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的劳伦斯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8-12 属于: 通俗讲史


战火燃遍全世界

一战既然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场当然不仅仅在欧洲,否则,拿破仑战争就可以说是世界大战了。在亚洲和非洲,同盟国和协约国照样进行了激烈的交锋,特别是在中东、远东及东非。这些地区的战斗,完全暴露了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意图。

为了夺取德国在太平洋上的殖民岛屿,1914年8月底,新西兰远征军攻占了西萨摩亚;9月,澳大利亚军队占领了新几内亚岛;同时,澳大利亚海军清除了太平洋岛屿上的几处重要的德国无线电站;11月,日军攻占了德军占领的中国青岛。这样一来,德国在远东地区的殖民地丧失殆尽。当时,澳大利亚、新西兰还是大英帝国的自治领,英国凭借强大的海上优势,派它们去执行任务,在远东地区很快占据了上风。

到了1915年,为了彻底击垮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协约国把目光投向亚洲,除了远征达达尼尔海峡,最重要的亚洲战场就是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当然,协约国在这里发动进攻,不像远征达达尼尔,意欲直捣黄,给土耳其致命一击。占领美索不达米亚,在外界看来,只是为了提高英国的士气,给土耳其一点儿颜色看看。由于目的不够纯粹,这场战役往往被人忽视。

波斯湾附近盛产石油,当时,军舰、飞机、汽车已经广泛用于战争,人们已经意识到了石油的重要性。海湾地区的油田是英国的石油命脉,当英国与土耳其帝国拔刀相向的时候,为了有效保卫这些油田,英军认为有必要占领波斯湾附近的巴士拉地区,掌控进出通道。

不如一起玩儿阴的

1914年11月,巴士拉被英军攻占。到1915年春,土耳其军队赶来增援,发动反击,被英军击退了。

当时,为了扩大战果,英军派了汤森德指挥的一个师,沿底格里斯河向北推进,还有其他部队沿幼发拉底河推进。美索不达米亚是一片两河冲击形成的平原,两条孕育了西亚文明的大河是这个地方唯一的交通要道。当时,这里既没有公路也没有铁路,交通状况十分落后。占领两河流域,就控制了整个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英军一直向北推进,连败土耳其军队,逼近了巴格达。此时,正是英国军队四处失利的时候,得知自家儿郎即将占领一个敌国控制下的大城市,全国跟打了血一般,非常激动,迫切希望汤森德取得更大胜利,于是命令汤森德继续向巴格达推进。但好景不长,土耳其的援军到了,汤森德将军的部队被土耳其军队赶回了出发地。

更没想到的是,1915年12月8日,汤森德的部队居然在库特地区被土耳其军队围困。在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情况下,到1916年4月,汤森德被迫开城投降。大英帝国的军人向他们非常看不起的土耳其人投降了。当然,汤森德的这次投降,在英军的败仗史上其实不值一提。英军打的败仗,前后多了去了。汤森德的一个师,在装备缺乏、运输不便的情况下,深入敌人心脏地带,面对敌人的优势兵力,还是打出了英国军人的威风。

在汤森德的部队向土耳其人投降后,英国人对美索不达米亚的局势就有点儿绝望了。英国政府图谋此地的一腔热血,被冷冰冰的事实浇了个透心凉。

英国总参谋部认为,增兵美索不达米亚会削弱西线战场的兵力。连英国政府都放任不管美索不达米亚了。没想到,新任英军司令摩德将军足智多谋,竟然在不知不觉中,渐渐地把守势转为攻势,整编了美索不达米亚的英军,恢复了交通线。于是,英国政府重拾占领美索不达米亚的信心,准备再次向巴格达进军。

在两河流域的西面,1915年初,土耳其军队曾进军埃及,但被英国人打跑了。从此以后,英国就在埃及留下了一支大军。即便英军在加里波利半岛登陆,前线急需增援的危急时刻,都没调动驻埃及的英军。整个1916年,驻埃及的英军几乎无所事事。这支部队有25万人,与之对峙的土耳其人只有几千。土耳其人就煽动沙漠中的阿拉伯人制造骚乱,让埃及出乱子。英国人一看,你土耳其人可以煽动阿拉伯人制造骚乱,给我玩儿阴的,我也可以这么搞你。一个人玩儿多没啊,不如一起玩儿阴的。

于是,英国人开始想方设法拉拢阿拉伯盟友,重点拉拢对象是被称为“麦加的守护者”的哈希姆家族的族长侯赛因·伊本·阿里。他的两个儿子——费萨尔和阿卜杜拉后来分别成为现代伊拉克和约旦的国王。

