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国之君的“日记” ——李后主之死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8-12 属于: 通俗讲史

李煜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虽然是一个亡国之君,但他在文学领域却是一个神话。他写的词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尤其是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悠远,被誉为“千古词帝”。

961年的一天傍晚,吴王李煜府邸(fǔ dǐ)的书房里亮着一豆灯光。李煜端坐桌前,双手捧着一幅画,细细地打量,他年轻的脸上充满了朝气和浪漫。

李煜手中的画是一个朋友白天送来的,请他在画上题词。李煜是南唐元宗李璟的第六个儿子,按说,皇子都会对皇位视眈眈,可是李煜偏偏对做皇帝毫无兴趣。他自幼长于深宫,爱极了琴棋书画。如今,他是个养尊处优的王爷,整日里写写画画,与志同道合之人吟作词。这样的生活,好不快活!

晚风掠过庭院里的兰花香草,阵阵幽香透入窗棂,再混合书房里的檀香、墨香,令人心旷神怡。李煜端详画作许久,这幅画里,一个老翁坐在河边钓,李煜越看越喜欢。半晌过后,他把画作在案几上铺好,用紫檀镇纸 压住四角,未加思索,提笔把以前所作的《渔父》词,写在了画卷左边:

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

花满渚,酒满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这首词里有水,有船,有钓鱼老翁,有花草,有小舟,有酒。逍遥自在,快意人生,这不就是李煜想要的生活吗?

这首词刚写完,松木铺就的走廊里,忽然响起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紧接着,几个宦官来到了书房门口。

“陛下口谕,吴王接旨!”

李煜放下笔,赶忙走到门口接旨。可他还没来得及跪下,领头宦官就一把将他扶住:“太子如此,真是折煞小人。”

“太子?!”李煜愣住了。

领头宦官谄媚地笑道:“陛下今日召集重臣商议立嗣,决议立殿下为太子。请太子这就随小人入主东宫,明日好举办册封大典。”

亡国之君的“日记” ——李后主之死

闻得此言,李煜一脸震惊,迟迟没有动静,这个消息让他有点儿消化不了。领头的以为他欢喜过度,连忙弯下腰笑道:“小人先行恭喜太子,贺喜太子。”

李煜怎么由吴王突然变成了太子呢?原来,他的几个哥哥先后去世了。如此一来,李煜就顺理成章地成了太子的第一人选。

他沉默半晌,回到案几前卷起铺在案头的卷轴,摇头苦笑道:“闲云飞于长空,野鹤游于林间,做太子如同进牢笼,何喜之有?”太子是国家的储君 ,对他人而言,这个机遇可谓三生难求,而李煜却避之不及。

时值五代十国末期,南唐呈现衰败之象。李煜虽然自知没有治国理政之才,但也只得硬着头皮当了太子,并在同年继位。

李煜登基之初,雄霸江北的大宋并没有一开始就给南唐施加压力,而是和李煜礼尚往来,还曾经派使臣前来恭贺李煜登基。在李煜登基之后的十年时间里,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先后灭掉了一众小国,只剩下了为数不多的几个敌手。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后来,赵匡胤让李煜入朝,李煜以有病为由拒绝了。这下让赵匡胤抓住了小辫子,终于,赵匡胤准备动手了。

974年九月,宋太祖赵匡胤挥师十万南下。李煜倾全国之力抗敌,但双方的实力悬殊,李煜的军事才能与赵匡胤更是不可同日而语。宋军分三路进攻,终于在第二年十二月兵临南唐都城——金陵。

都城将破之际,李煜以南唐国主的身份召开了最后一次朝会。百官到齐之后,只见李煜端坐在国主之位上,却穿着常服 ,无神的双眼怔怔地望着殿外的飞雪,一句话也不说。大殿里,众人静默而立。

半晌,李煜起身走到大殿门口,长舒一口气:“众卿,随孤去太庙吧。”

