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阵“狂风”改变的历史 ——白沟河之战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8-12 属于: 通俗讲史

燕王朱棣起兵后,建文帝朱允炆任命李景隆为大将军,率领六十万大军压向北平,朱棣率领二十万士兵迎战。只占据了北平一城的朱棣,能否对抗兵力三倍于自己的建文帝朱允炆呢?

1400年四月二十四日黄昏,朱棣率军抵达白沟河北岸。燕军正准备渡河,探子来报:“燕王殿下,李景隆的前锋在南岸出现,正直奔白沟河而来。”

“敌军兵力几何?由何人所率?”

“约莫两千,率军者为平安。”

朱棣脸色一变,说:“这平安当年追随于我,熟知我的战术,你们万万不可大意。”

说话间,对岸传来一片蹄声,平安的队伍已经逼近。朱棣立刻命令士兵列阵,可谁知平安压根儿就没有布阵,而是径直渡河冲杀过来。只见平安一马当先,挥舞着长槊,边杀边喊:“生擒逆贼!”

朱棣一听顿时火冒三丈,心想:昨日你还在我麾下,今日你就叫我逆贼?“给我杀,谁能取平安首级,重重有赏!”朱棣大声喊道。

在这场大战的初期,平安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境。然而,平安的兵力实在太少,逐渐便招架不住。天刚黑,平安就掉转马头,带兵撤退了。

朱棣知道平安是一员猛将,又熟悉自己的战术,若是让平安逃了,日后怕会有麻烦。于是他亲率一万多人追击平安,其余的士兵留在北岸,原地待命。

天已经黑透,平安的人马打着火把在前面跑,朱棣率领一万多人打着火把在后面追。从空中俯瞰,他们就好像一小一大两条火,在原野上游曳。

朱棣追进一个山坳时,忽然听到三声号角,道路两侧的树林里顿时冲出了无数伏兵,就像一把巨大的铁钳,硬生生把朱棣的军队截成了两截。

“不好,中计了!撤!快撤!”

一万多人掉转马头,飞速狂奔。可没跑多远,就听到“轰——轰——轰”震天动地的声响,四下亮起了一片炸裂的火光。这火光带着巨大的气流,把众多燕军连人带马掀翻在地,石头、泥土到处飞溅,燕军人仰马翻。

原来,李景隆早就派人在朱棣撤退的路上埋下了大量的神器——地雷。

那时的地雷构造比较简单,多是石头壳内装着火药,插入引信埋在地下。等敌人接近的时候,点燃引信,引爆地雷。

在漆黑的夜里,地雷一个接一个炸响,硝烟弥漫,朱棣和亲兵辨不清方向,寻不到同伴,只听得惨叫声连连。朱棣顾不上其他,胡乱往外围逃窜,直到后半夜才逃到了安全之地。此时,他所剩的兵马已经不多了。

朱棣前半生身经百战,何曾遭遇过如此惨败,这口气他绝对咽不下去。朱棣回到大营只休整了几个时辰,就在第二天上午率领全军渡过白沟河,冲向李景隆的大军。

一阵“狂风”改变的历史 ——白沟河之战

这日,平安再次迎面冲来。一见平安,朱棣牙关紧咬,他正欲迎战,平安突然掉转方向,朝着朱棣的右翼冲去。这时,朱棣面临着两个选择:要么分兵援救右翼;要么置右翼于不顾,集中主力与敌军的主力决一死战。战场上,一秒就可以决定成败,朱棣必须马上做出决定。

“前锋,进攻敌军中军正面。”

“中军听令,随我猛攻敌军中军左面。”朱棣连下了两道命令。

为什么朱棣不顾自己的右翼而选择夹击敌军的中军呢?因为李景隆的指挥所就在中军。在朱棣看来,李景隆胆小如,只要自己用擒贼先擒王的战术击败李景隆,敌军自然会全盘崩溃。

然而这一次,朱棣想错了。李景隆非但没有一触即溃 ,反而分出了一部分兵力与平安会合,合力截断了朱棣的退路,对燕军形成了南北夹击之势。

李景隆一生昏招迭出,但是这次一反常态,应该是听从了平安的建议。

朱棣腹背受敌,陷入苦战。他纵马砍杀,三次更换战马,砍坏了好几把剑,都无法冲开敌军的阵线。眼看敌军两面合围,越来越近,燕军就快被包围了,朱棣突然心生一计,他策动战马冲到了一片高地上,不停地挥舞马鞭,做出召唤援军的动作。李景隆大惊,以为朱棣还有援军,急命南线军队后退。

朱棣利用这么一个小花招为燕军赢得了片刻的喘息之机,可李景隆很快就察觉自己上当了,恼怒之下,他又命令将士全力猛攻。

黄昏时分,战场上尸骨遍地,筋疲力尽的朱棣游目四顾,眼见燕军已经落了下风,而敌军却越战越勇,从四面八方不断地涌来。

“怎么办?难道我刚刚起兵,就要一败涂地?”朱棣心中不甘。

就在朱棣走投无路的时候,忽然狂风骤起,“咔嚓”一声,李景隆的帅旗被风吹断了,官兵们没有看清这件事是怎么发生的。

帅旗折断,官军以为主帅遭到了不测,立时乱了阵脚,士气大为减弱。而朱棣则绝境逢生,立刻发起反攻。

其实帅旗折断并不是左右战局的根本原因,如果李景隆在阵前出现,依然可以稳住军心,但是李景隆实在胆小,不愿冒这个风险,他看到朱棣气势汹汹地杀来,竟吓得落荒而逃。帅旗已断,主帅溃逃,那全军顿时分崩离析。大将平安眼见大势已去,也只好一起败退。

世事真是瞬息万变,谁知一阵狂风竟扭转了整个战局。而这一场战役也成为朱棣与朝廷较量的重要转折点,因为李景隆的懦弱,朝廷战败了,此后便转攻为守,失去了战场上的主动权。不过朱棣也不能高兴得太早,因为在之后的战场上,他将遇到一个非常难对付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