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第一“战神” ——长平之战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8-12 属于: 通俗讲史

赵括从小学习兵法,后被赵孝成王任命为赵国的少年将军。当少年将军遇上真正的战神,而且还是一位骨灰级的战神,将上演一场精彩的决战。结局会怎样呢?

公元前262年,秦王派大将王龁(Hé)带兵攻打赵国,与赵国老将军廉颇在长平展开了拉锯战。这场战争,相持了整整三年。

面对这种战况,赵孝成王可急坏了。两国交战,拼的不仅是战斗力,更是国力。而赵国国力原本就不如秦国,这三年来,赵国又遭遇了天灾,粮食也因此歉收了。

为此,赵王也曾向别的诸侯国借过粮食,可这些诸侯国要么惧怕秦国,要么就跟赵国历来有仇怨。何况在春秋战国,粮食本来就紧缺,其他国家还要屯粮来养自己的军队。这种情况下,谁会把珍贵的粮食借给赵国呢?

然而,如果战争再拖延下去,摆在赵国眼前的,可就不仅仅是恐怖的秦兵和自己饥饿的战士了,还有整个国家的彻底崩溃。

为此,赵王不断派人去前线催促廉颇,让他一定要尽快出击,速战速决。可是老将廉颇知道:敌强我弱,秦军有六十万兵,而赵军只有四十多万兵马。这个时候,绝不是进攻的最佳时机,他要等到秦兵出现疲惫的迹象,再给其以致命一击。

可是,秦军什么时候才能疲惫呢?眼前的情况是秦军个个有饱饭吃,赵军却连口稀粥都喝不上。对此,赵王很是不解,暗自认为廉颇老了,应派一个有血性的将军去代替老将军。

恰巧在这个时候,赵王听到宫里的人都在议论,说:“秦国人根本不怕廉颇,他们怕的是赵括。”

于是,赵王当即下令,派赵括去长平,接替廉颇。这个消息一出,赵括便兴奋不已,心想:秦赵两国已经把举国的兵力派到了长平,这是一场灭国大战,能够指挥这样一场战役,是一个军人的荣幸。

赵括到了长平,便不断派出探子,打听秦兵大营的动静。当他得知秦军粮草短缺,将士怨声载道时,立即下令主动出击,攻打秦军。

赵括带兵,一路势如破竹,眼瞅着就要把秦兵撵到秦国边境了。这时,身边有将士提醒他:“将军,咱们这次过于顺利,会不会有诈啊?”赵括指着退却的秦军说:“哈哈,你多虑了。你看秦军的脚印和旗帜,凌乱不堪,这都是溃逃之象!”

紧接着,赵军便紧追不舍,跟着秦军进了一座山谷。

就在这时,秦军却突然停住了,他们排开了“一”字阵式,高高扬起了秦军大旗。见此,赵括不禁惊出了一身冷汗:“莫非,我是中计了?”

赵括心神未定,就听秦军喊话:“秦将白起在此。”赵括心里咯噔一下:“果真是白起。”

白起是什么人,怎么会让赵括如此恐慌?

原来这位秦国大将白起,是位常胜将军,他用兵如神,平生经历七十多场战役,从未败过。而且,善用围歼战术,战必求歼,死在白起手下的六国将士近百万,人送外号“人屠”。白起目光之深远,行动之果断,手段之毒辣,在当时真是无人能敌。

此时,赵括努力压住胸中涌起的不安:“白起怎么会现在才出现在战场?这大概是秦兵虚张声势。”接着,他转头对将士喊:“秦兵已是强弩之末,大家随我冲。”

话音刚落,赵括便率领士兵,向秦兵发起了猛烈的攻击。不料,这一次,他们面对的秦兵战斗力陡增。赵军接连冲锋了三次,都被秦军给打回来了。赵括这才开始有了不祥的预感。

这时,一个传令兵连滚带爬,从后面奔了过来:“启——启禀赵将军,后面也有秦兵。”

面对战局突如其来的变化,赵括临危不乱:“大家不要慌乱,秦军包围我们,必定人马分散。我们集中兵力,然后向谷口突击,一定能杀出重围。”