此时,城外是漫天的厮杀声;城内,李煜率领百官,穿过风雪,默默地向太庙行进。

途经教坊的时候,李煜无意中听见了乐工整理乐器的声音,他苦笑一声,心想:“国亡了,我就是亡国之君、戴罪之身,但乐工还是乐工,只是换个朝廷而已。世人都说做皇帝好,可他们哪里知道,到了亡国之际我连乐工都不如呢!”教坊里乐器的撞击声在此时的李煜听来,分明就是别离之歌。

当李煜到达太庙的时候,宫女们已经备好了祭祀的一应物品。看到这些宫女,李煜心里又是一阵酸楚:“她们在宫中这么多年,恐怕早就失去了亲人的音信。若是宋军攻进来,这些宫女恐怕不是被发配为奴,就是被遣入民间,到那个时候,她们可怎么办啊?!”李煜是个善良的人,他想对这些宫女说些什么,可话到嘴边却无从说起。这些宫女看着他,个个不说话,只是默默流泪……

后来,成了阶下囚的李煜回忆故国的时候,在一首名为《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的词中这样写道: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 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虽说赵匡胤灭了南唐,但只是为了政治上统一天下,他本人对李煜谈不上有什么仇恨,甚至有些可怜他。他把李煜带到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市),赐给他一所大宅子,又拨付了很多财物,把李煜当作闲人养了起来。李煜早年的梦想就是享清闲,而今真的做了闲人,却失去了享受闲暇的心境,终日活在对故国的思念里。

赵匡胤十分欣赏李煜的才情,每逢宫中举办宴会就会传召李煜入宫作词,以助酒兴。赵匡胤是个武人,但是他很敬重文人,也写过诗,但是写得怎么样呢?

赵匡胤写过一首《咏初日》,歌咏刚刚升起的太阳,诗里说:“太阳初出光赫赫,千山万山如火发。一轮顷刻上天衢,逐退群星与残月。”

这顶多能算一首打油诗,写得不怎么样,还不押韵。但是呢,他把自己比作太阳,这就让这首诗显得很有气势了——他要把群星和残月都赶走。

这一天,赵匡胤又派人来传召李煜赴宴。酒过三巡,赵匡胤命令群臣作些诗词,大家你作一首,我作一首,好不热闹,唯独李煜默默坐在一边,自斟自饮。

赵匡胤见状,说:“李卿才名远播,今日可否作些诗文,与大家同乐一番?”

听到“卿”这个字,李煜不由得悲从中来——昔日他是君,此时他是卿。但他不敢流露这番心思,只好勉强笑道:“陛下吩咐,小臣岂敢违命。”接着,他放下酒樽,当即作了一阙《乌夜啼·昨夜风兼雨》词:

昨夜风兼雨,帘帏(lián wéi)飒飒秋声。烛残漏断频欹枕(qī zhěn),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这阙词的意思是,昨夜风雨交加,窗帘被秋风吹出飒飒的声响。蜡烛即将燃尽,计时水漏里的水流干,我斜倚枕头,时而坐起,时而躺下,无论如何都思绪难平。人间之事如同流水,我这一生如同一场大梦。只有通往“醉乡”的道路是最平稳的,可以常去,除此之外,别的地方不能去。

李煜作这阙词之前,其他人为了讨赵匡胤欢心,也为了出风头,个个搜肠刮肚,作了二三十首诗词,赵匡胤连一个“好”字也没有说。可是当李煜作完这首词的时候,赵匡胤连连拍手称赞:“好!好!好!好!好哇!”

古代文人作诗词,一般喜欢用典故。典故就是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没有读过多少书的人有的根本听不懂这种诗词。赵匡胤是武人出身,读书不多,所以别人作的诗词,他一般很难听懂。他说《乌夜啼·昨夜风兼雨》作得好,可能好就好在李煜没有用一个典故,用白话作了一首意味无穷的词。其实,这可能也是李煜的词在后世备受推崇的一个原因。

赵匡胤的五个“好”字刚说完,一个大臣就阴阳怪气地问道:“李大人的词,句句含愁,请问这愁从何来呀?”

