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看我小,但我有理(二) ——两小儿辩日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8-12 属于: 通俗讲史

孔子项橐的问题难住,不得已,一行人只得绕城而过。接下来,等着孔夫子的又是什么呢?

已经接近傍晚了。孔子一行人便在附近的村户里借住了一宿(xiǔ)。

第二天清晨,孔夫子和众弟子坐上车,继续赶路。

他们沿着田间小路缓缓前行。田园的早晨清爽宜人,空气中散发着泥土的芳香。沾在草上的露珠被风吹动,滚落到泥土里,鸟儿站在枝头欢快地鸣叫。

一干人等继续在这怡人的风景中缓慢行进。当车子路过一片湖泊的时候,忽然传来了两个稚嫩的声音——

“不对不对!你说得不对,我说得才对!”

“你怎么知道你是对的?何以为证?”

这清脆的声音、理直气壮的声调,在孔子听来十分耳熟。

孔老夫子和众弟子们不约而同地朝着声音发出的方向张望。果然,他们看见湖边的石头上坐着昨天遇到的项橐。

项橐穿着和昨天一样的灰色衣衫,梳着角发髻 ,瞪着圆圆的眼睛,看着对面的另一个小孩儿。另一个小孩儿的打扮没有项橐那么考究。他穿着短褂,剃着光头,显得头虎脑、十分可爱。手里还握着一根放牛用的细长鞭,看这身打扮,应该是个小牧童。

子路一看到项橐就忍不住皱起眉头:“怎么又碰到这个能言善辩的孩子了。难不成,今天我们还得绕行?”

然而,项橐并没有注意到他们,而是继续和牧童辩论。

牧童噘着嘴:“我说的肯定没错,太阳明明是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近,中午的时候离人远。”

项橐一口咬定:“不对,刚好相反。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远,到中午才离人近。”

原来这两个小家伙正在争辩太阳在不同时刻离人远近的问题。子路赶紧甩鞭子赶路,希望避开这个难缠的“问题儿童”。

这时,牧童伸手指了指天:“你瞧,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大得像车轮,到了中午的时候小得像玉盘。这不正好符合远小近大的道理吗?”

项橐也不让分毫,快速地说:“既然如此,为何太阳刚升起时,周遭清凉略带寒意。午时却像把手浸入热水一样烫。这不正符合近热远凉的道理吗?”

驾车的子路和车里的子贡、颜回一听,忍不住对视一笑,然后又摇摇头。他们心里都在想:“幸好,这个问题不是问我们。”

牧童又说:“不对,清晨近!因为清晨太阳大!”

“错,午时近!因为午时地面热!”

两个孩子又开始了无休止的争论。

这时,马车刚好经过两位童子的身边。项橐抬眼一瞧,一眼就认出了子路。他知道孔老夫子就在车上。

“停车!请孔老夫子帮我们解答这个问题!”

孔子只好命子路把车停下,走下马车。

牧童并不认识孔子,问项橐:“他是谁?”

项橐笑着冲孔子一作揖,回答道:“他就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孔夫子。”

项橐把刚刚辩论的问题对孔子重复了一遍:“夫子,您说,一天之内,何时太阳离我们最近?我们两个人到底谁对谁错?”

子贡在旁边小声跟子路嘀咕:“你猜夫子会说谁对?”

子路说:“可能是项橐吧,这孩子总是有理。”

子贡撇撇嘴:“若我是夫子,就说另外一个孩子对,挫挫这个项橐的锐气。”

这时,孔夫子捋着胡须,笑了笑:“两位小公子,你们两个说得都有道理。一位是用眼睛观察到的,觉得距离近则物体大,距离远则物体小;另一位是由感觉而得出,靠近热源就感觉热,远离热源就感觉凉。你们两个说得都对,我也无法为你们分辨出高下。”

别看我小,但我有理(二) ——两小儿辩日

两个小孩不由得失望至极。小牧童踢着脚下的石块,嘟哝着:“还说他学问大得很呢,原来不过如此。”

孔子仰天长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的意思是:“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你们以求知为乐,并执着地争论、求证,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回到车里,子贡忍不住说:“夫子,您怎么能对他们说不知道呢?这样,孩子会觉得你浪得虚名,传出去多不好。”

孔老夫子严肃地回答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若不懂装懂,岂不误人子弟 ?”

子贡还是想不明白,总觉得有点不甘心。

颜回则冲自己的老师深深一鞠躬:“夫子实事求是,实乃明智之举。”

孔子点点头:“大千世界,纷繁复杂。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又怎能只有一个答案呢?这两个孩子都善于观察、敢于质疑,这就是不断进步的根源。”

其实,早晨的太阳看起来大一点儿,中午的太阳看起来小一点儿,是我们的视觉造成的误差。这是因为,太阳刚刚从地平线升起来的时候,有山峰、树木等很多东西和太阳对比。这时我们会觉得太阳比较大;到了中午,太阳高高地挂在空旷的天空,没有其他东西和太阳做对比,所以人们就觉得太阳显得小了。

而项橐所说的中午比早晨热,是因为早晨的时候,太阳刚刚升起,它的光对着地球是斜射,人们就会觉得气温低,显得凉爽;到了中午,太阳在人们的头顶直射地面,热量更集中,于是中午就显得比早晨热多了。

其实,一天当中,太阳和地球的距离变化非常小,可以忽略不计。可是在一年当中,太阳和地球的距离会发生非常大的变化。太阳离地球最近的那一天,就是冬至;太阳离地球最远的那一天,就是夏至

这个世界很大,蕴含了很多知识。所以,即使博学的孔夫子也不可能什么都懂。但是如果他不懂装懂、随便乱答,到了科技发达的今天,人们通过验证,就会知道他的回答是错误的。而这样,孔夫子的盛名便是名不副实,也就不值得我们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