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黄自此称雄烈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8-12 属于: 通俗讲史


最后一道防线

太平洋战争进行到1945年,小日本只剩招架之功,已无还手之力,日本本土不断遭到美军的大规模空袭。

1944年9月,美军占领了日军放弃的加罗林群岛最西端的乌利西环礁。经过两个月的紧张施工,把这里变成了美军出击日本的部队集结地和物资囤积基地。最高峰时期,这里驻泊着722艘各类舰船,储存着60万加仑燃料、1500节车皮的弹药和足够美国两个州人口吃15天的食品。

日军原以为随着战线靠近日本,美国太平洋舰队的补给线将大大延长,不得不跨越大洋运输物资,受伤的战舰也必须万里迢迢返回后方维修,这样一来,战局就会对己有利。但是,美军强大的后勤补给能力和基地建设能力已经远远超出了日本人的想象。日军认为价值非常有限的乌利西环礁,被美军仅用两个月就改成了大型基地,让日军大为震惊。

美军不但往前线运来了足够的作战物资,甚至给官兵们送来了足够的冰淇淋和冰啤酒。相比之下,即使驻扎在拉包尔基地的日军也常常饥一顿饱一顿。距离乌利西环礁很近的日占岛屿上,日军官兵嚼着生米、忍着疟疾等死。两支军队仿佛不在一个行星上。这反映出美日两国国力的云泥之别!

美军攻占里亚纳群岛后,就在这儿建立航空基地,出动大批B-29重型轰炸机空袭日本本土。美中不足的是,马里亚纳群岛距日本本土2700多公里,B-29长途奔袭,受航程限制,每架只能携带3吨炸弹,仅为最大载弹量的30%。而且,由于航程太长,美军的战斗机无法进行全程护航,因此B-29只能在8000~9000米的高度实施轰炸,效果不是太理想。

从地图上看,有一个岛正好隔在马里亚纳群岛与日本本土之间,那就是位于小笠原群岛南部的硫黄岛。硫黄岛是小笠原群岛的第二大岛,北距东京1200多公里,南距塞班岛也接近1200公里,几乎正处在两地的中间。全岛长约8000米,宽约4000米,形状就像个大火腿,面积约20平方公里。岛的南部有一座没有完全冷却的火山,叫折钵山,海拔160米,终年喷发着雾气,硫黄味弥漫全岛,硫黄岛因此得名。折钵山北面有一片比较宽阔平整的高地,叫作中部高地。再往北,有几座山峰,称为元山地区。硫黄岛的大部分地区都覆盖着厚厚的火山灰。

硫黄岛在日军手中,不仅可以向东京发布轰炸预警,而且可以起飞战斗机拦截美军轰炸机,甚至还能不断出动飞机攻击美军在塞班岛等地的机场,从而大大降低美军对日本本土的轰炸效果。自从美军攻占马里亚纳群岛后,硫黄岛对美军而言,简直是如鲠在喉。

相反,如果硫黄岛在美军手中,那么所有的不利因素都将化为有利因素。B-29从硫黄岛起飞,飞往日本本土的航程将减少一半,载弹量却能增加一倍。战斗机如从硫黄岛起飞,可以为B-29提供全程护航,甚至连B-24这样的中型轰炸机也能从硫黄岛起飞空袭日本本土。更重要的是,硫黄岛还可以做B-29的备降机场,供受伤的B-29紧急降落。因此,美军对硫黄岛是势在必得!

1944年4月,美军决定进攻硫黄岛,由太平洋舰队司令尼米兹上将负责指挥。尼米兹为了就近指挥,将指挥部从珍珠港搬到了关岛。

在此期间,日军也看出了美军的意图。1944年以前,日军只把硫黄岛作为太平洋中部与南部的航空中转基地,在岛上只部署了海军守备部队1500余人和飞机20架。马里亚纳群岛失守后,小笠原群岛成为防止美军空袭日本本土的最后一道防线。日军开始大力加强硫黄岛的防御力量。

1944年3月,日本将4000多名陆军士兵送上硫黄岛;5月,将硫黄岛的陆军部队整编为第一〇九师团,由栗林忠道中将任师团长,并在岛上配备了120毫米、155毫米岸炮,100毫米高射炮和双联装25毫米高射炮;7月,日本海军第二十七航空战队也被调到硫黄岛上。

