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新娘,让烽烟停息六十余年 ——昭君出塞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8-12 属于: 通俗讲史

有一个美丽的女子,她是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千百年来,人们用无数的词来赞颂她、怀念她。人们赞颂她的美丽,更赞颂她为汉朝做出的贡献。相传她出塞和亲,嫁给单于,缓和了汉朝和匈奴的纷争,边塞的烽烟因为她而熄灭了六十多年。

烈日当空,一行人匆匆而来,走在最前面的是掖庭令。掖庭令是掌后宫诸事的内臣,内臣也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宦官

只见这位掖庭令将圣旨捧在胸前,身后跟着两队护卫,一路行进,来到宫女的住处。他走进院子便高声喊道:“众人接旨。”

宫女们听到掖庭令的喊话,匆匆忙忙放下手中的东西,纷纷跪倒在地。

“匈奴呼韩邪单于前来我大汉请求和亲,朕欲在你等之中择五人嫁去匈奴,巩固我汉室边陲 安宁,钦此!”

圣旨宣读完毕,下面一片寂静。

掖庭令又说了一遍:“钦此!”

还是没人理睬,掖庭令不免有些恼怒,骂道:“你们怎么还不赶快领旨谢恩啊,这是多难得的机会呀!”

可宫女们心想:“机会?那可是远嫁匈奴啊!这意味着不仅要远离故土、永别亲人,还要去蛮荒之地,侍奉喜怒无常的匈奴单于。”

在一片寂静之中,突然“当啷”一声,一个宫女因为害怕而发抖,不小心打翻了手中的花瓶。就在掖庭令正要发火的时候,一个跪在后排的宫女大声答道:“我愿意和亲……”

大伙儿朝着声音的方向转头看去,惊讶地望着这位宫女。只见这个姑娘很苗条,低着头,不知容貌如何。不管怎样,掖庭令一下子放了心,再选定另四位就可以交差了。

和亲人选已定,汉元帝命人置办酒宴,让即将成为新娘的女子和匈奴呼韩邪单于见面。得到禀告,汉元帝得知,这个姑娘姓王,名嫱,字昭君。

宴会之上,汉元帝伸手指向昭君:“这就是我们大汉的女子,指予你婚配,你且看来。”汉元帝又转向昭君等人:“站起身来,与我大汉之婿相见。”

众人顺着皇帝的视线看过去,都很好奇那个愿意主动出嫁到千里之外的女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只见一个身着盛装的女子缓缓站起身来,云鬟(huán)拥翠,娇如杨柳迎风,粉颊喷红,艳似荷花映日,两道黛眉,似颦(pín)似蹙(cù),似嗔似怨,仿佛空谷幽兰。她缓缓地对皇帝和单于深施一礼,抬眼与汉元帝四目相对,眼神中全无羞怯之色,似有千言万语,却没有说一句话。

呼韩邪的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昭君,已经笑得合不拢嘴了:“哈哈哈……感谢陛下!我愿终生善待之。”

汉元帝看到昭君,吃惊得合不上嘴。他为什么吃惊呢?因为,这是他第一次见到这个宫女。

这时候,昭君说话了:“我愿随君长居塞外,唯请君发誓,汉与匈奴为一家,毋得相诈相攻。”

呼韩邪连忙点头:“匈奴与汉为一家,绝不相诈相攻,哈哈哈哈……”

这是一段流传千古的誓言,意思是说,汉朝和匈奴是一家人,从此绝对不会相互欺骗,相互攻击。

相传汉元帝听到这番对话,说不出自己心里是什么滋味。

回到后宫,王昭君的一颦一笑 始终萦绕在汉元帝的心头,挥之不去。

他把身旁的内臣叫到跟前:“你说说,朕怎么不知宫中竟有如此绝色的女子。朕记得当初看过那些宫女的画像,没见过王昭君这般漂亮的,再拿画像来看。”

内臣将画像摆在汉元帝面前,只见写着昭君的那幅画上的人像虽然看着白净,但是粗眉胖脸,五官平常,和白日里见到的美人完全不是一个模样。汉元帝吃惊道:“这,这果真是王昭君的画像?”

内臣说得小心翼翼:“确实没拿错。陛下,您看左下角的字。”

果然,画中写道:“王昭君,南郡秭归(Zǐguī)人,建昭元年入宫。”

汉元帝更好奇了:“既然是王昭君的画像,那怎么画得一点都不像呢?画上之人怎可以如此之丑陋,快快查来。”

见皇帝生气了,内臣赶紧解释:“这画像是画师毛延寿所画,听说那毛延寿有一生财之道……”

“什么生财之道?”