英国人是怎样拉拢“麦加守护者”的呢?这离不开一战史上的传奇人物、被称为“阿拉伯的劳伦斯”的劳伦斯上尉。

探险差点儿被打死

这位以“阿拉伯的劳伦斯”闻名的英国人,据说身高只有5英尺5英寸,满打满算折合1.65米,在白种人里几乎就是一个侏儒。但是,见过他照片的人都说,蓝色的眼睛和坚毅的下巴为他增添了几分刚毅的男子汉气概。再加上他面部表情镇定自若,给人一种不怒自威的感觉。他沉默寡言,更令人觉得高深莫测。

1888年,劳伦斯出生在英国的威尔士,年轻时酷爱阅读历史书和中世纪伟大骑士的传记,对骑士精神和英雄事迹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成为他日后人生的终极目标。19岁时,劳伦斯获得了津大学的奖学金,学习现代史。劳伦斯特别喜欢探察欧洲的古堡,几乎走遍了英法两国的所有古堡。

1909年6月,劳伦斯带着一台照相机和一支毛瑟枪,来到了中东,徒步考察巴勒斯坦和叙利亚境内的众多十字军古堡遗迹。为了这次考察,他自学了阿拉伯语,沿着骑士传记中提到的地名,兴致勃勃地转了一个大圈。

在叙利亚的时候,他的照相机被偷走了,他还遭到当地人的抢劫,甚至被暴揍了一顿,差点儿被人打死,打他的人以为他死了,才把他撇下。万幸的是,他受的都是皮肉伤。但身上的财物被洗劫一空,他的这次考古之行被迫中断了。后来,他回忆这段经历时说,为了筹措回国的路费,他在贝鲁特码头上当了几天装煤工人,直到收到家里的汇款,才得以回国。

有意思的是,虽然劳伦斯遭到了阿拉伯人的洗劫,但一直称赞阿拉伯人的热情好客。这次旅行,显示出劳伦斯在观察和吸收阿拉伯文化方面的过人之处。他接受阿拉伯人的生活习惯,吃他们的面包和奶酪,日出时和他们一起欣赏太阳从沙漠中升起,用他们的大水罐洗手洗脚,在他们的村落间漫步,观察他们的风俗,接受他们的盛情款待。

劳伦斯在写给母亲的信中说:“我现在的生活习惯,方方面面已经像一个阿拉伯人了,讲话常常不自觉地从英语变成了法语或者阿拉伯语。我再恢复成英国人的话,在生活上一定会碰到很大困难。”

考察归来的劳伦斯,把在中东的考察记录、草图和照片都写进了毕业论文,以一等优异成绩从牛津大学毕业。

1911年,他又以考古工作者的身份重返中东,参加由大英博物馆发起的在土耳其境内的考古活动。有一次,一名德国工程师下班后用鞭抽打了一名阿拉伯工人。劳伦斯非常愤怒,跑过去威胁说,要当着全村人的面,鞭打那个德国人,迫使他公开道歉。从劳伦斯跟德国工程师的冲突可以看出,劳伦斯一直对阿拉伯人有好感。

一战爆发后,因为劳伦斯会讲阿拉伯语,又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而且还了解土耳其帝国,所以被英国招入军队,派到在开罗的陆军情报部阿拉伯局工作。

在开罗期间,劳伦斯表现得十分孤傲,看不起那帮外行同事。作为一个中下级军官,这种行为在等级森严的英国军队里是很放肆的,但是他得到了上司的赏识。特别是常驻开罗的英国中东事务大臣,觉得劳伦斯虽然缺乏军事经验,但他对土耳其帝国和阿拉伯民族及其首领的精辟分析,对英国在中近东的战略很有意义。

20年没看过报纸

这时候,昔日地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已经日薄西山,除了编织地毯之外,几乎没有任何工业,被称为“西亚病夫”。

1908年,土耳其帝国内部发生了一场革命,青年土耳其党军官发动政变,建立了新政府,政治上主张西式的君主立宪,扶植穆罕默德五世成为新苏丹。新苏丹是个半痴呆,他最骄傲的事情就是20年内从没看过报纸。

为了重振土耳其帝国的雄风,青年土耳其党提倡泛突厥主义,解散了一切非土耳其人的政治组织,取消了阿拉伯代表在帝国议会中的大多数席位。他们妄图由奥斯曼土耳其来统一所有操突厥语的民族,建立一个从博斯普鲁斯海峡到阿尔泰山,从地中海延伸至太平洋的大突厥帝国。

