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龙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7-30 属于: 中国原始文明

湖南西部、贵州东部等地苗族重大祭神庆典之一。在传统观念中,是富贵吉祥的象征,认为龙神司掌着人间的兴盛或衰败,每个家庭如遇风调雨顺、五谷丰收,或是添福添寿、诸事顺心,便是龙神赐福,就要举行“接龙”仪式祭谢神灵。接龙的时间一般在每年农历九月或十月,为时一天。接龙仪式以家庭为单位举办。事前,先请族中识天文地理的长辈择定吉日,再请精通苗史、苗俗的巫师施度法事,并通报舅辈、亲戚朋友、家族兄弟。祭家要准备一头小花、一只白公以及糯米粑、小米粑、五色纸和一匹白布。祭前三天,将自家屋里屋外打扫干净。祭前一日,巫师前来家中,安排应做事宜。首先在堂屋前设龙神座,用一晒席铺于屋内地上,屋内摆一小方桌,屋外摆一大方桌。主人拿一匹白布给巫师,从屋外抛向屋内,再用竹篾和彩纸扎一龙头,插于门外大方桌前,表示一条龙卧于家堂中。大小方桌上各摆一升白米、五个酒碗、五堆糯米粑、一尊香炉。方桌两侧贴若干剪成尖齿形的五色花纸条幅。堂屋晒席上垫花布,上面置满金银首饰、绣花衣裙等物。席中央和四角上摆五个长形木盘,木盘中放五条龙形糯米粑即“龙粑”。席中央木盘正前面并列摆五个青花碗称“龙碗”。晒席两侧摆若干柱形糯米粑和小米粑,称“金柱银柱”。神座旁摆专供“龙公”、“龙母”用的包袱、雨伞。屋里屋外插满各式各样的五彩纸剪成的小旗。

祭日,天亮后,祭主人在祖先神位前摆肉、酒、饭各三碗,再放三双筷子,请巫师敬祖先。巫师边敲打乐器边诵唱苗族史,从开天辟地、跋山涉水长途大迁徙,一直唱到定居地和祭家宗族支系、祖公祖婆为止。敬祖先要敬到十二代祖公和十三代祖婆。并表示把祖先们请到家中,安排就坐,与后代子孙们共庆欢乐。待吃完早饭,亲朋都到齐,祭家开始敲锣击鼓敬龙神。巫师边摇铜铃,边诵念敬龙神的唱词。唱词大意是:请东方青龙、南方赤龙、西方白龙、北方黑龙、中央黄龙五方龙神,前来苗山苗寨。巫师唱毕,接着是组队接龙。队伍的领头人称“龙公”、“龙母”。龙公由祭家男主人装扮。龙母需三人至七人,且需单数。第一龙母由祭家女主人装扮,其余由祭家直系亲属中的妇女充任。龙公身着家织的花格布新衣,足登新布鞋,头裹青丝帕,腰缠彩绸带,再背一小布包,左手抱一提水瓦罐,右手拿青布伞。站在堂屋内队列最前。龙母数人,脚穿船形绣花鞋,用白布袜裹脚,身穿丝织百褶长彩裙,绣花滚边上衣,系五彩绸带,头裹新包帕,垂耳吊环,满身金银首饰,每人拿一青布伞,一个接一个地站在龙公后面。紧跟龙公龙母的队伍是乐队。乐器有芦笙、双管唢呐、长管大号、海螺、锣、鼓及钹等。其余参加者则尾随乐队,且每人持一五彩小旗助兴。出发之前,巫师取下桌边的龙头,指定一少年握杆站于龙公之前,并用竹筷敲青花碗,接龙队开始出发。同时屋内锣鼓齐鸣,屋外燃放火炮、鸣响铁铳。龙公龙母走出堂屋,打开青布伞,蜿蜒而行,队列缓缓走出村寨。行进中人们将手中的五彩小纸旗插于沿途。行至水边或井边,巫师要念请龙咒。龙公龙母出列往水边或井口,共同合力用瓦罐取水,象征将龙接回,打伞而归。这时,再次燃烛焚香,敲锣打鼓,燃放火炮。接龙队伍将返家时,留在家中的家人敲碗欢迎,把龙队接回家中。接龙队伍进家时,沿堂屋神座从右到左绕场三圈。之后大家一同跳接龙舞。祭祀活动达到高潮。舞毕,龙头插往堂屋后壁,龙队解散卸装,主人散撒龙粑,表示感谢。然后献花猪,巫师念献词后宰杀,煮熟五脏,祭家龙并献龙神酒,请五龙归位。最后,在堂屋当中挖一个坑,深、宽约一尺,坑内置一青龙瓷碗,将龙公龙母用瓦罐取回的水,即称“龙水”倒入碗中,再掺一些烧酒、银粉、朱砂等。瓷碗周围垫土以稳固,上面再盖一个瓷碗,坑上用石板覆盖,称为“龙室”。巫师双手抱白公鸡,站在石板前,默念巫词,表示龙位已安好,家龙已住下,祭家将大吉大利,幸福安康。巫师意念中已把献给家龙的白公鸡交主人喂养,使之繁衍子孙。从此,这石板便成为家中圣物。据传,龙畏酸,接龙用餐当忌酸汤。还传说龙爱听唢呐,故宾主都请名师吹唢呐。年轻人伴唢呐通宵达旦唱歌跳舞。

中国原始文明的其它文章:

  • 做水鬼
  • 做七扫荡
  • 做客忌
  • 做醮
  • 做箭桥
  • 做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