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起义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8-12 属于: 通俗讲史

“不想当皇帝的私盐贩子不是好人”,这话用来形容黄巢简直不能更恰当。黄巢出身盐商世家,家里非常富有,他很早慧,据说五岁时就会写诗。他留存于世的三首诗中,有两首是写菊花的,并且都带着一股浓重的杀气,很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气势。而他,也真如自己写的诗一样,领兵起义,披戴黄金甲,入主长安,当上了皇帝!

九月初九重阳节,曹州(今山东省曹县)的一个高门大宅里传出了一阵欢声笑语,庭院中开满了金灿灿的菊花,映衬得整个院子亮堂堂的。只见一个白发老人右手支在石桌上在思忖(sī cǔn)什么,颇有点儿为难的神情。“这有何难?爷爷,我来替您对一句。”一个五岁的孩子对老人说道。原来,今日重阳,祖孙三代正在院子里以菊花为题作诗联句。

大人们一听小儿这话,都来了兴致,笑吟吟地看着他。

“堪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赭黄衣。”那孩子摇头晃脑地吟诗道。

“赭黄衣可是帝王的服色,这话可是能随便说的?看我不打你。”孩子的父亲生气地说道,就要抬手打他。

“能作出这样的诗,确实是有些不知轻重。但我孙儿还小,不要打他了,罚他再作一首就是了。”老人说。

大人们一听,都拍手叫好,接着老人的话说:“哎呀,这孩子不简单,你能完整地作一首诗吗?”

五岁的小娃娃歪着头,心想:“我就说了个菊花是百花的头儿,所以上天自然赐给了它黄色的外衣,这就让爹爹这么生气。看我再作一首,好好气气他。”于是他眼珠转了转,然后跳上椅子,用手指点着周围的菊花,大声吟道:“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哎哟,太棒了,太棒了,奇才啊!小小年纪,竟有这般才学,真是不简单啊。”

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飒飒的秋风当中,满院菊花一齐开放,可是秋天天气渐渐寒冷,蜜蜂蝴蝶都不来了。要是我将来做了春天之神,我就让菊花和桃花一齐开放!

这诗的气势,跟传说中曾经命令百花更改花期的一代女皇武则天有得一拼,俨然有一种帝王之气。这个五岁的孩子,就是黄巢。

这段故事,在宋代人的笔记集里都有记载。虽然后来有人说这诗是黄巢青年时写的,但诗中透出的才华和霸王之气却是千真万确的。

少有才学,长大了自然想考取功名。于是黄巢日日读书,月月用功,信心满满地进京赶考。可是天意弄人,他考了很多次,结果都落榜了。

“那些达官贵人的子弟,即使无才无德,也能轻松谋个功名。而我黄巢文武双全,怎么就没有资格在朝廷得个一官半职?我不服!”情绪激动的黄巢,愤愤地又写了一首菊花诗。

这是黄巢被历史记录下来的第二首完整的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这首诗的名字叫《不第后赋菊》,意思就是科举落榜之后写一首菊花诗来明志。

如果说第一首诗只是微露杀气,那么这首诗可算是杀气腾腾了:等到秋天九月重阳节来临,只有菊花盛开,别的花都凋谢了。阵阵香气冲透长安,我这满城的菊花,定要像是身着黄金铠甲的士兵一样,占领整个长安城!

诗写完后,黄巢便拂袖离开了长安。回到家里,他继承了父辈贩盐的生意,可心中“取天子而代之”的想法却渐渐萌芽并愈发强烈。于是,他一边贩卖私盐,一边观察各地的动静。终于,他找到一个机会,加入了贩盐小伙伴王仙芝组织的一支反叛朝廷的起义大军。

当时天气大旱,粮食歉收,百姓困苦不堪,可贪官污吏还是贪婪地对百姓横征暴敛。百姓走投无路,纷纷自发聚集到黄巢麾下,希求靠起义谋一条生路。于是,黄巢顺理成章地成了起义军的首领。

从作诗到参加科举考试,从贩盐到成为起义军首领,黄巢发现,自己最擅长的居然是带兵打仗。他带领激愤的百姓转战各地,杀贪官、刺污吏,打倒压迫百姓的大地主。这样和朝廷斗争了好几年,880年年底,起义军一路杀到了长安城外。

在这里,起义军必须和朝廷的神策军决一死战。这一战如果胜了,他就可以顺利攻入长安,称王称帝;可若败了,不仅他自己会丧命,他的整个家族都会遭殃。他面对的神策军号称当时天下装备最精良、训练最严格、武艺最高超的特种部队。

是打还是降?是放弃这么多年的梦想,还是拼尽全力,给自己的人生披上黄色的铠甲?不知道在大战前的那个晚上,黄巢是否还记着自己多年前写的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决战的这一天不是秋天的九月八日,而是一个寒风凛冽的冬日。这天,黄巢起义军和神策军的大战在潼关前展开了。潼关是长安的门户所在。

黄巢嘶哑着喉咙大喝了一声:“我黄王在此,众将士杀进长安!”

