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别外交人员
反间谍部门对外国(主要是敌性国家)驻在机构的外交人员进行调查研究和监控,从而把间谍情报人员从外交官中辨认、分别出来的工作。《温哥华太阳报》记者约翰·萨瓦茨基在《加拿大特工史》一书中介绍了皇家骑警队在这方面对苏联外交人员工作的经验,认为识别依据主要有以下几点:(1)根据已掌握的敌对国家间谍情报人员的材料,或者与友好国家反间谍机构交换敌对国家外交人员的情报,在其入境前经过核查即可得知其人是不是情报人员。(2)生活方式的不同。一个情报官员的生活方式跟真正的外交官有所不同。情报官员穿着入时,住好房,花钱随便,如果某位大使馆人员有一辆自用汽车,那么他就可能负有情报任务,而且上级鼓励他们与当地人交往与联系。一般外交官员则与此相反。情报官员常常不顾上级的警告而想与同事搞好关系,而真正的外交人员往往愿意同类相聚,离情报人员远远的。(3)掩护方式的缺陷。有的时候,某人从一个掩护职务转换另一个职务,其做法则是真正的外交人员所不会干的。例如,某人开始是商务代表,在调驻两个国家之后,却变成了文化随员。还有些其他迹象,如被降级使用的人肯定负有情报任务,因为一般外交人员如被降了职,是不能再派往国外工作的。而情报人员如果没有合适的掩护职务,就只好“降级”,使其权势与地位不相称。(4)职业习惯。情报人员为保护自己,养成了各种各样习惯。这些职业病措施反而暴露了他们的身份。如他们到某个地方去的时候,不管是乘车或步行,总是用一种奇怪而又使别人能看得出来的方法来搞清他们是否在受到跟踪监视;他们也避免有一种固定的日常起居规律,而正常人则会有自己的起居常规;他还可能把自己的外交车牌遮挡起来,还会在别人给他照像时躲开,或不让照(还有在护照上用假照片)。(5)苏联人称他们大使馆里某些人为“三小时人员”。这些人用于从事掩护工作的时间极少,上下班不定时。由于情报工作的需要,他们有时在下班后还工作。他们还经常到这个国家的各地去旅行。(6)保密的漏洞。有时尽管掩护得很好,在保密上也难免发生失误,因为情报人员终究也是人。如文化随员居然完全没有文化素养,而商务参赞竟然对驻在国的经济或一般的经济学都不了解。这类失误倒是不太常见,因为情报官员多是优秀分子,具有从事掩护职业的文化水平和经验。更为经常出现的一种错误是出于自信和说话太随便。这就造成了有些人在不同的国家里,甚至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场合里,对于自己的经历、出身和工作任务有着自相矛盾的说法。情报官员常常为了讨好可能成为情报来源的人而撒谎,而反间谍部门在事后一间这些人就能发现其说法不一。
间谍揭秘的其它文章:
- 朴正熙被刺
- 金大中被绑架事件
- 装甲旅的覆灭
- 吉他琴师
- 新的珍珠港事件
- 景泰蓝绝技被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