李煜苦笑道:“亡国之人,戴罪之身,为何不愁?”

那人觉得抓住了话柄,立刻向赵匡胤告状:“陛下,李煜既已入我大宋,就是大宋之臣,他却一心不忘旧国,此乃不敬之罪!”

另外一个大臣赶忙附和:“是啊,陛下,李煜此前就作过许多大逆不道之词,应该严惩!”

赵匡胤大笑道:“哈哈哈,李卿只是舞文弄墨,并无他意,众卿言重了。”

百官听闻皇帝如此说,只好悻悻地闭了嘴。

李煜向赵匡胤鞠了个躬,投去了感激的一瞥,赵匡胤示意他坐下,不必多礼。赵匡胤知道李煜的《乌夜啼·昨夜风兼雨》表达的是对故国的思念之情,也知道李煜作过很多怀念故国的词。他之所以不把这些放在心上,一是因为南唐已经亡了,李煜是孤家寡人,对大宋没有任何威胁;二是因为赵匡胤本身心胸宽广,他理解李煜作为亡国之君的郁闷,心想他抒发一下郁闷又怎样呢?这也是赵匡胤自信和仁厚的体现。

对此,李煜心中十分明白。他知道,在宽厚的赵匡胤面前,自己并无性命之危,只有亡国之苦。

然而,到了976年的冬天,随着赵匡胤去世、赵光义 登基,李煜的处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宋太宗赵光义对待李煜的态度和哥哥赵匡胤完全不一样,他很忌讳李煜说起故国,可偏偏李煜的政治嗅觉很迟钝,并没有察觉到这一点。

978年七月七日,这天正是李煜的生日。李煜望着如钩弯月、灿烂星河,念及千里之外的故国,一时间悲从中来,于是念起了之前作的一阙《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词: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词写尽了李煜对故国的思念,可他万万没想到,他的生命将在今天走到尽头,他对故国的思念也将随着他生命的消逝而终止。

正在李煜闷闷不乐地喝着酒,望着头顶缥缈的月和明亮的星,脑中和眼里尽是故国的山河、故国的屋舍、故国的人物时,一杯毒酒,正在送来的路上。

一队人突然闯进门来,为首的一名宦官端着一只酒壶,高声宣道:“陛下有旨,今日乃陇西公李煜生辰,特赐御酒一壶。”

李煜闻言,先是愣了一会儿,因为宋太宗赵光义从来没有派人给自己送过生辰礼物。随后,他突然明白了,牵起嘴角,苦涩一笑:“亡国之君苟活于世,伤己心神,碍人眼目。我命早该绝,如此甚好,甚好啊!……”

李煜端起宦官斟好的一杯酒,静静地慢慢饮下。不知道在端起酒杯的那一刻,李煜有没有祈祷过下辈子只做一个河边垂钓的渔翁,潇洒自在,快活一生。

从亡国被毒杀,李煜只活了三年,但在词坛史上,这是极为关键的三年。

此前,李煜所作的词脂粉气一直很重,南唐亡国之后,从《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开始,李煜的词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不再写花花草草、莺莺燕燕,而是开始写去国怀乡、凄凉沧桑之感。在生命的最后三年里,随着对前尘往事的追忆和反思,李煜的眼界越来越开阔,他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绝佳好词。

可以说,没有李煜,就不会出现与唐诗并驾齐驱的宋词。在李煜之前,词是酒肆歌伎所唱的艳曲。李煜之后,词广泛进入了知识分子的世界。所以,今天的我们才可以读到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岳飞的“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辛弃疾的“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姜(Jiāng Kuí)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追根溯源,这一切都在于李煜开拓了词的格局和境界。可以说,正是因为李煜,词才从曲曲折折的小溪变成了汪洋恣肆的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