这样一来,截至1945年2月,日军在硫黄岛上的陆军有1.5万多人,海军有7000多人,共计2.3万人,飞机30余架,由栗林忠道统一指挥。日军在岛上的中部高地和元山地区各建有一个机场,分别叫作千岛机场和元山机场,也叫一号机场和二号机场,并在二号机场以北建造第三个机场。

守将是个美国通

由于美军很快就攻占了马里亚纳群岛,日本原计划派往马里亚纳群岛的人员、装备和物资,都被就近转运到了硫黄岛。尽管美军组织飞机、潜艇全力出击,企图切断硫黄岛的增援和补给。但日军以小笠原群岛中的父岛为中转站,采取小艇驳运的方式,使得美军的封锁效果并不理想。

不过,由于日军的海空军主力在莱特湾海战、菲律宾战役中遭到毁灭性打击,日本已经丧失了制海权和制空权,无力为硫黄岛提供海空支援。硫黄岛的反登陆作战,要在几乎没有海空军支援的情况下进行。

尽管如此,日军还是想尽了办法。硫黄岛上的守将栗林忠道是个美国通,此人1891年生于日本长野县的武士世家,小时候曾经想当记者,后来却阴差阳错上了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成为一名骑兵军官。后来又进入陆军骑兵学校进修,1923年晋升大尉,并从陆军大学第35期毕业,成绩在同期学员中名列第二,获颁天皇御赐军刀。1927年至1931年,栗林忠道两次出使美洲,任日本驻美国及加拿大武官,曾在哈佛大学学习,研究美国军事,是日本陆军中少有的美国通。回国后,栗林忠道历任骑兵第七联队队长等职,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曾任骑兵第二旅团旅团长,驻扎在内蒙古。1941年9月,日本骑兵部队解散,改编成机械化部队。他调任驻广州的第二十三军参谋长,辅佐司令官酒井隆发起香港战役,迫降了英国、加拿大军队。1943年晋升中将,出任近卫第二师团师团长。

1944年4月,因为驻地失火,栗林忠道引咎辞职,从中国东北调到硫黄岛,转任第一〇九师团师团长,负责硫黄岛的防御任务。当时日本兵力不足,栗林忠道率领的是个临时拼凑的陆军师团,其中有不少强征来的老弱残兵,唯一的精锐就是他在骑兵部队时的朋友西竹一男爵的战车联队。

接到防守硫黄岛的命令后,栗林忠道在写给妻子的信里说:“我或许不会活着回来,但你放心,我决不会给我们的家族带来耻辱。我一定会对得起我们栗林家的武士门风。”

这个美国通,已经预感到日本的失败即将到来。

硫黄岛是美军攻打的第一个属于日本固有领土的岛屿。栗林忠道深知美军的技术优势,因此到任后力排众议,主张放弃滩头阵地,凭借折钵山和元山山地的有利地形,依托坚固的工事,实施纵深防御。但海军守备部队坚持歼敌于滩头的策略,最后栗林忠道只好做出了一个折中方案,以纵深防御为主,滩头防御为辅。海军守备部队沿海滩构筑永备发射点和坚固支撑点,进行防御;陆军主力则集中在折钵山和元山地区,实施纵深防御。

栗林忠道决心将硫黄岛建成坚固的要塞,以折钵山为核心阵地,以两个机场为主要防御地带。日军的防御工事多以地下坑道为主,炮兵阵地也大都建成半地下式,大大提高了在猛烈轰击下的生存能力。最夸张的是,折钵山几乎被日军掏空,光坑道就筑了九层之多!

唯一不足的是,日军原计划在元山地区修筑的坑道工事有28公里长,但由于时间不够,只完成了70%,而且折钵山与元山地区之间也没有坑道连接。

栗林忠道一改日军在战争初期的二杆子战术,运用近距离射击、分兵机动防御、诱伏等战术,严禁自杀式冲锋,号召每个士兵至少要杀死10个美军。

巨大代价值不值

1944年10月初,美军出台了进攻硫黄岛的作战计划。

美军参加作战的地面部队为第五两栖军,下辖海军陆战队第三、第四、第五师,共约6万人,由史密斯中将指挥。登陆编队和支援编队,由特纳中将指挥。米切尔中将指挥的第五十八特混舰队负责海空掩护。美军参战的登陆舰艇约有500艘、军舰约有400艘、飞机约有2000架,由第五舰队司令斯普鲁恩斯上将统一指挥。

