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搬新家 ——魏孝文帝迁都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8-12 属于: 通俗讲史

471年,北魏的拓跋宏即位,史称孝文帝。

孝文帝是一位值得被载入史册的鲜卑族皇帝。他对汉文化充满向往,推行了一系列汉化措施,甚至决定把北魏的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没有人喜欢无缘无故搬家,更何况迁都会损害不少贵族的利益。面对重重阻力,孝文帝用了什么办法达到迁都的目的呢?

这天,位于平城 的皇宫大殿上,上朝的官员在殿外脱掉鞋子,穿着布袜,踩着铺有毛毡的地面,贯而入。

伴随着庄严肃穆的礼乐声,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登上御座。

“列位臣工,南征一事考虑得如何啊?”

殿下百官面面相觑,无一人出班作答。孝文帝似乎早已料到群臣会有这样的反应。他扫视一周,继续说:“我大魏虽已据有中原半壁河山,但离统一大业还差之远矣。如今江南的齐国朝政动荡,正是我大魏一举南下,建立大业的良机,所以,朕决议南征。但南征需举国之力,更需列位齐心襄助 ,列位有话但说无妨,朕绝不闭目塞听。”

大殿上还是没人说话。孝文帝沉吟片刻,突然眉毛上扬,微微一笑,一切都在他掌握之中。

“既然如此,那请太常卿 看看天意如何。”太常卿听到孝文帝的命令,急忙取来蓍草(shī cǎo)和龟甲占卜。占卜完毕,太常卿把龟甲放在木盘里,呈到孝文帝面前。

孝文帝看了一眼卦象,喜出望外:“这是大吉大利的卦象。此次南征,我军必能大胜而归。”说着,他让太常卿端着木盘,传示百官。

百官一看卦象,全都愣住了。这哪儿是皇帝口中大吉大利的卦象啊!但皇帝金口玉言,没有人敢反驳。文武百官一齐把求助的目光投向了任城王拓跋澄。

这个微妙的举动当然逃不过孝文帝的眼睛,他上明白了——哦,怪不得大臣们都沉默不语,原来他们在等任城王表态。

这位任城王拓跋澄,在北魏宗室中的地位十分尊崇,在军队中声望更高。南征能不能成,他的态度非常关键。

孝文帝说:“任城王,你意下如何啊?”

拓跋澄一向谨慎,听到孝文帝问他,他想了想,回答道:“陛下,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齐国虽然朝政混乱,但势力犹存,此时贸然南征,鹿死谁手,尚未可知啊。”

“可这卦象显示,我军可无往而不利。”

“陛下,卦象只是说可能会发生重大变故,至于这变故是我大魏还是齐国,卦象里并没有明确的征兆啊。”

一听这话,孝文帝突然发怒了:“这社稷是朕的社稷,任城王,你居然敢在大军出征之前胡言乱语,扰乱军心,该当何罪?!”

拓跋澄忙跪倒在地,说:“社稷的确是陛下的社稷,但臣也是社稷之臣,理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还请陛下恕罪。”

“此次念你忠心,便恕你无罪。今日朝会到此为止,南征一事,改日再议。”

几天之后,孝文帝又召集众臣,开了一次军事会议,再次讨论起南征的事。出乎大家意料,这次,任城王拓跋澄提出了和上次朝会上截然相反的见解,他仔细分析了魏齐双方的实力,证明魏国胜算极大,并明确表示全力支持南征。

任城王一表态,南征就成了定局,因为他的态度就是魏国军队的态度。连军队都愿意南征,那些文官还有什么话可说?

493年八月,浩浩荡荡的魏国大军向南出发了。队伍里除了将领、兵士,还有出谋划策的谋臣文官,以及为军队开路铺桥、运送粮草的民夫。

魏军一路南行,在九月底南征大军终于到达黄河北岸的洛阳。此时洛阳已深秋,来自北方的众臣经过长途跋涉,疲惫不堪,纷纷跪倒在御马前,请求孝文帝不要继续南伐。

孝文帝扬起马鞭,大喝一声:“朕意已决,休得多言!”

一位大臣哭诉道:“齐国割据江南,四海不能统一,全是我等做臣下的无能。陛下不辞辛劳,御驾亲征,我等当然应该为国捐躯。但如今阴雨连绵,将士疲惫,粮草也快要耗尽。请陛下怜悯将士,不要继续南下了。”

“朕要一统天下,你们竟在行军之际胡言乱语,真是罪不容诛 !”

