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原始宗教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7-30 属于: 中国原始文明

傈僳族宗教信仰以传统的原始宗教为主,并与传统氏族观念相适应,图腾崇拜的一些残余现象也有所保留。同时,分布在内地的傈僳族,还不同程度地接受了其他民族的原始宗教和祖先崇拜的影响。此外,基督教和天主教也在部分地区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传统宗教信仰,尚处于相信万物有灵的原始自然崇拜阶段。相信世间万物均由“神灵”或“鬼魂”所支配,山有山灵、树有树鬼、水有水神,几乎一切自然现象都成了人们信奉和崇拜的对象。同时,在氏族观念影响下,图腾崇拜的一些残余现象和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保留,如、蜂、竹、火、霜等,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氏族的特有鬼灵,如虎氏族的“屋豆尼”和荞氏族的“括扒柯尼”等。此外,由于民族间的相互交往,傈僳族的鬼灵系统中还表现出了一些民族性的鬼灵。

鬼神观念尚未分化。各种鬼神统称为“尼”,主要的有三十多种,如山鬼“米斯尼”、天鬼“白加尼”、家鬼“海夸尼”、水鬼“爱杜司尼”、梦鬼“密加尼”、路鬼“结林尼”等。其中,“米斯尼”相传是傈僳族最早祭祀的鬼灵,权势最大,一切自然鬼灵均属其管辖,因而与人有着密切的关系,并具有较多村社神的地位和性质。此外,除散居在内地的傈僳族受汉、彝等民族影响而具有较多的祖先崇拜外,在怒江及其邻近地区的傈僳族中,祖先观念较淡漠,丧葬仪式较为简单,一般不垒坟,以后也不再祭祀。

日常生活中常须祭祀各种鬼灵。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为禳解轻微病痛灾祸,或猎人狩猎之前,可由个人根据症状或情况自行祭祀相应的鬼灵;二为严重病灾或村社性公祭,则须由巫师主持祭祀。祭前常需卜卦确定导致灾祸病痛的鬼灵。祭物和祭仪依据地区及所祭鬼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巫师一般称为“尼扒”,直译“鬼人”,意为“人、鬼之间的沟通者”。云南维西及四川盐边等地傈僳族则借用他民族巫师称谓“东巴”。怒江傈僳族巫师分为“尼扒”和“尼古扒”两种。前者主持祭祀和卜卦念经,能用肉眼识别各种鬼,并以不同的咒语来驱除之,同时还兼有替人收魂的本领,常使人畏惧。后者专门杀牲驱鬼,不能看见鬼灵而只能以卜卦的方式确认不同的鬼灵,其地位和影响较前者为低。傈僳族的巫师尚未脱离生产劳动,一般也没有等级之分。同时,由于傈僳族的寻常百姓多能念咒驱鬼,惟遇重病或驱大鬼之时方请巫师主持,巫师的演变和发展并不充分,除有些大巫师兼为头人所充任而在一定范围内颇具影响外,巫师的社会影响总体上是较为有限的。

傈僳族宗教活动的核心是以祛灾除病为目的的杀牲祭鬼活动。在傈僳族的鬼灵系统中,较为抽象的鬼灵等级并不十分突出,而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关的各种鬼灵却相当繁多和具体,并形成了较为直接和明确的对应关系。每一种鬼灵及其与某种特定的病情、祭祀方法和牺牲之间均有着十分明确的对应性规定。如头痛、耳聋、咳嗽等病,则杀公一条、母一只,或母牛一条、公鸡一只,在宅院门口祭“白加尼”鬼,将鬼魂送上天;如全身生疮,则杀一口、鸡一只,在野外祭“爱杜斯尼”鬼,等等。

此外,在傈僳族的宗教活动中,与生产活动相联系的集体性祭祀活动已逐渐由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的家庭或个人的祭祀活动所取代。一方面,除怒江区域的少数地区仍保留着以家族或村社为单位的祭祀活动,如农耕、狩猎前的祭祀以及秋收后的祭祀而外,大多地区已不再举行此类祭祀活动。另一方面,虽然以家族、村社鬼神为对象的集体性祭祀活动仍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保留,但多以猪或为祭品,这与人们日常病痛动辄以牛作为牺牲相比,集体性祭祀活动的重要性已大大减退了。

中国原始文明的其它文章:

  • 做水鬼
  • 做七扫荡
  • 做客忌
  • 做醮
  • 做箭桥
  • 做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