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传奇的倒霉蛋 ——司马迁修史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8-12 属于: 通俗讲史

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在中国的北边,盘踞着一个叫匈奴的政权。匈奴人生性凶悍,经常骚扰、袭击汉朝的边境,抢夺汉人的财物,西汉政府和匈奴断断续续打了几十年仗,可一直是败多胜少。

公元前99年的秋天,汉武帝令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领三万铁骑从酒泉出发,征伐匈奴。出师未捷,最后关头,汉军部将李陵降了匈奴。

庄严肃穆的未央宫大殿上,汉武帝一脸怒气,狠狠地将手里的奏折扔到了地上:“哼,这李陵,太让朕失望了!”

两旁的文武官员一言不发,默默地直立着。他们知道,陛下这次可是气得不轻!要是说错了话,一定会被迁怒。

汉武帝抬起头,犀利的目光扫视着群臣:“你们说,李陵身为主帅,兵败被俘,竟然投降匈奴,该当何罪?”

一个大臣上前说道:“投敌叛国,理当满门抄斩!”

大臣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只有一个人低头不语。他就是当朝的太史令——司迁,他的工作是记载史事,编写史书,整理文书档案。

汉武帝见司马迁不吭声,眉头不禁一皱:“太史令,你认为李陵该当何罪呀?”

司马迁上前一步:“陛下,依臣对李陵的了解,他这个人有国士之风,有为国捐躯的觉悟。这次对战匈奴,的确是因为寡不敌众,转战千里,箭尽道穷,又无后援,这才无奈兵败被俘,其战功已经可以让天下人侧目。李陵投降或许是想再找机会报效朝廷。”

汉武帝听了这话,顿时火冒三丈:“什么叫让天下侧目,啊?他身为一军之主,作为全军的表率带头降敌,不仅使他家族蒙羞,更让我大汉王朝蒙受耻辱!”

“陛下,李陵与贰师将军一起出征,贰师将军三万人马尚且惨败,李陵只有五千人马,却杀敌过万,请陛下念在他往日之功,宽恕他的家人吧。”

听司马迁提到了“贰师将军惨败”,汉武帝顿时觉得忍不了了。这“贰师将军”名叫李广利,是汉武帝的宠妃李夫人的哥哥。司马迁说李广利不如李陵,就等于说汉武帝任人唯亲。

汉武帝气得站了起来:“司马迁,你为了替降将说情,竟敢污蔑当朝大将,来啊,将司马迁打入大牢,听候发落。”

就这样,司马迁被打入大牢,落入了当时臭名昭著的酷吏 周扬之手,历经百般折磨,被定为诬罔 之罪。诬罔之罪是大不敬之罪,按律当斩。

但是司马迁不能死,因为他还有未竟之事,那就是编写史书。

司马迁的父亲曾为太史令,一直有著史的愿望,司马迁从小在父亲的身边耳濡目染,深受影响。他十岁就开始学习古文书传,拜大儒学者董仲舒和孔安国为师,二十岁就开始游历天下,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后来,司马迁被选为汉武帝的侍卫,而且多次随驾西巡,他做的这一系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准备,都是为了著史。

公元前110年,父亲司马谈去世。弥留之际,司马谈拉着儿子的手,对他说道:“我们的祖先是周朝的太史,你要继承祖先的事业,千万不要忘记编出那部大书!”

司马迁流着泪,回复道:“孩儿虽然鲁钝,但一定把史书编写完成,不敢有丝毫缺漏。”

父亲去世后,司马迁继任太史令,开始搜集资料,做撰写史书的准备。到入狱时,他已经写了大约五年的史书了。

为什么司马迁和父亲如此执着于此呢?

那是因为,在司马迁的史书诞生之前,中国并没有一部完整的纪传体通史,人们了解过往历史,更多的是依靠传闻和片段记载,不仅零散,而且说法不一。世代任史官的司马家族,对著史有着极强的使命感。

可是被判刑的司马迁,还能继续完成他的史书吗?

