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族鼓吹乐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3-31 属于: 民俗文化
<a href=/wiki/WeiWuErZu/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维吾尔族</a>鼓吹乐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维吾尔族鼓吹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维吾尔族鼓吹乐是新疆天山南北各维吾尔族聚居区广泛流传的一个民族器乐乐种,多以一支苏乃依奏旋律,三对纳格拉和一只冬巴克击节,有时也加数量不等的卡娜依和数面达卜。既可以演奏维吾尔木卡姆的片断和流传于各地的维吾尔族歌舞音乐,也有相对固定的鼓吹乐套曲(如《十二套伊犁维吾尔族鼓吹乐套曲》)在各不同的地区流传。

  维吾尔族鼓吹乐的主要功能是为群众性自娱舞蹈伴奏,在维吾尔人的各个喜庆节日及人生礼仪中都不可或缺。不同地区流传的维吾尔族鼓吹乐在乐队组合、乐曲风格等诸方面都有所不同,但其旋律都流畅起伏,节拍、节奏复杂多变,能够营造出热烈、欢快的喜庆气氛。吐鲁番地区更以用鼓吹乐的形式演奏各套《吐鲁番木卡姆》自始至终的旋律而著称。

  2008年6月14日,维吾尔族鼓吹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纳格拉鼓的祖源羯鼓自北朝经西域传入内地,盛行于唐朝。纳格拉的制作材料经历了从古代的木制鼓梆到铁制共鸣体的过程,演奏方式从“两面相击”演变到“一面相击”。苏尔奈是鼓吹乐中的吹奏乐器,最早源自阿拉伯,后又传入西域。西迁伊犁的维吾尔族在继承了原有的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历经600多年,兼容并蓄创造了内容丰富、形式完整的十二套鼓吹乐,并使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

  维吾尔族鼓吹乐常用于节日、婚礼等喜庆场合,也常见于民间经常举行的各种麦西热甫和朝拜圣裔麻扎的礼仪。因其节奏鲜明,发声高亢、激越,擅长渲染喜庆气氛,因之又常作为群众性广场舞蹈和民间杂技“达瓦孜”表演的伴奏;据传古代亦曾在征战时用作鼓舞士气的军中之乐。

  维吾尔族鼓吹乐除演奏一些零星曲牌外也是有向套曲化发展的趋势。南北疆都有不同的鼓吹乐套曲流传,其中著名的如伊犁地区流传的《伊犁十二套鼓乐》,吐鲁番地区流传的《叶尔》《米力斯》,库尔勒地区流传的28套《赛乃姆》,喀什地区流传的《萨玛舞曲》《谢地亚娜》等。其结构大致都以散板序奏开始,后接一系列由慢渐快,由抒情至欢快、热烈的乐曲,最后又以散板乐句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