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将的巅峰之战 ——平壤之战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8-12 属于: 通俗讲史

16世纪末,明朝还有一位征倭名将。他凭借平壤一战威名远播日本和朝鲜,“以勇武善战有声,一时推为第一”。他就是辽东总兵李如松

1592年,在日本,一位老人在书房里写下了一句话:“不屑国家之隔,山海之远,直入大明国,使四百州化我俗,施王政于亿万斯年,此乃吾之夙愿。”字里行间,侵略之心昭然若揭。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统一日本的丰臣秀吉。

一晃三个月过去了,一支十几万人的军队乘着七百多艘战舰,浩浩荡荡从日本港口出发,目标直指朝鲜。

不是要入侵大明吗?为什么要打朝鲜呢?原因很简单,大明与日本隔海相望,而朝鲜是明的附属国,位于明的东北面,攻下朝鲜就相当于打开了大明的“东北门”。

不到半年时间,日军迅速攻占了朝鲜大部分领土。

一封封求援书、一个个求援使者不断涌向大明。

丰臣秀吉原本笃定大明不会出兵。可他赌错了!

1593年正月,四万明军浩浩荡荡地开进朝鲜,直抵朝鲜重镇平壤,领兵之人正是辽东总兵李如松。

草木凋零,呼啸的北风将平壤城上的日本军旗吹得“呼啦啦”作响,高大坚固的城墙将城内外隔绝如两个世界。城内,是近两万名戒备森严的日军第一军团;城外,是人生地不熟的明军。

这场仗,能打赢吗?

李如松先派人观察地形、了解情况,发现平壤城东南西北都有城门后,他思索片刻,大声说道:“听我将令,攻城南、北、西门,留东门不攻。”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独独空着东门呢?

李如松将主力集结在西门、北门,布阵完毕,他手臂一挥:“擂鼓,攻城!”

城内,日军立即架枪准备射击。可是等了半天,明军却并未前进,反而在原地列出了奇怪的阵形:上百名士兵,两人成一组,架起了上百个奇形怪状的武器。这武器呈圆筒状,两米多长,黝黑发亮,斜立在地上,黑黝黝的口子直冲着城墙,让城头上的日军心里发颤。

“不好!全军趴下!”日军将领话音刚落,地面立刻发出了一阵惊天动地的轰鸣。

伴随着震耳欲聋的巨响,城墙上立刻冒起了冲天火光,激起无数石块。铅锭从天而降,劈头盖脸地砸向日军,眨眼间,城头上的日军已有大半伤亡。

这个威力无比的神秘武器正是“佛郎机”大炮,这种佛郎机大炮是由葡萄牙商船带到中国的,后来明朝仿制了几百尊。

这种新式火炮,射程可以到两公里。更有意思的是,明朝人对佛郎机大炮做了改制,使这种大炮的装弹时间大大缩短,以致敌人会感到这种大炮像是在连发,威力巨大。

砂石遮天蔽日之际,无数明军齐声呐喊,踏过结冰的护城河,搭起数百架坚实的云梯,势不可当地向城头攀去。

名将的巅峰之战 ——平壤之战

数十年来,倭寇在明朝横行,日军原以为明军不堪一击,没想到他们作战如此勇猛。

慌乱之下,日军龟缩在城内不出,并集结火力向城下发射火铳、箭矢。此时后方突然传来战报:南门失守了!

让我们把时间拽回炮击之前,把目光投向平壤城南门。

镇守在这里的是叛投日本的五千朝鲜军,他们本来严阵以待,然而,前来攻打南门的竟然是一支朝鲜军。这时守军瞬间卸掉了警戒心。他们并不是心软了,而是认为同是朝鲜军,我知道你的斤两。不仅如此,他们还挑衅似的让“敌人”直接跑到了城墙之下。

可谁承想,这群“朝鲜军”刚刚到城下便迅速扔钩子,架云梯,守城士兵还没反应过来就被这些攀上城头的“朝鲜军”砍下了脑袋。厮杀之间,有人眼尖地发现这些攻城之人在朝鲜军装下赫然露出了金灿灿的甲片。原来,他们根本不是朝鲜军,而是明军。

可是为时已晚,朝鲜叛军不多时便被明军杀得干干净净,南城门被攻陷。

一门失守,全军皆慌,日军乱作一团之时。又是一声巨响,明军的佛郎机大炮把西门、北门轰开了。

眼见着明军从四面八方涌来,日军慌不择路,只好朝唯一一座没有被明军攻击的城门——东门逃去。然而,他们刚逃出去就被埋伏在门外的明军一举击溃。

这正是李如松最初不攻东门的原因——《孙子兵法》曰:“围师必阙。”如果四面合围敌人,围得太死,很可能促使敌人下定决心拼个死网破。相反,如果故意给敌人留一个缺口,就可能使敌人在逃跑还是死战之间摇摆不定,露出破绽。

明军与日军的第一战,明军凭借重火器和李如松的精妙指挥大挫日军第一军团。收复平壤之后,李如松率人迅速收复开城、汉城等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