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藏族唱经调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3-31 属于: 民俗文化
<a href=/wiki/QingHai/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青海</a><a href=/wiki/ZangZu/ target=_blank class=infotextkey>藏族</a>唱经调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青海藏族唱经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藏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勇敢智慧的藏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独具风格的民族文化。

  藏传佛教兴盛以来,藏族口头文学融入到佛经中。长期以来,佛教在藏族人民生产生活中占有不同寻常的地位,佛教对藏族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艺术、风格、习惯、伦理道德、精神追求等方面产生了相当深远影响。同样藏族唱经调在藏族人民日常生活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如:兴海县唐乃亥乡加吾沟村的农民中流传的嘛呢唱调就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种唱经调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唱着六字真言,转绕村庄及田地,祈求祛病除魔,人畜平安,农作物丰收。嘛呢唱经调式中有很多种,如“尼调”和“宜调”,其中赛宗寺有迎接0神时念诵的唱经调,《米拉日巴传》中的米拉日巴与猎人的对唱,以朴素的语言、生动的形象,描绘了一幅高原雪山、林密泉涌、鸟鸣枝头,蜂舞花丛、草地,一群群散落的野栖兽类恬静而美妙的自然风光,使人听之神往。现在赛宗寺每年元宵节的那一天,众多僧人及周围的牧民相集在一起观看《猎人贡保多杰》之舞,聆听其美妙动听的唱经调。由于常年聆听唱经调,人们有着很好的野生动物保护意识。因此,赛宗寺附近常会出现野生动物成群而过的场景。

  流传在兴海的藏族唱经调由“嘛呢式唱经调”、“米拉日巴与曲拉哇贡保多杰对唱式唱经调”、“0神迎接式的唱经调”三部分组成,既有用于歌唱的乐曲,又有用于演奏的器乐曲,保存的唱调有100多种。

  嘛呢式唱经调按唱调分为“尼调”和“宜调”;按人数分为“单唱”和“多唱”,按内容分为“穷调”、“丧调”、“祈调”。以上唱经调均有标题和曲词。其中“穷调”在劳动时长期念诵,祝福来年口病除魔,人畜平安,演唱时间不限。

  米拉日巴与曲拉哇贡保多杰对唱式唱经调米拉日巴是北宋时代的一位苦修僧,自幼喜欢唱歌,又有一副好嗓子,大家都喜欢听他的歌,晚年成了名僧以后,便借用歌形式,同众弟子及信徒们宣传佛法。其中,米拉日巴与曲拉哇贡保多杰师徒俩对唱的道歌在《米拉日巴道歌集》中,占有一席之地。因此,在宗教活动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流传至今,并成了家喻户晓的典故。其优美动听的声调和波澜迭起的故事情节,精彩多样的人物对唱,耐人寻味而富有教育意义。

  0神迎接式的唱经调这种唱经调是宗教气氛非常浓厚的一种唱调法,在各种大型法会上,高唱其调,高呼神名,其调抑扬顿挫,有时雄壮深厚,豪放深沉,令人生畏,同时显得飘如仙女,动作细腻,使人目不暇接。

  藏族唱经调是广大藏族人民和僧人们的生命载体的体现,也是藏族人民的一种生存方式。藏族唱经调是藏族高僧和人民群众,其他同胞维系相亲的精神纽带。近几年来,随着物质文化的提高,精神文化也逐步得到发扬,因此,藏族唱经调也在它应有的环境中生根发芽。由于唱经调具有悠远的历史,因而蕴含着许多古文化信息,尤其是在唱调上具有很高研究价值,在音调上,让人们能感受到古代人类对生活的期盼及其内心世界的方方面面,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藏族唱经调古朴优雅,委婉动听,不但为高僧和广大藏族群众所喜欢,还受到有关专家的高度赞赏。它是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文化组成部分。被藏族人民称之为“自己的劳动之歌”。

  在面对现代文明的强烈冲击下,藏族唱经调也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一方面由于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市场商品经济的繁荣,乡村人民忙于各种经营活动,人们无心去背念唱经调,也难得品尝其原味,因此其精华唱调部分濒临失传边缘。另一方面,唱经调是人们长期在基层及各大小寺院搞各种劳动时的产物,长期活跃于寺院及农牧区。如今农牧区大批青壮年外出经商,打工,分散各地。他们告别了农牧民,也告别了藏族唱经调,各寺院有的僧人到大寺院深造,有些僧人经商,甚至有的还俗,因此,唱经调的传承显现出断层现象。其次,由于人们对唱经调的主动性日趋淡泊,加之多数青壮年出外打工,剩下懂藏族唱经调的老人寥寥无几。所以,如今举办的各种节日及法会极为简单,在一定程度上,使严谨、高雅的唱经调走样变异,失去了原有的风格、特色及文化意境,因此藏族唱经调的发展前景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