“黄王在前,杀进长安!黄王在前,杀进长安!”“黄王”是黄巢起义军将士们给他的尊号。

只听得号角声响起,黄巢起义军将士们个个视死如归,冲了上来。他们眼见双方的队伍越来越近,一百步……八十步……五十步……三十步……

箭矢如雨,长矛飞起,两军的前锋刀剑相碰。

双方战斗异常激烈。黄巢起义军声势浩大、旌旗遍野,喊杀声震天,在黄巢的督战下越战越勇。而神策军本来就几乎断粮,越打越饥寒交迫、后继乏力,终于溃败下来。他们还放火烧了自己的营房,狼狈逃入潼关城内。

“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起义

次日,黄巢起义军大举攻城,神策军负隅顽抗,弓箭射光了就投石阻击黄巢起义军,不惧牺牲,攻势一浪高过一浪。战斗到夜里,潼关的城楼都被烧光了。与此同时,黄巢起义军的另一支部队发现潼关左侧有个山谷,神策军竟忘记了把守,且已经被此前的神策军溃兵踩出了一条通路,便从这里挺进到敌人背后。这样,黄巢起义军得以夹攻潼关守军。到了第三天清晨,起义军破潼关而入。神策军彻底崩溃,一位统帅自杀,一位统帅换上士兵服装逃跑了。黄巢起义军大胜,长安已唾手可得。

威名赫赫的神策军就这么被打败了,黄巢自己都感觉像做梦一样。等他回过神来,抓了一个俘虏审问,才知道事情的缘由。

那个俘虏浑身上下抖个不停,语不成句:“大王,饶命。大王,饶命。我们都是朝廷花钱雇来冒充的啊,根本不是神策军。我是做小买卖的,我身边的是砍柴的。”

原来,大家都知道神策军待遇优厚,所以长安城的贵族子弟纷纷贿赂太监头头儿在这里挂名。都城中久不经战事,这些子弟平日里悠闲自在,根本没有打过仗。一听这次要来真的,都吓得抱头痛哭,纷纷花钱雇用小商贩和贫民代替自己出征。而潼关隘口粮食短缺,这些人连饭都吃不饱,难怪一遇硬仗就溃散了。

黄巢起义军大破神策军,克潼关,破长安,皇帝被迫仓皇出逃。黄巢乘着黄金车,后面跟着几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入主长安,在此称帝,建立了大齐政权。

当上皇帝的黄巢志得意满,但缺乏一统天下的整体战略。他杀尽了留在长安城的皇亲贵胄,却没有趁机将逃走的李唐政权一举歼灭。于是,唐朝大军集结反攻回来。黄巢也不注意屯兵聚粮,为保卫政权做准备,只是耽于眼前的物质享受,这致使他仅仅在动乱中当了不到四年的皇帝就被赶下了台,那些追随他起义的贫苦百姓也都成了牺牲品。

黄巢最后下场如何,他是怎么死的,至今仍是个谜。有记载说他兵败自杀了,《旧唐书》记载说他兵败被杀了,还有记载说他失败后在洛阳出家当和尚了。最后一种说法比较有戏剧性,相关记载说他为僧后还写下了人生中最后一首诗——《自题像》:“记得当年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干看落晖。”诗意是:想当年,策奔驰,领兵作战,如今却脱掉铠甲,披上僧衣。现在,身处洛阳,站在天津桥上,无人能识,独自倚着栏杆,眺望着落日余晖。

如果这首苍凉又悲哀的诗真的是黄巢所写,那在他存世的诗中绝对算得上一股“清流”了。这个会写诗的私盐贩子当上了皇帝,又迅速从人生巅峰跌落。“满城尽带黄金甲”的霸气,成就了他的伟业;“独倚栏干看落晖”的落寞,定格了他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