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文化的吃货! ——大才子苏轼
“胸有成竹”“明日黄花”“水落石出”“出人头地”“坚忍不拔”……这些成语都跟一个人密切相关。
这个人是个大才子,诗、词、书、画样样精通,他一生创作诗词近四千首,其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绝世佳作。虽然在官场上他屡遭贬谪(biǎn zhé) 从而四处辗转,但他也得以游历各地,遍尝美食,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吃货”,而且无论条件多艰苦,他都能发现并且创造出新的美食,还能写出绝美的诗词。
1082年,黄州城(今湖北黄州)的东边,一片刚刚开垦的坡地上,零星冒出些嫩芽。坡地上方是五间简陋的茅草屋,有一个人正提着一挂肉朝茅草屋走去。这个人一身粗布衣裳,高挑清瘦,须发齐整,脸上洋溢着洒脱的快意。他边走边爽朗大笑着走进门,门边挂着几串钱,这是他一家二十多口人这个月仅剩的生活费。
一个女人从里屋迎了出来:“家里都快要揭不开锅了,你还买肉!”
“哈哈哈,这是猪肉,比菜都便宜!”
“猪肉?那怎么能吃啊!”
“放心吧!”
在当时,吃猪肉并不像现在这么普及,很多读书人轻视猪肉,不愿意吃。可是这个人,拎着这挂猪肉转身就进了厨房,一阵“乒乒乓乓”之后,厨房里传出了一股浓郁的肉香,简直能把人的馋虫勾出来。等他端着盘子从厨房出来的时候,盘子里盛着一块块方方正正、色泽红亮的红烧肉,家里的大人小孩早就口水直流了,迫不及待地围了上来。
这盘肉鲜嫩香软,软烂而不碎,香糯而不腻,一家人吃得直咂嘴,这做肉的人看得哈哈大笑。
这道味道绝美的红烧肉一直从北宋流传到了今天,它就是名扬天下的“东坡肉”,而这位“大厨”就是大名鼎鼎的苏轼——苏东坡。“东坡”二字出自他为自己取的号,因为他住在城东这片贫瘠(pín jí) 的坡地上,所以他给自己取了“东坡居士”的号,于是后人多称呼苏轼为苏东坡。
前面说了,苏轼是超级大才子,他的诗词多有传世佳作,文章写得也是一级棒。南宋时的考生都拿苏轼的文章当范文,有“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之说。什么意思?把苏轼的文章掌握熟了,就可以做官吃羊肉了;否则的话,就只有喝菜汤的份了。另外,苏轼的书法和绘画也不得了,书法位列宋四家(苏、黄、米、蔡)之首。才子多见,超级大才子少有,作为好厨师的超级大才子,苏轼更是独一无二。别看苏轼这么有才,活得这么潇洒,一副“吃货”的样子,在官场上他却吃不开。不知道被降职了多少次,他离京城这个梦想之地越来越远,在黄州担任的,不过是一个叫团练副使的小官,人微言轻,没有实权。
可是,这位苏大才子是一个天生乐天派,虽然官场失意,也没多少存款,偶尔也会有点儿小忧郁,但他从来没有放弃对生活的追求和热爱。
不过,黄州不是苏轼被贬谪的终点站,命运对苏轼的考验还在继续。1094年,苏轼再度被贬,这一次,他要去的是比黄州更远、条件更艰苦的广东惠州。
生活环境的恶劣磨灭不了苏轼心底的热情,比如对美食的热爱。在这里,他写下了千古名篇《惠州一绝》,也叫《食荔枝》,原诗是这样的: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 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这首诗的意思是,罗浮山下一年四季都是春天,卢橘、杨梅总有新鲜的可吃,如果每天可以吃三百颗荔枝,我愿意永远做一个岭南人。
那苏轼当真只顾着吃吗?当然不是。作为文人,苏轼从没停下手中的笔,从没放弃对诗文的爱好和写作。在惠州,苏轼创作的诗词、杂文近六百篇,可见他对惠州的喜爱。不仅如此,苏轼还广收门徒,有不少岭南学子跟随他学习。
另外,在惠州苏轼还成功化解了他家和表兄家多年的恩怨,并借此帮当地做了不少好事。
苏轼的表兄叫程正辅,程正辅也南下任官。因为一些事情,两家已经几十年没有来往了,苏轼到了惠州之后,苏轼就想跟这位表兄和解。他给表兄写了一封信,托一个同乡带了过去。
信里面说:“表兄啊,咱们已经很多年没见了。我现在来惠州了,想跟你见一面。我听说你喜欢喝酒,正好我学了一种酿酒法,酿出的酒色香味俱全。如果你来,一定提前告诉我,我好把酒给你准备好。”
程正辅已经知道苏轼到了惠州,他也想和苏轼一家和好,只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正好这时候接到了苏轼的信,他立即动身去惠州看苏轼。
表兄弟二人都已经是当爷爷的人了,这一见面都非常感慨,几十年的恩怨终于在他们纵横的老泪里冰消雪融了。
借着表兄这个强大的后盾,苏轼做了很多为民请命的好事。比如,向朝廷申请改变当地农民的税收制度,让农民广受恩惠;为军队修建住房,解决了军队扰民的问题。
苏轼还带领惠州百姓建桥筑堤、引水入城,缓解水患,改善水稻种植方式,甚至把自己随身的财物全都捐出去了。
可是,在惠州待了还不到三年,命运又一次把魔爪伸向了苏轼,把正安享天伦之乐的苏轼丢得更远了——海南儋州(Dān zhōu)。这一次,苏轼会向命运低头吗?当然不会。
儋州在当时被认为是蛮荒之地,人们说它“非人所居” 。用苏轼自己的话来说,这里“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苏轼来到儋州之后,却给儿子写信说:“……海蛮献蚝。剖之,得数升。肉与浆入水,与酒并煮,食之甚美,未始有也……”
你瞧瞧,苏轼入乡随俗,到海南他又爱上了生蚝,还发明了用酒煮生蚝的吃法,这个吃法一直流传到了现在。最有意思的是,苏轼在吃了美食后对儿子千叮咛万嘱咐,说儿子你可一定不要告诉别人我的这个发现、我的这个吃法。否则,北方的那些人都知道了,也都要请求被贬到海南,这帮人就会跟我争夺美味了。你看,多幽默啊!