一场血战即将开始。今天人们提起硫黄岛,往往首先会想起一部美国大片《硫黄岛来信》。而在60年前,硫黄岛代表的是实实在在的鲜血、尸骨和恐怖。

从1944年8月10日起,驻扎在塞班岛的美军航空兵开始对小笠原群岛进行空袭,轰炸重点是硫黄岛的机场和为硫黄岛提供物资补给的中转地父岛的港口。从8月到10月,美军共进行了48次轰炸,投弹约4000吨,但收效甚微。

11月24日,塞班岛的美军首次出动B-29轰炸机对日本本土实施轰炸。这次轰炸引起了日军的极大恐惧,并随即做出反应。三天后,硫黄岛上的日军出动了飞机,空袭塞班岛上的美军B-29航空基地,击毁B-29轰炸机1架,击伤11架。随后的日子里,硫黄岛上的日军又多次组织对塞班岛美军航空基地的空袭,严重威胁了美军航空基地的安全。

为压制硫黄岛日军飞机的袭扰,美军组织了海空协同突击。至1945年2月初,共出动舰载机1269架次,岸基航空兵飞机1479架次,军舰64艘次,总共投掷炸弹6800余吨,发射大口径舰炮炮弹2万余发。虽然美军的炮火很猛烈,但在日军精心构建的防御工事面前,效果十分有限。别说日军的坑道工事,就连岛上的两个机场,美军也没能彻底摧毁。

1945年1月26日,完成了吕宋岛登陆作战支援任务的美军第三舰队返回基地休整。第三舰队司令哈尔西上将将指挥权移交给斯普鲁恩斯,第三舰队随即改称第五舰队。这是美军自1944年秋开始实行的新措施,即为太平洋舰队配备了两套司令部指挥参谋人员。哈尔西指挥时,番号为第三舰队;斯普鲁恩斯指挥时,则称为第五舰队。一人率军在前线指挥作战,另一人则在后方筹划酝酿下一次作战。这样既能充分使用兵力,又能迷惑日军。

最初,斯普鲁恩斯和尼米兹都认为攻占硫黄岛这样一个弹丸小岛,不会费多大力气。看了侦察机拍摄的航空照片后,他们才发现在硫黄岛上极可能存在不同寻常的防御系统。史密斯中将仔细研究了航空照片后,认为硫黄岛将是最难攻占的岛屿,并预计要付出两万人伤亡的代价。

1月28日,当负责组织对日军本土战略轰炸的陆军航空兵第二十一航空队司令李梅少将,前来协商航空兵如何支援硫黄岛登陆作战时,斯普鲁恩斯问他硫黄岛对于战争究竟有多大价值。李梅立即表示,没有硫黄岛就无法有效地对日本本土进行战略轰炸。本来有些犹豫的斯普鲁恩斯,这才如释重负,决心不惜付出巨大代价攻取硫黄岛。

航母袭击日本本土

2月2日,尼米兹来到乌利西基地视察硫黄岛作战的准备情况。斯普鲁恩斯提议,为了阻止日军对硫黄岛可能的增援,必须首先使用舰载航空兵对日本关东地区的机场进行攻击,尼米兹同意了这一计划。

2月10日,斯普鲁恩斯率领由12艘航母、8艘战列舰、15艘巡洋舰、77艘驱逐舰组成的庞大舰队,经马里亚纳群岛和小笠原群岛以东,直扑日本本土。

这是美军航母编队第一次袭击日本本土。斯普鲁恩斯计划16日抵达日本外海,在16日、17日两天对日本关东地区的机场进行压制性空袭,然后再南下参加硫黄岛作战。为了对付日军的“神风特攻队”,每艘航母上只有30架轰炸机和雷机,其余全部搭载战斗机。

2月16日,美军航母编队出动舰载机1000余架次,分成数个攻击波对东京湾各机场进行攻击。但由于天空中云雾低垂,攻击效果并不理想。

2月17日,美军又出动舰载机500余架次,分为两个攻击波,对关东地区的机场、飞机制造厂、船坞等目标进行轰炸。两天里,美军击落日本空中战机332架,地面战机177架,给一些机场、飞机制造厂造成了一定破坏。这次空袭的战果虽然不是很大,但极大地吸引了日军的注意力,达到了虚晃一枪、声东击西的效果。当天下午,美军编队离开日本外海南下,参加硫黄岛作战。

