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名字的那些秘密 ——追谥的准则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8-12 属于: 通俗讲史

也许你会疑惑,为什么有些国君、大王的称号这么奇怪。比如,公子小白,这名字多好听,为什么又叫齐桓公呢?再比如,那个力气很大的、能够举鼎的嬴荡,为什么还叫秦武王呢?其实,“姜小白”“嬴荡”都是他们的名字,而“齐桓公”“秦武王”则是他们的谥号。

什么是谥号?古代的君王、诸侯、大臣、后妃死后,后人要按照死者生前的功过、品德和修养,给他们起个称号。这个死后的称号就叫谥号。不只中国古代有这个传统,就连朝鲜、日本、越南古时候,也有这个传统。当然,他们多多少少受到中国的影响。

君王的谥号,要先由礼官坐在一起商议,然后报给下一任的帝王;经帝王认可之后,再昭告天下。而大臣的谥号,则是由朝廷赐予的。

谥号制度的开创者是周公,这也是周公制礼的一部分。相传,周公还编著了一本专门讲谥号评定标准的书——《谥法解》。

在这本书里,周公就把谥号分成了上、中、下三类。

上谥,这就是表扬类的谥号。比如周文王的“文”就是指国君或帝王精通天文地理。有文就有武,“武”字就表示“刚强直理”,而且这个人一定有军功。比如建立周王朝的周武王,还有在位期间平定蜀乱的秦武王,他们的谥号都是“武”。上谥还有“穆”,表示广施仁德、广纳贤士,最有名的,就是春秋五霸里的秦穆公

下谥,是批评的谥号,也可以称“恶谥”。比如周厉王,他贪婪无道,非常残暴,后来引发了国人的暴动,他逃到彘(Zhì)地,并且死在那儿。他的谥号“厉”字就是残暴的意思。

中谥,就是“平谥”,这种谥号多表现同情之感。比如,某个帝王,生前既无功又无过。比如楚怀王,自己不是死后失去王位,而是在王位之上居然受骗去了秦国,当了人质。无功过之说,就称“怀”。而谥号为冲帝、质帝、少帝,往往是指帝王年幼即位,而且很早就夭折了。

因为古代有谥号的传统,所以爱惜名声的帝王会在一定程度上约束自己的行为。

历史上有一个帝王,几乎为一个谥号死不瞑目。

话说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楚王被自己的儿子商臣带兵逼宫。因为他的儿子等不及了,想早日当王。

商臣手持利刃,冲到父王的寝宫,杀害了数名侍从和宫女。然后用沾满鲜血的宝剑,指着当时的楚王。这时,他带来的两个武士,已经把一条长长的白绫子打了结。

“父王,您过来,把脑袋放在这里,闭上眼,就什么痛苦都没有了。”

楚王看着自己的儿子,看着自己儿子脸上挂着的微笑,他的表情依然如以前那样温驯,就像昨天晚上给自己请安一样。不过,今天他不是来请安,而是来要自己的命!

想到这里,楚王脸部肌肉抽搐,他绝望地看着儿子,凄然地问了一句:“寡人死后,你准备给寡人什么谥号?”

商臣脱口而出:“灵,尊您为楚灵王。”

“灵”字,在谥法中可是下谥。“乱而不损曰灵”,意思就是国家衰落动乱,却不去治理,放任国家衰败。但现在这位楚王,他灭国十二,扩地千里,争霸中原,怎么甘心死后被人称为“楚灵王”呢。

只见此时的楚王听完商臣的话后,双目紧闭,沉痛地摇了摇头。

商臣见此状,想了想,又说:“那就成王。父王,您为楚国扩地千里,成就霸业,是有成之君。因而,儿臣尊您为楚成王。”

听了这话,楚王才点点头,把脑袋伸进了白绫子。

这就是楚成王谥号的由来。一代君王临死之前,都不忘追问自己的谥号。由此可见,谥号在帝王心中有多重要。

秦始皇嬴政在位期间,不想“子议父,臣议君”,干脆就废除谥号制度,自称始皇帝。此后,他的后世子孙,以数来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于万世皇帝,传之无穷。设想得确实很美好。但是,没想到秦朝二世的时候,就覆灭了。

大王名字的那些秘密 ——追谥的准则

到了汉朝,谥号制度又被恢复了,自此之后的帝王便一直沿用谥号制度。

虽说谥号代表着一个帝王或者大臣的功过,但实际上,不少帝王的谥号是名不副实的。像晋惠帝,听见蛤蟆叫,就问:“这蛤蟆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啊?”老百姓闹饥荒,大臣打报告:“老百姓没粮食吃了,要饿死了,咱们得想办法呀。”晋惠帝却说:“没粮食吃,那他们可以煮肉粥吃啊。”

晋惠帝就是一个糊涂蛋。但是他死后,后人竟然给他定了一个“惠”的谥号,叫晋惠帝,说他慈爱人民,对待人民非常温柔。

再比如,晋朝有个帝王叫司德宗。史书上说他从小到大,都不会讲话,分不清寒暑冷热,没有独立行动的能力,相当于现在我说的植物人。

这个帝王的谥号是什么呢?是晋安帝。为什么用“安”字呢?

原来“好和不争曰安”。

这位皇帝是植物人,没思维,没反应,肯定是“好和不争”。因此,大臣们咬文嚼字想出一个“安”字。

其实,追加谥号本是一件好事,但是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了。因为他们发现,只要拍拍死去君主的马屁,给活着的君主看,就能给自己带来金钱、地位等好处。

所以,他们就绞尽脑汁,想方设法,给本来很短的谥号增加字数。

比如唐玄宗李隆基给先帝的谥号改为七个字。比如唐高祖李渊,他的谥号就是“神大圣大光孝帝王”;唐太宗李世民,他的谥号就是“文武大圣大广孝帝王”。

再比如,清朝千古一帝的康熙,他的谥号是“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一共二十一个字。

那么,康熙的谥号是最长的吗?当然不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谥号更长,一共有二十五个字,堆砌了很多好字词,谥曰“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其实,这些名义上的谥号根本没什么意义,因为历史是一个大熔炉,也是一条长河。只要是好帝王或忠臣良将,不管取了什么谥号,后人都会在这条长河当中看到他们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