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吃的水果蔬菜,是他进口的 ——张骞出使西域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8-12 属于: 通俗讲史

要知道,打仗拼的可不仅仅是武力,更是双方的财力。有了与匈奴长期对抗的物质基础之后,汉武帝就广开言路,寻找战胜匈奴的良策。

当汉武帝在全国范围内寻求反击匈奴的良策时,有一个年轻的郎官对汉武帝进谏:“陛下,我大汉北接匈奴,西邻西域,这西域三十六国,臣听闻,其中的大月氏(Dàròuzhī)国与匈奴有不共戴天之仇,我等若能与大月氏国联手,再对西域其他小国加以联和,对匈奴进行左右夹击,定能将其击败。”

汉武帝一听,此言与自己心中所想竟然不谋而合,于是点头微笑道:“言之有理。”

这郎官接着说:“陛下,不如发榜招募使者,代我大汉出使西域,以求联合西域各国,共破匈奴。”

几天后,一位年轻人立于朝堂之上。汉武帝端坐远观,见此人天庭饱满、地阁方圆、浓眉大眼、气宇轩昂;再听他与朝臣对答,吐字如迸金玉之声,心下便生出了几分喜爱之情。但他并没有作声,毕竟这人太过年轻,而出使大月氏一事又是重大的国家战略,这个年轻人能扛起这担子吗?

正在犹豫时,一位大臣站出来:“陛下,此人名唤张骞,虽年轻,却学识不凡,且心胸开阔、进退有度、言而有信、坚忍不拔,正是代我大汉出使大月氏的不二人选。”

听了这番评价,汉武帝总算点了点头:“准奏。”

几个月后,一切准备完毕,汉武帝在长安城城门口,为张骞举行了盛大的送别仪式。张骞骑着高头大,带着百余名随从,马背上驮着准备送给沿途各个国家、部落的礼物。他手持汉朝使节,拜别了汉武帝,从长安出发,向西而去。

我们现在常说的,某某国家的驻外使节,比如说中国的驻外使节,这个使节,是大使的意思。可是汉朝时候,使节不是一个职位,而是一个物件。它是一根长长的竹竿,粘上牦(máo)尾和雉(zhì)羽毛作装饰。这使节可不简单,它是一个凭证,有点儿像是唐僧西天取经的时候用的那种通关文牒。但是,这比通关文牒的意义要重大得多。持有使节的人,表示他是奉一国皇帝陛下的命令出行访问的,他的一举一动、所言所行,都代表着整个国家。

出了长安城,张骞一路往西,渐渐地,走到黄沙漫漫、寸草不生的荒凉大漠,一轮红日正缓缓跌进沙丘的尽头,夕阳将整片大漠染成了绚烂的金色,远处有牧人的炊烟袅袅升起,在晚霞中直冲而上,幻化成千变万化的景象,是谜、是梦、是希望,是大汉的和平与安宁。

张骞勒住马缰绳,往东回首,长安城的轮廓在夕阳下显得格外雄伟。他仿佛闻到了母亲烹制的熟悉的饭香,看到了汉武帝脸上的殷殷期盼,听到了送行的百姓充满希冀的呼声。这座城,承载着他的回忆,也是他民族之梦的起航点,更是他愿意倾尽一生来保护的故土。

一行人不知走了多久,来到了河西走廊。茫茫戈壁滩上,狂风呼啸,粗糙的沙子被卷到半空,遮天蔽日,又砸回到人脸上。就在这漫天风沙中,一群披头散发、手持弓弩的匈奴骑兵出现在了张骞队伍的一侧。

张骞见是匈奴人,他夹紧马肚子催马快跑。不过,匈奴人善于骑射,不一会儿,就将张骞和他的随从们如数捉住,并押解到单于的王帐之中。单于听说张骞要到大月氏去,他一阵冷笑:“呵呵,大月氏在我们的北面,我怎么能任由你经过我们的地盘,出使到我的敌人那里去呢?就像我经过大汉朝到你们南边的百越国进行联盟,你们大汉天子能同意吗?”

