啄木鸟大臣 ——明朝言官二三事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8-12 属于: 通俗讲史

历史上,很多朝代都会有专门给皇帝、百官提意见的官员,明朝也不例外。这种官员叫言官,他们就像啄木鸟一样,凭着一张嘴孜孜不倦地把树啄开一个洞,吃掉树干里的虫子,让这些树干能及时地得到治疗,以免腐烂坏掉。

圣旨也不行

洪武年间的一天夜里,在南京奉天门,一群太监正领着一伙女乐 (nǚ yuè)往门内走去。

突然,一个人拦住了他们,说道:“女乐不准入内。”

为首的太监扯着尖尖的嗓子说:“大胆!我有圣旨在身。”

“大明内宫规定,女乐不得入内!有圣旨也不行。”

这拦路之人竟然敢违抗圣旨!他是谁呢?他叫周观政,是个监察御史,也就是言官。他官居八品,专门负责治安管理、审理诉讼、缉捕盗贼。

太监回宫后,将此事禀报给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居然苦笑了一下,便传口谕,不让女乐入宫了,还加上一句:“周观政说得对,让他回去休息吧。”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周观政竟然不肯走,坚决要皇帝亲自来说。最后,朱元璋只好亲自出宫,对周观政说:“因为宫中音乐缺乏,我想让内宫人学习。现在朕已经后悔了,你所言极是。”左右侍从没有不惊讶的,周观政这才回家睡觉去了。

一个八品的小官,居然敢要求皇帝亲自出来给他解释!更奇怪的是,皇帝本人居然真的就来了!

这是因为言官制度是朱元璋亲自设置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言官直谏皇帝、鞭策百官。明朝的言官虽然品阶不高,但是权力很大,国家的所有大事小情,皇帝和大臣的所有公事,甚至私事,他们都可以提出意见,有话便说,说错了也不受罚。

朱元璋的初衷就是希望言官能像啄木鸟一样,发现问题后能刨根究底,让皇帝和百官上改正,以免他们犯了错误而不自知,埋下大患。

活埋也不怕

在明成祖朱棣时期,有一位言官名叫陈谔。无论是皇亲国戚还是朝中大臣,只要是犯了事,陈谔都毫不犹豫地弹劾。但如此尽职尽责的言官却不得皇帝的欢心,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陈谔的嗓门太大了,他只要一上奏,本来安安静静的朝堂就像是响起钟声,这让朱棣很不舒服,怀疑他是故意所为。

因为声音大,朱棣罚他饿了几日。几天之后,陈谔已经奄奄一息了。他被带到了朱棣面前。

朱棣问道:“你服不服?”

没想到的是,陈谔站都站不起来了,一发声却依旧声如洪钟:“臣诚服天子之威,但身为言官,必须遵从良知,尽忠职守!”

朱棣大吃一惊:“你的嗓门怎么还如此之洪亮啊?”

“天性使然!”

朱棣意识到他天性如此,并且给他起了个外号,叫作“大声秀才”。

有一次,陈谔因为直谏上奏让朱棣下不了台。朱棣大怒,传圣旨:“坎瘗 (kǎn yì)奉天门,露其首。”

也就是说,皇帝命人在奉天门外挖了一个坑,把陈谔活埋在坑里头,只露出头来,就像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一样。

陈谔被埋在坑里,“口能言,身不能动”,不吃不喝整整七天,竟然没死。朱棣深受触动,让他官复原职。

打死也要说

1540年,明世宗嘉靖皇帝下了一道圣旨,让年幼的太子监国,自己则去潜心修道一两年。

这荒唐的圣旨一下,满朝官员无不愕然,但没有一个人敢说话。这时,一个叫杨最的官员提出异议,对嘉靖皇帝的做法表示质疑。这下,惹得嘉靖皇帝大怒,立刻把杨最打入诏狱,将其重杖。结果,还没打完,杨最就死了。

第二年二月,下了点小雪,严嵩等人作颂称贺,取悦嘉靖皇帝。监察御史杨爵却上书说这不是祥瑞之兆,极力劝谏皇帝。

他在奏疏里的第一句话,就能让人惊出一身冷汗:“今天下大势,如人衰病已极。腹心百骸,莫不受患。即欲拯之,无措手地。”意思是,现在国家的形势,如同病入膏肓之人,五脏六腑都坏了。即使神医妙手,面对这样的病人,也是束手无策。让一个国家变成这样的罪魁祸首就是皇帝,所以奏疏一开始就将皇帝狠狠指责了一顿。

除此之外,他还从四个方面展开批评:第一,国家动荡,而皇帝只顾大造祭坛,愧对祖宗;第二,皇帝不上朝,不见大臣,不称职;第三,皇帝迷信鬼神,自欺欺人,让后人耻笑;第四,皇帝任用奸臣,不让人发表意见,这是昏君所为。

这封奏疏相当于把嘉靖皇帝指着鼻子骂了一顿,这样激烈的言辞,普通人尚且难以忍受,更何况高高在上的皇帝呢?果然,嘉靖皇帝勃然大怒,立刻命令锦衣卫抓捕杨爵,一顿棍棒下来,几乎把杨爵打得断了气。可神奇的是,第二天,杨爵又醒过来了!

啄木鸟大臣 ——明朝言官二三事

有人站出来声援杨爵,结果有两个人被杖毙,两个人坐了牢。可偏偏杨爵就是打不死,拖不死,也饿不死。他不但没死,反而一天一天地康复了。

为什么明明知晓有人因为谏言被皇帝处死,杨爵仍然敢上疏呢?为什么在杨爵被打之后,还有人前赴后继呢?

因为就像啄木鸟的天职是啄出害虫一样,言官的本分就是毫不犹豫地指出皇帝和百官的错误。一只称职的啄木鸟,不会因为害怕嘴巴受伤而放弃捉害虫;一个尽责的言官,更不会因为害怕性命不保而放弃说真话。

整个明朝,有一批又一批的言官坚守啄木鸟的职责,不厌其烦地指出皇帝和百官的错误,哪怕因此死于杖下、刀下,也前赴后继,在所不辞。按明制,明朝的言官群体维持在二百名左右,堪称历史之最。我们在前面讲过的杨继盛和这里讲的杨最、杨爵都是明朝有名的言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