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的春天 ——“初唐四杰”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8-12 属于: 通俗讲史

初唐四杰”指的是活跃在唐朝初期文坛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这四位文学家。初唐文风承袭前朝齐梁浮华、绮丽的风格,以上官仪为代表的人热衷于描写亭台楼阁、风花雪月,作品全无刚健的筋骨。而王勃等人年少时就有才名,不屑于固守在这样狭窄的领域内,他们锐意革新,锋芒毕露,赋予了唐初诗文全新的生命力。

669年夏季的一天,巴蜀(今四川重庆地区)的大山里,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独自行走在狭窄的盘山小路上。

这个年轻人,就是著名的大诗人王勃。

王勃是个神童,他六岁就会写文章,九岁就能博览群书,十五六岁便名动长安。据说王勃曾被唐高宗誉为“大唐奇才”,因为他才华出众,被唐高宗的儿子沛王李贤招到了王府里。如果不出意外,他的前程不可限量。可是前不久王勃却犯了一个错误,受到了唐高宗的惩罚。心灰意冷的他决定离开长安,出游散心。

事情是这样的:沛王李贤正在和弟弟英王李哲斗,王勃为了给沛王加油助威,就写了一篇《檄英王鸡》。

这“檄文”本是古代用于征召、声讨、揭发罪行等的文书,王勃站在沛王的角度,讨伐英王的鸡,大意是说:“你看我的斗鸡多厉害、多威风,你的斗鸡灰头土脸、无精打采,就等着被打败吧!”

这篇文章幽默诙谐,又有文采,两位王爷都很喜欢,成功地起到了助兴的作用。

谁知文章传到唐高宗手里,却酿成了大祸!在那个时代,皇子相争是非常敏感的话题。唐高宗的父亲唐太宗是在玄武门之变中杀死了一个哥哥和一个弟弟才登上皇位的,唐高宗继位之前,也和自己的兄弟上演过激烈的夺嫡之争。在唐高宗看来,王勃的这篇文章就是在挑拨两位皇子之间的关系。他一怒之下,当场就把王勃赶出了王府。

突然遭受无妄之灾,王勃感到非常郁闷,心想:“这王都真是不好待,还是出门散散心吧。自古以来蜀地就有‘天府之国’的美名,不如我也去见识一番。”于是,几个月之后,蜀地的山路上出现了王勃的身影。

他经由褒斜道(入蜀的一条栈道)入蜀,路过崎岖险峻的岷山、峨眉山,蹚过深幽的溪水,看红色的溪水在山涧奔流,观青翠的山峰在眼前高低错落……

“这才是我想要的景色!这才是我应该书写的风光!”王勃恍然大悟。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个人想要开阔眼界,多读书不够,还得多走路,增长见闻。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决定着你的人生高度和境界。这次巴蜀之行,让王勃对这句话深有体会。

以前在长安,王勃整日出入达官贵人的府邸(fǔ dǐ),看到的不过是钟鸣鼎食 的富贵生活。如今看到巴蜀的名山大川,他的眼界和心胸一下子被打开了。

从这一刻开始,他不想再写歌台舞榭、花红柳绿,他要写浩浩山川、秋水长天。在长安的王勃,只能写出“斗鸡文”,而在蜀地的王勃,则能写出“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的诗句。当然,王勃在遍览江山峻势、宇宙绝观的同时,也体会到了人在异乡的漂泊感。

当年九月,王勃遇到了一个故人——卢照邻。

卢照邻比王勃大十几岁,已经三十多岁。他和王勃在长安就认识了,这次是因为官职调动而入蜀。卢照邻和王勃的经历很相似,也是少年成名,投身王府,掌管文书。两位青年才子很快就一拍即合,成了莫逆之交,并在九月九日共同游览了玄武山。

登上山顶,只见万里晴空,一碧如洗,层林尽染,叠翠流金。王勃说道:“卢兄,秀色难遇,佳期难逢,你我何不赋诗一首,莫要浪费了良辰美景啊!”