司马迁了解当时的刑律,知道要想不死,只有两种方法,一是上交大量的钱财,二是接受宫刑。一旦接受宫刑,就和宫里的宦官没什么区别。司马家虽然世代为官,但史官并非显要职位,俸禄微薄,拿不出钱来;可如果选择宫刑,所遭受的痛苦和耻辱,简直让他觉得生不如死!

司马迁在狱中整整一年的时间都在做这个艰难的决定:选择死,还是遭受宫刑?

后来他在给朋友任安写的信中说:“每天都仿佛感到肠子在肚子里扭转,在家心神不定,好像丢了什么东西一样,出门不知该去哪儿。只要一想起这件事,后背就出汗不止。”

经过了一年的煎熬和挣扎,司马迁决定忍辱苟活,接受宫刑。因为他心里清楚:“如果真的一死了之,没有完成史书,这条命,真的就像一只蚂蚁一样,悄无声息、无足轻重。世人也会因此看轻我,会看轻我的职业。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因为追求的目标不一样,人生才有不一样的价值。如果我就这么平庸地死去,我心中的这部大史就不能在后世显露了。”

多少次夜不能寐,他迷迷糊糊中,似乎看见了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还有韩非:是啊,周文王是在被囚禁的时候推演出了《周易》;孔子周游列国,没有一个国家愿意采纳他的主张,他是在郁郁不得志的情形下编写出《春秋 ;屈原被放逐,创作了《离骚》 ;左丘明晚年双目失明,撰写了《国语》 ;孙膑被挖去膝盖,但他依然写出了《孙膑兵法》;吕不韦被贬之后,才有《吕氏春秋》的流传;韩非子秦始皇囚禁,写出了《说难》和《孤愤》。

这些古代先贤,给了司马迁逆境求生的信念,让他在宫刑的身心之痛中,在关押犯人的阴暗牢房里,坚强地活着,并且笔耕不辍

这件事传到了汉武帝耳中,武帝也对司马迁产生了几分钦佩。他重新召见了司马迁,对他说:“朕至今不明白,当初你为何执意为李陵说情。”

“臣并非有意维护李陵,只是身为史官,不虚美、不隐恶,就事论事。臣始终以为,李陵将军灭敌无数,是我大汉肱(gōng)股之臣,而匈奴怎么会放心让一个被俘虏的汉将来训练他们的士兵呢?”

书写传奇的倒霉蛋 ——司马迁修史

汉武帝钦佩司马迁的正直,任命司马迁为中书令。

司马迁终于熬过了两年多的牢狱之灾和残忍刑罚,这一年,司马迁四十八岁。

自从被处以宫刑之后,司马迁衰老得很快,耳朵背了,眼睛也花了,在埋头整理书稿的时候,他常常目光呆滞,对周围的一切毫无察觉。

大概在公元前91年,他终于完成了这部史书。他凭一己之力,终于写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太史公书》,也就是流传至今的《史记》。

纪传体的意思,就是以人物传记的方式来记叙历史。

皇帝的传记被称为“纪”,一般人的则被称为“传”。

《史记》这部著作,清晰而完整地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shòu)元年,长达三千年的历史。《史记》共五十二万六千字,位列“二十五史 ”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以自己残缺的身体,换来了一个民族完整的历史。他以自己难言的委屈,换来了万众宏伟的记忆。

有人说,司马迁在书中记述了汉高祖的贪财好色、诛杀功臣,汉景帝的刻薄寡恩,还有汉武帝的穷兵黩武,这些帝王怎么会让这本“说实话”的书流传下来呢?

根据史学家的考证,司马迁很有可能把《史记》写了两份,正本藏到深山密林中,副本留在了长安。到了汉宣帝的时候,司马迁的外孙才把这部真书献给了宣帝,公之于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