你可能会想,天天吃生蚝,苏轼过得可真宽裕啊!其实不是这样,那时候的生蚝不值钱,苏轼依然很穷。
这年,在儋州街头人来人往,苏轼站在街边,面前的一块破布上摆了一些酒具,当年的那身粗布衣裳,已经添了很多补丁。
“东坡先生,您这是做什么呀?”
“哈哈哈,卖些酒器。”
“我听说东坡先生不是最爱喝酒吗?酒器卖了,您还拿什么喝酒啊!”
“无钱买酒,我要酒器有何用啊?”
这时候的苏轼,为了供给自己一家人的衣食,把自己的酒器都卖光了。可如此窘迫的他却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带领百姓开荒种田、挖渠掘井、兴办学堂,让整个儋州焕然一新。
苏轼始终是一个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凡人,面对如此坎坷的人生道路,苏轼也有无奈、失意的时候。他曾经写过一首诗,叫《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意思是,我的心如同已经烧成灰的木头,毫无希望。我的身体就如同未系缆绳的小舟,漂泊无依。黄州、惠州、儋州,这是我一生被贬的三个地方,可我平生的功业都集中在这三处。
“诗必穷而后工”,遭遇的坎坷使得苏轼对人生世事的认识更加深刻,也给了苏轼诸多的创作灵感。除了前面提到的这两首诗,苏轼还给我们留下了多得数不清的如钻石般璀璨的传世精品。比如《念奴娇·赤壁怀古》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里“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蝶恋花·春景》里“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的浪漫;《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里“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哀婉;《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里“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的忧伤;《和董传留别》里“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警策,《题西林壁》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思,等等。
苏轼就是这样一个人,无论命运多糟糕,他都能爽朗一笑,放下悲伤,将满腔豪情寄于大好河山,将雄心壮志抒于笔下诗词,将一腔赤诚用于黎民百姓,将满怀喜悦付于口中美食。
这样经历大起大落却又真诚乐观、率性洒脱的苏轼,让人如何不爱呀!不仅咱们爱他,在当时苏轼就已经是时代巨星了。北宋年间没有手机,没有网络,但几乎全国上下都知道他,苏轼的粉丝更是下至平民百姓,上至王公贵族,就连宫里的皇帝、皇后、太后都对他极其崇拜。每每苏轼写出一首诗词来都会在全国上下掀起一股热潮。这就是吃货苏轼的魅力。
- 元朝是历史上最黑暗的王朝?元朝建国后如何统治中原地区?
- 蒙古帝国扩张的版图有多大?蒙古帝国为什么取国号为“元”?
- 宋高宗是个怎样的人?宋高宗为什么要杀岳飞?
- 金国和宋军共灭辽后,为什么金国要反攻大宋?
- “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女真金国的战力究竟有多厉害?
- 澶渊之盟是怎么发生的?澶渊之盟代表了北宋怎样的外交立场?
- 宋辽战争宋军为何一败再败,从主动进攻走向了战略防御?
- 王安石变法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王安石变法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 北宋是历史上最富裕的朝代,为什么也会出现社会危机?
- 宋朝为什么被后人称为弱宋?大宋的尚武精神为何流失?
- 赵匡胤:“我当皇帝是被你们逼的”,赵匡胤称帝是被逼迫的吗?
- 五代十国持续了多久?一共有多少个皇帝?
- 大唐的文化、科技发展如何?大唐有哪些世界之最?
- 唐朝的外交有多厉害?大唐对各国的外交政策如何?
- 隋唐通过什么措施促进经济大繁荣?隋唐的商业构造是怎么样的?
- 三省六部是指哪三省、哪六部?三省六部的职责是如何分工的?
-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大唐到底有多繁荣?
- 隋炀帝杨广修运河是为了去扬州玩?李建成真的是花花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