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住嘴不如迈开腿 ——子产不毁乡校
春秋战国时期,郑国是一个国力薄弱的小国,经常夹在强大的楚国和晋国中间两头受气。当时身为郑国国卿 的郑子产需要处理很多令人头疼的问题。郑子产是郑国最有本事的人。他姓姬,名侨,字子产。因为在郑国当官,后人将其称为“郑子产”。子产与周天子同姓,拥有周朝王室的血脉,属于当时的贵族。
这天,又到了郑国向晋国进贡的时候了。每逢此时,宫中的大臣们无不愁容满面。
书房之内,传出啪的一声重响。竹简 被摔得四分五裂,郑王大怒。
“欺人太甚!去年要三十万金,今年竟然整整翻了一倍!”
子产上前一步:“君上,晋国欺负咱们,是因为我郑国弱小。若不想被他国欺凌,就必须让我们自己强大起来。”
“这个道理我明白,国卿有什么好办法?”
子产从袖袋中掏出了一封竹简,呈给郑王。
“君上,这是我之前与您提过的,要从乡校 中选拔人才一策,还请君上过目。以往,我们任用人才,大多是从贵族和官员的后代中选拔,可普通人中也有很多有能力、有学识的人。如果能任用他们,人尽其才,郑国一定能强大起来。”
乡校是当时乡民自发形成的集会,一般村子里的人干完了农活,会聚在乡校里闲话“国事”。在子产看来,那是一个让所有人畅所欲言、发表意见的地方。
“国卿,此策寡人考虑过,可是老百姓大字不识一个,寡人怕最后选出来的,依然是泛泛之辈。”
这时,然明从大臣们中间走了出来,附和(hè)郑王。
“君上,我和您的想法一致。再说了,如果任何一个老百姓都可以对国事指指点点,那我们这些臣子和君上的威严何在?”
在对待晋国的态度上,然明和子产存在很大的分歧:子产主张富民强国,抗衡晋国;而然明则主张恭敬忍让,以和为贵。
子产说:“可是眼下满朝文武大臣,都无力驳回晋国的无礼要求。为什么不让更多有才干的人一起来想办法呢?”
“给晋国进贡就是这几日的事情,如今国库空虚,去乡校选拔人才,需要人力、物力、财力,请问拿什么填补这项开支?难道大人认为,从乡校里挑几个老百姓,就不用给晋国进贡了?”
“从乡校选拔人才,虽不能解燃眉之急,但国家强大需要治国之才,总有一日,晋国不敢再欺压我郑国。我们为什么要自己堵上选才之路呢?”
就这样,子产和然明你一言,我一语,在郑王的书房论战了将近一个时辰,争得面红耳赤。
郑王听着听着,便有了主意:“两位说的都有道理。这样吧,子产不妨先从几所乡校里试选人才。若真能选中良才,寡人再下令全国推广。然明,你先去准备给晋国进贡的物品名册吧。”
“是。”然明答应道。
从此,郑国开始有了从百姓中选拔人才的制度。
很快,第一批被选拔出来的年轻人就被带到了子产面前,可是,这几个年轻人远不是子产所期望的人才。这个选才办法在朝中又引起了新一轮的质疑。尤其是然明,他甚至提议应该拆了乡校,为什么要给百姓品评国事的自由,简直太大不敬了!
而在民间,百姓听闻这个新政策都觉得很新奇,可是,他们却再也不敢在乡校里畅所欲言了,因为官府的兵丁就站在乡校门口,等着发现能言善辩的人,甚至还有地方官员开始给乡校规定讨论的话题,愿意主动去乡校的人越来越少了。可不吗?门口有官府的人守着,还得写命题作文,谁还敢胡乱说话。更何况,当时的人们本来就不习惯当众发表意见,闲来唠唠家常还行,所以,百姓对乡校都避之不及,渐渐地,越来越多对乡校的怨言从民间传到了朝堂上。
这个结果让郑王也不免有所失望,而然明则趁机在郑王面前嘲笑子产:“国卿大人,看来乡校选才没必要再推行下去了。这乡校趁早拆了好!”
子产向郑王深深一揖,说道:“君上,臣早就说过,选拔人才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国卿大人,还请您说个准确的时间,也好让君上心中有数,不是吗?”
“然明大人是想拿时间来压我。既然这样,请君上恩准,让臣与然明大人一起去那些试点乡校察看一番。如果真如所传,乡校一无是处,臣愿放弃。”
郑王点头同意了,可然明却一百个不乐意。他对乡校本来就没兴趣。万一考察发现乡校办得不错,或者有可取之处,岂不是让子产得逞了?
可是,当他们来到乡校之后,然明此前的忧虑顿时便烟消云散了。乡校里不是冷清无人,就是乡民聚在一起闲聊家常,而且一看到衣着华贵的人走近,便纷纷走了。
子产的心凉了半截:“难道乡校里真的没有适合的人才吗?”
太阳西落,天空中不时有几只大雁“嘎嘎”地飞过。
回去的路上,马车经过一个村子,子产和然明两人被车外的吵闹声吸引,掀开车帘一看,三五成群的村民,急匆匆地从马车边经过,往一个方向跑去。
“这里发生了何事?”子产问车夫。
车夫朝远处望了望:“大人,听说这个村子的乡校挺热闹,他们都往那边去了,您要去看看吗?”
