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龙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7-30 属于: 中国原始文明

中国民间祭祀活动之一。主要流行于汉族及部分少数民族中,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盛大祭典,曾流行于全国各地。祭始于原始社会龙氏族的图腾崇拜,相传生活在中原地区的黄帝部落即以龙为图腾。殷商时期汉族先民便将龙奉为降雨之神,以为龙处江河湖海、池潭井泉之中,善于千变万化,颇能兴风作雨,且为百虫之长,统辖五湖四海的一切水族。龙的形象也被描绘成“鹿角、耳、驼首、目、头、蜃腹、鳞、掌、鹰爪”的神奇模样。(《涌幢小品》卷三十一)并以为龙分九种,各不相同。《升庵外集》卷九五说:(九种龙)“一曰贔屭,形似龟,好负重,今石碑下龟趺是也。二曰螭吻,形似兽,性好望,今屋上兽头是也。三曰蒲牢,形似龙而小,性好吼,今钟上纽是也。四曰狴犴,形似虎,有威力,故立于狱门。五曰饕餮,好饮食,故立于鼎盖。六曰,性好水,故立于桥柱。七曰睚眦,性好杀,故立于刀环。八曰金猊,形似狮,性好烟火,故立于香炉。九曰椒图,形似螺蚌,性好闭,故立于门铺首。又有金吾,形似美人首,尾似鱼,有两翼,其性通灵不寐,故用警巡。九龙功虽有别,主司降雨则同。《左传》昭公十七年载:太皞伏羲氏以龙为官,春官为青龙,夏官为赤龙,秋官为白龙,冬官为黑龙,中官为黄龙。”龙官主司水利。至汉代,祭龙列为正典。董仲舒春秋繁露》载:“春旱,以甲乙日为苍龙一,长八尺,居中央。为小龙各长四丈,皆东向,其间相去八尺。小童八人,皆斋三日,服青衣而舞之。夏以丙丁日为赤龙,服赤衣。季夏以戊己日为黄龙,服黄衣。秋以庚辛日为白龙,服白衣。冬以壬癸日为黑龙,服黑衣。龙长与舞童各依其行数。牲各依其方色,皆燔雄,煆豭尾于里北门及市中以祈焉。”年祀五次,规模盛大。后世改为三次:正月祭头龙,夏月祭中龙,秋月祭尾龙。若逢栽秧无水,乡俚齐聚求雨。唐宋以后,龙王庙遍及全国,城乡祭龙频繁。《帝京景物略》载:“凡岁不雨,家贴龙王、神于门。”明清祭龙常由府吏要员主持。庙中广置灯彩旗幡,神案堆积各色祭品。钟鼓齐鸣,祭官宣读祭文,三跪九叩,恭请本境龙王降雨。随着时尚演变,民间亦将正月耍龙改为祈求喜庆吉祥。宋人吴自牧《梦粱录》称:“以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寘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走之状。”于是祭龙耍龙成了独特风俗。受汉族影响,部分少数民族近世以来也有各自的祭龙活动。

中国原始文明的其它文章:

  • 做水鬼
  • 做七扫荡
  • 做客忌
  • 做醮
  • 做箭桥
  • 做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