在此之前,2月14日,美军威廉·布兰迪海军少将率领由6艘战列舰、12艘护航航空母舰、5艘巡洋舰、16艘驱逐舰组成的火力支援编队,也离开塞班岛前往硫黄岛。

2月16日清晨,布兰迪的火力支援编队到达硫黄岛海域,开始实施火力攻击。所有战列舰、巡洋舰都被划分了地段,对已查明的目标逐一进行摧毁。为确保炮击的准确,有几艘战列舰甚至在距岸边仅有3000米的地方,对目标进行直接瞄准射击。但由于天气不佳,岛上又是硝烟弥漫,预定的750个目标只摧毁了17个,炮击效果甚微。

岛上的日军只以部分中小口径火炮进行反击,击伤美军战列舰、巡洋舰各一艘。日军的大口径火炮出于隐蔽考虑,一炮未发。

2月17日,美军水下爆破队在12艘登陆炮艇的掩护下探测航道,并清除水下的水雷和障碍物。栗林忠道预感美军登陆在即,下令大口径火炮开火,将美军12艘登陆炮艇击沉9艘,击伤3艘,艇员阵亡、失踪44人,伤152人。这次炮击令美军大为震惊,没想到岛上的日军竟然还有如此猛烈的火力,于是立即对这些刚刚暴露的目标进行轰击。

从16日到18日,美军除了舰炮火力外,护航航母的舰载机也全力出击。塞班岛的轰炸机也频频前来助战,对硫黄岛进行轰炸。这三天中,硫黄岛几乎完全被硝烟淹没,日军只得退守在坑道里隐蔽。美军在登陆前共消耗炮弹、炸弹24000余吨,硫黄岛上平均每平方公里承受了1200吨,但日军损失不大。

史无前例的火力支援

2月19日6时,特纳率领的登陆编队到达硫黄岛海域。美军登陆部队为海军陆战队三个师,以陆战第四、第五师为一梯队,陆战第三师为预备队,第一批登陆部队共八个营。

9时整,美军开始登陆,一开始进展非常顺利,日军的抵抗十分微弱。但好景不长,登陆的美军才推进了200余米,日军就从坑道进入阵地。日军的炮火准确地覆盖了登陆滩头,一时间,美军被完全压制在滩头,伤亡惨重。

在这危急时刻,美军的舰炮火力给了登陆部队极其有力的支援。可以说,在太平洋战争的历次登陆战中,舰炮火力支援从没有像硫黄岛登陆战那样有效。全天美军共消耗127毫米以上口径的舰炮炮弹近4万发,火力支援之强,史无前例。在舰炮火力的大力支援下,美军登陆部队艰难地向前推进。

9时30分,美军的坦克开始上岸,随即引导登陆部队前进。但坦克大都陷入了火山灰里,动弹不得,少数几辆也行动蹒跚,成为日军反坦克炮的目标,被一一击毁。美军只能依靠士兵用炸药包和火焰喷射器,一步步向前推进,而每一步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

10时30分,美军已有八个步兵营和一个坦克营上岸,正竭力扩展登陆场。11时,风向转为东南,风力逐渐加大,给美军登陆带来了很多麻烦。这时,后续登陆部队正在登陆,许多登陆艇被强的阵风吹得失去控制,甚至倾覆,再加上日军的炮火轰击,滩头上到处都是损坏的登陆艇。而后续物资和人员仍在按计划不断上岸,整个海滩一片混乱。

14时,美军陆战第四师第二十三团攻到了一号机场,但第二十五团在登陆当天几乎没有进展。陆战第五师情况稍好,第二十八团已割裂了折钵山与其他地区日军的联系,将其包围起来。第二十七团在海滩上被困40分钟之后,终于取得了突破,推进到了一号机场南端。

当天日落时,美军已有6个步兵团、6个炮兵营和2个坦克营共约3万人上岸,占领了宽约3600米、纵深从650米到1000米不等的登陆场,全天有566人阵亡,1858人负伤。

这些牺牲者中,最著名的是瓜岛战役的英雄巴斯隆。登陆当天,巴斯隆作为陆战第五师第二十七团的一名排长参加战斗。巴斯隆提着勃朗宁机枪,身先士卒冲上滩头。当时,日军大小碉堡火力点突然射击,把陆战队员死死压制在海岸上,新兵蛋子们开始发慌了。巴斯隆一看情况危急,展示出一个老兵该有的素质和经验,冒着枪林弹雨孤身突进,炸毁了两个碉堡,为登陆部队扫清了滩头。他的英勇鼓舞了新兵们,新兵们军心大振,跟着他冲向岛上的日军机场。可惜就在这时候,一发迫击炮弹在附近爆炸,一块炙热的弹片插进了躲闪不及的巴斯隆的胸膛,巴斯隆壮烈殉国了。他再也回不到家乡,回不到妻儿身旁了。