战国第一“战神” ——<a href=/lsgs/25333.html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长平之战</a>

说着,赵括传令,前队变后队,后队变前队。他又冲到前方,身先士卒,向谷口冲去。他要带着他的赵国子弟,冲出包围,回到长平。在他的带领下,赵兵呐喊着、冲锋着、突围着,一路狂奔。

突然,一个急停,他们被一条大河拦住了去路。转头看身后,秦军正一个个手持利刃、张牙舞爪地追击而来。

这时,赵军的眼睛齐刷刷地转向了赵括,眼神里流出了迫切的求生欲望。赵括看着浑浊的河水,传下命令:“试水。”

“是!”

有几名赵军搬起了一块大石头,扔到了水里,只听“咚”的一声,石头到底了。

赵括长舒了一口气:“弟兄们,这条河尚浅,蹚过此河,翻过前面那个山头,就是长平了。”

赵军一众人马抬脚迈步,蹚着河水急速前行。眼看着走到了大河中央的时候,忽然,听到了大河的上游发起了隆隆之声。他们再低头看,脚下的水流变得越来越急,河水越来越浑浊。往上游看,一阵滔天巨浪,滚滚而来。此时,马上的赵括眼前一黑、身子一歪,险些栽倒在河里。

“不好,果然是白起。”

原来白起用兵,善用水攻。想当年,白起年轻的时候,水淹楚国郢都。当时的楚军主力完全被白起掘开的汉水击垮,数十万的楚国老百姓活生生地被大水淹没。那情景和眼前的这一幕,甚是相似——河水看着浅,是因为白起有意在上游拦截了水流,只等赵括的兵马蹚到河中央,才下令放水淹赵军。可以说,战局的每一步进展,都在白起的掌握之中。

来不及多想了,赵括大喊了一声:“快走!”说着,纵身一跳,手脚并用地上了岸,迅速向高处跑去。

等他回头一看,数不胜数的赵国将士已经被浑浊的河水裹挟着,没了顶。那些还没来得及下水的士兵,也是被对岸的秦军一通砍杀。此时此刻,赵括又急又恨,却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只是不停地用右拳捶打着自己的胸膛。

猛然间,从上游漂下来了一排竹筏。为首的竹筏上,竖起了一面大旗,上面绣着一个字,正是“白”字。等竹筏走近了,赵括瞪大眼睛仔细瞧,大旗之下站着一员上将,小脸盘,尖下巴,眼角上挑,一对眸子黑白分明,手持破天长戟,威风凛凛,杀气腾腾。此人正是白起。

只见白起拔出腰间佩剑,对着岸上的赵括一指:“赵括,还不快快投降。”

赵括的牙齿咬得咯咯作响:“我赵括顶天立地,甘愿战死沙场,绝不摇尾乞怜!”

说罢,他集合逃到岸上的士兵,向长平方向继续撤退。白起哪里肯就此罢休,只见他长剑一指,秦兵便乘着竹筏,陆续登岸,紧追不舍。

此时的赵兵,已经是残兵败将、溃不成军了。赵括带着一小队残兵攀上了一座山丘。他们在山上修筑壁垒,抵挡秦兵。而白起已经命数十万大军把小山包团团围住。

这一围,就是四十六天,赵括和士兵们坚决不降,粮食吃完了就吃战马,战马吃光了就嚼草根。后来,他们掘地三尺,连草根都找不着了。

眼看着再不突围,就只能是饿死,要不就是吃人了。赵括把将士们召集在一起,对大家说:“如今敌人人多势众,而我们势单力薄,贸然突围,只会全军覆没。为今之计,只有我带着少量将士,吸引秦军的注意力,剩下的大部分弟兄,从相反的方向突围,方有一线生机。”

有一位副将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将军,这等冒险之事,还是由末将来吧!”

