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丧葬
丧葬是水族众多习俗中保留原始信仰较为全面的一种宗教活动。由于崇祖观念,水族十分重视丧事活动,人们通过丧葬礼仪来缅怀死者一生的功绩,表达他们对死者的哀悼,从精神上慰藉亡灵。另一方面,由于宗教观念的影响,人们认为人死后,其灵魂并没有死,而是阴渡冥界,在阴间继续过着与阳世相似的生活,同时死者的灵魂对生者具有护佑能力。因此,丧事的隆重程度将关系到生者今后的命运安危与生活遭遇。所以,条件许可者,一般均进行杀牛砍马的大型丧事活动。水族的丧葬程序分守终、报丧、入殓、择吉、安葬等阶段。
守终,凡病重将不治者,其子女须随时侍候左右,在死者临终前的“回光返照”阶段,子女须当着宗族几位长者的面,向临终者询问家庭的秘密及死者一生的未尽事宜,并发誓保守秘密和完成死者的未尽事宜。随后在死者行将断气之时由长子(若长子不在,可由次子代为)将一小杯酒灌入死者的喉中,以向死者最后道别。死者断气后,长子必须守候在死者头部旁边,一直到入殓为止。
报丧,水语称“报点”,意即将死讯告知亲戚朋友。老人死后,当即派人向族中人、亲友、远方的儿女、岳丈家或娘家等报知噩耗,同宗的亲人即时忌荤吃素,以示哀悼。与此同时,孝子将死者扶坐在铜鼓上,如无铜鼓则扶坐于炕谷的米篓之上,用热水净身,男性剃光头发,女性则梳发盘髻,更换寿衣、鞋袜,寿衣须穿三、五、七件等单数。穿戴完毕,将死者顺屋梁停放在正堂的灵床上,女性则停放于内房中,盖上青、蓝、白三色布单,以待择吉入殓。
入殓,水语称“和枚”或“和埋”,意即将死者放入棺材之中,棺木多用杉树制作,柏树棺木为最佳。棺木外用土漆染涂,以增强防水和防腐功能,并用桐油捣和熟石灰,填补棺材内壁缝隙以防尸水外泄。入殓时辰由水书先生根据水书择定,届时,凡与死者属同一生肖者,均须回避,执行入殓的人,都不能互相直呼姓名,只能以手势协调动作,以防死者带走生者魂魄。入殓时,先由死者的直系子孙每人出白布一段铺垫棺底,死者放入棺中后,用钱纸一帖作枕头,并在死者口中放入少许碎银;然后,死者五服以内的儿孙、姑娘女婿等每人出白布一段盖在死者身上,最后盖棺。在入殓的同时,由一老人将死者生前用过的衣物、床单等拿到村外焚烧。入殓毕,将棺材顺梁停放在正堂中,棺材前摆灵桌置供祭品。守灵期间,早、中、晚鸣放铁炮。死者若为女性,则需待外家舅爷们殓查之后方可入殓。
择吉,水语称“来问”,即给死者选择吉日下葬之意。入殓完毕,由水书先生根据死者的属相、死亡时间对照水书来测算安葬的吉日。吉日选定后,丧家要在谷仓或屋内某个房间由水书先生举行请“拱陆铎”(守护神)仪式,即请“拱陆铎”神来掌握整个丧葬仪式。届时用簸箕或木板置于糯谷草上,上面放置六尺白布、六杯酒、六碗饭、六尾鱼和一些白豆腐,周围摆放六个新编的草凳,由五位丧家的男性老人陪同水书先生,先由水书先生念经咒,念毕,享用供品,然后将门关闭。待安葬结束后,再用牛或马的内脏和一只母鸡再行祭供,以送走“拱陆铎”。择吉时,若近期内无吉日可选或丧家尚不具备举行安葬的经济条件,则须停棺待葬。
停棺待葬,死者入殓后,因无法及时安葬而将棺材置于堂屋中用泥土封存或夜间将棺材抬到野外加垫木暂时浅埋。停棺期间,死者的直系儿孙每次饭前须行供祭,直至安葬。停棺待葬一般有几种情况:一是根据水书的要求,因无适合安葬的日子而停棺以待吉日;二是由于丧事排场较大,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必要的筹备;三是死者的至亲或其他重要亲属未到,需要停棺等待。停棺可长可短,长者可有半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安葬,由“开挖”、祭祀、点主、出殡及下葬等程序组成。“开挖”即安葬的前一日或当日要请来芦笙队、花灯队、唢呐队、铜锣队等众多的响器队伍,丧家先设立祭台,主祭台悬挂两面或四面铜鼓,主祭台周围另搭一些台子,以供各种响器队伍进行吹奏表演。丧家的房前屋后悬挂旗幡、祭帐、祭文等,庭院正中栽上一棵杉树和楠竹,竹梢上悬挂青、蓝布幡。“开挖”由立杆开始,名曰“放腊”,届时,由五个出生年月不同的人手执旗帜在前,一人倒骑纸马随后,接着是身穿长衫、头戴马尾帽的二十余人的司仪队伍,手挚彩旗的青年紧随其后;抬着旗幡、吊笼、伞盖的丧客和各种响器队伍一齐拥向腊台。燃放鞭炮后,孝女开始“哭丧”,众人绕台三圈,响器队伍演奏祭仪乐曲,“开挖”即告开始。