硫黄岛战役结束后,巴斯隆被追授“海军十字勋章”,这是美军继“国会荣誉勋章”之后第二高的军事荣誉。巴斯隆的遗体被安葬在著名的阿灵顿国家公墓。

500年的荣誉

实际上,美军硫黄岛登陆第一天的战况还不算太糟糕,但随后的战斗更为艰巨。

天黑后,美军担心日军再度发动自杀式冲锋。但这次日军学聪明了,栗林忠道坚决抛弃了这种二杆子做派。

2月20日,从凌晨开始,美军舰炮就根据登陆部队的要求进行火力攻击。8时30分,美军登陆部队发起了进攻,陆战第四师在舰炮和坦克支援下,攻占了一号机场,并切断了硫黄岛南部日军与元山地区之间的联系。陆战第五师向折钵山发起攻击,在坦克掩护下,用手榴弹、炸药包、火焰喷射器逐一消灭岩洞中的日军,有时甚至出动推土机将洞口封闭,因此进展极为缓慢。

21日,岛上的激战仍在继续,但美军的进展十分有限。22日,天降大雨,美军登陆部队被迫停止进攻,抓紧进行战地休整。三天来,美军在硫黄岛上阵亡、失踪人数已达1204人,负伤4108人。美军出于人道主义考虑,在这种战况下依然没有使用毒气,结果使大量优秀的陆战队员付出了生命。

2月23日,美军陆战第四师以二号机场为目标发起总攻,但推进极为缓慢。这天唯一的战果在折钵山。经过四天血战,10时20分,陆战第五师第二十八团由哈罗得·希勒中尉率领的40人组成的小分队,终于攻上了折钵山山顶,并升起了一面美国国旗。四小时后,六名美军士兵又升起了一面更大的星条旗。美联社记者将士兵们插旗时的情景拍摄了下来,这张著名的照片随即广为流传,与苏军将红旗插在德国国会大厦圆顶上的照片一样,成为胜利的象征。

刚赶到硫黄岛视察的美国海军部长福雷斯特尔看到在折钵山山顶飘扬的星条旗,激动地说:“折钵山升起的国旗,意味着海军陆战队此后500年的荣誉!”海面上的水兵看到这面象征胜利的旗帜,也是欢声雷动。

后来,太平洋战区总部还专门查询插旗的陆战队员的姓名,以进行表彰。结果发现,这六人中已有三人在稍后的战斗中阵亡。可见硫黄岛的战斗有多么惨烈!

牺牲没有白费

2月24日,战斗更加激烈,陆战第三师第二十一团在海空火力的大力支援下,由坦克开道,终于突破了日军在二号机场南侧的防线。日军随即发动了一次反攻,第二十一团猝不及防,一度被迫后退,随后在舰炮支援下拼死反击,才巩固了阵地。

美军很快发现,随着地势的逐渐升高,日军构筑了密如蚁穴的地堡和纵横交错的坑道网,凭借这些工事,抵抗得越来越顽强。

接下来几天的战斗中,硫黄岛上的美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血的代价,有时一整天只前进4米。在对岛上第二制高点382高地的争夺中,陆战第四师屡屡陷入日军布置的交叉火力网中,伤亡率高达50%以上,有经验的连长、排长和军士长伤亡殆尽。直到3月2日,第二十四团才攻上了高地,但有好几个连的官兵非死即伤,几乎全连覆没。

仗打到这个时候,日军早已了解了美军的战术,先是航空火力准备,再是舰炮火力轰击,接着是地面炮火射击,最后才是步兵冲锋。因此,日军先在坑道里躲过美军的炮火,再进入阵地迎击步兵的进攻,一次又一次挫败了美军的进攻。美军痛定思痛,终于改变了战术。3月7日拂晓,美军没有进行任何炮火准备,就借助黎明前的黑夜,悄然接近日军阵地,突然发起冲击,打了日军一个措手不及,一举攻占了另一个高地。

美军陆战队员在硫黄岛上的英勇牺牲没有白费。3月3日,一架美军运输机在硫黄岛的一号机场降落。次日,一架空袭日本本土时受伤的B-29轰炸机在硫黄岛紧急降落。硫黄岛的巨大价值,已经开始得到体现。

