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舞
满族的神舞是神祭中保留的原始舞蹈。有手持“金晃铃”、“银晃铃、“铁晃铃”,翩跹起舞的“玛苏密舞”(“玛苏密”或称“玛克依瞒尼”,即舞蹈神,她的舞蹈典雅秀美);有手持双槌飞舞的“蛮特舞”(蛮特是洪荒初开时的创业始祖神,其舞蹈古朴强劲);有代表“按巴瞒尼”的“托里舞”(按巴瞒尼是祖先英雄神的首神,在创业中功勋卓著,托里即萨满的神器铜镜,女真镜舞在辽金时就已著名;有旗旌招招、兵器闪亮的“巴图鲁瞒尼舞”(即勇士舞,整个舞蹈犹如八旗将士出征,英勇、壮烈);有萨满持马叉舞的“多霍洛瞒尼舞”,多霍洛是祖先神中的一位孤胆英雄,舞蹈表现他的高超武艺;有花棍翻转的“朱禄瞒尼舞”(这是表现英雄高超技艺的“双人舞”);有模仿女神轻盈柔美的甩袖舞,等等。这些舞蹈都是歌颂祖先英雄神的神威,动作大,舞姿别致,充满了传奇色彩和尚武精神。
萨满舞蹈中最有特点的是模拟各种神兽灵禽的“动物舞”。因各姓氏供奉的图腾和动物神祇不同而异,常见的有鹰神舞、雕神舞、鸠神舞、蟒神舞、虎神舞、野猪神舞、金钱豹神舞、火龙神舞、熊神舞、水獭神舞等等。这些舞蹈把各种动物的动态神姿表现得惟妙惟肖,个性鲜明,如鹰神雕神的舞步是步步生风的“八字步”,即鹰步,舞蹈中,“神灵附体”的萨满急速旋转,俗称“转弥罗”,表现这些“阖族永世的神主”,从九霄云外飞旋而来的神姿;表现蛇蟒之神,萨满则在地上蠕动爬行;熊神舞时而蹦跳,时而人立,拙巧相间,活泼可爱;水獭神则搅水飞石,竟有活鱼蹦出。有的舞蹈颇有戏剧性,如百兽之长——虎神要嬉戏虎崽;南山北山之王——野猪神则像个幼童,喜欢扑食、逗乐玩耍;汉军祭礼中的“神鬼大战”更像一台神话舞剧。
在古代的野外祭礼中,也有各种舞蹈。如星祭中萨满身围百裙,手摇腰铃或洪乌(铃),两肘扇动象征布星女神卧拉多妈妈飞翔在天的英姿。火祭中的“闯火阵”,柳祭中的“神柳女”,祭山川河流时都有大量的舞蹈成分。萨满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较多地保留了其原古风貌。
土族神舞流行于青海的同仁等地,于每年一度的“六月会”上演出,意在讨得神灵喜欢和护佑,达到庄稼丰收、人畜平安的目的。参加舞蹈者,有男有女,男子以青壮年为主,还有部分五十岁左右者和未成年的少年儿童。女子则全部为未婚姑娘,十岁左右儿童至二十岁左右皆可参加。参与舞蹈者的穿戴十分讲究。男子身着藏袍,系彩色腰带,头戴礼帽或红缨帽。也有的村寨不戴帽子,头盖一块叠起的新毛巾,用带有丝穗的假发辫盘系头上固定毛巾;有的村寨则以红、黄、绿三色布巾包头。脚穿特制的高筒花袜口的白色或蓝色布袜,扎着红色或黑色布绑腿,蹬云头图案的宽脸黑布鞋。也有的脚穿高腰藏靴,不打绑腿。手拿绘有龙、如意宝、莲花等彩色图案的单面扇形羊皮鼓。脖子上挂有红色或绿色、黄色的彩绸吉祥带。有的村寨的人则不拿羊皮鼓,手持折扇、毛巾。参加舞蹈的姑娘们身着华贵而古老的土族长袍,腰不系带,头不戴帽,发不梳辫而披于背后,脑后及腰际处分别由传统的饰物“波特”和“策日”固定。神舞由巫师主持,熟练的年长者敲锣打鼓指挥。舞蹈节目共有十余个,有男女都参加的集体舞,也有姑娘们单独表演的集体舞,更多的是男子们演出的集体舞,还有男子独舞。舞蹈在院子较大的村庙或在广场中举行,庙院或广场正中煨着桑堆,神殿或广场的一面供奉着祭祀的神灵。首先表演的是男女都参加的请神舞。献舞者从左至右舞成圆圈,向四方敬拜,迎请众神降临凡间,观看舞蹈,与民同乐。此舞动作缓慢舒展,庄重虔诚。接着表演的舞蹈中,姑娘们表演的“都拉固”颇具神韵,她们手捧哈达,微低着头,迈着缓慢的舞步,前跨三步,悠悠下蹲至半蹲状后缓缓升起,反复三次后转向桑堆缓缓下蹲敬拜,再起身恢复原位,跨步前行,重复上述动作,舞至神像一面,横排数行,向神灵蹲拜敬祭后退场。节目庄重、飘逸、文雅优美。男子们表演的海螺舞、如意旋宝舞粗犷豪放,鸟舞、白雕鼓翅舞轻松活泼,马绊舞灵活优美,旋风舞、白马跃河舞急促奔放,祝福舞、送神舞则欢快热烈。
中国原始文明的其它文章:
- 做水鬼
- 做七扫荡
- 做客忌
- 做醮
- 做箭桥
- 做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