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神仙”打架的宰相 ——姚崇灭蝗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8-12 属于: 通俗讲史

在古代,天灾人祸的发生总是容易与一些宗教迷信的说法联系起来,民间如此,朝廷和皇室也不例外。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古代,想要破除迷信,那可是要费上很大一番功夫的。

而偏偏有这样一位宰相,竟敢挑战上天,“冒天下之大不韪”!

事情发生在唐玄宗李隆基在位的第五年。

这年夏天,微风轻拂,田地里大片大片的粟 苗荡漾着绿色的涟漪,农夫们正辛勤地耕作着,到处都是一派繁忙的景象。突然间,天边传来了一阵如大风呼啸、大雨倾泻般的声音。

一个农夫急忙直起腰,手搭凉棚朝着远处望去。只见一大团“黑云”正快速地向着田地压过来。这农夫脸色一变,回头大喊:“不好啦!蝗神降灾啦!”

原来,这团“黑云”是由无数大大小小的蝗虫组成的。

成群的蝗虫遮天蔽日,振翅之声宛如雷鸣,所过之处,庄稼被啃得一干二净。

山东起蝗灾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长安城,唐玄宗立刻召集百官商量对策。

这个“山东”可不是现在我们所说的山东省,在古代,山东多指崤山以东的地区。崤山在今河南省的西部,也就是说,河南省中东部地区,以及河南省东边的河北和山东等地区都遭受了蝗灾。受灾面积这么大,这可不是小事情,必须上处理。

“山东蝗灾四起,所过之处庄稼尽毁,众卿有何良策?”玄宗急急问道。

当朝宰相姚崇迈出朝班,他历经女皇武则天、中宗李显、睿宗李旦三朝,现在又辅佐玄宗李隆基,虽年过花甲,却丝毫不见老态。

他来到大殿中间,朗声说道:“启禀陛下,灭蝗之法,古已有之。《经》里记载说,要将那些害虫投到大火中烧死。依照此法,便可将蝗虫赶尽杀绝!现在山东地区的百姓整日烧香拜佛,祈求上天开恩,眼看着自家的秧苗都被吃没了,也不敢扑杀。这样下去可不是办法啊!如今,只要扑杀方法得当,加上百姓全力配合,蝗灾定会消除。”

事情紧急,其他大臣又支支吾吾,玄宗便火速让姚崇督办此事。

政令到达汴州(Biàn zhōu) ,立刻遭到了汴州刺史倪若水的强烈反对。

“蝗灾是天灾,人力岂能干预?应该广行善事,修养德行。前朝刘聪也打算扑杀蝗虫,不但没有成功,灾情反而更严重了。”倪若水言之凿凿地说。

“那刘聪是扑杀方法不当,他当初只是把蝗虫收集掩埋起来,土层很浅,掩埋之前蝗虫又没被打死,所以又都破土而出,继续为害。”

倪若水不服气,刚想反驳,姚崇又说:“这只是其一;其二,如真如你所说,只要广行善事、修养德行就可以消灭蝗灾,如今蝗灾肆虐,你的言下之意是说当今圣上德行有失?”

一听这话,倪若水一惊,心想:“我可不能背上指责当今圣上的罪名。”于是当即决定听从宰相的指示。

姚崇旋即来到受灾地区,他把地方官员和百姓都召集到一处,宣布要用火烧土埋的方法消灭蝗虫。

这天,百姓在田间堆起了高高的柴草,并在柴草附近挖了许多深坑,等到天色全黑的时候,他们便将柴草堆点燃。

火一烧起来,原本漫天飞舞的蝗虫见到火光,竟然直直地朝火苗扑了过去。火焰灼烧蝗虫发出“噼噼啪啪”“吱吱啦啦”的声音,蝗虫纷纷应声落地。原来,这些蝗虫和飞蛾一样,都有扑火的习性。

和“神仙”打架的宰相 ——姚崇灭蝗

只见稻田里,人们一边驱赶着蝗虫,一边把蝗虫的尸体以及还未完全烧死的蝗虫埋进了深坑。

众人忙了整整一夜,蝗虫明显减少。第二天,姚崇对官员和百姓说道:“从今日起,各地府衙均会带领诸位生火灭蝗,若有官府不按命行事,我必严惩!”