3月7日,美军发动总攻,担负中央突破任务的陆战第三师势如破竹,进展神速,遇到难以攻克的日军阵地就设法绕过去,继续向前推进。尽管这样给后续的陆战第四师、第五师留下了不少“钉子”,但总算突破了日军的防线,在两天后攻到了硫黄岛西海岸,将日军分割为两部分。

当栗林忠道得知美军突破了防线将日军一分为二时,立即组织部队进行反击。他命令部队尽可能穿越美军防线,渗透到美军后方重新打通两翼的联系。许多日军越过了美军的前沿防线,有的甚至渗透达1600米。但美军给予反击的日军重大杀伤,日军的反击被彻底粉碎,伤亡至少1000人。

硫黄岛全军“玉碎”

到3月16日,硫黄岛东北部的800余日军被歼灭,美军于当日18时宣布占领了硫黄岛。

但岛上的战斗仍在继续,栗林忠道指挥残部继续抵抗,有时战斗还相当激烈。这时发生了一件有意思的事。陆战第三师找到两名日军战俘,给了他们很多干粮,还配备了一部最新式的报话机,然后让他们给栗林忠道带去劝降信。这两名战俘将劝降信设法交给了传令兵,但到了规定的时间期限,日军仍未投降。这两名战俘被美军的人道主义待遇感动,竟然留在日军防线里,通过报话机为美军炮火指引目标。

同一天,栗林忠道向日本本土发出诀别电报:“战局已临最后关头,职在前线,祈祷皇国必胜及安泰……目下弹尽兵寡,决作孤注一掷,粉身碎骨,以报皇恩,谨率领士卒,高呼天皇万岁,借此永诀。”日军大本营误以为栗林忠道已经战死,17日,裕仁天皇特旨晋升他为陆军大将,时年53岁,是当时日本最年轻的陆军大将。

栗林忠道率军在岛上顽强抵抗的时候,日军“神风特攻队”也向进攻硫黄岛的美军舰队进行了疯狂攻击,击沉击伤了“俾斯麦海”号护航航母等舰只。

美军宣布占领硫黄岛后,又经过整整一周的激战,到3月24日,才将残余日军压缩在岛北部的狭小范围内。栗林忠道在当晚焚毁军旗,发出了最后的诀别电报,然后销毁密码,准备实施决死反击。

3月26日日落时分,栗林忠道集合了300多人。他将身上的军衔扯下扔在地上,其他军官也都将军衔扯下。栗林忠道一手持刀,向士兵们做了最后的战前演说:“我即使在诸君之前倒下,诸君战斗到今日的丰功伟绩也不会被人们忘记……诸君安心殉国吧。”演说完毕,栗林手持军刀,率领残军冒着炮火向二号机场的美军发起攻击,陆军大将亲自指挥的自杀冲锋在二战日军中也称得上是之最了。但栗林很快战死在阵中。经过三个小时的激战,残余日军也被美军歼灭。

至此,硫黄岛日本守军全军“玉碎”。

一场恶战与两部电影

战后,被俘的日本兵竟然每个人都声称看到过他们的最高指挥官栗林忠道,这让美军十分惊讶。

栗林忠道所对抗的美国海军陆战队人数是岛上日军的3.5倍,且装备具有压倒性优势。美军当时以为五天就可以拿下硫黄岛,结果海军、空军与地面部队协同作战,依然打了一个多月才拿下,这也是太平洋战争中唯一一次美军伤亡比日军多的战斗。战后连美军将领都对栗林忠道称赞不已,将其誉为二战中日军最优秀的将领,对他的评价甚至超过了山本五十六。看来,以往日军之所以伤亡惨重,除了装备落后外,高级将领的愚蠢也是重要原因。一将无能,累死千军。

2006年,在硫黄岛地下发现了数百封信件。那是61年前,在岛上作战的日本兵写给家人的诀别信。这些没有寄出的信,寄托着日本军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导演伊斯特伍德看到了这些书信,包括栗林忠道的家书。他对守岛日军,特别是对指挥官栗林忠道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拍摄了《硫黄岛来信》这部电影,并斩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和金球奖。

在此之前,伊斯特伍德导演了另一部电影《父辈的旗帜》,讲述的就是硫黄岛折钵山山顶上插旗的六名美军士兵的故事。他们中间,有三名存活了下来,这次战斗后被调回美国,为发行战争公债作宣传。他们在享受荣誉的同时,也反思了战争。

一场残酷的恶战,衍生出两部优秀的影片,供今天生活在和平时期的人们去反思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