于是,他下令将张骞软禁,出入都有人严加看管,但是张骞始终手持汉朝使节,表示自己不忘大汉、不忘使命。这就让匈奴的单于非常为难:

“这个大汉的使臣,我到底该如何处置?如果杀了他,那就意味着向强大的大汉朝公然宣战;可放了他,如果他与大月氏达成协议,一南一北夹击我可受不了;如果他回到汉朝,那就说明我匈奴已经知道了汉朝的情报,那我这情报也就不值钱了。不杀也不放?可留着他,我留得住吗?这可真是个烫手的山芋!”

单于仔细观察张骞,只见他每天都手持使节,遥望南方,心里便盘算道:“大汉是他的父母之邦啊,我要真想留,就得留住他的心。”想到这里,匈奴单于做了个决定,他给张骞娶了个匈奴老婆。这女子还不是普通的匈奴女子,她聪明伶俐、漂亮爽朗,是匈奴一户贵族人家的女儿。两个人结婚不久,这个匈奴女子就为张骞诞下了一个男孩儿。

有了妻子,有了家,有了儿子,张骞还会记得自己的使命吗?

随着孩子的降生,单于认为张骞有了牵挂,对他的看管就放松了不少。确实如单于所想,张骞虽然心系大汉,但是亲生骨肉更让他难以割舍。

他心里清楚,自己已经被匈奴人锁在了这大漠上,这次锁住的不是他的人,是他的心,是他的血脉。一边是自己的故土,皇帝和百姓们的期望沉甸甸地坠在他的心上,他在匈奴每多待一天,心里的焦灼和愧疚就会多上一分,这像一座大山一样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他无数次想离开匈奴,但机会并不多,况且他对孩子的爱深入骨髓,确实下不了狠心扔下孩子一走了之。永远离开自己的妻儿,比剜他的心还让他难受一百倍。这两种浓烈的情感一刻不停地在张骞的心里交织碰撞着,分分秒秒都在撕扯着他,让他寝食难安,终日在营帐之中长吁短叹、愁眉不展。

这一愁,就整整愁了十一年!

在这十一年里,他学会了匈奴的语言,了解了匈奴的生活习惯,更重要的是,他经常跟随匈奴人一起去牧放马,假装在努力地融入匈奴人的生活。然而匈奴人不知道的是,每一次出行,张骞都把匈奴地盘上的道路、牧场、泉水、绿洲的分布记得清清楚楚。这些星罗棋布的小地标在他的脑海里渐渐被勾勒成了一幅具体的地图。

张骞并不敢把这张匈奴地图画下来,就算画下来,他也不知道自己有生之年还能不能离开匈奴之地,把这张图传递到汉人手中。他只能每天在脑海中一遍一遍地画着地图,揣摩着地图,他知道,只有这个脑子,会永远跟随着自己。

这天夜里,风雨大作,狂风几乎把所有人家的羊圈都吹坏了,羊群受到了惊吓,跑的跑,躲的躲。羊对匈奴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财产,匈奴人平时靠喝羊奶、吃羊肉生活,而且羊皮还可以做成衣服和帐篷。所以,眼下大伙儿纷纷跑出毡房去找羊。监视张骞的两名看守,奉命不能远离张骞,但是也心系着自家的羊群。

正在他们眼巴巴地伸长脖子注意着自家羊圈时,张骞的妻子走了出来,柔声劝道:“天气恶劣,二位放心回家看管羊群。张骞这儿,有我守着呢!”

