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才子是“怪胎” ——清代文人合集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8-12 属于: 通俗讲史

科举考试以来,“学而优则仕”成为大多数文人的座右铭,他们把取得功名、当上大官作为毕生追求的目标。但是在清朝,有这么三位文人,他们才华横溢,却不走寻常路。这三位才子分别是“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性灵派三大家之一的袁枚和以博雅见称的纪晓岚

卖画老头不卖画

1753年的夏末,扬州城里,一个身材肥胖、农民打扮的人垂头丧气地从一间书斋出来。他指着门口贴着的一张公告说:“先生既然明码标价,就是卖画求财,为何偏偏不卖我啊?”

这时,一个精瘦的老头踱出门来。他一身布衫,满脸皱纹,一双三角眼神采奕奕:“你身躯肥硕,细皮嫩肉,哪里有一丝农户的样子?我的画绝不能卖给你这种人!”

这个不肯卖画的老头名叫郑燮(Zhèng Xiè),号板桥。一年前,这位郑板桥还是山东潍县的知县,现在怎么卖起画来了呢?

郑板桥任职潍县的时候,有一年遇到了灾荒。他不忍心百姓受苦,等不及朝廷的旨意就私自下令放粮赈灾,还命令当地的大户轮流开设粥厂救济灾民。不光如此,他自己也是节衣缩食,捐出微薄的俸禄。然而,郑板桥因此得罪了顶头上司和富商大户。他索性辞官,回到扬州,从此寄情山水,卖画为生。日子虽然清贫,但他却得到了身心的自由。

郑板桥给自己立了个规矩,他的画有“三不卖”:达官贵人不卖,够了生活费不卖,不高兴不卖。

郑板桥极有才华,他的、书、画堪称三绝。他在绘画时还有一个癖好,就是平生只爱“瘦竹、蕙兰、怪石”,一生只画“竹、兰、石”三样,大概是因为这三样东西代表着中正、高洁、坚强吧。

能当大官的人不当官

乾隆皇帝年间的一个春日,金陵城外的山道上,一驾车缓缓停了下来。车上下来一个官员,一下车就径直脱下官服,从车里拿出几个礼盒,随后嘱咐随从:“你们不必往前了,在这里等我就好。”说完,官员只带上一个书童,匆匆往山上走去。

又是停车马又是脱衣服,这是要去干什么啊?

赶了半天路,书童气喘吁吁地问:“大人,这随园还有多远啊?”

“这里已是随园了。随园主人很欣赏唐代诗人所写的‘放鹤去寻三岛客,任人来看四时花’,所以随园没有围墙。”

两人举目遥望,只见半山牡丹,几畦水田,楼馆台阁点缀其间。百姓三五成群,携儿带女,流连玩赏,其乐陶陶。

很快,官员被引入一桌宴席。一桌子客人,有文坛才俊,有大官巨贾,甚至还有皇室贵族。这些人都围着一位中年人谈笑风生,此人个头不高,英俊潇洒,淡定从容。

“人说随园先生是山中宰相、诗坛盟主。今日一见,果然非比寻常!”

“哪里,哪里。”

这些才子是“怪胎” ——清代文人合集

这位随园先生名叫袁枚,他二十四岁便中进士,曾任溧水、江宁等地知县,三十多岁辞官隐居于南京小仓山随园,过起了无拘无束的生活。正因如此,人称袁枚为“随园先生”。

袁枚日日在这里举办盛大的文化聚会,没几年,随园就成了名动天下的文坛圣地。人们争相来随园拜访,无论官阶品级、身份高低,都要褪去官服,轻装简从,步行上山。

中国文学史上自古以来就有“文以载道,诗以言志”的传统,文和诗都被当作载体,要承担起弘扬道义和志向的责任。但是袁枚提出“性灵说”,主张写诗文要发自内心,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他说出了无数文人内心的渴望,也成了当时的超级偶像。

袁枚的《随园诗话》《子不语》等作品,直到今天仍被奉为经典。尤其是《随园诗话》,它是清朝影响最大的一部诗话,是一部关于诗歌美学和诗歌理论的有为之作。《随园诗话》所论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从诗人的先天资质,到后天的品德修养、读书学习及社会实践;从写景、言情,到咏物、咏史;从立意构思,到谋篇炼句;从辞采、韵律,到比兴、寄托等各种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以及诗的修改、鉴赏、编选,乃至诗话的撰写,凡是与诗相关的方方面面,可谓无所不包。

会说话的人不说话

一天,在直隶的献县,几个孩子在一条小道上玩球。突然,“嗖”的一声,这球直直飞入了一顶路过的轿子。孩子们一看,吓得瑟瑟发抖——这轿子,是知府大人的官轿啊!

这时,一个孩子淡然走到轿前,躬身行礼道:“惊扰了大人,是我们不好,烦请大人还我们球。”

知府大人掀起帘子,认出了面前的孩子,开口便道:“童子六七人,唯汝狡。”

孩子脱口而出:“太守两千石,独公……”

“独我如何?”

“您若将球还我,自然是独公廉;您若不还我球,那就是独公贪……”

“哈哈哈,好小子,不负神童之名,伶牙俐齿!”

这个神童名叫纪昀,字晓岚。后来,他以二甲第四名,也就是全国第七名的成绩中了进士,成了乾隆皇帝的文学侍从。

年轻时的纪晓岚倚仗着自己的一张利嘴,嬉笑怒骂,常常说些旁人不敢说的话。可是后来,他给自己起了“观弈道人”的称号。观弈,就是观棋,观棋不语真君子。他是要做个旁观者,少说话。

伶牙俐齿的纪晓岚为什么要少说话呢?这要从一套书说起。

1773年,纪晓岚奉命担任《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四库全书》是一套洋洋巨著,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共著录书籍三千多种,七万九千多卷,先后有三百六十多位官员参与编纂。

《四库全书》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共缮写了七部。第一部《四库全书》完成后贮藏于故宫文渊阁,其余六部分贮于盛京(今沈阳)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热河(今承德)文津阁、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杭州文澜阁,共成七部《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完成之后,乾隆皇帝又进行了仔细的审阅。

1787年六月的一天,承德避暑山庄内,纪晓岚和同僚们跪了一地。

乾隆皇帝把一册书丢在地上,怒道:“漏洞百出,应删不删,总纂当负其责!”

纪晓岚脑袋“嗡”的一声,冷汗涔涔冒出,一阵寒意直逼心口:“历代作品,与现下毫无关联,皇上竟然能解读出谋逆之意!伴君如伴,定要慎之再慎!”

《四库全书》收集了历代重要的典籍,而乾隆皇帝在这些作品里的某些字句中竟然解读出危害其统治的意思,一旦发现这样的文字,就要责罚编纂者。纪晓岚就曾因此被记过处分三次,他的同僚有的甚至被罚得倾家荡产。

之后,纪晓岚时时提醒自己,少说话,多做事。后来他就躲进书斋之中,认真编书写作去了。

纪晓岚在其代表作《阅微草堂笔记》里写下了很多精彩的故事,也许,正因为他深刻感受到制度的压迫,所以只能将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观察和对人心的认识写进一个个故事里。

其实,不论是郑板桥的画、袁枚的随园,还是纪晓岚的小说,都是他们内心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