“不可!我赵括是全军统帅,这个责任要由我来担。”

“不,将军。鸟无头不飞,人无头不走。您要活着,为死去的弟兄们报仇!”说完,不等赵括反驳,他便起身招呼了一队士兵,打着赵括的旗帜,冲向了秦军的包围圈。

赵括看着将士们离去的背影,淌下了滚滚热泪。

果不出赵括所料,秦兵一看到赵括的旗帜,一窝蜂地拥了上去,围了里三层外三层。于是,围小山的包围圈出现了一缺口。

赵括赶忙换上普通士兵的装束,带着剩下的士兵,从缺口杀了出去,一路狂奔。眼看着,穿过面前的那片树林,长平的城墙就在眼前了。

可万万没想到,迎接赵括的不是长平的守军,而是无数秦军的雕翎箭。

原来,白起早就料到赵括会用声东击西这一招。所以,他在去长平的必经之路上,埋伏了一队弓箭手。赵括等人,连日饥困交加,精疲力竭,就在他们觉得即将到达长平,放缓速度,稍事喘息的时候,突然,无数支雕翎箭,穿林打叶,呼啸而来。

赵括虽然使出了浑身解数,指挥将士们左右抵挡,但毕竟势单力薄,只能眼睁睁看着身旁的将士们一个一个中箭倒下。就在这个时候,一支纤细的四棱箭,迎面飞来,疾如闪电。

“啊!”赵括应声倒地。这箭正中赵括的前心。他躺在地上,使地抬了抬脖子,看了一眼这支雕翎,正是白起所用的轻弩所射。在雕翎箭的箭杆上刻着一个“白”字。

“白起,真乃战神也!”说完,赵括闭上了眼睛,停止了呼吸。

后来,人们谈起长平之战,都是唏嘘不已。这一场恶战,赵军四十万将士,全军覆没。赵括这一战,不但没有名扬天下,反而遗臭万年。甚至有人发明了一个成语用来评价赵括,叫“纸上谈兵”,说赵括不过是读了几本兵书,就高谈阔论,根本就不懂实战,真正带兵打仗,必输无疑。

其实,赵括是真想打赢这场战争,但真的是太难了。首先,赵、秦两国国力悬殊,举国之战,拼的不只是战斗力,还有国力。赵国没粮食,秦国有粮食,那打仗的心态就不一样。秦国可以耗到你弹尽粮绝,而赵国,却必须在弹尽粮绝之前去进攻,才能获胜。可是,敌强我弱,进攻,必定是自投罗网。

其次,赵括毕竟年轻,而白起实在老辣,一个实战经验不多的小将军去挑战战功赫赫的老将军,实在不容易。长平之战,赵括给赵国带来了灭顶之灾,按理赵家定会被株连,但是历史上赵家却并未因此受到株连,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来这全是因为赵括奉赵王之命赴长平指挥作战之前,赵括的母亲和赵王的一番对话:

“请大王收回成命。”

“身为母亲担心儿子的安危,寡人理解。可是,这场战争关乎赵国的存亡,非赵括将军出马不可。”

“大王您误会了,老身不只是担心括儿一人的性命,更怕他坑害我赵国四十万的子弟兵啊!”

“这……夫人此言差矣。这天下怎会有如此看轻自己儿子的母亲?你看轻你的儿子,但不能看轻我赵国的上将军!”

“大王有所不知,括儿从小学习兵法,论战谈略,确实出众,他父亲赵奢,并不认为他能带军打仗。当初他父亲,一当上将军,就不再过问家事,对上恭敬,对下体恤。大王赏赐的财物,他全都分给下级的将士,凝聚起众将士的心。现在括儿做了将军,可他手下的将士没有一个人敢抬头睁眼看他的。大王赏赐给他的金帛,他都带回家收藏起来,而且天天派人访查哪儿有合适的田地房产,他可买就买下来。父子二人的心不一样,括儿实难担当大任!”

“这天下千人千面,成大事者岂能都是一个样子。夫人这是妇人之见,寡人心意已决,多说无益。”

“事到如今,老身只有一个请求。请大王定要恩准!”

“哦?夫人请说。”

“若日后,括儿真的败于长平,我马服君 一家能够不受株连吗?”

“这……好吧!寡人准了。”

这真是知子莫若母,如果没有这一番对话,以赵括的失败给赵国带来的损失,恐怕马服君一家,人人都别想活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