两名看守早就巴不得来这么一句,忙不迭地道谢着走掉了。

等看守们消失在夜色之中,张骞的妻子一咬牙,去毡房里唤出张骞。张骞来不及跟妻儿告别,飞快地喊上随从,急急忙忙骑了马,朝边境奔去。

一行人打马狂奔,在天将亮的时候,已经看到了边境线。

张骞情绪激昂地鼓励随从们说:“我们继续西行,去大月氏。”

十一年已经过去了,刚刚获得自由的张骞想到的第一件事并不是回大汉,而是继续完成他没有完成的使命。

他们又往西赶了几天路,到达了葱岭。葱岭就是现在的帕米尔高原,这里地形复杂,山峰连绵,雪岭群立。山脚下是苍茫戈壁,干燥炎热;山腰和山顶则积雪深厚、寒风刺骨。为了防止被匈奴迅速追上,他们决定翻越葱岭。可是由于仓促出逃,几乎没有行装,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之下,随从们病的病,伤的伤,有的陷于流沙之中,有的葬身在冰窟之内,忍饥挨饿,还夹杂着高原反应……历经了十几天的生死考验,失去了三分之二的队友,他们终于翻越了葱岭。张骞本人也受尽折磨,瘦得几乎皮包骨。

站在葱岭下,回首看着云雾缭绕的雪峰,他涕泪横流,感慨万千。十一年了,十一年前的张骞,意气风发,初出长安,他想过一路上会有艰难险阻,他想过自己也许会葬身在沙漠中的野狼之口,他想过也许会面临着几天几夜的干渴。他不怕风刀霜剑,不畏悍匪强盗,不惧凶兽猛禽,但张骞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竟然会在匈奴待上十一年,还娶了一名匈奴女子,生下了孩子。张骞只觉得十一年光阴恍然如梦,葱岭的积雪亘古不化,仿佛和张骞出使大月氏的意愿一样,从来没有变化过。可是张骞并不知道,他没变,大月氏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大月氏国早在几年前就换了一位首领。也许是为了躲避匈奴人的锋芒,也许是为了本族更好地发展,他们迁移到了一处水草丰盛的地方,过着富足的生活。这个时候,已经不想向匈奴人报仇了。

你吃的水果蔬菜,是他进口的 ——张骞出使西域

不过,没有达到最终目的的张骞并不失落,囚禁在匈奴的十一年时光,多次游走在生死边缘的经历,把他的心智打磨得足够坚强。在去大月氏这一路上,每经过一个国家,他就施展卓越的外交才能,表达了汉朝想和他们建交的愿望。在他的心里,即便这一次和大月氏联手失败了,但或许会有下一次。而且,自己走过的路,一定要记下来,传入大汉,方便后来人参考。

张骞的这种做法,博得了许多国家的好感,比如,大宛国(在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张骞去参见了大宛国的国王。国王看到张骞非常高兴,他早就听闻大汉朝繁荣强盛,只是苦于路途遥远,无法往来。现在见了张骞,喜出望外,问了大汉朝的风俗人情,又热情地带领他参观自己的国家。在大宛,张骞看到了可以日行千里、夜走八百的大宛良驹——汗血宝马,也认识了非常适合喂马的牧草——苜蓿(mùxu),还第一次尝到了葡萄,喝上了葡萄酒。

张骞把汗血宝马的信息带回了汉朝,后来李广利在第二次伐大宛战争中获得了三千多匹汗血宝马。汗血宝马和大汉的本地马杂交之后,汉朝马的体质和速度都有了极大的改善。即使到了现代,在中国境内所产出的好马的祖先,基本上也都是大宛马。葡萄就更不用说了!虽然我们现在培育出了各种各样的葡萄品种,但是,所有葡萄的祖先其实都是张骞引进来的西域葡萄。

再比如,有一个地方叫罽(jì)宾,就是喀布尔河一带,大概位于现在的阿富汗。张骞一到罽宾,就被这里人的穿着吓了一跳,据说他们都是披着麻袋片的。但是,更让他吓一跳的,是一种长着粗粗的四条腿、长鼻子和蒲扇般耳朵的动物——大象,这是他第一次见到这种动物。

张骞把一路的见闻都详详细细地记录下来,从粮食蔬菜到生活方式,从制作工艺到地理环境,从穿着打扮到语言行为,可谓事无巨细。后来,这些内容都被史官编进了《汉书·西域传》里,而《汉书·西域传》也成为现在我们了解那个时候的西域的珍贵资料。