青年土耳其党的政策使在其统治下的阿拉伯民族跟它迅速分道扬镳。叙利亚知识分子组成了青年阿拉伯协会。土耳其帝国其他阿拉伯省份的酋长和显贵则纷纷成立反抗土耳其的军事组织,准备用暴力推翻土耳其统治,建立完全独立的阿拉伯国家。

这种反抗,在土耳其帝国南部的汉志地区(今属沙特阿拉伯)最为活跃,汉志地区的实际统治者就是“麦加的守护者”——侯赛因·伊本·阿里。他所在的哈希姆家族是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直系后裔,在麦加和汉志地区享有极高的地位和声望。侯赛因和土耳其人貌合神离,暗地里秘密活动,试图使汉志独立,并统一阿拉伯地区,恢复大阿拉伯帝国。

1916年6月5日,以哈希姆家族所在部落为核心的1500名阿拉伯战士,在麦地那起义,宣布阿拉伯国家独立,并很快收复圣城麦加,赶走了土耳其驻汉志的总督。在那里,侯赛因向全世界穆斯林发布宣言,谴责土耳其迫害、屠杀阿拉伯人,背叛伊斯兰教精神,宣布阿拉伯脱离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自己成为“阿拉伯之王”。

收复麦加之后,阿拉伯军队攻占了许多城市,俘虏了很多土耳其人,起义部队也发展到七万之众。但是,由于阿拉伯军队缺乏给养、金钱和人力,起义指挥者也得不到任何情报,再加上他们没有受过良好的军事训练,如同一帮乌合之众。以麦地那为基地的土耳其军队开始发动反击,阿拉伯起义面临夭折。

这种情况下,英国向汉志地区的阿拉伯人派遣了军事顾问团。劳伦斯就是顾问团的一名重要成员。从此,他以“阿拉伯的劳伦斯”之名,改变了整个阿拉伯世界的历史进程。

历史性的会面

劳伦斯到达阿拉伯地区后,见到了哈希姆家族的核心成员。

劳伦斯暗地里观察这几个人。侯赛因年老而野心勃勃,其长子阿里诚信公正但容易犹豫不决,次子阿卜杜拉聪敏过人但缺乏雄才大略,幼子赛义德缺乏热情,对阿拉伯起义过于冷漠。

劳伦斯愿意接近阿拉伯人,理解他们争取独立的动机,也很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更了解阿拉伯地区的现状。当时,阿拉伯还是个地理概念。劳伦斯知道,单凭西方世界独立和民族解放的理想,并不能驱使那些来自各个游牧部落的骑手英勇奋战。阿拉伯人对部落的效忠,远远高过对虚幻的“民族独立”或“阿拉伯国家”的追求。阿拉伯起义需要很现实的东西:一位具有超强能力和无穷魅力的领袖。在劳伦斯看来,侯赛因的四个儿子中,只有三子费萨尔具备这种素质。

第一次和费萨尔会面时,劳伦斯一眼就看出,这正是他来到阿拉伯要找的人。这两个人不知道,这是一次历史性的会面,阿拉伯的历史将从此改变。

费萨尔看上去很高,像根杆子似的,他的眼睑有些下垂,黑胡子和大白脸活像一副面具。两人互相打量了一下对方。费萨尔问道:“你喜欢我的这个地方吗?”劳伦斯回答:“很不错,不过距离大马士革远了些。”这句话在当时有讥讽的嫌疑,费萨尔的部队刚刚吃了败仗,随从们对劳伦斯的眼神变得严厉起来。但费萨尔觉得这个人很有意思,他抬头笑着说:“赞美真主,土耳其人离我们更近了。”这两人的对话特别像佛教的机锋,交谈者心领神会,旁人听了却十分好奇。

阿拉伯的劳伦斯

这是一次历史性的会面,阿拉伯的历史将从此改变

就这样,劳伦斯成了费萨尔的挚友和军事顾问,还兼任中东英军总司令驻阿拉伯部队的联络官,负责对阿拉伯起义部队的军事援助工作。这时候,英国人每个月向阿拉伯部队提供六万英镑的现金和武器。

刚刚到达汉志的劳伦斯,身穿黄色卡其布军装,到达汉志后不久,就戴上了阿拉伯头巾。后来在费萨尔的建议下,劳伦斯又换上更适合沙漠气候的阿拉伯长袍,从外表看,像是一个地道的阿拉伯人。