卢照邻的身体不好,他咳嗽了两声:“愚兄正有此意。”

“那,卢兄先请。”

卢照邻也不推辞,开口吟道:

九月九日眺山川,

归心归望积风烟。

他乡共酌金花酒,

万里同悲鸿雁天。

这首《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的意思是:“九月九日登高望远,眺望着大好山川,我多想回到长安城啊,这个念头就如同山间的云雾久久不散。你我现在在异乡,一起喝着菊花酒,我们离家万里,望着天上鸿雁南来,心中有着一样的悲伤。”卢照邻的这首诗表达了一个心思,那就是漂泊万里虽无拘无束,却终非长久之计,最后总要回到家乡。

王勃当然听懂了卢照邻的诗外之意,随即回赠一首:

九月九日望乡台,

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

鸿雁那从北地来。

诗里说:“你我身处异乡,在重阳节这天登高望远,眼中所见都是他乡的风物,就连这杯中的酒也是他乡所酿。我厌倦了客居的愁苦,想北归到家乡却不能,可是那鸿雁为何还要从北方往南来?”王勃的这首诗是要告诉卢照邻,我也厌倦了漂泊,想回长安求取功名。

卢照邻领会了王勃的意思,高兴地说:“吏部后年有一次铨选(quán xuǎn) ,贤弟如有仕进之意,待我离蜀之时,你可和我一同回去。”

“如此甚好。好男儿当建功立业,浪迹四方也非我本心。卢兄,你可还记得我们在长安时结交的好友杨炯?”

“就是那位把别人称为‘麒麟楦’(qí lín xuàn)的杨炯吗?”

“正是!正是!”

“麒麟楦”本是戏台上假扮麒麟的驴,比喻一个人虚有其表,没有实才。杨炯和王勃一样,也是个神童,也都有恃才傲物的毛病。因为他嘲笑自己的同僚是‘麒麟楦’,所以得罪了不少人,即便他才高八斗,也迟迟得不到重用。

671年,王勃与卢照邻回到长安,见到了二十岁出头的杨炯。有远大抱负的杨炯,满脑子想的都是到战场上奋勇杀敌,因此他的诗文里多是金戈铁、边城落日的景象。他与王勃是知己,对卢照邻又仰慕已久,所以三人相见甚欢。

初唐四杰还有一个厉害的角色,他七岁的时候做过一首诗,这首诗你一定会背: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这首《咏鹅》的作者就是骆宾王。当时骆宾王因事没能和三人相聚,颇为遗憾。如果“四杰”能聚在一起,那文学史上就会增添一桩盛事。

可能有人就要问了,“四杰”连一次聚会都没有过吗?那为什么会并称为“四杰”呢?这是因为他们的诗歌风格非常相似。

在他们的笔下,诗歌的题材冲破了宫廷内的亭台楼阁、风花雪月,扩展到山川大河、壮阔边塞。他们不仅写人生际遇,还写古今兴废,使诗歌一下子有了挺拔的筋骨,唐诗被赋予了全新的生命力。例如: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胸襟旷达,潇洒倜傥,这是王勃。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这是杨炯。

翠羽装刀鞘,黄金饰马铃。

——鲜衣怒马,侠气纵横,这是卢照邻。

金刀动秋色,铁骑想风尘。

——金戈铁马,壮怀激烈,这是骆宾王。

正是这样的诗歌,才配得上初唐蓬勃向上的气象;也正是这样的诗歌,才使唐诗迎来了它的春天。正是有了“初唐四杰”的突破,经过慢慢积累沉淀,唐诗才迎来盛唐时发展的顶峰。

唐诗的春天 ——“初唐四杰”

因为初唐四杰敢于挑战,敢于突破,所以对他们的作品在当时就褒贬不一。有很多拘泥于前朝文风的人自然看不惯他们,批评之语迭出。但盛唐诗圣——杜甫却给了他们霸气的评价:

王杨卢骆当时体,

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

不废江河万古流。

杜甫的意思是说,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的诗作在当时是最高水平,你们这些批评他们的人却不识珠玉。在历史的长河里,你们微不足道,很快就会被人遗忘,而“初唐四杰”却能如同奔腾不息的江河,万古流芳。

“初唐四杰”很伟大,但结局却不怎么好。据说王勃因为杀了一个官奴,事情泄露后差点儿被杀,他父亲也因此被贬官,他在去看望父亲回来的途中死在了大海里;卢照邻贫病交加,后无法忍受病痛的折磨,于是投水而死;骆宾王参加了讨伐武则天的一次叛乱,结果下落不明;杨炯终生郁郁不得志,只是做了一个级别很低的县令,最后死在任上。

“初唐四杰”落到如此下场,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的政治局势很紧张,稍有不慎就可能变成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另一方面,这也与他们的个性有关,他们都有文人的傲气,得罪了不少人,必然难容于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