“宫女们都知道,陛下选妃都看画像,于是就偷偷给画师毛延寿塞些钱财,这样,给钱的毛延寿画得就漂亮,不给钱的就画得丑些。想是这王嫱王昭君没给毛延寿好处,于是……于是就被画成这样了。”

“大胆毛延寿,竟敢欺君罔上!”

汉元帝一听,肺都气炸了。他顿时下令,将毛延寿斩了。

不过,毛延寿将王昭君画丑,并被汉元帝处置的故事多见于民间传说。传说后来汉元帝又命人传见王昭君。他仔细端详着跪在面前的王昭君,好像是在看一件自己即将失去的珍宝。

望了许久,汉元帝才开口问道:“你为何要主动去和亲呢?”

“不能常伴陛下身侧,和亲也是为陛下分忧,如能保国家平安,此生足矣。”

“如果……如果朕另择她人出嫁匈奴,留你在汉宫中为嫔为妃,你可愿意?”

王昭君有些惊讶,不禁抬头看了一眼汉元帝,她难以置信:“真的?”

“放心,朕自有安排。你只需要回答,是否愿意。”

王昭君感觉此时的自己好似身在云端,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听从陛下圣意。”

汉元帝听到王昭君的允诺,满意地露出微笑。

上快到册封之日了。这一天,王昭君正在梳洗打扮,忽然,她不经意听到路边的两个宫女小声议论。

“听说呼韩邪不满意陛下更换和亲人选,已经离开长安了,好像还要与大汉绝交……”

“这么严重啊!”

“可不是嘛……”

这些话,让王昭君的心顿时咯噔了一下,她立马放下手中的东西,去求见汉元帝。

“陛下,奴婢听说,呼韩邪因为和亲换人一事已经离开长安了……”

“此事无须再议!”

“陛下!”

王昭君跪在地上恭敬地叩首。

“奴婢自小生长在我大汉,大汉繁荣,奴婢喜悦,大汉昌盛,奴婢自豪。奴婢不敢因为一己之事,而有损大汉社稷……”

王昭君停顿了一下,她知道,她接下来要说的话很可能就此葬送自己一生的荣华,甚至会导致自己背井离乡,远赴荒蛮的匈奴之地吃苦受难。

但她依然一字一顿地说道:“为了大汉和百姓的安宁,奴婢愿意远嫁匈奴,请陛下恩准!”

汉元帝望着眼前这位如此瘦弱的小女子,此时的王昭君在他的眼里,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绝色美人,更像是一位为国戍边的战士。王昭君身为普通女子,竟然愿意牺牲自己的一生,来背负国家和民族兴旺的重担;而自己身为一国之君,怎么连子民都保护不了呢?

汉元帝想不出任何一条拒绝的理由,只得点头。

离开长安的日子终于来了。

且不说汉元帝赏赐给王昭君各种金银珠宝,他还亲自送王昭君出长安十多里地。最后临别,王昭君只说了一句话,就再也没有回头。

她说:“汉与匈奴为一家,绝不相诈相攻。”

据说,从此,汉元帝再也没有见过王昭君。

最美新娘,让烽烟停息六十余年 ——昭君出塞

不过,汉朝和匈奴之间,真的开始了长达六十多年的和平。王昭君在匈奴日子过得如何,恐怕汉朝没有人知道。

关于王昭君还有一个凄美的传说。

传说,王昭君在最后踏出汉朝边境的时候,回头冲着大汉的方向用琵琶弹奏了一支曲子,这曲子哀哀怨怨,似在诉说千言万语。这个时候,天上飞过了一群大雁,大雁不知是被这幽怨的乐曲迷醉了,还是被王昭君的美貌吸引了,竟然忘记拍打翅膀,纷纷落了下来。

后来,人们用“沉落雁”来形容美女的容貌,而这“落雁”之美,指的就是王昭君。

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在怀念这个独自去了远方,给世人带来和平的女子。历史上写王昭君的诗歌我们能够找到的就有七百多首。其中,杜甫在《咏怀古迹》中写道: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独留青冢(zhǒng)向黄昏”这一句当中的“青冢”,指的就是安葬王昭君的坟墓。据说,在漠北之地,一到冬天所有的草都白了,唯独昭君墓上的青草是翠绿的。所以昭君的墓就叫作青冢。

清代有一位诗人叫彦德,在《咏王昭君》当中,有一句评价王昭君的功绩。

他说王昭君“数代靖兵戎,几与卫霍同”,也就是说他觉得王昭君给这个国家带来和平的功劳,可以与大将卫青霍去病相齐名了。

还有一首诗,是梁献写的乐府诗 《相和歌辞·王昭君》,这首诗把王昭君的生平写得清清楚楚。

图画失天真,容华坐误人。

君恩不可再,妾命在和亲。

泪点关山月,衣销边塞尘。

一闻阳鸟至,思绝汉宫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