祭祀,仪式在屋外设灵堂举行,灵位前置有香案、供品、洗脸用具和柏树一棵,台前分别设讲书台(位)和司爷台,司爷指挥孝子和讲书人作各种悼念死者的活动,讲书人宣讲《讨经》中的某一章节,前来悼念的宾客当众宣读祭文和敬献祭帐,并奉上祭品。丧家、外家及亲友三方各派一位德高望重者讲述死者生前的功劳以及为人的品性。如丧家说,死者(主要指女性)生前从外家带来了做人的根本、为人的榜样,带来富足的家财,又为家庭养育子女、创建家业等;外家则言,死者生前得到家人无微不至的照料,寿命至此,丧家又如此孝敬,为其“开挖”等;亲友的代表则主要平衡丧、外两家代表有可能出现的言辞激烈情况并负责调解双方可能出现的矛盾等。讲述完毕,外家代表要将祭台上的升中装上大米、领圈、手镯等双手捧给孝子。
出殡时,全体孝子在门外跪迎棺木,抬棺人员就位后,出殡即算开始,前面是开路先生,他负责念咒和抛撒“买路钱”,长子手捧灵牌跟随。然后是各种纸幡和祭帐的队伍,男孝在一匹白布的牵引下,走在棺木前,女孝则跟在棺材之后,接着是响器队伍,最后是水书先生。棺材到达下葬地后,由水书先生用大米拌朱砂撒在早已挖好的土坑内,然后怀抱公鸡念经咒,捻土杀鸡,将鸡血淋在墓穴四周,最后落棺封土;燃烧香纸和敬供祭品。出殡前或后(视时辰吉利而定)还要举行砍牛杀马仪式,牲畜头数为三、五、七不等,但须单数,俗称“砍利”。历史上,丧家不食所砍的牛、马或猪肉,而将牛马猪等以单腿分给外家、水书先生和各响器队伍,其余的分给帮忙治丧的异姓人员,现在除了分腿而外,余者均用于招待众宾客及宗族成员。下葬后的第三天,孝子脱孝服(但仍戴孝帕)用木炭放在清凉水中漱口后,即可开荤。当天清晨,宗族的男性成员要到坟山上将墓穴垒成坟形并杀鸡以祭。若死者为男性,宗族还要为其开启三朝酒(这是死者的生命之酒,于出生后三日酿成并长埋于地下,到死者下葬后三朝开启),将一小罐埋入死者墓穴内,称之“阴酿酒”,余者用以招待族人,至此,整个安葬过程结束。
石棺葬是水族丧葬形式之一。石棺葬实际上也是土葬的一种,是清代或更早时期水族地区流行的一种葬式,是用大石块雕刻卯接仿“干栏式”建筑建造而成的石棺墓室,整个墓室一般在死者生前就根据家庭财产条件允许的情况建造完毕,待死者仙逝之后,将其放入墓室中举行葬礼即可。现存的石棺墓以三都境内的引朗和甲雄两处为代表。石棺墓四壁多雕刻有仙鹤、凤凰、铜鼓、人像、刀矛等图像,有的则刻有骑马作战图、人物出行图和牧牛图等。石棺墓具体分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有两层,底层埋入地下,装死者的尸体,上层置死者生前食用的五谷、衣物、器皿及首饰等;第二种类型有三层,底层装尸体,中层置五谷,上层装器皿及衣物首饰;第三种类型有四层,底层装死者,第二层装金银财宝,第三层装死者生前用具如刀、弓、驽、碗碟等,顶层置死者生前食用的五谷。所有类型的顶部均有两块瓦形的石盖。
迁葬,也称二次葬。水族社会由于受祖先崇拜的影响,人们对安葬死者非常重视与慎重,除非迫不得已,一般不轻易再去挪动死者。再行迁葬的原因,一是死者客死他乡,因路途遥远或财力不济,难以将尸体运回,只得就地掩埋,过了三五年并具备必要的条件之后,再把尸骨运回故乡安葬;二是安葬亡人之后,总觉得家业不兴、人丁不旺或祸端常出,以为祖坟犯了凶兆,或没有埋在龙脉上,必须迁葬。水族迁葬规模可大可小,但必须用新棺木重新装殓死者的尸骨。类似迁葬的情况还有移葬,即死者亡时,恰逢吉日或根据水书推算不能停棺于屋内的待葬,这两种情况均须让死者入土为安,但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下葬之地,只好随意在野外将棺木加垫木草率掩埋,待找到合适的墓地后,再将死者棺木移入墓地。移葬与迁葬的区别在于前者不需开棺和重新更换棺木。
水族对非正常死亡者实行火葬。认为难产、麻风病、刀枪、有孕在身等死亡者均带着血污及伤痕进入冥界,若不经净化就不能再行投胎复身,只能化作厉鬼在阳世寻找“替身”,危害人间。因此,只有将尸体焚化,其灵魂才能得到超度。火葬方法是,一般先将尸体焚烧,然后将骨灰殓入棺木或瓮罐,再行土葬。并要请鬼师作咒驱邪,以防类似情况再度发生。焚烧尸体的燃料,一般为柴薪、木炭、黄豆及助燃的桐油等植物油脂。
中国原始文明的其它文章:
- 做水鬼
- 做七扫荡
- 做客忌
- 做醮
- 做箭桥
- 做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