还没等子产发话,然明就说:“郑大人,考察乡校,这不仅是您的提议,也是君上交给我们的任务。去看看吧,说不定还真有人才呢。”
子产知道,然明是想看他的笑话,但他也想去一探究竟。
马车停在乡校门口,子产和然明下车,一起走进乡校。
刚一进去,两人就看见,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正站在一群人中间大声地吆喝着:“诸位,要我说,这乡校是越来越没意思了!”
周围立刻一阵哄笑。
然明听了也是心中暗笑,他问年轻人:“小伙子,你说说为什么乡校越来越没意思了?”
说着,他还斜着眼睛偷偷地瞥(piē)子产,只见子产泰然自若,仍然认真聆听。
“老先生,咱们大王要从乡校里选人才,您说这人才哪儿有这么好选?像我们这些种地的老百姓,没读过书,大字不认识一个,天天被逼得在这里讨论国事,还给我们规定讨论的话题。我哪里管得了国事?这不耽误工夫吗?我的地还没种完呢,不种地,我们吃啥喝啥?”
子产一愣:“你是说,你是被逼迫来乡校的?”
子产似乎明白了,为什么乡民刚才说乡校越来越没意思了,为什么老百姓对乡校有这么大的意见。一定是一些地方官员为了政绩,把本来应自由参加的事变成了被迫参加,竟然还限定谈论的话题!
年轻人接着说:“诸位,你们看,这乡校选才的制度执行了这么久,真的被选中,当了官的人有几个?我还听说,给大王献策的人是国卿子产。子产是什么人?他姓姬,是贵族。他怎么可能把做官的机会给我们这些老百姓呢?我看,他所谓的在乡校里选人才,就是想骗我们随便发表意见,然后揪出不听话的人,抓起来……”
年轻人话音未落,就有人提醒他:“诋毁国卿,可是重罪。”
“哼!就算郑子产站在我面前,我也敢这么说。他要是真心想要选拔人才,就得到我们这儿来,当面看、亲耳听。”
“好!说得好!”
年轻人话音刚落,周围就响起了一片叫好声。子产陷入了沉思。而这时,然明却突然从怀中掏出了令牌,亮明了身份。
“大胆刁民,口出狂言!你知不知道,你眼前的这位就是当今的国卿——子产大人!”
一瞬间,大家都安静了下来,所有的老百姓都跪在了子产和然明面前。
那个年轻人也不知所措地说道:“国……国卿大人……子产?”
“大人从乡校选拔人才,你们却在这里议论他。我看这次不光得治你们的罪,这乡校要立刻统统拆掉!”
然明大喝道,可心里却得意地盘算着:“你子产不是要从乡校选才吗?现在让你好好听听这些刁民是怎么看这件事的。我看你这政策还推行得下去?还是好好想想怎么和大王交代吧!”
谁知子产突然大笑起来:“骂得好!然明大人,可这乡校绝不能拆!”
“他们随意议论您,您不制止,难道还夸奖他们?”
“当然要夸!他们要是不说,我们哪里知道我们的法令是对是错,哪一条法令能得到百姓的支持,哪一条被百姓反对。我只听说过尽量做对的事来减少别人的怨恨,却从来没听说过不让人怨恨人就能不怨恨的。然明大人,如果真把百姓的嘴堵住,那百姓的怨恨就如同一条被堵住的大河。一旦河水冲破决口,造成的伤害是无法估量的。我们借着乡校这个地方,让百姓有机会说出自己的不满,相当于在大河边上开了一个个小口子进行导流。依我看,他们现在的骂声和议论,正是我们治理郑国疾病的良药。”说到这里,然明忽然对着子产深深一揖:“子产,从这一刻起我才知道,你对于郑国,意味着什么。有了你,郑国就有了依靠。乡校岂止是利于我们这些君臣,更是利于郑国的百姓。子产,受我然明一拜!”
子产不毁乡校的事,很快在郑国流传开来,百姓都称赞不已。在这之后的几年里,子产经常去各地乡校走访,认真听取百姓的意见,赢得了百姓的信任。有了百姓的信任,自然也可以广开言路。郑国慢慢地变成了一个生产力发达、商业繁荣、法制严明、国力强盛的大国,并逐渐摆脱了晋国和楚国的欺压。
- 元朝是历史上最黑暗的王朝?元朝建国后如何统治中原地区?
- 蒙古帝国扩张的版图有多大?蒙古帝国为什么取国号为“元”?
- 宋高宗是个怎样的人?宋高宗为什么要杀岳飞?
- 金国和宋军共灭辽后,为什么金国要反攻大宋?
- “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女真金国的战力究竟有多厉害?
- 澶渊之盟是怎么发生的?澶渊之盟代表了北宋怎样的外交立场?
- 宋辽战争宋军为何一败再败,从主动进攻走向了战略防御?
- 王安石变法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王安石变法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 北宋是历史上最富裕的朝代,为什么也会出现社会危机?
- 宋朝为什么被后人称为弱宋?大宋的尚武精神为何流失?
- 赵匡胤:“我当皇帝是被你们逼的”,赵匡胤称帝是被逼迫的吗?
- 五代十国持续了多久?一共有多少个皇帝?
- 大唐的文化、科技发展如何?大唐有哪些世界之最?
- 唐朝的外交有多厉害?大唐对各国的外交政策如何?
- 隋唐通过什么措施促进经济大繁荣?隋唐的商业构造是怎么样的?
- 三省六部是指哪三省、哪六部?三省六部的职责是如何分工的?
-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大唐到底有多繁荣?
- 隋炀帝杨广修运河是为了去扬州玩?李建成真的是花花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