众人见蝗虫被烧死掩埋后并没有受到上天的惩罚,也都多了些信心:

“姚大人放心,我们一定把蝗虫全都剿灭!”

“对!全都剿灭!一只不留!”

这天开始,各地百姓每天夜里都会生起火堆灭蝗。没过多久,仅汴州一地就杀死了十四万石蝗虫。

消息传到长安,之前支吾不语的大臣们开始焦躁,连玄宗也有些不安,于是又召集群臣商议此事。

“启禀陛下,蝗灾乃是天灾,本不应以人力扑杀。如今杀虫太多,恐有伤和气,应当大兴祭祀以安抚天怒。”

“臣以为,可择良辰吉日大兴祭典,蝗灾或可平息。”

“陛下,臣也建议早日准备祭祀大典,消灾祈福。”

大臣们你一言我一语,都主张祈求上苍消除蝗灾。

姚崇实在忍无可忍,站出来反驳道:“蝗虫危害极大,又极易繁殖,不多久数量就会迅速增加。河北、河南等地积蓄的粮食本就不多,如果任其啃食秧苗,百姓今秋没有收获,必当饥民遍地。历史上多次发生蝗灾不治,结果灾情越来越严重,百姓无衣无食,诸位怎能不以此为戒?怎么如此固执拘泥,不知变通?再者,即使蝗虫除不尽,也总比置之不理要强。”随即他转向玄宗说道:“陛下,您如果也有顾虑,可不必亲自下诏,交由老臣一人处理便好。如真的会招致祸殃,老臣一人独受,绝不牵连陛下!”

唐玄宗沉思不语,大臣们也哑口无言。一阵沉默之后,玄宗做出决定:“既然如此,就依旧按姚公的方法执行吧。”

退朝以后,平时和姚崇私交不错的另一位宰相卢怀慎对他说:“蝗灾是上天对万民的警示,如今姚公您已经扑杀了那么多蝗虫,上天恐怕真的是要降罪的。现在还可以反悔,姚公一定要三思啊!”

“卢公的好意我姚某人不是不知,但蝗虫猖獗,眼看百姓就要饿死,饿死百姓,上天岂不更要降罪?我怎能坐视不管呢?况且陛下已经决定,卢公不必再劝了。”

就这样,宰相姚崇终于力排众议,放开手脚开始大力灭蝗。

到了这一年的秋天,田间的火堆不见了,地上的深坑也早已填平,百姓们不仅完全没有受到上天的惩罚,而且还兴高采烈地收获了金灿灿的粟米。

第二年的一天,天空中又出现了一些蝗虫,只见之前那个农夫慌慌张张地朝着自己的同伴招呼着:“你们快看看,莫不是蝗神又降灾了吧?”

“怕什么,别忘了,长安城里还住着一位‘灭蝗宰相’呢!”

从此以后,姚崇“灭蝗宰相”的美名渐渐地在民间传颂开来。

姚崇力主灭蝗,在现在看来是谁都会采取的正确措施,但在当时却遭到了朝野上下的一致反对,这是为什么?

原来,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古代,人们的认知程度有限,一遇到不能解决的困难,就认为是上天对人间的惩罚,于是一边反思自己有没有做得不好的事情,一边烧香拜佛祈求上天原谅,消除灾害。蝗灾和水灾、旱灾等一样,是极为严重的灾害,顺理成章地被认为是上天意志的体现。久而久之,蝗虫就被神化了,由危害人间的害虫变成了天上的神虫,于是就有了“神仙”“蝗神”的称呼。民间还曾专门建蝗神庙来供奉蝗神呢。

面对蝗灾,姚崇不像其他人那样拘泥保守,畏首畏尾,而是主动承担责任,迎难而上,马上想办法解决问题。确认这种办法有效果后,不管多少人反对,他都坚持己见,不肯让步。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贤相辅佐国政,大唐王朝才会越来越繁荣兴盛。

唐朝有四大贤相,他们分别是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和宋璟。前两人辅佐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辉煌的“贞观之治 ”;后两人辅佐唐玄宗李隆基,迎来了昌盛的“开元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