阿拉伯人打游击

到1916年11月,英国人从埃及运来了4架飞机和22门大炮。

对此,劳伦斯并不满意,说这些炮大多是古董,型号竟多达14种。但是阿拉伯起义者很高兴,过去他们非常害怕土耳其的大炮,因为大炮是骑兵的天敌,所以一直要求英军提供大炮。而英国人害怕阿拉伯人拥有大炮,日后强大起来难以控制,对此要求一直置之不理,这次拗不过阿拉伯人的请求和劳伦斯敲边鼓,就送来了这些可以进军事博物馆的古董。但这些文物还是让牧民出身的阿拉伯战士个个眉飞色舞,士气大增。

另外,为了鼓舞起义部队的士气,英国人还从埃及运来大量钞票。不过,阿拉伯人只接受金币,第一次运来的英镑,竟然被阿拉伯人用来点火和擦屁股了。当然,英国人也给阿拉伯战士运来了大量来复枪及弹药。劳伦斯说,这些老爷枪是布尔战争用过的遗物,跟那22门古董炮倒是绝配。不管怎样,这些枪还是比马刀和长矛管用多了。

劳伦斯率领阿拉伯战士向土耳其人发动了进攻,在进攻中,劳伦斯看到了阿拉伯骑兵的弱点。他们在攻击战中很勇敢,但不擅长阵地战,阿拉伯起义要坚持下去,必须制订出新的作战计划。劳伦斯向费萨尔提议,阿拉伯部队不适合攻城战,暂时不要和麦地那地区强大的土耳其军队决战。而且,阿拉伯部队不适合在阵地上固守,即便攻下了一处阵地也要尽快放弃。阿拉伯军队的长处在于机动性、吃苦耐劳、熟悉地形、勇往直前,他们只有在分散作战中,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力量。所以,阿拉伯人应该利用高度机动性,不断袭击敌人的纵深地带,绕开敌军主力,把战线扩大到最大范围,用主要兵力瞄准敌人侧翼的汉志铁路,发展一支小规模、高机动、装备精良的部队,在汉志铁路的各个地段分散出击。一句话,就是开展游击战。

费萨尔接受了劳伦斯的建议。英国人派来了一艘运兵船,把费萨尔的部队转移到汉志北方重镇瓦季。在英国海军炮舰的支持下,费萨尔的部队轻易占领了全城。经过这次战略大转移,刚刚成长起来的阿拉伯部队度过了危险期,在西阿拉伯地区再无对手。

一个人玩转战争

这时候,美索不达米亚的英军发动了猛烈攻势,突破了土耳其人在库特的阵地,消灭了底格里斯河流域的土耳其军队,迅速向北推进。

1917年3月,英军攻占了巴格达。当阿拉伯军队攻陷瓦季之后,派驻土耳其帝国的德国军事顾问看出阿拉伯半岛驻军有被歼灭的危险,于是下令麦地那守军立刻放弃该地,把全部枪炮给养装上火车,沿汉志铁路向北撤退到巴勒斯坦境内,在那里建立兵站,准备抵御西线英军从埃及发动的进攻。

如果让麦地那和汉志地区的2.5万土耳其军队转移,在阿拉伯人看来,这是名誉上的重大损失;对英军来讲,如果放任土耳其军队战略转移,即将展开的巴勒斯坦战役会遭受更大损失。劳伦斯建议立即破坏汉志铁路,使汉志地区的土耳其军队失去机动性,取消北撤的计划,龟缩在麦地那城中被动防御,直到一战结束。这大大减轻了日后英国人发动巴勒斯坦战役的压力。

阿拉伯起义的声势越来越大,汉志地区其他持观望态度的阿拉伯酋长也带领部下不断投奔费萨尔。费萨尔的实力越来越强,决定攻占土耳其帝国在红海沿岸控制的仅存港口亚喀巴。1917年5月,劳伦斯一马当先,带领一小队战士开始了挺进沙漠的漫长征程。

劳伦斯在回忆录中详细记述了600公里的沙漠旅程:“我们走过了单调的、闪闪发光的平坦地带,盐碱和沙子结成硬壳,平滑如镜,把阳光反射在脸上。我们在灼热的日光直射下行军,地面的反光刺痛了我们的视网膜,使人感觉到一阵阵眩晕。经过热风、沙尘暴和流沙的折磨,我们的脸红肿发炎……”