在返回大汉经过匈奴时,张骞又一次被匈奴扣押,一直到匈奴单于去世,张骞才携妻儿一起回到长安。这时的长安城,早就物是人非了,张骞自己也已经满头华发,满鬓的风霜。除了妻子,和他同去的一百多位随从,只剩下一个人。还有那根从不离手的使节,虽然作为装饰的雉鸡羽毛和牦牛尾早就掉光了,但是,这根竹竿还是被他带回了大汉。

此时的汉武帝也从一个少年天子变成了一个青年皇帝,其实在他的内心里,张骞十余年的杳无音信,早就让他由刚开始的期待变成了失望。早在几年前,他就猜测,也许张骞一行人遭遇了不测,已经葬身在西域的沙漠。

张骞回来的消息仿佛是一声惊雷,震得皇帝陛下立刻从椅子上跳了下来,他连朝服都来不及穿戴整齐,就匆匆忙忙地赶出去迎接。

未央宫大殿上,两个人一个坐在王座上,一个站在台阶下,遥遥相望。

十三年了,张骞又一次见到了梦萦魂牵的大汉朝堂,听到了熟悉的乡音,他只喊了一声“陛下……”伏身下拜,便哽咽得说不出话来。汉武帝刘彻也流下了眼泪,他走下台阶,亲手扶起张骞,细细打量着这位满脸沧桑的张郎官。即刻,他封张骞为太中大夫。

后来,张骞又一次出使西域。凭借第一次的经验,他很顺利地拜访了西域三十六国,给每一位国王送上了汉朝的礼物。西域各国与汉朝正式建交,双方开始频繁联系,也有了贸易往来。

当时,大汉朝有几样东西最受西域人的欢迎:丝绸、茶叶、瓷器。于是,有许多大汉商人把这几样东西源源不断地通过张骞开辟的这条道路销往了世界各地;买到这些东西的西域人都很高兴,尤其是丝绸。

在丝绸传到西域之前,西域人穿的衣服以麻布为主。要知道,麻质的东西,尤其是粗麻的织物,穿在身上刺刺痒痒的,扎得慌。当他们第一次穿上丝绸的时候,觉得这个东西太贴身了,太柔软了,太顺滑了,太舒服了。所以,那个时候,不管是西域人还是欧洲人,能穿上一件丝绸,是一件无比荣光的事情。甚至很多穷人,倾尽家产也要穿上一件丝绸。所以,这条路就被命名为丝绸之路,张骞也被汉武帝封为博望侯。打这以后,中国历代出使外邦的官员,都会以“博望侯”自称,这也是为了表达对张骞的尊重和纪念。

当然,许多西域商人也把他们的特产输入到中国,比如说胡床,就是现在的小马扎,胡床后来又发展成为交椅。还有很多特产农作物,比如丝瓜、胡椒、绿豆、蚕豆、石榴、苜蓿、葡萄;还有乐器,比如胡琴、胡笳等。张骞舍生忘死开创出来的这条丝绸之路,实现了东西方物种的大交换,让各自的生活都日渐丰富起来。

除了对人类的物种大交换做出贡献外,张骞没有忘记他开辟丝绸之路的初衷,那就是联合周边国家,击败匈奴,给大汉王朝创造一个和平环境。不过,现在他有了从西域和匈奴带回来的一手情报,大汉已经不需要联合周边国家了。

过了几年,大将军卫青霍去病先后发兵征讨匈奴,就是凭着张骞详尽的指引,他们知道沙漠当中哪儿有水源,哪儿有绿洲,哪儿有要塞,哪儿有百姓。知道了匈奴的地形,了解了匈奴人的生活习性,利用这些便利的因素,卫青充分保证了自己士兵的给养,大破匈奴,把匈奴驱逐到更北边的地方,换来了大汉边境几十年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