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县香包绣制技艺

来源:百科故事网 时间:2020-03-31 属于: 民俗文化
环县香包绣制技艺

环县香包绣制应属庆阳香包绣制之一脉,是中国远古文化科学的历史缩影。其渊源也可从三个方面去追溯:

  一是:中华医学鼻祖歧伯曾运用中草药防疫驱瘟,教民将配制成方的草药盛在用布绌成的口袋里随身携带。二是:据历史文献对”绌”字的解释,即缝制和含有松紧屈伸的意思。从庆阳地区大量旧、新石器时代遗址和文物考证,推演”绌绌”是人类童年为衣饰文明创造的一种稚拙工艺,即用打磨的骨针将兽皮绌成能松紧屈伸的衣服,遮饰身体。三是:出生于庆阳的远古民族领袖周先祖公刘在庆阳开创了农耕文化的先河,《经》中的”豳风”遗俗重点叙述的“猗彼女桑,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的丝绸织纺工艺,应该是香包绣制普及于庆阳的历史根基,环县妇女”有七岁八岁学针线,十一十二作茶饭”的俗话。

  由于庆阳人文历史太古远,加之历史上的战乱,地方文献如《歧伯经》等大都佚失。它的历史渊源除《诗经》、《史记》、《括地志》、《庆阳府志》仅供参考外,对香包绣制只能依据地方古文化遗址,出土文物,特别是现存民俗形态用一种”逆推”的思路去印证它的历史渊源,弥补文字记载的不足。环县香包绣制,广泛分布在21个乡镇,绝大多数农村妇女均有香包绣制技能。工艺流程为:1、过样子;2、打样子;3、扩背子;4、上样子;5、绣花;6、状物;7、成果;8、打扮。功能与用途:环县香包刺绣除驱瘟防疫的卫生传统观念和趋吉避邪、祈祥纳福的命题外,装饰环境,修饰日用品,美化生活的特征显著。环县的家家户户日常生活中都存在着用刺绣美化生活的习惯。

  信息来源:中共环县委对外宣传办公室