,就留下吧。

王伦断然拒绝:“奉命而来,非降也。”我来这里是为了两国谈判,不是投降金国来的,达成和议了我就要回国,更不会在你这里做什么转运官。金主非常生气,说王伦不识抬举,就命人杀了王伦。

1144年,王伦被绞死,时年61岁,宋朝赐给他的谥号是愍节。

王伦临刑之前,跟执刑的金兵说,给我点儿时间,我要办自己的事儿。他整了整自己身上的宋朝衣冠,面朝南方下跪哭拜:

先臣文正公以直道辅相两朝,天下所知。臣今将命被留,欲污以伪职,臣敢受一死以辱命!

意思是说,我的祖先王文正公,以自己的直道辅佐两朝天子,我现在被留在金国,他们要授予我伪职,我绝不给祖宗丢脸,只有一死报答皇恩。在王伦眼中,金国给的官就是伪职,可见他也是忠肝义胆,完全不像有的评书演义所说的那样。

绍兴和议达成,宋金两国以淮水和大散关为界,南北对峙,宋朝丧失了大片江山,这一幕令中国历史上很多仁人志士扼腕叹息。南宋著名的诗人陆游,有一首《书愤》,其中就写道: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著名词人陈亮,在自己的一首词中,非常悲愤地说:

之都,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

“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指的就是中原故土,意思是说,我就不相信中原士人,没有几个耻于向夷狄称臣的。什么时候才能收复我们的故土?我们坚信,早晚有一天会光复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