劳伦斯这伙人每人携带45磅面粉,还带着两万英镑金币和一些炸药,作为送给沿途酋长们的礼物。途中,他们只以粗面包和死骆驼为食,偶尔可以打到一两只沙漠羚。劳伦斯还用炸药烹饪过稀有的阿拉伯鸵鸟蛋,权当美餐。

在旅途中,劳伦斯穿着一身阿拉伯长袍,操着一口半生不熟的阿拉伯语,用“阿拉伯独立”或者“亚喀巴的金库”来劝说沿途的阿拉伯人反抗土耳其统治。劳伦斯对症下药,遇到想闹独立的就鼓吹独立,遇到想要钱的就拿金库诱惑。

虽然劳伦斯的阿拉伯语是半吊子水平,但是他的演说收到了显著效果。他出发的时候只带了40多人,到了亚喀巴城下时,已有500多名战士了。这时,土耳其人已成惊弓之鸟。劳伦斯率领的阿拉伯人没费一兵一卒,就占领了亚喀巴沿途的多个据点。

7月5日,劳伦斯先派一个土耳其俘虏,打着白旗跟亚喀巴守军联系,要求土耳其守军投降。守将很礼貌地答复:如果两天内得不到援助,他们就投降。劳伦斯急中生智,给土耳其俘虏一英镑金币做贿赂,亲自带着他再次来到土军阵前,由那个战俘亲口向守军描述亚喀巴城外劳伦斯“不断增长的队伍”“不断运来的给养”;还有就是阿拉伯战士对不投降的土军是如何残酷(这倒是没夸张),劳伦斯又是如何越来越难以控制战士们的嗜血渴望。

土耳其俘虏的描述起了很大作用。当天下午,亚喀巴的700名守军向劳伦斯投降。这时候,劳伦斯已经在沙漠里度过整整4个月,骑着骆驼跋涉了2300公里。实际上,劳伦斯只有500人,已经弹尽粮绝。

攻占亚喀巴之后,劳伦斯返回埃及,向英军中东司令部汇报战况,争取更多的金钱和物资补给。

只有自己靠得住

劳伦斯攻占亚喀巴,化解了埃及西奈地区英军遭受的所有危险。

此前,英国人决定向埃及的西奈沙漠进攻。先是经过一番苦战得手,后来进攻加沙遭到惨败。英军攻击加沙失败后,司令官默里被撤职,接替他的是艾伦比将军。艾伦比接掌英军后,花费三个月时间准备秋季攻势,他的保密工作做得非常好,直到英军发动攻势前最后一刻,土军才恍然大悟。加沙地区的土耳其军队很快就被切成两段,艾伦比下令英军向耶路撒冷挺进,在土军来不及阻拦的情况下,突破重要关隘,于12月9日占领了耶路撒冷。

英军虽然没有把土耳其军队一口吞掉,但是劳伦斯跟阿拉伯军队的侧击逐渐使土耳其军队陷入瘫痪。此时,土耳其军队给养不足,士气涣散,许多阿拉伯士兵开小差,加入了协约国部队。在英军发动巴勒斯坦战役期间,劳伦斯又组织部队搞袭击。阿拉伯的骆驼骑兵控制着沙漠,对土耳其人发动短促而猛烈的袭击后,就向沙漠地带逃去,搞得土耳其人一点儿脾气都没有。

在这些袭击中,劳伦斯和阿拉伯酋长们带领着英勇善战的阿拉伯战士,同他们一起冲锋陷阵。由于劳伦斯不属于任何阿拉伯部落,还成为阿拉伯人发生冲突时的仲裁官。可见阿拉伯人对他有多信任。

1918年3月,在鲁登道夫的指挥下,德国军队在欧洲西线向协约国发起了最后的进攻。艾伦比手下的军队被调往欧洲,不得不暂时停止进攻,同时命令劳伦斯继续骚扰敌后。6月开始,劳伦斯率领阿拉伯部队向大马士革发动了进攻。

9月30日,劳伦斯随同阿拉伯部队攻入了历史上阿拉伯王国重要的首都——大马士革。此时,土耳其军队完全瓦解,节节败退,叙利亚全境都被阿拉伯人占领了。

到10月29日,土耳其宣布投降,土耳其人在阿拉伯地区400年的统治宣告结束。阿拉伯的劳伦斯,建立了辉煌的功绩!

必须指出的是,劳伦斯反复向费萨尔灌输一个观念:阿拉伯人的国家,是要靠自己争取才能得来的,而不是别人施舍来的。战后英法背信弃义,阿拉伯人要实现建国之梦,依然要靠自己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