可即便孝文帝天威已怒,大臣们仍然长跪不起。他们放声痛哭,连连哀求,尤其那位任城王,哭声最大。

孝文帝大怒道:“我军兴师动众,南下至此,如果就这样原路返回,千载之后,你们……你们就不怕成为后人的笑柄吗?!”他这一怒,大臣们的哭声渐渐弱了些。可接下来孝文帝说出的话,让大臣们哭都哭不出来了。

他说:“大军既已劳顿,再加之粮草不济,那就不要再继续南下了!但是,我亲率大军不可师出无名,我们将都城定于这洛阳城吧,诸位以为如何?”

皇帝搬新家 ——魏孝文帝迁都

迁都?!这事儿可不比南征小啊!大臣们都蒙了,这话让人怎么接?这洛阳跟平城可太不一样了,气候不一样,风俗不一样,饮食起居都不一样,根基更不一样。哪儿那么容易迁都到洛阳来?所有大臣都不乐意,都开始反对迁都:“平城才是魏国的根脉啊,决不能放弃啊。”“是啊!是啊!”

听了这话,孝文帝说:“平城哪里是魏国的根脉?遥远的大漠才是!百年前,先祖离开大漠,迁都平城,不也是为子孙后代着想吗?既然祖先可以为我大魏千秋基业迁都平城,我们为何不能为大魏更好的未来迁都洛阳?迁都,南征,都是我魏国大计,不可犹豫!列位臣工,你们选吧,愿意迁都的左侧列队,愿意继续南下的右侧列队。”

迁都,是真舍不得;可南征,那得丢掉性命啊!大臣们心里都清楚着呢,什么能比命重要?大家一个个都默默地站到了左边。

“你们都同意迁都?那南征之事就只能作罢。唉!可惜了朕的统一大业啊!唉……”孝文帝连连叹气,像是对未竟的南征大业惋惜、感伤。然而,就在他与拓跋澄目光相对的瞬间,在他们两人的眼神中,居然流露出了一种抑制不住的欢喜。

孝文帝欢喜什么呢?原来,他压根就没打算跨过黄河南征,他的真实目的就是迁都。但迁都的人为阻力太大了,他不明说迁都,打着南征的幌子,就是因为南征在朝中的阻力小。表面上他把继续南征这件最难做的事当成目的,当这个目的难以达到的时候,他顺势退一步,达到一个相对容易的目的,那就是迁都。这样,群臣和贵族就不会太反对了。

当初,孝文帝在朝会上看到了事情的关键:必须让代表军队的任城王拓跋澄先表态,百官才好表明立场。

当天在正殿里,孝文帝和任城王拓跋澄发生了争执,但他清楚,拓跋澄虽然谨慎,却并不顽固,而且是一个有胆略、有魄力的人。于是,孝文帝故意当场发怒,先压住百官反对之声。朝会结束后,他单独召见拓跋澄,说明了他要迁都的真实目的。果然,忠心耿耿的拓跋澄一听,原来皇帝是要一统海内,他一下子明白了迁都的意义,当即表态愿全力支持。因此在第二次朝会上,才有了拓跋澄态度的一百八十度转变。而且,他还配合孝文帝把这出戏演到底,两人合作把一百多万人带到了洛阳城。

拓跋澄的“演技”不错,孝文帝的“演技”更了得!他自编自导自演的这出“声东击西”的戏码,从开始筹谋到达到目的,滴水不漏。

孝文帝为什么一定要迁都呢?后世人分析,有这样几个原因:第一,平城地处偏远,气候和环境都很恶劣,又紧挨着柔然,随时会受到威胁,作为一国之都,稳定是非常重要的。第二,作为一个雄才大略的帝王,孝文帝有扫平天下、一统江山,建立一个强大的北魏的雄心。所以,他把都城往南迁,魏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重心都随之南迁,有利于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也可为日后南征做好铺垫。第三,孝文帝从小就受汉文化的熏陶,他自身对汉文化非常向往。在迁都之前,北魏已经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推动了鲜卑族汉化。迁都洛阳将进一步加快进程,更好地学习汉人先进的农耕技术和文化制度,促进民族融合。这些原因,促使他做出迁都的决定。如此一来,才有了这条妙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