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满
满-通古斯语音译。原意为“因兴奋而狂舞者”,后作为萨满教巫师的通称。在中国北方的满、蒙古、达斡尔、锡伯、鄂温克、鄂伦春、赫哲等信仰萨满教的民族中,都通行萨满这一称呼,但各民族也仍保留有自己的称呼。被认为是人、神之间的使者,最能通达、知晓神的旨意,是神灵的代理人和本氏族的保护人。其职责主要有三个方面:在宗教节日或重大事件发生时为氏族祭祀祈祷;为氏族的生产活动祭祀祈祷,并为氏族成员祈子繁育;为氏族成员跳神“治病”。萨满地位崇高,不仅在祭祀中扮演主角,而且在社会生活中也有很大作用,往往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者。
在我国古籍中,最早出现“萨满”一词是在关于女真人的记载中,译为“珊蛮”。宋代《三朝北盟会编》载:“兀室(即完颜希尹)奸滑而有才。……国人号为珊蛮。珊蛮者,女真语巫妪也。以其通变如神。”主要为族人消灾治病,并为人求生子女,还参与当时的重大典礼和各种祭祀活动。祭祀祖先、社稷、风雨雷师、岳镇海神时,以及为皇帝即位、受尊号、纳后、册名、巡狩、征伐等举行的奏告祖先天地的仪式中,都有萨满参加或主持。
一般认为,萨满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早期多为女性,并往往由氏族首领兼任。后期,男萨满逐渐替代了女萨满,但至今仍有女萨满存在,并且萨满服饰也仍以裙装为主,被认为是早期女萨满的历史遗迹。早期的萨满多为氏族萨满,在本氏族中产生,并为本氏族服务。后期分化较大,氏族萨满与跨氏族的流动萨满、祭祀萨满与治病萨满、占卜萨满等方面的分化逐渐扩大,萨满种类也不断增多。早期萨满平时并无特权,只是受人敬重,祭祀跳神时也不取报酬。在一些历史上曾建立统治政权的民族如蒙古族、满族中,萨满也曾与统治者形成了密切关系,一定程度上具有了政教合一色彩。近代以后,由于宗教活动的集体性、固定性逐渐向个体性、随意性演化,萨满也在不断走向衰落,至今已较为少见。
早期的萨满传承一般不是世袭,而是通过“神选”方式产生,用各种奇特的方式在本氏族中挑选具有萨满“特殊品质”者担任。后期则一般在老萨满亲属中产生。一般有以下几种产生方式:老萨满用神选方式选定接替人;久病不愈者经萨满诊治而突然痊愈,被认为“有缘”而成为萨满;孩童有病难治,其家长祈神保佑,并许愿如病愈则当萨满,病愈后可去学萨满;由族人推选几个品貌端正、口齿伶俐、敏慧好学的青年跟本姓萨满学习,学习优秀者并通过了考验,可成为新萨满。但无论何种方式产生的候选人,必须经过“领神”仪式,继承了老萨满所领受的保护神,才能被氏族所承认,成为正式萨满。
萨满有特定的服饰、法器。不同民族或不同氏族有所差异,常见的服饰有神衣、神裙、神帽、神靴等,并配有特定的饰物;常见的法器有神鼓、神鞭、神镜、神刀、神杆以及各种神偶。服饰、法器均被认为具有超自然的神力,是萨满举行宗教活动时必不可少的神具。
达斡尔族萨满服饰
内蒙古蒙古族察哈尔萨满像
中国原始文明的其它文章:
- 做水鬼
- 做七扫荡
- 做客忌
- 做醮
- 做箭桥
- 做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