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青天传奇 ——包拯为官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8-12 属于: 通俗讲史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这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歌里的包青天是一位传奇人物,在民间,流传着很多关于包青天的传说。包青天名叫包拯,因为他明察秋毫,断案如神,为民申冤,是一位青天大老爷,所以大家也叫他包青天。

“威——武——”

随着两排衙役齐声高喊,一名身着粗布衣裳的农夫跪在了天长县(今属安徽)县衙。

大堂之上,一人身着官袍,头戴长翅官帽,正襟危坐,目光如炬,此人正是天长县的知县——包拯。

包拯威严的声音响起:“堂下之人,有何冤屈?”

“大人,小的今天早上走进棚,发现我家的黄牛舌头被人割了!如今这牛血流不止,不能吃草,眼看要死了……”农夫的话音落下,衙役们面面相觑,满腹狐疑。怎么会有人割别人家的牛舌头呢?他要牛舌头有什么用呢?

包拯也不解,心里琢磨着:“若是图财,把整头牛偷走岂不更好,为什么只割下牛舌?若不是图财,那图什么呢?难道……”

包拯沉思片刻,对那农夫说:“牛被割了舌头,也活不长了。你回去,将那头牛杀掉吧。”

农夫听到这话,急得哭喊道:“大人,那怎么行啊?按我大宋律法,私自屠宰耕牛可是要受罚的啊!况且,小的家里只有这一头耕牛,杀了它,我还怎么种地啊?”

包拯摆了摆手,说:“放心,你按照本官说的做就是,但切记不要走漏风声!”

农夫虽然云里雾里,但回家以后还是按照包拯的吩咐把自己的牛杀了。刚杀了牛没多久,农夫还在偷着抹眼泪呢,突然来了几个衙役,把他抓进了县衙。

一进县衙,农夫便见大堂之下跪着另外一人,这个人竟然是他的邻居!那邻居见农夫被押来了,就挺直上身说道:“大人,就是他私宰耕牛,请大人治他的罪!”

“小的冤枉啊!小的……”农夫的话还没说完就被包拯打断了,他不紧不慢地说道:“可是本官听说,他家的牛是病死的。”

农夫的邻居一听这话,连忙说:“回禀大人,他家的牛只不过是没了舌头,根本不是病死的!”

“大胆刁民!你怎么知道他家的牛没了舌头?”包拯突然一声大喝,把堂下两个人吓得一哆嗦。

“是……是……”那邻居吞吞吐吐,随即瘫软在地,磕头如捣蒜,“大人……小的认罪!小的认罪!前几日小的和他发生了口角,心里愤恨,才办了糊涂事,小的再也不敢了!不敢了!”

案子破了,那邻居赔了农夫一头耕牛,而他也受到了应有的惩罚。这件案子看起来毫无头绪,那包拯是如何想到破案方法的呢?

原来,当他听说牛舌被割,牛却没有丢,就料定行凶的人不是图财。他仔细一想,牛舌被割掉了,牛就活不长了,农夫便可能出于无奈而杀牛,杀了牛农夫就会犯法,照此推理,那行凶的人就是想让农夫犯法,从而借机加害他。于是包拯将计就计,罪魁祸首就自投罗网了。

经过这件事,包拯很快名声大噪。百姓对这位善于断案、秉公执法的父母官十分推崇,包拯成了百姓心中的包青天。

不仅如此,包拯在历史上还以直言敢谏闻名,皇帝犯了错误,他也能面不改色、毫不畏惧地批评。

有一年,包拯在谏院 任职,当时,宋仁宗非常宠爱一位张贵妃,他爱屋及乌,要任命张贵妃的伯父张佐掌管大宋的财政大权。但大宋的祖制是不允许重用外戚的,更何况这个张尧佐也并不懂得财政。

任命消息传出后,一时间,朝野上下议论纷纷。包拯听说这件事后,连忙进宫面见皇帝。

当时,宋仁宗正跟张贵妃在御花园饮茶赏花。包拯行礼之后便单刀直入,说道:“陛下,当下国家贫弱,急需擅长理财之人,张尧佐才疏学浅,恐怕难当此重任。没有出众的才华,却处于如此之高位,必招后患啊。”

包拯说完,宋仁宗身旁的张贵妃立沉了脸色。宋仁宗见状,明白了张贵妃的意思,赶忙向包拯说道:“朕自有分寸,你先下去吧,待明日早朝再议。”

包拯的谏言起了作用,没过几天张尧佐被调任了。这一次,他先是改任户部侍郎,接着按照张贵妃的“建议”被一口气封了好几个官职:淮康军节度使、群牧制置使、宣徽南院使、景灵宫使。

包青天传奇 ——包拯为官

包拯得知后,再次来见宋仁宗,说道:“陛下,您在位快三十年了,从没有大的过失,只是近些年来对张尧佐的提拔重用有违礼法,惹人非议。此事不是您的责任,而是后宫、近臣之过。希望您能以大义为重,收回对他不当的任命,实在不行,节度使和宣徽使给他保留一个就好了,这样才能合天意、顺民情啊!”

这次宋仁宗有些生气了,沉着脸说:“你们这些谏官先是说财政之事重要,他才能不足,不堪大用,我这次给他的多是荣誉性的官职,这也不行吗?”

就这样,两人一来二去,包拯言辞激烈,唾沫四溅,居然把唾沫都喷到宋仁宗的脸上了。宋仁宗一次又一次被驳斥,竟然没有怪罪包拯,因为他知道,包拯这么做都是为了江山社稷。最终宋仁宗真的听了包拯的话,当天就让张尧佐辞去了宣徽南院使、景灵宫使的官职。

张贵妃知道了这件事,嗔怪宋仁宗。

宋仁宗埋怨道:“你只知道替你伯父要宣徽使,也不看看是谁在做谏官——是包拯啊!”

包拯连皇帝都敢顶撞,自然更不怕弹劾官员。有的官员乱收买路钱,连被包拯弹劾七次,最后被罢官;有的官员做派不当,被包拯弹劾,再不敢放肆;就连当朝宰相宋庠也因为自己做事不认真,被包拯弹劾,最终自己辞官了……被包拯弹劾的重要大臣多达数十人,被他弹劾的小官小吏,更是不胜枚举。

由于包拯敢于弹劾权贵,当时朝野上下甚至称他为“包弹”,所以只要看到官吏行为失当,就有人说:“你别忘了,还有那么一个‘包弹’呢。”

除了明察秋毫 、善于断案和敢于直谏外,传说中的包拯还有一个很突出的外貌特征——脸黑如焦炭。实际上,包拯生得面白如玉,俊朗儒雅。

那他为什么被传成黑脸呢?估计是因为他不苟言笑,整天板着脸,做事也公正严明,所以有人给他起了个外号叫“铁面包公”,铁往往看起来是黑色,所以传来传去,包拯就被传成黑包公了。

包拯一生清正廉明,在他为官前,就写过“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这样的句,意思是端正思想是吏治的根本,正直之道是修身处世的原则。包拯用这诗句来告诫自己:不管处在什么样的官位上,都得清正廉洁。

包拯在一篇《家训》里说:“我包拯的子孙如若做官,如若犯了贪污之罪,不准回到家乡,死后也不准葬在包家的祖坟里。”

这就是铁面无私的包青天,他是一代吏治的典范,而他的故事也成了后世人津津乐道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