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的“灭火器” ——清代能臣合集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8-12 属于: 通俗讲史

清朝康熙皇帝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三位皇帝的领导下,缔造了康乾盛世。不过,再繁荣的盛世也难免有乱象,这些大大小小的乱象让皇帝们很头疼。还好,三位皇帝手下有一群治世能臣,其中有三位独具一格,分别是于成张廷玉、李卫。

知州大人当乞丐

1669年,湖广黄州府歧亭镇外,几个壮汉大摇大摆地走在小路上。他们满脸横肉,肩扛大刀,刀尖上还挑着几个刚刚抢来的包袱。壮汉身后,一个老乞丐点头哈腰,满脸谄媚。

大王是歧亭镇上的真老!小的仰慕大王很久了,小的愿为大王做,求大王赏口饭吃啊!”

“哈哈哈,算你有眼力,本大王就留你打打杂!”

“谢大王!”

老乞丐千恩万谢,背起大汉丢过来的包袱,嘴角浮起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他跟着几人一路进山,到了土匪寨。

十几天之后,土匪们正在寨中吃肉喝酒,忽然听见寨外一阵嘈杂。

“大王,官兵来了!”

“什么?官兵怎么找来了?从小道跑!”

土匪们慌忙朝后门跑去,哪知刚出后门,就见一队官兵手持长枪,把路口堵得严严实实。官兵中间有个精瘦的老头,身着官服,傲然而立。

“咦,你不是那个老乞丐吗?”

“来人,把这些悍匪给本官绑了!”

一个乞丐,怎么摇身变成了大官儿呢?其实,这老头根本不是乞丐,他叫于成龙,是上任不久的黄州府同知。当时,黄州匪盗横生,打家劫舍,欺凌百姓,历任知州都拿他们没办法,因为根本不知道他们的老巢在哪里。而于成龙呢,他化身乞丐,上演了一出卧底擒匪计,最终除了匪患。

不爱说话的首席大臣

1724年的一天,朝堂上雍正皇帝看着一封奏折,眉头越皱越紧:“浙江广东一带,流民集于山野,列位臣工认为该如何整治啊?”

“皇上,流民来去任意,若结党盗窃,定成地方祸害。当缉拿流民,绳之以法,以儆效尤。”

“是啊,皇上,刁赖之民,当缉拿严惩。”

大臣们你一言我一语,都赞成把流民抓起来严办。这时,一个人高声反对:“皇上,万万不可!”

众人闻声望去,交头接耳。

“哟,这个闷葫芦今儿怎么开口了?”

“是啊!稀奇!稀奇!”

“所谓流民,多是困苦百姓,出于无奈而流落他乡。流民聚集容易有贼匪混杂其中,若贼匪煽动众人,则为祸地方。故流民要治,但须先加以区别考察,否则有失公允,会激起更大的民乱。”

盛世的“灭火器” ——清代能臣合集

说话之人叫张廷玉,二十八岁便成了皇帝近臣。张廷玉平日里沉默寡言,很少开口,他的座右铭是“万言万当,不如一默”,意思是说:就算你说什么都合适,也不如沉默。但是关键时刻,张廷玉绝不沉默,即使与所有人意见相左,他也坚决发声。

很快,雍正皇帝照张廷玉之意下旨,任命有能力、有操守的官员深入流民中间,明确区分民和匪,对百姓不予惩罚,安抚他们好好生活;对匪徒缉拿审讯,毫不手软。

没过多久,流民问题解决大半。

不识字的大官

1726年夏天,正值乡试期间,浙江巡抚衙门里,一个说书老人正说得兴起。他对面,一个中年汉子蹲坐在椅子上,边听边抹眼泪,越哭越伤心。说书老人忍不住停下来,哭笑不得。

“大人,这评书说来解个闷儿罢了,您何必当真呢?”

“我平生最见不得忠良受苦,奸佞得逞……”这汉子说着,又抹了一把眼泪。

“大人,不好了!有上千名乡绅带着家丁到钱塘县衙闹事。”

“什么?”这汉子闻言腾地跳下椅子,捞了件官服就飞出门外。

这名汉子叫李卫,时任浙江巡抚,是从二品大员。古代的文官,大都经过科举考试,所以出口成章,才华横溢,可这李卫却大字不识几个。这么个“文盲”却是雍正皇帝最欣赏的封疆大吏之一,他到底有什么本领呢?

话说这李卫飞奔到现场,只见一大群衣着华丽的乡绅带着家丁堵在钱塘县衙门口抗议,高喊:“取消‘摊丁入亩’政策!”“要是不取消,我们还要叫商人罢市!”

李卫一声大喝:“来人!把带头闹事的,尤其那些个穿绫罗绸缎的,给我绑起来!”

“谁敢碰我?我家祖上可有功勋。”

“抓的就是你这种人!把这个肥头大耳的,给我第一个绑了!”

衙役蜂拥而上,把在县衙门口闹事的恶绅悉数抓获。

这些有钱人为什么要闹事呢?这是因为雍正皇帝即位后推行一种新的赋税制度,叫作“摊丁入亩”。简单说,就是把原本按人头收税改为按土地面积收税。这一改,没地的百姓们就不用交税了。可是这些大地主地多,交的税也就多。于是,他们想尽办法阻挠新制度的推行。这次他们故意趁乡试闹事,就是为了给巡抚李卫一点颜色看看,因为两年前,这些乡绅用了同样的办法,前任巡抚经不住闹腾,将“摊丁入亩”暂缓推行。哪料李卫完全不吃这一套,毫不手软,把带头闹事的乡绅全抓起来,严厉查办。

之后,浙江的“摊丁入亩”实行起来,再也没有遇到大的阻碍,这项制度很快得以在全国大范围推行。通过这项税收改革,不仅穷苦百姓的担子轻了,短短几年内,清政府的国库收入也增加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